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上册)

物理化学(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玉萼,袁永明,薛英 编
图书标签:
  • 物理化学
  • 热力学
  • 化学动力学
  • 量子化学
  • 统计热力学
  • 分子结构
  • 相平衡
  • 溶液化学
  • 电化学
  • 物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58012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528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学校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3
字数:59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物理化学(上册)》分上、下册。何玉萼、袁永明、薛英编的《物理化学》上册包括热力学第1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统计热力学基础,多组分体系热力学,相平衡和化学平衡等内容。
  《物理化学(上册)》是作者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在框架安排和内容组织上系统而又不失简明,全面而又显繁琐。读过此书,不仅可让读者“知其然”,又可“知其所以然”,所以对教师及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而言,它也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每章后面的思考题、习题、自我检测题提供的丰富题型对学生而言更是一种极好的检测方式,故对化学类、化工类、材料类、生物类、医学类各专业本科生而言,它是一本值得研读的好教材!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册
绪论1
第1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及热化学7
1 1热力学常用的一些基本概念7
1 1 1体系与环境7
1 1 2状态与性质7
1 1 3状态函数的数学特征8
1 1 4状态方程式10
1 1 5过程与平衡11
1 1 6热和功12
1 2热力学第一定律13
1 2 1第一定律的表述13
1 2 2封闭体系内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14
1 2 3内能函数14
1 2 4体积功的计算、可逆过程的概念15
1 2 5焓H18
1 3热容量、关于热的计算19
1 3 1热平衡原理19
1 3 2热容量的定义19
1 3 3恒容热容(CV)和恒压热容(Cp)19
1 3 4Cp与CV的关系20
1 3 5相变热21
1 4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23
1 4 1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焓23
1 4 2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24
1 4 3绝热可逆过程与恒温可逆过程的比较27
1 5实际气体的内能和焓28
1 5 1气体的节流膨胀——焦耳 汤姆逊实验28
1 5 2实际气体ΔU和ΔH的计算30
1 6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热化学32
1 6 1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恒容反应热和恒压反应热33
1 6 2反应进度33
1 6 3恒压反应热与恒容反应热的关系34
1 6 4热化学方程式35
1 6 5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ΔrH m35
1 7反应焓的计算36
1 7 1赫斯(Hess)定律36
1 7 2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37
1 7 3物质的标准摩尔燃烧焓39
1 7 4键焓39
1 7 5溶解焓和稀释焓43
1 8反应焓与温度的关系44
1 9绝热反应46
本章学习要求49
参考文献50
思考题50
习题51
综合习题55
自我检查题57
第2章热力学第二定律59
2 1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不可逆性59
2 1 1热传递过程61
2 1 2理想气体的恒温膨胀61
2 1 3化学反应过程61
2 2热力学第二定律62
2 2 1开尔文(Kelvin)说法62
2 2 2克劳修斯(Clausius)说法63
2 3卡诺循环63
2 3 1卡诺循环64
2 3 2卡诺定理及推论66
2 4熵函数67
2 4 1熵的引出67
2 4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Clausius不等式69
2 4 3熵增加原理——过程方向和限度的判据71
2 4 4关于ΔS环的计算原则72
2 5熵变的计算72
2 5 1简单pVT变化过程的熵变72
2 5 2相变化过程的熵变75
2 6热力学第三定律、化学反应的熵变77
2 6 1热力学第三定律77
2 6 2物质的规定熵及标准熵78
2 6 3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熵变ΔrS m79
2 7亥姆霍兹函数和吉布斯函数81
2 7 1亥姆霍兹函数81
2 7 2吉布斯函数82
