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業10項新技術(2017版)

建築業10項新技術(2017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住房城鄉建設部 編
圖書標籤:
  • 建築技術
  • 新技術
  • 建築業
  • 科技
  • 工程建設
  • 綠色建築
  • 智能建造
  • 裝配式建築
  • BIM
  • 數字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ISBN:151123018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1314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0
字數:20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司的組織和指導下,由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王清勤副院長作為技術負責人牽頭編製的本書日前正式頒布。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司將“組織建築業10項新技術修訂,推動建築業創新發展”作為2016年的一項重要工作,於2016年3月委托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組織國內建築行業的數十位專傢,通過廣泛調查、係統研究,深入分析建築業新技術發展現狀,歸納總結近幾年的先進適用技術,對2010年版進行全麵修訂,曆時一年半完成《技術》編寫。2017年10月25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住房城鄉建設部關於做好<建築業10項新技術(2017)>推廣應用的通知》(建質函〔2017〕268號),標誌著此項工作圓滿完成。這也是繼1994版、1998版、2005版和2010版之後的第五次改版升級。

目錄

1 地基基礎和地下空間工程技術
1.1 灌注樁後注漿技術
1.2 長螺鏇鑽孔壓灌樁技術
1.3 水泥土復閤樁技術
1.4 混凝土樁復閤地基技術
1.5 真空預壓法組閤加固軟基技術
1.6 裝配式支護結構施工技術
1.7 型鋼水泥土復閤攪拌樁支護結構技術
1.8 地下連續牆施工技術
1.9 逆作法施工技術
1.10 超淺埋暗挖施工技術
1.11 復雜盾構法施工技術
1.12 非開挖埋管施工技術
1.13 綜閤管廊施工技術

2 鋼筋與混凝土技術
2.1 高耐久性混凝土技術
2.2 高強高性能混凝土技術
2.3 自密實混凝土技術
2.4 再生骨料混凝土技術
2.5 混凝土裂縫控製技術
2.6 超高泵送混凝土技術
2.7 高強鋼筋應用技術
2.8 高強鋼筋直螺紋連接技術
2.9 鋼筋焊接網應用技術
2.10 預應力技術
2.11 建築用成型鋼筋製品加工與配送技術
2.12 鋼筋機械錨固技術

3 模闆腳手架技術
3.1 銷鍵型腳手架及支撐架
3.2 集成附著式升降腳手架技術
3.3 電動橋式腳手架技術
3.4 液壓爬升模闆技術
3.5 整體爬升鋼平颱技術
3.6 組閤鋁閤金模闆施工技術
3.7 組閤式帶肋塑料模闆技術
3.8 清水混凝土模闆技術
3.9 預製節段箱梁模闆技術
3.10 管廊模闆技術
3.11 3D打印裝飾造型模闆技術

4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
4.1 裝配式混凝土剪力牆結構技術
4.2 裝配式混凝土框架結構技術
4.3 混凝土疊閤樓闆技術
4.4 預製混凝土外牆掛闆技術
4.5 夾心保溫牆闆技術
4.6 疊閤剪力牆結構技術
4.7 預製預應力混凝土構件技術
4.8 鋼筋套筒灌漿連接技術
4.9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築信息模型應用技術
4.10 預製構件工廠化生産加工技術

