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冶》注釋與解讀

《園冶》注釋與解讀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明] 計成 著
圖書標籤:
  • 園林史
  • 園冶
  • 明代園林
  • 園林藝術
  • 文化研究
  • 注釋
  • 解讀
  • 園林文化
  • 古代建築
  • 景觀設計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30408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9312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國古建築典籍解讀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3
字數:28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適閤園林規劃師、建築設計師、藝術設計專業師生以及相關專業人員閱讀。
1.多名古建築專傢、媒體人聯袂傾力推薦。
2.內容完整。原著+注釋+譯文+原典圖說+現代彩色圖片,不僅完整地校注瞭《園冶》,還結閤原著中的要點,給齣現代建築定義與圖片,通過對比,讓讀者深刻理解原著內容,多方麵提升建築素養。
3.可讀性、鑒賞性強,采用四色印刷,對原典中提及的古建築,采用現代彩色圖片予以詮釋,直觀明瞭,漂亮美觀。

內容簡介

《園冶》根據我國古代園林的建造都以自然山水作為參照物,崇尚自然成為民族欣賞心理的重要特點,提齣瞭“雖由人作,宛如天開”的造園觀點,意思是由人所造的園林能達到如天然生成的效果,這是造園傢希望達到的高藝術境界,體現瞭居住條件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
本書遵循瞭《園冶》原著的章節目錄,但是每節後設立瞭“原典圖說”版塊,采用精美的園林實景圖與優美的文字,讓讀者真切感受和理解計成的造園觀點。每一章後增加瞭“本章鑒賞”版塊,從鑒賞的角度對每一章做瞭係統的總結與梳理,讓讀者産生美感的共鳴,同時在原文中適當位置插入與內容相關的美圖,通過美圖感受園林之美的具體應用。總之,本書既是建築園林專著,又是美文作品,還是一部園林美景畫冊,將專業性、賞析性完美地融閤在一起,大大地提升瞭原著的閱讀價值。
本書適閤園林規劃師、建築設計師、藝術設計專業師生以及相關專業人員閱讀。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中華文化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傳統建築的營造法式中充滿著無限的智慧與哲學魅力。本套中國古建築典籍解讀用通俗形象化的方式將中國建築之美再度呈現,這對於在青年學生中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普及建築科普知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建築學會監事會監事顧勇新教授

相比多樣化的現代建築,中國古代建築體係完整沿襲有序,我們傳統建築決不僅是靠工匠的經驗便可修建而成的。經典營造法式,將古人們的智慧充分歸納並條理化,充分反映瞭中國古代高超的建築設計水平,而通過對經典的學習,讀者也可以更好的瞭解中國古代建築沿襲的脈絡,獲得啓發服務當代。
——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傳統建築分會秘書長 王新華

古人的建造在如今看來本就是一份傳奇,從構思到後現實化,靠著匠人們的口傳心授,更依靠一種體係化的智慧體係。從圖樣到模型再到大規模的群體建築,匠人們用著獨特的“密碼”體係進行著建造,形成一項專門的技術。而這套叢書或許正可以幫助大傢細細品味這份獨特的傳統建築傳奇。
——資深媒體人,新浪網執行總編輯孟波

目錄

冶序002

題詞005

自序008

捲一011
興造論——造園的整體構思/012
園說——造園的總原則/018
相地——園林地基的選擇/022
(一)山林地/025
(二)城市地/027
(三)村莊地/029
(四)郊野地/031
(五)傍宅地/033
(六)江湖地/035
立基——園林的布局/039
(一)廳堂基/041
(二)樓閣基/043
(三)門樓基/045
(四)書房基/046
(五)亭榭基/048
(六)廊房基/051
(七)假山基/053
屋宇——園林中的建築物/057
(一)門樓/061
(二)堂/063
(三)齋/065
(四)室/067
(五)房/068
(六)館/069
(七)樓/070
(八)颱/072
(九)閣/074
(十)亭/075
(十一)榭/076
(十二)軒/078
(十三)捲/079
(十四)廣/080
(十五)廊/081
列架式——房梁的結構樣式/082
(一)五架梁/082
(二)七架梁/083
(三)九架梁/084
(四)草架/085
(五)重椽/086
(六)磨角/087
(七)地圖/088
(八)列架式/089
(九)地圖式/092
裝摺——建築物的裝修/095
(一)屏門/098
(二)仰塵/099
(三)戶槅/100
(四)風窗/102
(五)裝摺圖式(風窗)/103
(六)槅欞式(風窗)/104

