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侗族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在数百上千年与所处生境的应对中,构建起了人类农业的另类文明——“稻鱼鸭”的生计体系。这类农业文明体系不仅对侗族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对我国南方的生态安全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从自然环境的角度看,是一个山地泽生生态系统的缩版;从产业项目看,是农、牧、渔结合的立体复合产业;从生产节律看,稻、鱼、鸭相克又相生的“中庸”范例;从聚落布局来看,农田与森林兼容,鱼塘与稻田连通,人们对聚落资源加以调控,使其比例协调,生长有序。这里,俨然是一首生物与文化多样性并存的田园诗,展现出韵律回旋的谋生艺术。
作者简介
罗康隆,1965年生,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湖北“楚天学者”,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特聘讲座教授,中山大学人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出版学术著作15部,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一般、重点、重大各一项)。现为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院长,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武陵山民族生态文化研究)主任,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带头人,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生态文化与居民健康)主任,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生态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西南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学会常务理事。
吴寒婵,女,苗族,贵州省天柱人,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民族学硕士研究生,武陵山区民族生态文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人员、国家民委民族生态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人员。
目录
绪论 人文环境变迁对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一章 侗族传统生计的技术体系
第一节 山地泽生生态系统的文化构筑
第二节 传统生计经验的积累与传统糯稻的保存
第三节 侗族梯田经营与气候风险的化解
第四节 黄岗糯稻品种的特化与生态环境的适应
第五节 侗族社会的“鱼”及其文化
第六节 黄岗侗族生计资源配置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二章 侗族传统生计方式的制度体系
第一节 侗族空间聚落与资源的有序配置
第二节 侗款对侗族传统生计方式的保障
第三节 侗族传统生计的制度保障研究:稻作梯田建构为例
第四节 侗族“栽岩”的神圣性与社区“资源边界”的稳定
第五节 侗族四季律法与生计秩序安排
第六节 侗族社区的时空规序与资源配置
第三章 侗族传统生计的生态价值
第一节 侗族传统生计方式与生态安全
第二节 侗族传统生计与水资源的储养和利用
第三节 侗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维护
第四节 侗族传统生计方式与生存保障
第五节 侗族生态智慧对区域生态安全的维护
第六节 中国各民族农业遗产的特殊价值
第四章 侗族生计的文化变迁
第一节 侗族的“土著”与“外来”之辨
第二节 沅江流域的自然与人文背景
第三节 侗族的文化转型与生态改性
第四节 侗族地区的生态改性与文化再适应
第五节 明清以来统一税制的推行对百越族群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
第六节 现代侗族文化适应能力分析
第七节 侗族现代化道路的抉择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侗族生计的生态人类学研究》:
有鉴于此,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使西南各少数民族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首先要求西南各少数民族主动去认识价值规律,自觉按价值规律办事;其次要求西南各少数民族立足于自身文化特点,充分地、自觉地认识自己的经济特点,同时还要认识其他民族的经济特点,认识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特点,走出封闭的经济模式,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最后要求西南各民族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择有利时机、以有利的方式与市场接轨。
鉴于我国西南地区人文环境变迁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的诸多负面影响一时还难以彻底清除,有些影响还将继续发生作用。因此,在面对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时,我们不得不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并结合经济人类学的基本理论,提出以下基本认识。
首先,人文环境是一个严密的系统,人文环境的变迁必然牵涉方方面面,在面对人文环境变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必须建立文化互动的整体观。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为了单一目的的需要,不拘以什么样的形式去改变任何一种异文化,都会导致该文化正常运作的阻滞,从而导致该文化运作效率的下降。
……
侗族生计的生态人类学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