2 7 3变化方向和平衡条件的判据83
2 8ΔG的计算85
2 8 1简单状态变化过程的ΔG85
2 8 2相变化过程的ΔG86
2 8 3化学反应的ΔrGm87
2 9封闭体系的热力学关系式89
2 9 1组成不变的封闭体系的热力学基本公式89
2 9 2麦克斯韦关系式及其应用90
2 9 3吉布斯函数与温度的关系——吉布斯 亥姆霍兹方程式93 
2 9 4含熵偏导数96
*2 10非平衡热力学及耗散结构理论简介99
*2 10 1引言99
*2 10 2熵流和熵产生100
*2 10 3熵平衡方程101
本章学习要求102
参考文献102
思考题103
习题104
综合习题108
自我检查题109
第3章统计热力学基础112
3 1一些基本概念和数学准备113
3 1 1概率113
3 1 2宏观态和微观态114
3 1 3统计体系的分类115
3 1 4粒子的运动形式及能级公式115
3 1 5统计热力学的基本假定117
3 1 6排列组合问题117
3 1 7斯特林近似公式118
3 1 8拉格朗日(Lagrange)乘因子法118
3 2粒子体系的能量分布及微观状态数119
3 2 1简单粒子体系119
3 2 2独立定位粒子体系的能量分布和微态数121
3 3玻尔兹曼熵定理122
3 3 1熵与热力学概率的关系122
3 3 2积分常数C1和C2的确定122
3 4玻尔兹曼统计124
3 4 1最可几分布124
3 4 2α、β值的确定125
3 4 3非定域粒子体系的玻尔兹曼公式126
3 4 4玻尔兹曼公式的其他形式127
3 4 5最可几分布与平衡分布127
3 5配分函数130
3 5 1粒子配分函数130
3 5 2配分函数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131
3 5 3配分函数的分离132
3 6配分函数的计算及其对热力学函数的贡献133
3 6 1平动运动133
3 6 2转动运动136
3 6 3振动运动138
3 6 4电子运动配分函数及热力学性质144
3 6 5核运动配分函数145
3 6 6粒子的全配分函数146
3 7热力学定律的统计解释146
3 7 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统计解释146
3 7 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说明148
3 7 3热力学第三定律的统计解释148
3 8量子统计149
3 8 1玻色�舶�因斯坦统计150
3 8 2费米�驳依�克统计150
3 8 3三种统计的比较151
3 9系综理论简介152
3 9 1正则系综153
3 9 2巨正则系综155
3 9 3三种系综的比较156
本章学习要求156
参考文献157
思考题157
习题158
自我检查题160
第4章多组分体系热力学163
4 1多组分体系组成的表示法163
4 1 1物质的量分数xB163
4 1 2质量摩尔浓度mB164
4 1 3物质的量浓度cB164
4 1 4质量分数wB165
4 2多组分体系中物质的偏摩尔量和化学势165
4 2 1偏摩尔量165
4 2 2偏摩尔量的集合公式166
4 2 3Gibbs�睤uhem公式168
4 2 4偏摩尔体积的求法168
4 2 5化学势的定义170
4 2 6化学势与相平衡判据171
4 2 7化学势与温度、压力的关系171
4 3实际气体、对比态定律172
4 3 1实际气体的压缩因子和状态方程172
4 3 2实际气体的等温线174
4 3 3范德华气体等温线175
4 3 4对比态定律176
4 4气体的化学势179
4 4 1理想气体的化学势179
4 4 2实际气体的化学势、逸度180
4 4 3实际气体逸度的计算182
4 5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184
4 5 1Raoult定律184
4 5 2Henry定律185
4 6理想液体混合物187
4 6 1理想液体混合物的定义187
4 6 2理想液体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化学势188
4 6 3理想液体混合物的热力学性质188
4 7理想稀溶液190
4 7 1稀溶液中溶剂的化学势190
4 7 2稀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势190
4 7 3Henry常数KB(x)与温度、压力的关系192
4 7 4Duhem�睲argules公式及应用193
4 8稀溶液的依数性195
4 8 1溶剂的蒸气压降低196
4 8 2溶剂的凝固点降低196
4 8 3溶剂的沸点升高198
4 8 4渗透压199
4 9非理想溶液201
4 9 1活度的概念202
4 9 2非理想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和标准态202
4 9 3活度的计算204
4 9 4渗透系数207
4 10超额函数208
4 10 1超额热力学函数208
4 10 2正规溶液和无热溶液209
本章学习要求211
参考文献211
思考题212
习题212
综合习题214
自我检查题216
第5章相平衡219
5 1相、组分、自由度219
5 1 1相219
5 1 2独立组分(组分)220
5 1 3自由度221
5 2相律221
5 2 1多相体系平衡的一般条件221
5 2 2Gibbs相律推导222
5 3单组分体系224
5 3 1单组分体系相图224
5 3 2单组分体系的两相平衡——克拉贝龙方程式225
5 3 3二级相变228
5 4完全互溶二组分体系的气�惨浩胶�230
5 4 1理想液体混合物230
5 4 2非理想液体混合物232
5 4 3精馏原理简介234
5 5液相部分互溶和完全不互溶的二组分体系236
5 5 1液相部分互溶体系236
5 5 2完全不互溶的双液体系238
5 6二组分体系固�惨浩胶�238
5 6 1固相完全不互溶239
