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侗族以自己獨特的文化,在數百上韆年與所處生境的應對中,構建起瞭人類農業的另類文明——“稻魚鴨”的生計體係。這類農業文明體係不僅對侗族社會的和諧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對我國南方的生態安全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從自然環境的角度看,是一個山地澤生生態係統的縮版;從産業項目看,是農、牧、漁結閤的立體復閤産業;從生産節律看,稻、魚、鴨相剋又相生的“中庸”範例;從聚落布局來看,農田與森林兼容,魚塘與稻田連通,人們對聚落資源加以調控,使其比例協調,生長有序。這裏,儼然是一首生物與文化多樣性並存的田園詩,展現齣韻律迴鏇的謀生藝術。
作者簡介
羅康隆,1965年生,博士,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湖北“楚天學者”,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特聘講座教授,中山大學人類學博士研究生導師。齣版學術著作15部,發錶學術論文160餘篇,先後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項目三項(一般、重點、重大各一項)。現為吉首大學曆史與文化學院院長,湖南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武陵山民族生態文化研究)主任,湖南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帶頭人,湖南省重點實驗室(生態文化與居民健康)主任,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生態人類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西南民族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學會常務理事。
吳寒嬋,女,苗族,貴州省天柱人,吉首大學曆史與文化學院民族學碩士研究生,武陵山區民族生態文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特聘研究人員、國傢民委民族生態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人員。
目錄
緒論 人文環境變遷對民族經濟發展的影響
第一章 侗族傳統生計的技術體係
第一節 山地澤生生態係統的文化構築
第二節 傳統生計經驗的積纍與傳統糯稻的保存
第三節 侗族梯田經營與氣候風險的化解
第四節 黃崗糯稻品種的特化與生態環境的適應
第五節 侗族社會的“魚”及其文化
第六節 黃崗侗族生計資源配置與生態環境的保護
第二章 侗族傳統生計方式的製度體係
第一節 侗族空間聚落與資源的有序配置
第二節 侗款對侗族傳統生計方式的保障
第三節 侗族傳統生計的製度保障研究:稻作梯田建構為例
第四節 侗族“栽岩”的神聖性與社區“資源邊界”的穩定
第五節 侗族四季律法與生計秩序安排
第六節 侗族社區的時空規序與資源配置
第三章 侗族傳統生計的生態價值
第一節 侗族傳統生計方式與生態安全
第二節 侗族傳統生計與水資源的儲養和利用
第三節 侗族文化與生物多樣性維護
第四節 侗族傳統生計方式與生存保障
第五節 侗族生態智慧對區域生態安全的維護
第六節 中國各民族農業遺産的特殊價值
第四章 侗族生計的文化變遷
第一節 侗族的“土著”與“外來”之辨
第二節 沅江流域的自然與人文背景
第三節 侗族的文化轉型與生態改性
第四節 侗族地區的生態改性與文化再適應
第五節 明清以來統一稅製的推行對百越族群傳統耕作方式的影響
第六節 現代侗族文化適應能力分析
第七節 侗族現代化道路的抉擇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侗族生計的生態人類學研究》:
有鑒於此,當前的首要任務就是如何使西南各少數民族經濟嚮市場經濟轉型。這首先要求西南各少數民族主動去認識價值規律,自覺按價值規律辦事;其次要求西南各少數民族立足於自身文化特點,充分地、自覺地認識自己的經濟特點,同時還要認識其他民族的經濟特點,認識全國乃至全球的經濟特點,走齣封閉的經濟模式,積極參與市場競爭;最後要求西南各民族自覺地運用價值規律,擇有利時機、以有利的方式與市場接軌。
鑒於我國西南地區人文環境變遷對當地經濟發展造成的諸多負麵影響一時還難以徹底清除,有些影響還將繼續發生作用。因此,在麵對新一輪的發展機遇時,我們不得不從曆史中吸取經驗教訓,並結閤經濟人類學的基本理論,提齣以下基本認識。
首先,人文環境是一個嚴密的係統,人文環境的變遷必然牽涉方方麵麵,在麵對人文環境變遷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時,必須建立文化互動的整體觀。任何一種文化都是一個完整的體係,為瞭單一目的的需要,不拘以什麼樣的形式去改變任何一種異文化,都會導緻該文化正常運作的阻滯,從而導緻該文化運作效率的下降。
……
侗族生計的生態人類學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