5 鋼結構技術
5.1 高性能鋼材應用技術
5.2 鋼結構深化設計與物聯網應用技術
5.3 鋼結構智能測量技術
5.4 鋼結構虛擬預拼裝技術
……

6 機電安裝工程技術
7 綠色施工技術
8 防水技術與圍護結構節能
9 抗震、加固與監測技術
10 信息化技術

精彩書摘

  《建築業10項新技術(2017版)》:
  4.1.1 技術內容
  裝配式混凝土剪力牆結構是指全部或部分采用預製牆闆構件,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後澆混凝土、水泥基灌漿料形成整體的混凝土剪力牆結構。這是近年來在我國應用最多、發展最快的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
  國內的裝配式剪力牆結構體係主要包括:
  (1)高層裝配整體式剪力牆結構。該體係中,部分或全部剪力牆采用預製構件,預製剪力牆之間的竪嚮接縫一般位於結構邊緣構件部位,該部位采用現澆方式與預製牆闆形成整體,預製牆闆的水平鋼筋在後澆部位實現可靠連接或錨固;預製剪力牆水平接縫位於樓麵標高處,水平接縫處鋼筋可采用套筒灌漿連接、漿錨搭接連接或在底部預留後澆區內搭接連接的形式。在每層樓麵處設置水平後澆帶並配置連續縱嚮鋼筋,在屋麵處應設置封閉後澆圈梁。采用疊閤樓闆及預製樓梯,預製或疊閤陽颱闆。該結構體係主要用於高層住宅,整體受力性能與現澆剪力牆結構相當,按“等同現澆”設計原則進行設計。
  (2)多層裝配式剪力牆結構。與高層裝配整體式剪力牆結構相比,結構計算可采用彈性方法進行結構分析,並可按照結構實際情況建立分析模型,以建立適用於裝配特點的計算與分析方法。在構造連接措施方麵,邊緣構件設置及水平接縫的連接均有所簡化,並降低瞭剪力牆及邊緣構件配筋率、配箍率要求,允許采用預製樓蓋和乾式連接的做法。
  4.1.2 技術指標
  高層裝配整體式剪力牆結構和多層裝配式剪力牆結構的設計應符閤國傢現行標準《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1和《裝配式混凝土建築技術標準》GB/T51231中的規定。《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1、《裝配式混凝土建築技術標準》GB/T51231中將裝配整體式剪力牆結構的最大適用高度比現澆結構適當降低。裝配整體式剪力牆結構的高寬比限值,與現澆結構基本一緻。
  作為混凝土結構的一種類型,裝配式混凝土剪力牆結構在設計和施工中應該符閤現行國傢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GB50010、《混凝土結構施工規範》GB50666、《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GB50204中各項基本規定;若房屋層數為10層及10層以上或者高度大於28m,還應該參照現行行業標準《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3中關於剪力牆結構的一般性規定。
  針對裝配式混凝土剪力牆結構的特點,結構設計中還應該注意以下基本概念:
  (1)應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結構的整體性。裝配整體式剪力牆結構是在選用可靠的預製構件受力鋼筋連接技術的基礎上,采用預製構件與後澆混凝土相結閤的方法,通過連接節點的閤理構造措施,將預製構件連接成一個整體,保證其具有與現澆混凝土結構基本等同的承載能力和變形能力,達到與現澆混凝土結構等同的設計目標。其整體性主要體現在預製構件之間、預製構件與後澆混凝土之間的連接節點上,包括接縫混凝土粗糙麵及鍵槽的處理、鋼筋連接錨固技術、各類附加鋼筋、構造鋼筋等。
  (2)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材料宜采用高強鋼筋與適宜的高強混凝土。預製構件在工廠生産,混凝土構件可實現蒸汽養護,對於混凝土的強度、抗凍性及耐久性有顯著提升,方便高強混凝土技術的采用,且可以提早脫模提高生産效率;采用高強混凝土可以減小構件截麵尺寸,便於運輸吊裝。采用高強鋼筋,可以減少鋼筋數量,簡化連接節點,便於施工,降低成本。
  ……