5 6 2固相部分互溶243
5 6 3固相完全互溶244
5 7三组分体系245
5 7 1等边三角形坐标法245
5 7 2部分互溶三液体系的液 液平衡248
5 7 3两盐 水体系的固 液平衡250
5 7 4三组分低共熔混合物的相图252
本章学习要求253
参考文献254
思考题254
习题254
综合习题261
自我检查题262
第6章化学平衡265
6 1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平衡判据265
6 1 1化学反应的方向和平衡判据265
6 1 2有限反应体系反应过程的G ξ 曲线分析267
6 1 3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及化学反应等温式269
6 2平衡常数的表达式270
6 2 1气相反应270
6 2 2液相反应272
6 2 3复相化学反应274
6 3平衡常数的实验测定及平衡组成的计算275
6 3 1平衡常数的实验测定275
6 3 2平衡组成的计算275
6 4平衡常数的热力学计算278
6 4 1标准摩尔生成Gibbs函数ΔfG�適278
6 4 2ΔrGm和K的计算280
6 5平衡常数的统计热力学计算283
6 5 1化学反应体系的公共能量标度284
6 5 2平衡常数的统计表达式286
6 5 3ΔrU m(0K)的计算287
6 5 4平衡常数的统计计算288
6 6各种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291
6 6 1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292
6 6 2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296
6 6 3气相反应中加入惰性组分对化学平衡的影响298
6 7复杂反应体系的化学平衡301
6 7 1同时平衡302
6 7 2反应的耦合303
6 7 3高压下的气相反应304
本章学习要求305
参考文献306
思考题306
习题307
综合习题311
自我检查题313
本书采用的符号317
物理化学(上册)习题参考答案319
附录329
Ⅰ常用的数学公式329
Ⅱ常见物质的热力学数据331
Ⅲ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347
Ⅳ一些物理和化学的基本常数349
Ⅴ常用的换算因子349
Ⅵ物理化学及分子物理学中常用的量和
单位350

下册
第7章化学动力学基础1
第8章电化学103
第9章界面现象及界面反应动力学189
第10章胶体分散体系及基本特征253
诺贝尔化学奖与物理化学学科发展291
物理化学(下册)习题参考答案295

前言/序言

  物理化学是化学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随化学学科的发展,化学与材料、生命、信息、能源等学科的相互渗透日益加深,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更加紧密,其他学科应用物理化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日益普遍。在物理化学的学科边界日渐模糊的同时,我们仍发现物理化学无所不在:物理化学是用物理的方法研究化学问题,因其原理自成系统,已成为化学反应普遍遵循的平衡规律和速率规律的基础;现代化学以及物理、材料、生命、医药学等许多领域,都需要物理化学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先进的实验研究方法和手段,物理化学已成为其他许多学科攻坚科学难关的武器库。据统计,1901~1988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者共110位,其中近70位是物理化学家或从事物理化学领域研究的科学家。这表明,近90年来化学学科中最热门的课题和最引人注目的成就,60%集中在物理化学领域。
  因此,物理化学仍是化学中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物理化学课程至今仍是国内外高等院校化学、化工、材料、生命、医药等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主干基础课,其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仍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感一本好的物理化学教材对于课程的教与学十分重要,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及参考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基础上,我们编写了这本《物理化学》。
  全书分上、下册共十章。除绪论外,上册第1~6章分别为热力学第一定律及热化学、热力学第二定律、统计热力学基础、多组分体系热力学、相平衡和化学平衡。下册第7~10章分别为化学动力学、电化学、界面现象和胶体分散体系。其中化学动力学包括宏观反应动力学、反应速率理论及基元反应动力学;电化学含电解质溶液、电化学平衡及电极过程等内容;界面现象包括界面热力学和界面反应动力学两部分。
