内容简介
《社会、文化、身份与话语建构:中国社会语言学新探索》基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结题的研究成果撰写而成。该项研究聚焦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社会政治话语建构模式之间发生的共变关系,对在这种共变过程中所产生的人际功能、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等方面的变化及其对中外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进行探索。专著既展示了社会语言学学术传统在该项研究中的传承,又不乏呈现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创新,对推动社会语言学在话语体系建构研究方面服务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及对外交往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语言与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了解语言的变化与人们社会观念转变的密切关系、洞察语言如何表现乃至影响人们的社会关系。
《社会、文化、身份与话语建构:中国社会语言学新探索》适用于应用语言学,尤其是社会语言学专业作为研究生及外语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教学及学习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陈建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党委副书记(1995-2015)、高校外语专业教指委英语专业分委员会副主任(1992-2012);主持完成国家和广东省哲学社科规划及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6项;主要论著《中国英语学习研究》、《语言与社会》、《翻译与跨文化交际》,以及国内外学术期刊论文数十篇;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获评国家教委和人事部“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尤泽顺,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后,英国Lancaster University访问学者;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科规划项目等近10项,出版《乔姆斯基语言、政治与美国对外政策》、《中国当代对外政治话语:建构模式与社会变迁》及国内外学术期刊论文近30篇(部);多次获福建省社科成果奖及教学成果奖,入选福建省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和新世纪人才。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部分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话语建构
1.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1.1 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1.2 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的语言学范式
1.3 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2.政治话语与社会互动的批判分析
2.1 政治话语与批评话语分析
2.2 政治话语的分析视角
2.3 政治话语分析的主要议题
2.4 政治话语分析的现存问题与未来发展
3.中国政治话语体裁中人际意义与社会变迁
3.1 中国当代社会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
3.2 社会主体、社会行为与人际意义评价系统
3.3 权势关系的历时变化
4.中国当代社会政治文化词语色彩意义变迁的实证研究
4.1 词语的色彩意义
4.2 关键词提取、测量工具与调查
4.3 词语色彩意义的历时变迁
4.4 词语色彩意义变迁的启示
5.中国当代社会女性叙述与性别意识构建
5.1 叙述与性别意识形态
5.2 意识形态与话语的结构性关联
5.3 系统功能语法的及物性和评价体系
5.4 《外来妹上海生活十四年》当事人叙述分析
5.5 家长里短中的意识形态
6.当代社会日常叙述的自我认知构建
6.1 叙述的研究范式
6.2 叙述与自我认知
6.3 叙述连贯和自我认知的一致性
6.4 语言层面上构建“稳定统一的自我认知”
6.5 叙述中自我认知构建的分析框架
第二部分 回归前/后香港人身份与话语建构
7.回归前/后香港经济、文化与政治
7.1 内容分析法
7.2 香港政府施政报告的内容分析
7.3 施政报告与香港社会政治经济变迁
8.话语互文策略与港人身份构建
8.1 互文性与社会身份构建
8.2 互文性话语策略与香港人身份的构建
8.3 互文性、政治话语与身份构建
9.语用预设与港人身份构建
9.1 语用预设
9.2 批评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9.3 语用预设与香港人身份的构建
9.4 话语、认知与身份构建
10.回归前/后港府施政报告中WE的使用与港人身份构建
10.1 人称指示词WE的含义与身份建构功能
10.2 港英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报告中WE的使用
10.3 WE在港英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施政报告中所建构的身份差异
11.回归后港府语言政策与港人身份构建
11.1 回归后香港的语言使用状况及香港特区政府的语言规划
11.2 语言使用与身份的关系
11.3 香港的语言政策与香港人身份的重塑
第三部分 中外政治交流与话语建构
12.《政府工作报告》词汇变化与中国对外政策构建
12.1 词汇变化与理念建构
12.2 话语、社会和认知
12.3 对《报告》的具体词汇分析
12.4 词汇变化与对外政策互构
13.“和平崛起”演讲中“介入系统”与中外友好互信关系构建
13.1 批评话语分析、介入系统与国家间关系
13.2 “介入资源”分析
13.3 介入资源与友好互信
14.历史话语与中国“和平崛起”的理念构建
14.1 中国“和平崛起”及其相关争论
14.2 作为社会历史过程和认知过程的“和平崛起”话语实践
14.3 “和平崛起”理念及其建构模式
14.4 社会现实、认知、历史话语与“和平崛起”理念
15.话语、身份与中国东盟关系构建
15.1 语言与身份建构:国际关系研究和批评话语分析研究
15.2 对《人民日报》(海外版)东盟身份建构的话语分析
15.3 话语、身份与国家间关系的互动
16.新闻话语与社会现实建构
16.1 新闻的批评话语分析
l6.2 分析方法及理论框架
16.3 三维分析之话语描述
16.4 三维分析之话语解释
16.5 三维分析之话语阐释
l6.6 新闻话语与社会现实建构
17.“文明冲突论”:一种被重构的历史话语
17.1 作为社会过程、历史过程和认知过程的“文明冲突论”
17.2 对“文明冲突论”的话语分析
17.3 文明冲突论与西方历史话语的重新语境化
第四部分 跨文化交际与话语建构
18.“霍夫斯泰德文化模式”话语与跨文化偏见构建
18.1 Hofstede文化价值模式与文化偏见
18.2 作为认知过程和社会实践的文化偏见话语
18.3 对Hofstede模式的话语分析
18.4 话语与文化偏见的(再)生产
19.魏斯格贝尔“政治语法”的社会文化批评意识
19.1 内容相关语法的实质
19.2 非人道的第四格
19.3 政治语法的形成
20.跨文化语篇对比研究的“政治语法”途径
20.1 语篇研究的“政治语法”视角
20.2 “政治语法”在宣传性语篇中的表现
20.3 研究展望
21.跨文化视角下的语篇立场表达
21.1 立场表达的定义及实现方式
21.2 立场表达研究的方法
21.3 语篇立场表达研究的新趋势
21.4 语篇立场表达研究的跨文化角度
21.5 跨文化研究新趋势
22.跨文化语境下个人网络日志对“自我”的话语建构
22.1 网络日志及相关研究
22.2 海外中国留学生日志中的跨文化社会规范认知与自我建构
22.3 日志研究中的道德问题
23.跨文化语篇视角下博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论证策略对比
23.1 博士学位论文文献综述
23.2 博士论文文献综述论证策略的跨文化差异