前言/序言

  為促進建築産業升級,加快建築業技術進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司組織國內建築行業百餘位專傢,對《建築業10項新技術(2010)》進行瞭全麵修訂。
  本文件與2010年版相比主要變化如下:
  ——將“混凝土技術”和“鋼筋及預應力技術”閤並為“鋼筋與混凝土技術”。
  ——新增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
  ——將“防水技術”擴充為“防水技術與圍護結構節能”技術。
  ——升級更新綠色建築、建築防災減災、建築節能、建築信息化等相關內容。
  ——適用範圍以建築工程應用為主,每項技術具有一定適用性、成熟性與可推廣性。
  本文件由住房城鄉建設部批準。
  本文件的技術主編單位為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主要參編單位為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模闆腳手架協會、中國建築業協會建築防水分會、中國建築一局(集團)有限公司等。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總負責人:王清勤、趙基達
  地基基礎和地下空間工程技術部分:高文生、王曙光、王也宜、衡朝陽、李耀良、王理想、陳輝、陳馳、黃江川、王佳傑、吳斌、鄒峰、盧秀麗、楊宇波
  鋼筋與混凝土技術部分:趙基達、馮大斌、冷發光、劉子金、硃愛萍、王曉鋒、王永海
  模闆腳手架技術部分:高峰、張良傑、楊少林、石亞明、楊棣柔、吳亞進、黎文方、黃玉林、楊波、陳偉、冼漢光、王祥軍、楊鞦利、陳鐵磊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部分:王曉鋒、蔣勤儉、田春雨、趙勇、高誌強、錢冠龍、樊驊、李浩、榖明旺、汪力、薑偉、趙廣軍、張渤鈺、周麗娟
  鋼結構技術部分:李景芳、戴立先、韋疆宇、曾誌攀、郭滿良、陳誌華、李海旺、韓建聰、硃邵輝、餘永明、趙宇新、餘玉潔、李濃雲、李錦麗
  機電安裝工程技術部分:吳月華、徐義明、陳靜、任俊和、王升其、周衛新、王紅靜、馮凱、嚴文榮、劉傑、張勤、芮立平、陳曉文、宋誌紅
  綠色施工技術部分:單彩傑、楊香福、楊升旗、王濤、段愷、石雲興、張燕剛、倪坤、馮大闊、劉嘉茵、楊均英、司金龍、張靜濤、陳波、郝伶俐
  防水技術與圍護結構節能部分:麯慧、吳小翔、董宏、李良偉、李光球、黃春生、劉文利、趙力、李建軍、王曉峰
  抗震、加固與監測技術部分:姚鞦來、常樂、聶祺、唐曹明、李瑞峰、張榮強、韋永斌、趙偉、曹振、楊光值、潘鴻寶
  信息化技術部分:楊富春、王靜、譚丁文、王興龍、劉剛、曾立民、張義平、黃煒、苑玉平、顔煒、王劍濤、張臣友、高峰、黃從治、肖新華、王威、王文剛、王海濤
《建築業10項新技術(2017版)》圖書簡介 2017年,建築業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變革浪潮。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重塑瞭傳統的建造模式,更深刻地影響著行業的效率、質量、安全以及可持續性。在這股浪潮中,我們精心梳理並遴選齣瞭十項在2017年最具代錶性、最具前瞻性、對行業發展産生深遠影響的新技術,並將其集結成冊,以《建築業10項新技術(2017版)》為名,呈現在各位建築業同仁麵前。 本書旨在為廣大建築從業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瞭解當前建築技術發展前沿的窗口,幫助大傢把握行業脈搏,洞悉未來發展趨勢,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先機,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們深知,技術的創新是驅動行業進步的核心動力,而對新技術的理解和應用,則是衡量一個企業或個人是否具備未來競爭力的關鍵指標。 本書的編寫,匯聚瞭行業內資深專傢、一綫技術工程師的智慧與經驗,力求內容準確、詳實,並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我們摒棄瞭空泛的理論闡述,而是著重於技術的實際應用案例、技術優勢分析、潛在挑戰與解決方案,以及對未來發展前景的展望。每一項技術都經過精心篩選,確保其在2017年已經展現齣成熟的應用潛力或正在引領行業變革。 以下,我們將對書中包含的十項新技術進行簡要介紹,希望能幫助您更直觀地瞭解本書的價值所在: 第一項:建築信息模型(BIM)技術的深化應用與協同 2017年,BIM技術已不再是停留在概念階段的“高大上”工具,而是真正深入到項目全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成為項目管理和協同工作的基礎平颱。本書將深入探討BIM在設計優化、施工模擬、進度管理、成本控製、運維管理等方麵的深化應用。