  本书系统阐述了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研究方法,同时适当介绍与该学科知识密切相关的近代发展及在科研、生产中的应用,以体现基础与发展、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应用的有机联系。如在热力学部分安排了非平衡态热力学基础一节,化学动力学部分对分子反应动态学做了简介。统计热力学基础单独设章并紧接在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之后,以便后续各章运用其结论,这将加深学生对统计力学方法、分子微观运动特征与体系宏观性质间联系的理解。为适应动力学领域内对界面反应的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趋势,我们将一些与界面性质相关的动力学内容,如气一固催化反应,液体表面反应和胶束催化反应等内容归并到界面现象一章中,便于学生在学习了必要的化学动力学及界面性质的知识后,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反应的动力学规律及有关解释,同时增强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认识。各章在阐述基本理论的同时,还注意通过典型例子介绍物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光化学应用于不对称有机合成,电化学与金属的腐蚀及防腐蚀,化学电源及应用,表面活性剂在表面改性及改变反应速率和控制反应机理方面的应用,胶体稳定性及破坏的应用等。
  为了让读者了解物理化学学科在化学以及人类自然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书后我们还选编了20世纪物理化学领域诺贝尔化学奖获奖情况。
  为了解决目前课堂教学学时减少,而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公式对于初学者又难以理解掌握的矛盾,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力图做到选材恰当,基本概念表达清晰准确,公式推导过程严谨简洁,文顺意畅。每章后除推荐精选的参考资料外,还有足够数量的习题供学生做必要练习,其中一部分综合习题有一定难度,以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加深练习。同时还编写了与国家高教研究中心化学试题库物理化学组题形式、难度相当的自我检查题,供学生自查学习水平。这些将有利于学生通过教材加深对课堂授课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因此,该教材既保持了一定理论水准,又不失基础课教材便于教学及学生自学的特点。我们希望学生通过本教材的学习,既能完整、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又能对其发展和应用前景有所了解,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和今后在相关领域的深人提高打下基础。
  本书所用物理量的符号与单位均符合国家标准GB3100~3102-93《量和单位》。
  本书编写分工如下:袁永明撰写第1、2、5、8章,薛英撰写第3章,胡常伟、童冬梅完成第7章,何玉萼撰写绪论和第4、6、9、10章,并对全书进行了统稿和规范。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四川大学化学学院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物理化学教研室许多同志的热情帮助和关心,尤其是鄢国森、田安民、罗久里、孙泽民、潘慰曾、罗寿辉、陈豫等教授,在我们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给予不断指导帮助,对此我们深表谢意。
  限于作者水平,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同行专家及读者批评指正。
《材料科学基础:从微观结构到宏观性能》 作者: 张伟、李明 教授 出版社: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页数: 850页 定价: 128.00元 ---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物理学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与时俱进的教材。它系统地阐述了材料科学的核心原理、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先进材料的设计与应用。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晶体结构、缺陷理论到热力学、动力学、电学、磁学和力学性能的各个关键领域,并特别强调了现代表征技术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本书并非一本侧重于传统化学热力学或量子化学计算的专著,而是聚焦于固体物质的结构、组织、性能及其在工程应用中的优化。 第一部分:材料的微观世界——结构与键合 本部分奠定了材料科学的物质基础。我们首先回顾了晶体学的基本概念,详细讲解了布拉格定律、晶格常数、密堆积结构(如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六方密堆积)以及非晶态结构。 随后,深入探讨了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范德华力)及其对材料宏观特性的决定性影响。尤其侧重于“价键理论”在预测材料稳定性和熔点中的应用,而非复杂的分子轨道理论计算。我们用大量实例阐述了材料的周期性与非周期性如何影响导电性、硬度和韧性。 第二部分:缺陷与扩散——微观组织决定性能的起点 材料的性能往往取决于“不完美”之处。本章系统地分析了点缺陷(空位、间隙原子、取代原子、弗伦克尔缺陷与肖特基缺陷),并推导出缺陷的平衡浓度与温度的关系,这部分侧重于宏观热力学规律在微观尺度上的体现,而非量子力学的能级计算。 