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有个自贸区

大清有个自贸区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杜迎贞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095778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813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随着1757年乾隆关闭了康熙于1684年和1685年3月成立的闽、粤、江、浙四个海关中的三个,广州便成了南方独有的海上通商口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长久以来,广州成为人们眼中独有的开放口岸,成为了大清帝国对外开放的代名词。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在中国和俄国之间,有一条“万里茶道”,这两个当时世界上大的国家共同经营着一个黄金口岸——恰克图。这个口岸是由一对横跨中俄两国的“姊妹城”组成。作为对俄贸易的前沿,恰克图口岸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使长城沿线的所有关口都无一例外地嵌入到了国际贸易的齿轮中,形成了有清一代活跃的“漠南经济圈”。

  1757年,当广州当仁不让地坐上了宝座的时候,万里之遥的恰克图口岸已经整整开埠30年了。广州与恰克图这两个一南一北、一海一陆左右着大清帝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口岸,二者之间不仅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恰克图还是一个比广州开放等级更高的口岸。恰克图贸易,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应该在世界贸易的史册上留下令人难忘的一笔。毕竟,那个由生活在两个大洲腹地几十个民族共同参与的国际贸易口岸,是历史老人留给中蒙俄三国和中亚诸国共同的遗产和财富,在今天“一带一路”倡议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杜迎贞,海关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宁津人。

  1997年12月参军入伍,2002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政治学院。2007年12月转业,现就职于呼和浩特海关。

  150余万字各类纪实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海关文学》等。荣获第三届“军旗.军嫂”征文三等奖,海关总署“金钥匙文学奖”。


目录

自序

引子

1683年,康熙大帝的“南北战争”,奠定了大清帝国的对外开放格局;闽、粤、江、浙四个海关机构的设立是 “中国有海关之始”,恰克图口岸则为“中国有商埠之始”。

第一章 风云际会

从交兵到交易,中俄两国走过了漫长的历程,而两国对贸易模式的探索之路则更加漫长;恰克图口岸是如何形成,并最终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合法贸易口岸的,恰克图贸易的历史功绩和地位又如何,这些都值得后世关注。

中俄贸易“第一城”/“京师互市贸易”登上了历史舞台/萨瓦东来/自贸区横空出世/延伸阅读:古代陆路贸易的几个要素

第二章 惊人同一

大清帝国为管理恰克图贸易设置了“两套班子”;三个“报关地”可以到恰克图进行贸易;恰克图口岸实行“市场准入制”;大清帝国推行人性化的通关做法。

“关长”的来历/来自天朝的改革福利/“吉祥”大臣遭遇了麻烦事儿/延伸阅读:“建”出来的自贸区

第三章 万里茶道

恰克图口岸稳定的体制机制,使长途贩运贸易成为可能;茶叶是“万里茶道”上的主角,虽然这一过程非常漫长;茶叶将恰克图这个一体化的区域经济,带入全球贸易一体化的进程中;戈壁草原、驿站、寺庙构成了商道上独特的人文景观;商道上的生存逻辑。

戈壁草原的奇观/一路茶香的背后/驿站的诉说/“庙商”奇葩/延伸阅读:“道”与商品的“联姻”

第四章 壁垒消弭

恰克图口岸贸易的壁垒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两个王朝价值取向的差异;大清帝国用茶叶和大黄制裁俄国;俄国初级工业品的“入市”,使口岸第一次出现失衡;贸易壁垒的消弭实现了恰克图贸易的最大自由化。

闭关,复关/大黄,大棒/农业,工业/流通品,禁限品/延伸阅读:“阵痛”过后的深度融合

第五章 波诡云谲

三十年的漠北连环走私案震惊了乾隆皇帝;西伯利亚总督嘎嘎林“贴着海关发财”;库伦(乌兰巴托)成为俄国私商走私贸易的“避风港”;发生在恰克图贸易中的绕关走私和通关走私故事。

关口浪尖/风雨大库伦/绕关走私——惊心动魄的“暗房子”/通关走私——由“没奈何”引出的话题/延伸阅读:大清“缉私警”

第六章 如胶似漆

制约国际贸易的语言、宗教和文化;多民族和气生财、和谐共融;“国子监俄罗斯学”与“内阁俄罗斯学”;“买卖城方言”与恰克图语言学校;“俄罗斯馆”是商馆、学馆、喇嘛馆,还是俄国的“领事馆”。