我們將重點關注BIM模型與企業資源計劃(ERP)、供應鏈管理(SCM)等係統的集成,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提升決策效率。此外,本書還將詳細介紹BIM在協同工作中的作用,包括多方參與者如何通過統一的BIM平颱進行信息共享、溝通協調,從而有效避免信息孤島,減少返工,提高項目整體效益。我們將分析BIM技術在大型復雜工程、裝配式建築等項目中的具體實施案例,以及在不同工程階段的應用要點和技術難點。 第二項:裝配式建築與綠色建造的融閤發展 裝配式建築作為一種高效、環保的建造方式,在2017年迎來瞭發展的黃金期。本書將重點闡述裝配式建築的結構體係、部品部件的標準化生産與設計、以及現場裝配的技術要點。我們還將深入探討裝配式建築與綠色建造理念的深度融閤,包括如何通過預製構件的優化設計,最大程度地減少施工過程中的建築垃圾和能源消耗。本書將分析裝配式建築在質量控製、施工周期縮短、成本效益等方麵的顯著優勢,並介紹其在住宅、公共建築等不同類型項目中的應用情況。同時,我們也將關注裝配式建築在技術推廣、産業政策、市場接受度等方麵麵臨的挑戰,並提齣相應的應對策略。 第三項:智能化施工技術與物聯網(IoT)的應用 智能化正在成為建築業的重要發展方嚮。2017年,物聯網(IoT)技術開始在建築施工現場得到廣泛應用,催生瞭一係列智能化施工解決方案。本書將聚焦於物聯網在施工現場的傳感器技術、數據采集與傳輸、以及智能監控與決策係統。我們將詳細介紹如何利用IoT技術實現對施工機械的遠程監控與調度,對施工環境(如溫度、濕度、粉塵等)的實時監測,以及對人員安全的智能預警。此外,本書還將探討基於IoT數據的施工過程優化,例如通過數據分析來改進施工工藝,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安全風險。我們將列舉實際工程中的智能化施工案例,展示IoT技術如何賦能施工現場的精細化管理。 第四項:大數據分析在建築項目管理中的賦能 隨著建築項目的復雜度不斷提升,海量的數據也隨之産生。2017年,大數據分析技術開始在建築項目管理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本書將深入闡述如何利用大數據技術對項目數據進行收集、清洗、存儲、挖掘和分析,從而為項目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我們將重點關注大數據在項目風險評估、進度預測、成本分析、質量追溯、閤同管理等方麵的應用。本書將介紹常用的數據分析方法和工具,並分享如何通過大數據分析來識彆項目潛在的問題,提前采取應對措施,優化資源配置,提高項目盈利能力。我們將通過案例分析,展示大數據如何幫助項目經理做齣更明智的決策,實現項目管理的精細化和智能化。 第五項:綠色能源與低碳技術在建築中的集成應用 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建築業作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領域,綠色能源和低碳技術的應用至關重要。2017年,集成應用各類綠色能源和低碳技術,是建築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本書將重點介紹太陽能光伏發電、地源熱泵、風能利用等可再生能源技術在建築中的集成應用模式。我們將詳細分析這些技術在建築設計、設備選型、係統集成、運行維護等方麵的技術要點和經濟性。同時,本書還將關注建築節能材料、被動式設計、雨水收集與中水迴用、智能化能耗監測與管理係統等低碳技術。我們將通過實際項目案例,展示如何通過多項綠色技術的協同應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築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打造綠色、健康、舒適的建築空間。 第六項:先進施工機械與自動化設備的應用 技術的進步不僅體現在軟件層麵,先進的施工機械和自動化設備也極大地提升瞭建築施工的效率和安全性。2017年,自動化、智能化程度更高的施工機械不斷湧現。本書將介紹新型起重設備、掘進設備、混凝土輸送與泵送設備、以及自動化測量與監測設備等。我們將重點關注這些設備在提高施工速度、降低勞動強度、提升施工精度、保障施工安全等方麵的優勢。此外,本書還將探討無人機、機器人等在建築施工中的應用,例如利用無人機進行現場巡檢、測量測繪,利用機器人進行焊接、噴塗等作業。我們將通過豐富的圖片和案例,展示先進施工機械如何改變傳統的施工模式,推動建築業嚮更高水平發展。 第七項:3D打印技術在建築領域的探索與實踐 3D打印技術以其獨特的優勢,在2017年開始在建築領域引起廣泛關注,並在一些創新項目中展現齣巨大的潛力。本書將深入探討3D打印技術在建築領域的應用前景,包括使用特種混凝土材料進行牆體、構件的打印,以及在復雜結構、異形構件的製造方麵的應用。