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此书自1992年出版以来,深得读者的喜爱和好评,曾数度荣获重要的学术奖项,堪称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经典。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其一,突破原有日益板结而狭隘的史学模式,将“新陈代谢”的主旨,展现为近代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内容,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范式。
其二,书中所体现的新思维,及提出的诸多新观点深得学术界的认同,并将其不断应用发挥,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过程中新思考的起点。其中不少观点对现今的近代史研究仍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总之,此着的影响力正如新版后记二所言:这是一部自成体系,同时又具有思想深度的经典学术着作。不仅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评价,同时也吸引着大学历史专业的学生们,甚至还成为高中文科生的重要历史参考书。更为关键的是,此书对中国近代史的学术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书中所阐发的诸多理念及观点成了今天人们认知中国近代史的常识。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论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开始越出传统运行轨迹而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全书共20章,作者以总揽全局的气度和全新的史学视角,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近代中国社会极其复杂的历史图景。
本书研究了近代社会结构的演变,从经济、政治结构,到城乡基层组织的变化。探讨了近代社会变化的内部因素,及其外部因素影响下导致的社会习尚的改变。考察分析了深刻影响社会上层的政治、哲学思想及其他各种社会思潮。作者的宽阔视野还关注到社会的其他各个层面,如宗族、行会、会党、人口、移民、社会心理、文学、电影、戏曲等等。书中极富思辨的论述,准确而深广地再现出百年中国的急剧变革。
在不同层次的读者群中享有盛誉的这部历史读物,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读,也是其一大特色。史诗般的语言贯穿全书,遣词典雅,文采焕然,情感自然流露,富有韵律和乐感。新版增加精选《浮想录》摘编,读者可以从中领悟和探知作者建构新陈代谢史学思想的初衷和基本脉络,以及他对近代中国的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
陈旭麓(1918—1988),湖南湘乡人。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副理事长。着有《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近代史思辨录》《辛亥革命》《浮想录》等,主编《中国近代史丛书》《宋教仁集》等。一生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研究,晚年以提倡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着称。
精彩书评
近代中国是我们祖国刚刚走过来的昨天,与我们的生活如此亲切,它的遭遇和前进更不能不使我们百回千转地思之了。
—— 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是一本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框架里别出心裁的书,字里行间,处处可见作者自己的见识。这本书我念书时就读过,后来教书也常常列为基本参考书,可谓历久弥新。书不厚重,易读也难读。易读在文字流畅,难读在思考深邃。然读书不必在乎懂与不懂,要在自己是否得到启发。这就是一本总能给人以启迪的好书。
——罗志田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我多次给我的学生讲陈旭麓先生的社会变迁与新陈代谢理论,并将这一思想作最大限度的简化: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是直线的,而是伴随着许多次的后退;前进时多伴有过激,后退时亦相随反动,这种前进与后退都有其历史的必然,中国社会也正是在此前后进退中逐渐前行。这是中国社会诸多因素的交错作用,也是新旧势力之间的较量。我一直认为,这是一种深奥的学说,也是一种简单的哲理,其中有着陈先生的生命体悟。它不仅是对过去的110年(1840—1949)的精准刻画,也几乎是对此后中国命运的历史谶语。陈先生相信,将来的社会会更好一些。
——茅海建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思勉人文高等
研究院院长、澳门大学特聘教授
这本著作可以定义为“超*政治(阶级)斗争为纲的革命史范式,建构以近代化或现代化为主题,以社会史为基盘和底座,融合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为内容的新型通史”。
此书语言生动,议论精彩,但是读来又非常有概括力、表现力、思辨力;而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社会各方面的“变”和“变”的观念自觉,体现了史家思维中的辩证,引人深思。
——黄兴涛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目录
序 冯契
第一章 漫长的封建社会
第二章 东方与西方
第三章 由盛转衰的清王朝
第四章 炮口下的震撼
第五章 天国的悲喜剧
第六章 十二年之后
第七章 近代化的一小步
第八章 城乡社会在演变
第九章 日本冲来了
第十章 变与不变的哲学
第十一章 庚子与辛丑
第十二章 欧风美雨驰而东
第十三章 假维新中的真改革
第十四章 “中等社会”
第十五章 变革中的两大动力
第十六章 民变与革命
第十七章 “揖美追欧,旧帮新造”
第十八章 山重水复
第十九章 新文化运动
第二十章 历史的选择
附录 《浮想录》摘编
后记一
后记二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