“外国语学院”面面观/从关公与上帝做“邻居”说开去/亚洲腹地铺开“清明上河图”/女大帝的“中国情调”/恰克图不输浪漫都/延伸阅读:文化——国际贸易的润滑剂

第七章 帝都往事

京师互市贸易是游离于崇文门税关之外的对外贸易;京师互市贸易共存续了69年,与恰克图贸易共存了34年;京师互市贸易出现了海关“邮局办”的雏形。

人傻,钱多,快来/俄国商队的北京见闻录/贸易中心再次选择了边关/延伸阅读:一个另类的“国宾馆”

第八章 长城内外

对蒙贸易是对俄贸易的基础和前提;1644年清军入关当年便开凿出的“大境门”,是大清帝国的“开放之门”;1691年多伦会盟,“旅蒙商”制度正式形成;1696年康熙御驾亲征噶尔丹,蒙汉贸易全面放开;杀虎口是晋商的出关地;恰克图“纲举”,长城内外“目张”。

草原腹地大口岸/雄关以“门”扬天下/气吞八荒归化关/虎关“转型”/延伸阅读:阿勒坦汗的心愿

第九章 殊途同归

18世纪50年代末期,大清帝国正式开启了“南粤北恰”新时代;毛皮与茶叶,是广州和恰克图贸易的商品大宗;“十三行”与“六大帮”的体制模式,折射出大清帝国南北“开放”等级的差异。

南粤北恰/彼以皮(呢)来,我以茶往/南有“十三行”,北有“六大帮”/延伸阅读:被侵略战争“拽”入近代的中国

第十章 在水一方

不平等条约使大清帝国开放了大海、大河、大江;俄商怀揣“护身符”来到了华商“后院”;俄商汉口—上海—天津—恰克图贸易路线的形成,使恰克图贸易的实质由“自贸”转型为“自运”。

江汉关讲述的对俄贸易传奇/津海关的退与让/江海新关正式开启半殖民地海关时代/延伸阅读:帝国的邻居

第十一章 乾坤逆转

1868年,华商假道恰克图口岸首次走出国门,并将商号开遍了俄国;华商与俄商展开的是一场“长矛对火枪”的贸易战。

一个短暂的春天/悲壮的史诗/“清政府”沦为形容词/延伸阅读:“俄茶倒灌”敲响的警钟

尾声

前言/序言

  自序:我在边关邂逅了你

  军旅十年到海关十年,时光便如列车之于枕木。人生如此,历史亦复如是。

  一

  2008年8月的一天,穿过呼和浩特市几条熟悉的街巷,我躲避着随时都有可能窜到身上的烟花爆竹,去新单位报到——我国体育代表团每一块金牌的诞生,都如同触动了鞭炮炸响和烟火“嗤嗤”上天的发令枪,空气中尚未散尽的硝石味儿也随之愈发炽烈了起来。

  在此之前我是名军人,在部队度过了整整十年。

  仔细算算还真是蛮有意思的,从1997年正式参加工作,我一直都工作和生活在那条“万里茶道”的几个重要节点上。军校求学的湖南自不必说,那里不仅是“两湖茶”的主产区,同时还是“万里茶道”的一个重要源头。分配到战斗部队时,先后在张家口和呼和浩特(旧称归化)任职。前者是“万里茶道”上的“东口”,而后者则是以“西口”的形象,被载入历史史册的。

  而随即而来的在对蒙古国最大陆路口岸——二连浩特口岸的工作经历,使我有意识地把自己曾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串联了起来。而本书创作的初衷,正是那条由北京到莫斯科的国际大动脉所引出的“万里茶道”。

  这是一条横跨欧亚两个大洲,运行里程长达7692公里的钢铁大动脉。在这条很长很长的铁路线背后,必然隐藏着某些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这是长久以来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敏感性告诉我的。

  顺着这条线路,我很快便知道了在茫茫戈壁草原之间,曾经有一条从事蒙汉贸易和中俄贸易的古商道穿过。在专家学者那里,这条商道被冠以了很多名字,比如“茶叶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等等,据说有13种之多。2013年的时候,这条古商道被统一命名为“万里茶道”。

  有国际贸易的地方,就必然存在着贸易的管理机关——一个已经具备了今天自由贸易区性质的古代口岸,就这样进入了我的笔端。

  循着历史的脉络,一幅尚且清晰的历史图画,被初步勾勒了出来。

  二

  创作这样一部作品,原因众多。这也正是我愿意与您分享的,就和在得到一件新商品时,你有必要先扫一眼它的说明书一样。

  要说排在首位的,就当属长久以来的“唯粤海关一口通商”论了。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随着1757年乾隆皇帝关闭了康熙大帝于1684年和1685年3月成立的闽、粤、江、浙四个海关中的三个,广州便成了南方唯一的海上通商口岸。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长久以来,广州成为人们眼中唯一的开放口岸,成为了大清帝国对外开放的代名词。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