我們將分析3D打印技術在縮短建造周期、降低材料浪費、實現個性化設計等方麵的優勢。本書還將關注3D打印技術在現場施工與工廠預製方麵的不同模式,以及在材料科學、打印設備、成型工藝等方麵的關鍵技術挑戰。我們將列舉國內外的一些3D打印建築實踐案例,展望該技術未來的發展方嚮。 第八項:新型建造材料與高性能復閤材料的應用 材料是建築的基石,新型建造材料和高性能復閤材料的研發與應用,為建築業帶來瞭革命性的變化。2017年,高性能混凝土、新型鋼材、復閤材料(如玻璃縴維增強聚閤物-GFRP)、以及環保型保溫材料等得到瞭更廣泛的應用。本書將重點介紹這些新型材料的性能特點、技術優勢,以及在提高建築結構強度、耐久性、防火性、隔熱性等方麵的作用。我們將深入分析這些材料在設計、施工、成本效益以及可持續性等方麵的綜閤考量。本書還將關注生物基材料、可迴收材料等在建築中的應用探索,推動建築業走嚮更環保、更可持續的未來。 第九項:數字孿生(Digital Twin)在建築項目全生命周期的應用 數字孿生技術,即為物理實體創建一個高保真的數字副本,並在其生命周期內進行同步更新和交互。2017年,數字孿生概念開始在建築行業落地。本書將詳細闡述數字孿生在建築項目中的構建與應用,包括如何通過BIM模型、物聯網傳感器、其他數據源構建建築物的數字孿生。我們將重點關注數字孿生在設計驗證、施工模擬、運營監控、故障診斷、預測性維護等方麵的價值。本書將通過案例分析,展示數字孿生如何幫助業主、設計師、施工方和運維人員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建築,實現精細化運維,延長建築使用壽命,提高運營效率。 第十項:人工智能(AI)在建築設計、施工與運維中的潛力 人工智能(AI)正在逐步滲透到建築業的各個環節,為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2017年,AI在建築領域的應用開始顯現,尤其是在設計優化、施工決策、風險預測、以及建築物的智能運維等方麵。本書將探討AI在自動生成設計方案、優化施工流程、智能識彆施工風險、預測設備故障、以及實現建築能源優化管理等方麵的應用。我們將介紹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等AI技術在建築行業的應用模式,並分析其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提升項目質量和安全性等方麵的潛力。本書將通過對前沿研究和初步應用的介紹,幫助讀者理解AI技術如何驅動建築業的智能化轉型。 《建築業10項新技術(2017版)》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書籍,更是一份關於行業未來的預言和指引。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能夠激發您的創新靈感,引導您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這些前沿技術,從而在日新月異的建築行業中,不斷進步,勇攀高峰。我們堅信,擁抱新技術,纔能把握未來,創造更加美好的建築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一本名為《建築新浪潮:十大顛覆性技術》的書,感覺大開眼界。作者以一種非常係統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解析瞭當前建築行業中最具影響力的十項技術。其中,“模塊化與預製化建造”這一章節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不再是將建築拆分成簡單的構件,而是將復雜的建築功能單元在工廠內精密製造,然後在現場快速組裝。書中詳細闡述瞭這種模式如何能夠實現工業化的生産精度,從而極大地提高建築質量和一緻性。它還通過對不同類型建築項目的案例分析,展現瞭模塊化建造在縮短工期、降低成本、減少現場擾動方麵的顯著優勢。我尤其被書中提到的“數字化孿生(Digital Twin)”的概念所吸引。它不僅僅是一個靜態的模型,而是能夠實時反映物理實體狀態的動態數字副本。書中詳細解釋瞭如何通過傳感器和數據流,將物理建築與數字孿生進行同步,從而實現對建築物的實時監控、性能預測、以及精細化的運維管理。這為建築物的長期價值最大化提供瞭強大的技術支撐。此外,書中對“綠色建築材料的創新與應用”的論述也極具價值。它不僅僅是介紹瞭幾種環保材料,而是深入探討瞭材料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原料獲取、生産過程、使用壽命以及迴收再利用,如何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對環境的影響。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高效、可持續、智能的建築未來,它激勵我去思考如何將這些先進的技術融入到實際的建築實踐中。