紧接着,我们详尽讨论了线缺陷(位错)和面缺陷(晶界、孪晶界)的几何特征、应力场以及它们在材料塑性变形、蠕变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扩散理论是理解材料加工和服役行为的关键。本书详细讲解了Fick定律,区分了逐格机制和间隙机制,并通过实验数据拟合扩散系数的温度依赖性(Arrhenius方程的应用),重点关注在固态反应和烧结过程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材料的热力学与相图——平衡与非平衡态的引导 本部分侧重于宏观热力学原理在材料相变中的应用,特别是涉及自由能最小化原则。我们引入了吉布斯自由能(G)的概念,用于分析相的稳定性。 详细解读了单组分和二元合金体系的相图。讲解了杠杆原理、冷却曲线分析、共晶反应和共析反应。通过对实际体系(如Fe-C系合金中的奥氏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剖析,读者可以理解如何通过控制冷却速率来获得预期的微观组织,从而调控材料的硬度和强度。 本书的重点在于利用相图指导合金设计,避免了对化学势、活度和复杂活度系数的深入推导,更倾向于图解和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 第四部分:动力学与组织演变——从微观到介观的转变 本章聚焦于相变动力学,即材料从一个稳定或亚稳定状态转变为另一个状态的过程。我们重点介绍了成核与长大理论,包括经典成核理论(CNT)在析出相形成中的应用,并结合Johnson-Mehl-Avrami-Kolmogorov (JMAK) 模型来描述组织随时间演化的速率。 特别强调了热处理对组织演化的控制,如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过程对细化晶粒、消除内应力、形成特定析出物的调控。 第五部分:宏观性能的微观根源 这是全书的重点与升华部分,将微观结构直接关联到可测量的宏观性能: 1. 力学性能: 详细分析了屈服、加工硬化、韧性与脆性断裂。位错运动是塑性的核心,晶界对位错运动的阻碍(Hall-Petch效应)是强化的关键。断裂力学部分引入了应力强度因子和断裂韧性的概念,并用实例说明了疲劳裂纹的萌生与扩展机制。 2. 电学性能: 解释了固体中的电子能带结构(区分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重点讨论了费米能级和载流子浓度对电阻率的影响。对于半导体,我们重点分析了掺杂效应和PN结的形成,侧重于器件原理而非量子力学推导。 3. 热学与磁学性能: 讨论了晶格振动(声子)对热导率的贡献,以及固体的热膨胀系数。在磁学方面,讲解了居里点、磁畴结构和硬磁/软磁材料的区别,并解释了磁滞回线的物理意义。 第六部分:先进材料与表征技术概览 最后,本书简要介绍了当前材料领域的前沿发展,如纳米材料(量子尺寸效应)、复合材料的增强机制和生物医用材料的兼容性。 为使读者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提供了材料结构表征技术概览,重点介绍X射线衍射(XRD)用于晶体结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用于形貌和晶体缺陷成像,以及能谱分析(EDS)用于元素定性分析。这些技术的解读着重于“我们能从图像中读出什么信息”,而非复杂的仪器的物理原理。 --- 本书特色: 1. 结构与性能的紧密耦合: 贯穿全书的主线是“微观组织决定宏观性能”,通过大量的对比案例,强化了材料设计思维。 2. 面向工程应用: 理论阐述清晰后,立即引导至实际的材料加工(如热处理、快速凝固)和性能评估(如失效分析)。 3. 适度的数学深度: 涉及必要的定量关系,但避免了过于抽象的群论和复杂的场论,确保了教材对工科学生的友好性。 4. 丰富的图表与案例: 包含数百张高质量的显微照片、相图和性能曲线,辅助理解复杂概念。 《材料科学基础:从微观结构到宏观性能》是学习和研究材料科学的理想入门与进阶读物,它构建了一个扎实且全面的知识体系,为未来在材料研发、器件设计和工程应用中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和印刷质量真心不错,纸张厚实,字体清晰,装订也很牢固,翻阅起来手感很好。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专业感,给人的第一印象就非常积极。拿到手上,沉甸甸的分量也让人觉得内容充实,物有所值。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上的用心,比如页边距的处理,既方便做笔记,又不会显得杂乱。目录清晰明了,章节划分也很合理,能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作为一名对物理化学初有涉猎的学生,我非常看重书籍的开本和排版,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到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封面上的书名“物理化学(上册)”字体大小适中,颜色搭配也很协调,整体视觉效果令人愉悦。即使是摆在书架上,它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陈设品。我个人认为,一本好的教材,除了内容本身,其物理载体也同样重要,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学习体验。在这方面,这本书无疑是优秀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出版方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和结构编排,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是简单地将知识点罗列出来,而是以一种高度系统化和逻辑化的方式呈现。