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化學

有機化學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肖繁花 編
圖書標籤:
  • 有機化學
  • 化學
  • 有機物
  • 化學反應
  • 結構式
  • 命名法
  • 光譜學
  • 閤成
  • 機理
  • 教材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307033
版次:1
商品編碼:1226465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8
字數:50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有機化學》是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型本科建設係列教材之一。本書采用脂肪族和芳香族混編的體係;在內容上將有機化學反應與工業生産實際相結閤;在各類化閤物的製備部分,列齣瞭各類有機化閤物的來源和工業製法,並在每一章增加瞭重要化閤物的內容;將β-二羰基化閤物和有機閤成基礎的內容獨立成章。全書內容包括緒論,烷烴和環烷烴,烯烴和炔烴,二烯烴,芳烴,光學異構,鹵代烴,有機波譜,醇酚醚,醛酮醌,羧酸及其衍生物,β-二羰基化閤物和有機閤成基礎,含氮化閤物,雜環化閤物,生命有機化學等。
《有機化學》既適用應用型高等學校化學化工類、應用化學類及相關專業的有機化學教材,也可以作為“中本貫通”教育本科階段化學工程與工藝等專業的有機化學教材。

作者簡介

肖繁花,上海應用技術學院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副教授,
主要教育經曆
2001.2--2005.2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和製藥學院 工學博士
1983.9--1986.7 復旦大學化學係 理學碩士
1979.9--1983.7 中山大學化學係 理學學士
主要教學、科學研究、實踐經曆
2009.11—至今 上海應用技術學院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有機化學教研室 副教授
2006.6—2009.10 上海華理生物醫藥有限公司 技術總監
2005.3--2006.5 和夏化學(太倉)有限公司 技術副總
1986.7—2005.2 華東理工大學 有機化學實驗室主任、化學實驗中心副主任、基礎教育學院副主任、副教授

目錄

第1章緒論1
1.1有機化閤物和有機化學1
1.2有機化閤物的特點1
1.2.1有機化閤物結構上的特點2
1.2.2有機化閤物性質上的特點2
1.3有機化閤物中的共價鍵3
1.3.1共價鍵的形成3
1.3.2價鍵理論3
1.4共價鍵的屬性6
1.4.1鍵長6
1.4.2鍵能6
1.4.3鍵角7
1.4.4鍵的極性7
1.5有機化學中的酸堿理論8
1.5.1Br nsted酸堿理論9
1.5.2Lewis酸堿理論9
1.6有機化閤物的分類9
1.6.1按碳骨架分類9
1.6.2按官能團分類10
習題11

第2章烷烴和環烷烴12
2.1烷烴12
2.1.1烷烴的通式和構造異構12
2.1.2烷烴的命名13
2.1.3烷烴的結構15
2.1.4烷烴的物理性質19
2.1.5烷烴的化學性質21
2.2環烷烴25
2.2.1環烷烴的分類和命名25
2.2.2環烷烴的結構和構象27
2.2.3環烷烴的物理性質31
2.2.4環烷烴的化學性質31
2.2.5烷烴和環烷烴來源32
2.2.6重要的烷烴和環烷烴33
習題33

第3章烯烴和炔烴36
3.1烯烴36
3.1.1烯烴的結構36
3.1.2烯烴的同分異構和命名37
3.1.3烯烴的物理性質40
3.1.4烯烴的化學性質41
3.1.5烯烴的來源和製備55
3.2炔烴56
3.2.1炔烴的結構56
3.2.2炔烴的同分異構和命名57
3.2.3炔烴的物理性質58
3.2.4炔烴的化學性質58
3.2.5炔烴的來源及製備64
3.2.6重要的烯烴和炔烴65
習題65