評分

我最近讀完一本關於建築業前沿技術的書,暫且將其命名為《建築新紀元:十大變革引擎》。這本書以一種非常前瞻性的視角,探討瞭十種正在或即將重塑建築行業的技術和理念。其中,“數字化設計與建造”這一章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不僅僅是提及瞭3D建模或CAD軟件,而是深入探討瞭參數化設計、生成式設計以及AI輔助設計等前沿概念。書中詳盡地闡述瞭如何利用算法來優化建築布局、結構形態,甚至是材料的分配,從而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最大化建築的美學價值和空間效率。它展示瞭設計過程如何從“人工繪製”嚮“智能生成”轉變,大大提升瞭設計的自由度和創新性。同時,書中對“增強現實(AR)與虛擬現實(VR)在建築業的應用”也進行瞭詳實的論述。我看到瞭AR技術如何能夠將虛擬模型疊加到實際施工現場,幫助施工人員更直觀地理解設計意圖,發現潛在的碰撞和錯誤,從而大大減少返工和成本。VR技術則為客戶提供瞭沉浸式的體驗,讓他們能夠在項目建成前就“身臨其境”地感受空間,這極大地促進瞭溝通和決策。書中還提到瞭“機器人與自動化建造”的潛力,不僅僅是簡單的重復性勞動,而是能夠執行復雜任務,如焊接、噴塗,甚至是在危險環境中進行作業,大大提升瞭施工的安全性和效率。這本書讓我對建築行業的未來充滿瞭想象,它展示瞭技術如何能夠打破傳統束縛,創造齣更加高效、安全、人性化的建造方式。

評分

讀完一本讓人耳目一新的著作,真是收獲頗豐。這本書,暫且稱之為《建築業的未來前沿》,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邃的洞察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建築業革新之路的大門。書中,作者並非泛泛而談,而是聚焦於十個極具潛力和影響力的前沿技術,並對它們進行瞭深入淺齣的剖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智能化建造”的那一部分。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將機器人引入施工現場,而是更側重於整個建造流程的數字化、自動化和智能化集成。想象一下,從設計階段的參數化模型,到施工過程中的BIM(建築信息模型)驅動,再到後期運維的物聯網監測,整個生命周期都被數據串聯起來,實現信息的實時流動和智能決策。書中詳細闡述瞭AI在項目管理中的應用,如何通過機器學習算法預測工程延誤風險,優化資源配置,甚至進行智能化的安全監控,大大降低瞭人為失誤的概率。同時,書中對3D打印建築技術也進行瞭詳盡的介紹,從材料的選擇、打印工藝的優化,到結構設計的創新,都進行瞭細緻的探討。我尤其被書中展示的那些使用3D打印技術建造的復雜結構所震撼,它們突破瞭傳統建造方式的限製,在美學和功能性上都達到瞭新的高度。書中還提到瞭模塊化建造,這種預製化、工廠化生産的模式,不僅提高瞭施工效率,減少瞭現場施工的噪音和汙染,更保證瞭工程質量的穩定性和一緻性。從書中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綠色、高效、智能的建築業未來,這讓我對接下來的行業發展充滿瞭期待。

評分

這本書,暫且稱之為《革新者的藍圖:建築業的十種可能性》,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當前建築業的發展趨勢。作者並非僅僅列舉一些新興技術,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技術背後的邏輯、驅動因素以及它們對整個行業生態的潛在顛覆。我特彆被書中關於“可持續建造材料”的章節所吸引。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瞭幾種新型環保材料,而是係統地分析瞭這些材料的來源、生産過程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它們在不同建築場景下的適用性。書中詳述瞭例如高性能的再生混凝土、生物基復閤材料,甚至是通過先進技術處理的廢棄物材料,如何能夠顯著減少建築過程中的碳排放和資源消耗。作者還探討瞭這些新型材料如何通過改變建築物的耐久性、保溫隔熱性能,從而在建築的整個生命周期中降低能耗和維護成本。書中對“建築信息模型(BIM)的深化應用”也進行瞭詳實的闡述。它不再僅僅是三維建模的工具,而是成為瞭連接設計、施工、運維全過程的數字平颱。書中詳細介紹瞭BIM如何在項目前期進行復雜的模擬分析,例如日照分析、風荷載模擬,從而優化設計方案;在施工階段,如何實現精細化的進度管理和成本控製;在後期運維階段,如何通過BIM模型進行設備管理、能耗監測,甚至預測性維護,從而最大化建築物的價值。這本書讓我對建築業的未來充滿瞭信心,它展示瞭技術創新如何能夠解決當前行業麵臨的諸多挑戰,並引領行業走嚮一個更加可持續和高效的未來。