每个章节的开头都会有一个清晰的导引,说明本章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概要,这让我在开始阅读前就能对整体框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章节内部,知识点的划分非常细致,过渡自然流畅,不会让人感到突兀。作者善于运用图表、流程图等视觉化工具来辅助说明,这些图表不仅美观,而且信息量大,能够直观地展示复杂的概念和关系,极大地提高了我的阅读效率。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概念之间联系的强调,它不仅仅讲解了单个的知识点,更注重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结构性的编排,让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清晰地看到知识的脉络,理解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而深刻的物理化学知识体系。

评分

这本书在拓展阅读和深化理解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让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引导者。在一些关键概念的讲解后,作者会设置“拓展阅读”或者“相关链接”的提示,引导我去思考这些知识在更广泛领域中的应用,或者与相关学科的联系。这让我意识到物理化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外,书中还会时不时地穿插一些历史背景介绍或者科学家的故事,这些生动有趣的“花絮”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更让我对那些伟大的科学发现有了更深的敬意和理解。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讨论某些前沿或者争议性话题时,会提供不同的观点和研究方向,鼓励读者批判性地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信息。这种开放式的引导,大大激发了我对物理化学的浓厚兴趣,并让我看到了未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在案例分析和例题设计上做得非常出色,这对于我理解和应用物理化学知识至关重要。每一个理论概念后面,都紧跟着精心挑选的例题,这些例题不仅难度适中,而且覆盖了该章节的核心考点。让我惊喜的是,例题的解答过程非常详尽,每一个步骤的推导都清晰可见,并且对关键的公式和原理进行了标注和解释。这比那种只给出答案的书籍要实用得多。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讲解例题时,还会穿插一些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这些“锦囊妙计”能帮助我快速掌握解题思路,避免常见的错误。而且,作者还设置了一些“思考题”或者“讨论题”,这些题目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我去独立思考和探索,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丰富的案例和详尽的例题,我不仅能够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能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形成扎实的知识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我,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最简洁、最生动的语言来解释那些看似抽象复杂的概念。读起来没有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腔调,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讲解。句子结构多样,有时候会用长句来阐述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有时候又会用简短有力的短句来强调关键点,节奏感把握得非常好。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会先从生活中的现象或者已有的知识点切入,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降低理解的门槛。他还会适时地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我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物理图像。而且,作者的叙述逻辑非常严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很少出现跳跃性的思维,这一点对于我这样需要系统性学习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工具,它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就能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而不是被晦涩的文字所困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