第4章二烯烴69
4.1二烯烴的分類和命名69
4.1.1二烯烴的分類69
4.1.2二烯烴的命名69
4.2二烯烴的結構70
4.2.1丙二烯的結構70
4.2.2共軛二烯烴的結構70
4.3共軛體係和共軛效應71
4.3.1共軛體係71
4.3.2共軛效應73
4.4共軛二烯烴的化學性質75
4.4.1共軛二烯烴的1,4-加成75
4.4.2雙烯閤成77
4.4.3聚閤反應和閤成橡膠78
4.5離域體係的共振論錶述法79
4.5.1共振論的基本概念79
4.5.2書寫極限結構式的基本原則80
4.5.3極限結構式對共振雜化體的貢獻大小80
4.5.4共振論的局限性81
4.6重要的共軛二烯烴81
習題82

第5章芳烴84
5.1芳烴的分類和命名84
5.1.1芳烴的分類84
5.1.2芳烴的命名85
5.2苯的結構86
5.2.1價鍵理論86
5.2.2苯的共振結構86
5.3芳烴的物理性質87
5.4芳烴的化學性質87
5.4.1芳環的親電取代反應87
5.4.2芳環的氧化和還原反應93
5.4.3芳環側鏈上的反應93
5.5苯環上取代反應的定位規則95
5.5.1定位基及定位規則95
5.5.2定位規則的解釋96
5.5.3二取代苯的定位規則98
5.5.4定位規則在有機閤成中的應用99
5.6稠環芳烴99
5.6.1萘100
5.6.2其他稠環芳烴104
5.7芳香性105
5.7.1Hückel規則105
5.7.2芳香性的判斷105
5.8重要的芳烴107
習題107

第6章光學異構110
6.1異構體的分類110
6.2分子的手性和鏇光性110
6.2.1分子的手性110
6.2.2鏇光性111
6.3構型的錶示方法112
6.3.1構型的錶示方法112
6.3.2構型的標記113
6.4含一個手性中心的對映異構115
6.4.1對映體115
6.4.2外消鏇體115
6.5含兩個手性中心的對映異構116
6.5.1含兩個不相同手性中心的對映異構116
6.5.2含兩個相同手性中心的對映異構體116
6.6不含手性中心化閤物的對映異構117
6.6.1非碳原子為手性中心的光學活性化閤物117
6.6.2含手性軸的化閤物117
習題118

第7章鹵代烴119
7.1鹵代烴的分類、命名119
7.1.1鹵代烴的分類119
7.1.2鹵代烴的命名120
7.2鹵代烴的物理性質121
7.3鹵代烷的化學性質121
7.3.1親核取代反應121
7.3.2消除反應123
7.3.3與金屬的反應123
7.4親核取代反應機理124
7.4.1雙分子親核取代反應(SN2)機理124
7.4.2單分子親核取代反應(SN1)機理126
7.4.3影響親核取代反應活性的因素127
7.5消除反應機理129
7.5.1雙分子消除反應(E2)機理130
7.5.2單分子消除反應(E1)機理130
7.6消除反應與親核取代反應的競爭131
7.7鹵代烯烴和鹵代芳烴的化學性質133
7.7.1雙鍵或苯基對鹵原子活性的影響133
7.7.2鹵代芳烴的化學性質134
7.8鹵代烴的製備136
7.8.1烴的鹵代136
7.8.2不飽和烴的加成136
7.8.3氯甲基化反應137
7.8.4醇的鹵代137
7.8.5鹵原子交換137
7.9重要的含鹵化閤物137
習題138

第8章有機波譜141
8.1分子吸收光譜和分子結構141
8.2紅外吸收光譜142
8.2.1紅外吸收光譜的定義142
8.2.2分子振動與紅外光譜142
8.2.3有機化閤物基團的特徵光譜144
8.2.4有機化閤物紅外譜圖解析145
8.3核譜共振譜148
8.3.1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148
8.3.2化學位移149
8.3.3自鏇偶閤和自鏇裂分152
8.3.4核磁共振譜圖解析154
8.4紫外吸收光譜156
8.4.1紫外吸收光譜的基本原理156
8.4.2紫外吸收光譜圖156
8.4.3紫外光譜圖解析157
習題158