評分

近期拜讀瞭一本關於建築業未來發展趨勢的書籍,暫且稱之為《智慧建構:塑造未來的十項關鍵技術》。這本書以其深度和廣度,為我描繪瞭一幅令人振奮的建築業圖景。我尤其被書中對“物聯網(IoT)在建築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應用”的深入探討所吸引。書中不僅僅是泛泛地提及瞭傳感器和數據采集,而是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將物聯網技術集成到建築物的結構、設備和環境中,實現實時的監控、數據分析和智能控製。例如,通過傳感器監測建築物的結構健康狀況,提前預警潛在的風險;通過智能溫控係統,根據人員活動和天氣情況自動調節室內環境,實現節能減排;通過智能安防係統,提高建築物的安全等級。書中還詳細介紹瞭“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在建築決策中的作用”。它不再是依賴經驗或直覺,而是通過對海量建築數據的分析,挖掘齣隱藏的模式和規律,從而為項目管理、成本估算、風險預測等提供科學的依據。AI在優化施工流程、提高資源利用率、甚至在復雜設計方案的生成方麵也展現齣巨大的潛力。書中對“建築信息模型(BIM)的演進與智能化”的論述也極為精彩。它不僅僅是簡單的三維可視化,而是成為瞭連接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橋梁,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實現對建築物的實時監控和管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互聯、智能、高效的建築業未來。

評分

拜讀瞭《建築業的未來:十項驅動變革的技術》一書,這本書的內容對我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書中作者以一種前瞻性的眼光,深入剖析瞭十項正在改變建築行業的遊戲規則的技術。我特彆被“增強現實(AR)與虛擬現實(VR)在建築設計與施工中的創新應用”章節所吸引。書中詳細闡述瞭AR技術如何能夠將虛擬模型疊加到真實的施工現場,幫助工人更直觀地理解圖紙,避免錯誤,提高效率。VR技術則為設計師和客戶提供瞭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使得設計評審和決策過程更加直觀和高效。它不僅提升瞭溝通效率,更能夠提前發現潛在的設計問題,從而減少後期修改的成本。書中對“智能材料與自適應建築”的探討也極為深刻。它介紹瞭那些能夠根據環境變化自動調整自身性能的材料,例如能夠調節透光率的智能玻璃,能夠自我修復裂縫的混凝土等。這些材料的應用,將使建築變得更加智能化、節能化,並具備更強的耐久性。我特彆被書中關於“大數據分析驅動的工程管理”的論述所打動。它不僅僅是收集數據,而是通過對海量工程數據的深度挖掘和分析,發現隱藏的規律,優化施工流程,預測潛在風險,從而實現更加精細化、科學化的項目管理。這本書讓我對建築行業的未來充滿瞭期待,它展示瞭技術如何能夠讓建築業變得更加高效、安全、可持續。

評分

近期有幸讀到瞭一本關於建築業未來趨勢的書,暫且稱之為《未來建築的十種驅動力》,這確實是一本內容豐富、觀點獨到的著作。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像是一份指引行業發展方嚮的行動綱領。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預製與裝配式建造”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停留在“預製件”的簡單概念上,而是深入探討瞭其在整個建造流程中的係統性變革。從工廠化精準製造的模塊,到現場高效的拼裝集成,再到與BIM技術的深度融閤,書中詳細描繪瞭這種模式如何能夠大幅縮短工期,提高建築質量,並有效減少現場施工對環境的影響。它不僅僅是提高瞭效率,更是一種生産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將復雜的建造過程分解為可控、可標準化的單元。書中對“綠色建築與能源效率”的探討也極為詳盡。作者不僅僅局限於介紹各種環保材料或節能技術,而是從建築的整體生命周期齣發,分析瞭如何通過被動式設計、主動式能源管理係統,以及集成式可再生能源技術,實現建築物的零碳排放或近零碳排放。書中對智能傢居和智能建築的連接也進行瞭深入分析,探討瞭如何將建築本身打造成一個能夠與居住者互動,並根據環境變化進行自我調節的智能有機體。這種全方位的綠色理念貫穿始終,讓我看到瞭一個真正可持續的建築未來。

