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導論明確瞭研究的內容,界定瞭相關概念;第一章從思想史的角度對政治閤法性相關理論進行瞭係統梳理;第二章從理論層麵對極端個性與公共性的缺失進行瞭分析論證;第三章主要圍繞“價值、績效與懲戒”三個概念展開;第四章論述瞭強製與認同、績效與強製之間的邏輯關係;結語部分對全書內容進行瞭總結。
作者簡介
趙滕,2002年考入北京大學,此後獲得北京大學法學學士、經濟學雙學士、法學碩士和法學博士學位。目前供職於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專注於閤法性、政治利益的政治哲學研究。在方法論上,主張定性與定量結閤,認為以定性為主導的定量研究更為有效。
目錄
摘 要
導 論
第一節 構建的認同——現當代的“洞穴之喻”
第二節 相關概念辨析
第三節 目前政治閤法性研究中的不足
第四節 辯證與科學
第一章 思想史上政治閤法性的“祛魅”
第一節 規範分析與經驗分析
第二節 傳統與現代:自然法、契約論與“祛魅”
第三節 權利與權力:先驗論、經驗論與功利論
第四節 權威的績效:福利國傢(經驗)與自由主義(規範)
第五節 權威的來源:(政治係統)內源說與外源說
第六節 統治的藝術:工具論與道德論
第二章 果殼之王——極端個性與公共性缺失
第一節 個體性與公共性的平衡
第二節 偏執的個體性——個體理性的鬍鬧
第三節 公共性的缺乏——公民對權威的“無意識”需要
第三章 必要而必然的構建——價值、績效與懲戒
第一節 權威閤法性的基礎研究述評
第二節 “空殼”價值的說服
第三節 以正義為名的“績效”牢籠
第四節 無處不在的隱蔽性懲戒
第四章 認同與控製的水乳交融
第一節 強製與認同的統一邏輯——構建的閤法性
第二節 績效與強製的融閤
結 語 構建的認同——科學時代量産的閤法性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構建的認同:政治閤法性的“祛魅”分析》:
這種盟約是訂約的人們將自身的權利置於一種共同體權利之下的契約,從此人們擺脫瞭濛昧的個人獸欲,走嚮瞭正義的社會理性。因為人們既然將自己貢獻給瞭社會。那麼這個共同體就在貢獻的意義上完成瞭平等價值的構建,因為“條件對於所有的人既都是同等的,便沒有人想要使它成為彆人的負擔瞭”。不僅如此,在締約者將自身貢獻給這種共同體之後,共同體的統治權利與其個人的天賦權利完美地閤為一體。“侵犯其中任何一個成員就不能不是在攻擊整個的共同體;而侵犯共同體就更不能不使得它的成員同仇敵愾。”這樣,統治權利就産生瞭一種先天基礎上的正義價值。個人與共同體之間融為一體,對此孟德斯鳩迴應道:“在慈愛的民法的懷抱裏,每一個人都是整個國傢。”在盧梭的論證中,建立在先天權利基礎上的統治權利,正是這樣一種個人與共同體的完美結閤。在這種結閤中,每一個共同體的締約人對共同體的服從都是對其自身的服從,反過來,共同體也與共同體中的每一個人榮辱與共,唇齒相依。在共同體中,締約人除瞭自己,不需要服從任何其他權威。這樣,在天賦權利的締約融閤中,人們既實現瞭自身的權利,同時也通過締約的方式將這種權利作用於自身,形成瞭一種天賦權利基礎上的政治閤法性。這是一種人民自我的統治、一種人民對自我的服從。所謂“無往不在枷鎖之中”,這種“枷鎖”,指的正是這種個人天賦權利融閤而成的共同體的統治權利,反過來作用於個體的過程。從本質上說,這種過程是締約者天賦人權的自我製約。“我服從,我服從的是自己。同時,我統治,我也統治著自己。”這就是盧梭契約論的精髓:天賦人權基礎上的共同體的統治權利。多個個體通過契約將自身融閤為一個共同體之後,這個共同體就擁有瞭自身對自身的統治權利。這種統治權利是一種自然天賦的個人權利的社會結閤。在盧梭的眼中,這無疑是一幅完美和諧的圖景。正是因為這種統治權利是建立在不可動搖的天賦人權的基礎上的,所以,在之後的論證中,他便堅定地論證到這種共同體的主權是不可分割、不可轉讓的。
……
前言/序言
序 言
政治閤法性問題一直是政治學的研究熱點。傳統理論認為閤法性是一種“應然”的規範概念,卻忽視瞭閤法性內涵中個體性與公共性的平衡。這種平衡是動態的,換句話說,閤法性的規範程度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隨著人類社會的變遷,網絡、全球化等現代性因素深刻地改變瞭人們的社會結構和生存方式。多樣化的第三産業對傳統産業結構的巨大衝擊,使社會分工無限多樣化,人們的集體化存在逐漸被解構瞭,以往階級意義上的共同訴求已越來越難以達成。科學技術也進一步以鋒利的話語解構瞭道德與傳統,在現代化語境中將人性格式化為可以用産品排列組閤齣的“個性”。
雖然人的價值本質不會改變,“單嚮度的人”在現實中並沒有誕生,但是能夠規範評斷的個體一旦脫離瞭集體性,就會變成沒有依據的孤島。脫離瞭集體生態、喪失瞭公共性的個體即使有規範評斷的能力,也無法正常發揮這一能力。於是人們就在自己的空間成為“理性鬍鬧”的個體,在個體理性和集體無理性的漩渦中掙紮。每個人都是極其個性的,但整體看來則毫無生機。
在此種背景下,傳統代議製民主無法對空前多樣化的政治意見進行有效整閤,社會層麵産生瞭閤法性的真空。西方國傢為瞭彌補這種真空,不得不運用國傢的能力對閤法性進行構建。這種構建也極具科技時代的特徵,那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控製。資本主義國傢運用各種現代手段以非政治的麵貌齣現在每一個公民麵前,將懲戒和績效完美結閤,越過人們正在喪失的集體性逐個收服個體的認同——這種認同隻是選票數字的纍加,並非共意的凝聚。
這就是構建認同的邏輯,是整體控製下極端個體性腦海中的規範烏托邦。
本書是筆者博士論文的主要部分。在初創階段,來自各方的批評意見不絕於耳,故在博士論文中對這種邏輯並未做突齣闡釋。感謝恩師王浦劬先生,他的言傳身教給瞭筆者勇氣去把握瞭學術的真諦——那是一片布滿瞭皸裂的暗夜畫布,我摸索著它的紋理,在那薄弱處以筆鋒用力砸去,無限星河的光明纔映入眼簾。
趙 滕
2017年10月17日於暢春園
構建的認同:政治閤法性的“祛魅”分析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