第9章醇酚醚160
9.1醇160
9.1.1醇的結構、分類和命名160
9.1.2醇的物理性質和波譜性質161
9.1.3醇的化學性質162
9.1.4醇的來源及製法169
9.2酚171
9.2.1酚的分類、命名和結構171
9.2.2酚的物理性質和波譜性質171
9.2.3酚的化學性質173
9.2.4酚的來源及製法176
9.3醚177
9.3.1醚的分類和命名177
9.3.2醚的化學性質177
9.3.3醚的來源及工業製法180
9.3.4重要的醇酚醚180
習題181

第10章醛酮醌184
10.1醛酮184
10.1.1醛酮的命名和結構184
10.1.2醛酮的物理性質和波譜性質185
10.1.3醛酮的化學性質186
10.1.4醛酮的製法195
10.2醌197
10.2.1醌的命名及結構197
10.2.2醌的化學性質198
10.2.3重要的醛和酮198
習題199

第11章羧酸及其衍生物201
11.1羧酸201
11.1.1羧酸的結構、分類和命名201
11.1.2羧酸的物理性質和波譜性質202
11.1.3羧酸的化學性質205
11.1.4羧酸的來源和製法215
11.2羧酸衍生物216
11.2.1羧酸衍生物的命名216
11.2.2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質和波譜性質217
11.2.3羧酸衍生物的化學性質218
11.2.4重要的羧酸及衍生物225
習題226

第12章β-二羰基化閤物和有機閤成基礎229
12.1烯醇式和酮式的互變異構229
12.2α-氫的酸性和烯醇負離子的穩定性231
12.3縮閤反應233
12.3.1Claisen酯縮閤反應233
12.3.2交叉酯縮閤反應234
12.3.3Dieckmann縮閤反應234
12.3.4酮酯縮閤反應235
12.3.5其他縮閤反應235
12.4乙酰乙酸乙酯閤成法236
12.4.1乙酰乙酸乙酯的性質236
12.4.2乙酰乙酸乙酯在閤成中的應用237
12.5丙二酸二乙酯閤成法238
12.5.1丙二酸二乙酯的性質238
12.5.2丙二酸二乙酯在閤成中的應用238
12.6有機閤成基礎239
12.6.1分子骨架的構建239
12.6.2官能團的引入和轉換241
12.6.3官能團的保護242
12.6.4有機閤成舉例242
習題243

第13章含氮化閤物246
13.1芳香硝基化閤物246
13.1.1芳香硝基化閤物的命名和結構246
13.1.2芳香硝基化閤物的性質247
13.2胺250
13.2.1胺的分類、命名與結構250
13.2.2胺的物理性質和波譜性質252
13.2.3胺的化學性質254
13.2.4季銨鹽和季銨堿261
13.2.5胺的來源與製法263
13.3重氮、偶氮和腈類化閤物265
13.3.1重氮和偶氮化閤物265
13.3.2腈269
13.3.3重要含氮化閤物270
習題271

第14章雜環化閤物273
14.1雜環化閤物的分類和命名273
14.2五元雜環化閤物274
14.2.1五元雜環化閤物的結構274
14.2.2五元雜環化閤物的物理性質275
14.2.3五元雜環化閤物的化學性質275
14.3六元雜環化閤物278
14.3.1吡啶的結構及堿性278
14.3.2吡啶的化學性質278
14.3.3嘧啶280
14.4稠雜環化閤物280
14.4.1吲哚及其衍生物281
14.4.2喹啉及其衍生物281
14.5重要雜環化閤物282
習題283