  著名学者蔡鸿生在他的著作《俄罗斯馆纪事》(增订本)中说:“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那条在18、19世纪连接中俄两大帝国的‘茶叶之路’,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说,海运茶因与通商口岸的开放有关而引人注目,那么,‘商队茶’则由于内陆转贩而被忽略了。”

  是的。就在“万里茶道”的尽头(这是针对我国来说的,在俄国则是起点),在彼时大清帝国“海棠叶”版图中那条最清晰脉络的顶端,便是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大国家共同经营的黄金口岸恰克图。这个口岸是由一对“姊妹城”组成的,大清一方的被称作买卖城、前营子、南恰克图,或者是“纳卖城”。

  作为对俄贸易的最前沿,恰克图口岸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使长城沿线的所有关口都无一例外地嵌入到了国际贸易的齿轮中,形成了有清一代最活跃的“漠南经济圈”。

  1757年,当广州当仁不让地坐上了“唯一”宝座的时候,万里之遥的恰克图口岸已经整整开埠30年了。

  这个口岸很显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即使个别学者研究的笔触在此偶有停留,也仅仅是以“进行了小规模的互市贸易”而一笔带过了。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广州与恰克图这两个一南一北、一海一陆左右着大清帝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口岸,二者之间不仅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恰克图还是一个比广州开放等级更高的口岸。

  当我将这个古代口岸命名为“自贸区”不久,忐忑和不安便冲淡了“命题”时的窃喜,这与有一次我在一架异常颠簸的航班上内心的忐忑和不安并无二致——这一“立论”是否武断和偏激?虽说那个古代口岸已经符合了今天自由贸易区的诸多特征。况且,“自由贸易区”这一称谓,正式出现于1973年。

  全书故事的深入推进使我坚定了初衷——当年那个常年开放且运行了两个世纪的口岸,绝非一般的“互市区”那么简单。举例来说,随着两国贸易壁垒的消弭,恰克图口岸出现了市场的深度融合,并由此呈现出了贸易的最大自由化;比如当茶叶成为这个口岸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之后,这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市场便自觉融入了全球贸易一体化的进程中。再比如,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互通、恰克图模式与同期的北京贸易和广州制度的对比,以及进入近代社会以来这个口岸所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等等,无不体现着自由贸易区的本质属性。

  就如同当年跋涉在“丝绸之路”上的人们,并不知道他们脚下的这条道路日后被称作“丝绸之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正式提出了这个称谓,并得到了各国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同一样,当时奔波在这条商路上的人们,同样也不会知道这条道路日后被冠以“万里茶道”之名。本书中这样的例证并不乏见,比如,大清帝国管理恰克图贸易的官员,无论是主政一方的库伦办事大臣还是理藩院驻恰克图司官,他们虽然没有“关长”这个称呼,但行使的的确是关长的职能。如果把这个视角放大,彼时大清帝国设在全国各地的管关官员称“监督”,而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受聘”管理中国海关的洋人则被称为“税务司”。

  所以,不能因为这个口岸300年来没有被“冠名”便漠视了其内在的特征和属性。这很好理解。

  三

  毋庸置疑,本书要带给读者的另一个信息,便是“海关”在这个口岸运转过程中的实际作为。正是由于海关的作为,在今天诸多海关领域,比如海关统计、商品归类、市场准入制度、朋票制度,以至于知识产权、缉私队伍等等,其历史也被大大提前了。

  就拿海关统计来说吧,作为恰克图口岸市场准入条件的“部票”,其另一个突出功能,就是对进出口商品进行统计——大清政府根据每年(甚至是一个时期内)所发放部票的数量,便能轻松统计出进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尤其是在1768年,通过大臣瑚图灵阿的改革,还赋予了这种统计以统计分析的职能。

  这比今天海关统计被公认起源于咸丰九年,即1859年,提前了一个多世纪。

  肯定有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由于这个口岸是清俄两国“齐抓共管”,人们自然便联想到“俄罗斯占主导”,或者说这是大清帝国“沾了俄国的光”。全书的讲述将会证明这种认识是肤浅和存谬的。