23.3 文献综述的激烈论辩与遵循求同
24.多元文化话语视角下的“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
24.1 ELF话语的兴起
24.2 ELF研究领域
24.3 ELF话语与英语教学
24.4 ELF话语与中国英语教学
25.文化认同与多元文化意识
25.1 语言态度与亚运会语言使用
25.2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25.3 对各类英语变体的评价:结果与讨论
25.4 语言态度与多元文化意识培养
26.定性及定量分析与跨文化语篇研究
26.1 中国学生英语语篇模式
26.2 定性分析
26.3 定量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4.4词语色彩意义变迁的启示
对于18个政治文化词语色彩意义的实证调查表明,词语色彩意义的变化总体上表现为非系统化特征;大多数政治文化词语的色彩意义没有发生变化,它们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并构建着当代中国的主流政治价值观。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两因素对词语色彩意义的判断有显著影响,而性别因素对词语色彩意义的判断没有显著影响。尤其是,尽管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词语色彩意义判断的影响并非完全呈线性关系,但高年龄组和高教育程度组往往与其他组别在词语色彩意义的判断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年龄和受教育程度越高者往往与年龄和受教育程度较低者的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
本研究对于汉语词典的编纂和对外汉语教学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汉语词典中对于社会政治文化词语的释义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社会政治文化词语的教学应该考虑到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对于词语色彩意义的影响(参见Yong&Peng;,2007)。对于这些政治文化词语色彩意义的确定不能仅靠词典编纂者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者的直觉判断,应该更多地依靠实证调查。
……
前言/序言
本书旨在呈现“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话语建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该项研究试图将功能语言学理论及其分析框架应用于对中国当代社会变迁与社会政治话语建构模式之间共变的研究,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社会政治话语建构模式之间发生什么共变及其对中外跨文化交际产生什么影响?项目主要针对新中国六十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变迁所带来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对构建社会、政治与文化话语所产生的影响,并具体对在这种语言与社会变革共变过程中所产生的人际功能、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等方面的变化及其对中外跨文化交际的影响进行探索。
此项研究由若干个相互联系又独立开展的子项目构成,其基础性研究以中国政治话语的特定体裁作为语料,如《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政要演讲稿、《人民日报》(海外版)及其他官方报纸的相关评论和其他正式文本等为研究对象,探索当代中国人际或社会关系的变迁与政治话语建构,以及探索当代中国对外政治话语的建构模式,从语言层面揭示当代中国如何建构对外政治话语、话语如何反映和建构国家的对外政策、话语与社会变迁之间如何形成互动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在跨文化互动语境中推动或影响政策的实施。另一个方面的研究则以回归前的香港政府和回归后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施政报告作为研究对象,揭示香港回归前/后两个香港政府如何在施政报告这种特殊的政治语篇中建构香港与中国大陆的关系,以及对香港人这一身份的建构,从而探讨政治语篇如何与社会变迁形成互动。在跨文化研究方面,主要从中外语篇差异的跨文化认知方面开展研究,探索不同文化的宣传性语篇对词汇、句子、语篇等语言结构进行的特定选择所反映出的政治策略选择方面的差异,揭示不同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政治语法”因素。
社会语言学一直关注语言使用与社会的共变研究,早期的社会语言学研究着重关注在语言的变异中语言变体与社会阶层分化的内在联系。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社会语言学在其新近的研究中倾向于从功能语言学范式出发去阐述其所从属的哲学体系及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其理论体系。在研究的实践层面,新近的许多研究倾向于应用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及分析框架对社会语言现象加以研究,尤其是应用于批评话语/语篇分析,揭示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当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重大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对话语模式的建构带来什么影响自然成为近期中国社会语言学界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这种研究背景下,我们试图将功能语言学理论分析框架以及批评话语/语篇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对中国当代社会变迁与社会政治文化话语建构模式的互动研究,探索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社会政治文化话语建构模式之间发生什么共变及其对中外跨文化交际产生什么影响。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尚未有现成的研究框架,此项研究的目的在于从多层面、多角度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交革与话语建构特征的共变关系进行探索,揭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话语建构的一些共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当代中国社会的话语模式特征与当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交互作用及其对中外跨文化交际可能产生的影响,为最终形成中国当代社会变迁与话语建构模式共变关系的理论及其在中外跨文化研究中的应用做一些基础性、前沿性的研究工作。
社会、文化、身份与话语建构:中国社会语言学新探索 [Society, Culture, Identity and Discourse Construction:New Explorations in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社会、文化、身份与话语建构:中国社会语言学新探索 [Society, Culture, Identity and Discourse Construction:New Explorations in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社会、文化、身份与话语建构:中国社会语言学新探索 [Society, Culture, Identity and Discourse Construction:New Explorations in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