第15章生命有機化學284
15.1碳水化閤物284
15.1.1單糖284
15.1.2二糖287
15.1.3多糖288
15.2氨基酸與蛋白質289
15.2.1氨基酸289
15.2.2蛋白質291
15.3核酸294
15.3.1核酸的組成和結構294
15.3.2核糖核酸和脫氧核糖核酸296
習題296

參考文獻298

前言/序言

《有機化學》是化學工程與工藝應用型本科建設係列教材之一。同時也是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中本貫通”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本科階段的有機化學教材。與一般的有機化學教材相比較,教學學時數明顯減少。為瞭能在較少的學時數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要求,在內容選材上以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為主,力求將有機反應與工業生産相結閤,在每類化閤物的製備中增加各類化閤物的來源和工業製法,並介紹瞭各類重要的、有代錶性的化閤物。本書的內容是根據工科有機化學的教學大綱要求編寫的,各校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自行選擇。
《有機化學》由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肖繁花主編,卞明、杜葩、高永紅、康麗琴、廖慧英、任玉傑等參加編寫。全書由肖繁花統稿。此外在編寫過程中,還得到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有機化學教研室其他老師的協助。由於編者水平有限,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7年7月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有機化學》內容的圖書簡介,專注於其他領域,旨在提供詳實的內容: --- 《星辰的低語:宇宙演化與暗物質的追尋》 作者:[此處可填寫真實或虛構的作者名] 齣版社:[此處可填寫真實或虛構的齣版社名] 裝幀:精裝/函套 定價:[此處可填寫真實或虛構的價格] 內容簡介: 在人類文明的曆史長河中,對頭頂星空的好奇與探索從未停歇。從早期的星座觀測到伽利略的第一束望遠鏡光芒,再到如今跨越星係的引力波探測,我們對宇宙的理解正在經曆著一場深刻的革命。本書《星辰的低語:宇宙演化與暗物質的追尋》並非一本教科書式的宇宙學導論,而是一次深入探索宇宙深層結構、揭示其演化奧秘以及追逐那些不可見之物的思想之旅。 本書的核心關注點在於宇宙學的前沿課題,特彆是物質與能量的非顯性構成——暗物質與暗能量。我們試圖通過梳理現代物理學和天文學的最新發現,構建一個完整且引人入勝的敘事框架,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從宇宙大爆炸的最初瞬間,直至遙遠的未來圖景。 第一部分:宇宙的創世之初——從奇點到暴脹 這一部分將細緻描繪宇宙誕生的極端環境。我們不會停留在簡化的“嘭”的一聲,而是深入探討普朗剋時期(Planck Era)的物理學難題——如何調和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我們將詳細闡述暴脹理論(Inflation Theory)的建立及其在解釋宇宙學基本問題(如視界問題和磁單極子問題)中的關鍵作用。讀者將瞭解到,正是這次極速的膨脹,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觀測到的宇宙的大尺度結構。 隨後,我們將進入誇剋-膠子等離子體時代和輕子主導時代。通過對早期宇宙核閤成(Big Bang Nucleosynthesis, BBN)的精密計算,本書展示瞭早期恒星誕生前的宇宙是如何僅用氫和氦這兩種元素奠定瞭未來星係形成的基礎。我們甚至會觸及一些尚未被主流完全接受的理論,例如,關於宇宙暴脹後遺留下的引力波背景輻射的“幽靈信號”的搜尋工作。 第二部分:星係、結構與宇宙網——引力的雕刻藝術 宇宙並非均勻分布的,而是形成瞭宏偉的宇宙網(Cosmic Web)結構:絲狀結構、空洞和星係團。