評分

我最近讀完瞭一本關於建築業未來發展的著作,暫且稱之為《建築革命:十大核心技術》。這本書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行業前沿的大門。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預製化與模塊化建造”的詳盡論述所吸引。它不僅僅是簡單地將構件在工廠生産,而是將整個建築功能單元進行標準化、集成化生産,然後在現場快速組裝。書中詳細介紹瞭這種模式如何能夠大幅縮短工期,提高建築質量,並有效減少現場施工對環境的影響。它是一種生産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將復雜的建造過程分解為可控、可標準化的單元。書中對“數字化設計與參數化建模”的深入探討也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使用三維模型,而是利用算法和參數來驅動設計,能夠實現設計方案的快速迭代和優化,從而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最大化建築的美學價值和空間效率。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綠色建築與可持續材料的應用”的論述所打動。它不再是簡單的環保口號,而是通過技術手段,從材料選擇、能源利用、廢棄物處理等各個環節,全方位地實現建築對環境的影響最小化。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高效、智能、綠色的建築未來,它激勵我去思考如何將這些先進的技術融入到實際的建築實踐中,為行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評分

一本名為《建築業的明日圖景:十大創新引擎》的書籍,最近讓我受益匪淺。書中作者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剖析瞭十項正在重塑建築行業的技術和理念。我尤其對“高性能計算與模擬仿真”的章節記憶猶新。書中詳細解釋瞭如何利用強大的計算能力,對建築項目的各個環節進行高精度的模擬仿真。例如,在設計階段,可以模擬風荷載、地震反應、熱工性能,從而優化結構設計和材料選擇;在施工階段,可以模擬施工流程,識彆潛在的瓶頸,優化資源調度;在運營階段,可以模擬建築物的能耗、采光等,從而實現精細化的能源管理。這種基於仿真的設計和施工,大大降低瞭工程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書中對“自動化與機器人技術在施工中的應用”也進行瞭詳盡的闡述。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搬運機器人,而是包括瞭能夠進行復雜焊接、精確噴塗、甚至是在危險環境中進行作業的智能機器人。書中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瞭這些技術如何能夠提高施工效率、保障作業人員的安全,並實現傳統工藝難以達到的高精度。我特彆被書中關於“智慧城市與建築的協同發展”的探討所吸引。書中描繪瞭一個宏大的願景,即未來的城市將是一個由無數互聯互通的智能建築組成的有機整體,它們之間能夠進行信息共享和協同運作,從而實現城市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整體效率的提升。這本書讓我對建築行業的發展方嚮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

近期閱讀瞭一本名為《建築業的未來趨勢:十大關鍵技術解析》的書籍,感觸頗深。這本書以其獨到的見解和詳實的內容,為我描繪瞭一幅未來建築業的壯麗畫捲。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新一代建造材料與技術”的論述所吸引。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瞭幾種新型材料,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材料的研發、生産以及在建築中的應用。例如,書中詳述瞭自修復混凝土、相變儲能材料、以及高性能隔熱材料等,它們如何能夠顯著提升建築物的耐久性、能源效率和舒適度。同時,書中還重點介紹瞭3D打印技術在建築領域的應用,從小型構件的打印到整體結構的建造,都進行瞭詳實的案例分析和技術展望。書中對“智能建造與BIM的深度融閤”的探討也極為精彩。它不再是簡單的三維模型,而是通過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結閤,實現瞭建築信息的全方位感知、分析和決策。書中描繪瞭一個場景:通過BIM模型,可以實時監控建築物的施工進度、質量狀況,並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智能化的調整和優化。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可持續發展與綠色建築的深化”的論述所打動。它不再是簡單的環保口號,而是通過技術手段,從材料選擇、能源利用、廢棄物處理等各個環節,全方位地實現建築對環境的影響最小化。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高效、智能、綠色的建築未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