  在很多学者的笔下,一旦涉及两国贸易,便一头扎进对爱新觉罗王朝“闭关锁国”永无止境的讨伐中无法自拔,而对罗曼诺夫王朝的“善贾”则极尽渲染和恭维,似乎把两个王朝贸易态度的“对比度”拉得越大,就越能“怒其不争”,就越“深刻”。

  漠视了历史真实的讲述无疑是没有骨气甚至尊严的。本书当然不是为大清帝国进行“翻案”。要说的是,在通篇讲述的这起“个案”中,不仅丝毫没有看到大清帝国的闭关锁国,相反,这个把农业经济推到了顶峰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恰恰在当时帝国的北疆,建立了一个旨在公平,最大限度地达到了贸易自由化的口岸。这恐怕不是单纯的统治阶级多元化属性所能解释清楚的。

  我们不可以用一句简单的“闭关锁国”来概括我们的讲述对象,就如同作者在讲述的过程中,采用了不断发展变化的视角来谋划全书的故事一样。

  通俗了讲,真实再现这段久已尘封的历史,应当将其放到当时的国际大形势背景下,放到彼时中国对外贸易格局的坐标中去审视和把握。

  四

  到少有人涉及的学术领域穿越时空,聆听历史的脉动,是快感伴着辛酸的一次远征。

  选择这样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课题,很显然,对于一个常年跋涉在海关业务监管一线的关员来说,无疑是吃力的,但我又从来都没有像现在这样激情满怀。

  好在一份份珍贵档案的出现,使我捕捉到了遗落在沧海桑田中的某些信息,并努力搜寻着那些残缺甚至是尘封、消逝的历史碎片,还原出那一个个带着温度的历史场景。

  有关两国贸易的研究,囿于资料档案和诸多现实因素的掣肘,那个活跃于世界贸易舞台长达两个世纪的口岸,逐渐销匿在西伯利亚寒冷而静谧的原野上。毫不夸张地说,即使在学术领域,这也是一块荒芜的沉寂之地。

  从我国和俄罗斯当前对史料的把握来看,亦无可避免地存在着“各自为战”和“各自为据”的状况,两国史料的无缝对接就显得尤为重要。令人欣喜的是,据我所知,已经有相关专家学者开始为此奔走疾呼,通过两国学会协议平台及民间交流,尤其是“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绝佳契机,实现两国甚至是多方的资料互换共享。比如对本书创作帮助甚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史所陈开科研究员。陈博士毕业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两国关系的研究,目前正在编写一个成套系的、最全面的两国关系著作。我在此祝他成功。

  恰克图贸易,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应该在世界贸易的史册上留下令人难忘的一笔。毕竟,那个由生活在两个大洲腹地几十个民族共同参与的国际贸易口岸,是历史老人留给中蒙俄三国和中亚诸国共同的遗产和财富,在今天“一带一路”战略中,有着极端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本书创作同样是建立在翔实的档案史料之上的,没有档案史料为支撑的创作,无疑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关于阅读和参考书目本人不敢掠美,除部分在正文中有所体现外,在文后均进行了重点标注。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创作,得到了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米镇波先生的大力支持。作为在两国贸易研究领域极有建树的严谨学者,颐养天年的米教授不仅为本书创作提供了很多难得的档案资料,而且利用微信这一平台,动辄几百字一条的文字信息或60秒一条的语音信息源源而来,对我这个非学术领域的弟子提供了最无私的帮助,使我在一个个创作难关面前醍醐灌顶,有了更加清晰和明确的思路。

  还要感谢著名作家邓九刚先生。2014年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我与邓先生相识。而在此之前,我已经认真拜读了他的《茶叶之路》和《复活的茶叶之路》两本史学著作。也正是在那一年的10月28日,在经过几年的准备之后,本书正式起笔。

  作者甚至不是专业的作家,更非学者,文中讹误之处或将难以避免,虽然我对全书哪怕是一个细小的问题,都进行了严格的考证和推敲。

  顺便提及的是,在日常的海关监管工作之余,历经两年多时间,本书通篇的讲述基本达到了我的预期。本书的创作,既是我在边关工作8年的写照,同时更是开启我另一种存在模式的宣言——正是有了本书的问世,才有了随即而来的我志在对中国海关厚重历史的文学追踪和解读。

  本书独特的结构和行文方式,是为了打破传统的、明显带有理论说教痕迹的纪实文学窠臼。

  “如何把纪实文学写得更精彩?”我对此进行了努力和尝试。


大清有个自贸区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大清有个自贸区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大清有个自贸区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大清有个自贸区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大清有个自贸区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