本書將重點剖析這些大尺度結構是如何在引力作用下,耗費數十億年時間逐漸形成的。這其中,暗物質扮演瞭不可替代的“骨架”角色。 我們將詳細探討暗物質暈(Dark Matter Halos)的概念,解釋為什麼星係的鏇轉麯綫無法僅用可見物質來解釋。通過對星係閤並、星係團動力學(如著名的“子彈星係團”觀測案例)的深入分析,讀者將清晰地認識到,如果沒有暗物質的引力塌縮,恒星和星係根本無法在宇宙早期快速形成。本書會係統介紹目前主流的暗物質粒子候選模型,包括WIMPs(弱相互作用重粒子)和軸子(Axions),以及它們在地下實驗室和太空望遠鏡中被直接或間接探測的最新嘗試與麵臨的挑戰。 第三部分:永恒的加速——暗能量的謎團 在宇宙演化的大部分時間裏,引力是主導力量,宇宙膨脹應逐漸減速。然而,1998年對Ia型超新星的觀測揭示瞭一個驚人的事實:宇宙的膨脹正在加速。這引齣瞭宇宙學中最大的謎團——暗能量。 本書將用專門的章節來解析暗能量的性質。我們首先探討宇宙學常數(Cosmological Constant)模型,即愛因斯坦的宇宙學常數迴歸,以及它與真空能密度的令人睏惑的120個數量級的差異。隨後,本書將介紹一係列替代性模型,如托勒模型( তত্ত্ব/Quintessence),這些模型試圖用動態變化的場來解釋這種加速效應。讀者將瞭解到,對暗能量的理解,決定瞭我們對宇宙最終命運(是“大撕裂”還是“熱寂”)的預測。 第四部分:未來的觀測與理論前沿 展望未來,本書介紹瞭正在進行或即將啓動的突破性項目,這些項目旨在精確測量宇宙參數,或直接捕獲暗物質粒子。例如,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JWST)對早期星係的深度觀測,歐幾裏得太空任務(Euclid Mission)對弱引力透鏡效應的全麵測繪,以及LHC(大型強子對撞機)對超對稱粒子存在的持續搜尋。 《星辰的低語》旨在搭建一座橋梁,連接尖端的理論物理學與宏偉的宇宙圖景。它不要求讀者具備高等數學背景,而是通過清晰的邏輯推理和對曆史發現的尊重,引導每一位對宇宙充滿敬畏的讀者,參與到這場人類最宏大、最深刻的科學探索之中。閱讀本書,你將學會聆聽那些由光年外的星辰所低語齣的,關於我們自身起源和宇宙終極命運的秘密。 ---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在朋友的極力推薦下藉閱的,他聲稱這是理解現代閤成化學的基石。開始讀時,我被它那近乎百科全書式的廣博所震撼,涉及的反應類型之多,令人嘆為觀止。但是,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本書更像是一部“反應大全”的升級版,它將每一個反應都賦予瞭深刻的理論背景。比如,在講解取代反應時,它不僅羅列瞭SN1和SN2的差異,還引入瞭溶劑極性和離子對的形成對反應速率的非綫性影響。這種處理方式非常紮實,但對於追求快速掌握核心技能的讀者來說,學習麯綫會異常陡峭。我個人在學習到關於重排反應的章節時,感到瞭極大的挫敗感,因為那些復雜的電荷轉移和鍵的斷裂重組,需要極強的空間想象力去跟蹤。這本書似乎更適閤那些已經具備紮實基礎,正準備進入專業研究領域的學習者。它提供的是一把精確的尺子和一把鋒利的刀,用來解剖和重塑分子結構,而不是簡單的概念普及。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引人注目,那種深沉的墨綠色調配上燙金的字體,給人一種沉穩而又高深的學術氣息。我最初翻開它,是希望能找到一些關於生命科學基礎的脈絡,畢竟“有機”二字在我腦海中總是與生物體的復雜結構緊密相連。然而,裏麵的內容很快就將我的預期轉嚮瞭另一個方嚮。它詳盡地闡述瞭各種官能團的反應機理,每一個碳骨架的構建過程都被拆解得極其細緻,仿佛是精密的工程藍圖。特彆是對立體化學的討論,作者似乎有一種近乎偏執的嚴謹,每一個對映異構體的存在和性質差異,都被賦予瞭足夠的篇幅去解釋其微觀層麵的物理本質。我花瞭好大力氣纔跟上作者的思路,理解瞭那些復雜的環己烷構象變換,那種“椅子式”和“船式”之間的能量權衡,讀起來更像是在品味一場精妙的數學證明,而非簡單的化學敘述。書中大量的圖示,雖然清晰,但其信息密度之高,需要反復對照文字纔能完全消化。對於一個初次接觸如此深度理論的讀者來說,初期的閱讀體驗無疑是充滿挑戰的,需要極大的專注度和耐心。它更像是一本供專業人士案頭的工具書,而非輕鬆的科普讀物。

評分

說實話,我是在一個漫長的鼕夜裏,試圖尋找一些能讓大腦高速運轉的材料時,偶然翻開瞭這本“寶典”。它的行文風格極其凝練,幾乎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個句子都承載著厚重的化學信息量。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反應曆程時所展現齣的邏輯連貫性,那種步步為營、無可辯駁的推導過程,讓人不禁拍案叫絕。比如在討論到自由基反應時,它沒有停留在簡單的産物預測,而是深入剖析瞭過渡態的能量分布,甚至引用瞭量子化學的一些基本概念來佐證其閤理性。這已經超齣瞭我原本對化學書籍的期待,更像是一部關於分子間相互作用的哲學思考集。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常常需要停下來,在筆記本上畫齣那些復雜的反應路徑圖,試圖在腦海中構建齣三維的動態模型。有些章節,比如對芳香性的深入探討,我已經反復閱讀瞭三遍,纔勉強捕捉到其中微妙的電子離域效應所帶來的穩定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所構建的知識體係的完整性和深度,它要求讀者必須帶著批判性的思維去吸收,而不是被動接受。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確實無可挑剔,拿在手裏很有分量感,那種沉甸甸的感覺,似乎預示著裏麵內容的厚重。然而,當我真正深入閱讀後,發現它的內容更偏嚮於理論推導和實驗方法學的曆史演變,而非我期待的那種對日常生活現象的解釋。我本以為會看到關於塑料的降解過程,或者新型藥物分子的設計理念,但這本書似乎更專注於“如何做”以及“為什麼會這樣”的純粹科學探究。作者對反應條件的控製描述得極為精確,從溫度、壓力到溶劑的選擇,每一個參數的微小變動如何影響産率和選擇性,都有著詳盡的論述。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雖然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說是寶貴的財富,但對於一個帶著泛泛興趣的讀者來說,稍顯晦澀和高冷。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解瞭催化劑的活性位點,那種描述仿佛是在描繪一個微觀世界的精密機器,每一個原子排列都至關重要。這本書更像是實驗室裏的“聖經”,而非客廳裏的閑書。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布局相當古典,很多公式和結構圖都采用瞭傳統的居中對齊方式,給人一種曆經歲月沉澱的感覺。我原以為這本“厚磚頭”會提供一個關於物質世界組成部分的宏大敘事,結果它卻沉浸於分子級彆的微觀世界,進行著近乎顯微鏡下的觀察。我注意到,作者在書中非常強調實驗觀察與理論預測之間的互動關係。例如,當討論到酸堿性時,它不僅僅給齣瞭pKa值,還通過光譜數據來佐證酸性增強時電子雲密度的變化。這種數據驅動的論證方式,使得全書的結論都建立在堅實的經驗基礎之上,極少齣現主觀臆斷。然而,正是這種對經驗的依賴,使得某些結論的普適性在初看時讓人感到受限。我花瞭大量時間去理解那些復雜的命名法,那些冗長而精確的化學名稱,似乎構成瞭一套隻有行傢纔能理解的密碼體係。總體來說,這是一部需要“沉浸式”閱讀的著作,任何心猿意馬都會導緻知識鏈條的中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