捲二115
欄杆——護欄的製作和樣式/116
欄杆圖示/118

捲三131
門窗——門窗的款式和裝修/132
門窗圖示/135
牆垣——圍牆的建造樣式/141
(一)白粉牆/144
(二)磨磚牆/144
(三)漏磚牆/145
(四)亂石牆/148
鋪地——地麵的鋪設方法/150
(一)亂石路/151
(二)鵝子地/151
(三)冰裂地/152
(四)諸磚地/152
掇山——假山的施工方法和要點/159
(一)園山/162
(二)廳山/163
(三)樓山/164
(四)閣山/165
(五)書房山/166
(六)池山/167
(七)內室山/168
(八)峭壁山/169
(九)山石池/170
(十)金魚缸/171
(十一)峰/172
(十二)巒/173
(十三)岩/174
(十四)洞/175
(十五)澗/176
(十六)麯水/177
(十七)瀑布/178
選石——假山用石的選擇/181
(一)太湖石/183
(二)昆山石/184
(三)宜興石/185
(四)龍潭石/186
(五)青龍山石/187
(六)靈璧石/189
(七)峴山石/191
(八)宣石/192
(九)湖口石/193
(十)英石/194
(十一)散兵石/195
(十二)黃石/197
(十三)舊石/198
(十四)錦川石/200
(十五)花石綱/201
(十六)六閤石子/203
藉景——園林取景的藝術/207

自識212

參考文獻213

前言/序言

《園冶》作者計成,“少以繪名……喜關仝、荊浩筆意”,“所為詩畫,甚如其人”。作為優秀的造園師,他不僅營造瞭五畝園、寤園、影園等名園,而且創作瞭造園名著《園冶》。《園冶》初名《園牧》,曹元甫改為《園冶》,取“冶”字“開創、開拓”之意。《園冶》根據我國的古代園林建造都以自然山水作為參照物,崇尚自然成為民族欣賞心理的重要特點,提齣瞭“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觀點,意思是由人所造的園林能達到如天然生成的效果,這是造園傢希望達到的高藝術境界,體現瞭居住條件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
如果說建造園林的高標準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那麼,達到此標準的具體造園步驟就是“巧於因藉,精在體宜”。“因者”,即指“隨基勢之高下,體形之端正。礙木刪椏,泉流石注。互相藉資,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徑,頓置婉轉,斯謂‘精而閤宜’者也。”“藉者”,指“園雖彆內外,得景則拘遠近。晴巒聳秀,紺宇淩空。極目所至,俗則屏之,嘉則收之,不分町疃,盡為煙景,斯所謂‘巧而得體’者也。”作為造園“要者”的“藉景”,有“遠藉,鄰藉,仰藉,俯藉,應時而藉”,使“極目所至”互相緊密聯係起來,使園林不隻是風景的代名詞,更是人的情感的棲息地,從而使造園不隻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成為生命價值的實現方式。
中國傳統園林可分為皇傢禦苑、寺廟宮館、私傢園林、天然名勝四大類,其中私傢園林能代錶中國園林的寫意特色。《園冶》作為中國現存早的、係統的造園著作,與中國悠久的造園傳統密不可分。《園冶》不僅在理論上有極高的水平,而且對造園實踐也有很強的藉鑒意義。書中許多觀點和造園手法指導著一代又一代造園者的實踐,即使到現在,仍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書遵循瞭《園冶》原著的章節目錄,在編寫的過程中,為瞭增加美觀性、實用性,在每節後設立瞭“原典圖說”版塊,通過精美的園林實景圖與優美的文字,讓讀者真切感受和理解計成的造園觀點。每一章後增加瞭“本章鑒賞”版塊,從鑒賞的角度對每一章做瞭係統的總結與梳理,讓讀者産生美感的共鳴,同時在原文中適當位置插入與內容相關的美圖,通過美圖感受園林之美的具體應用。總之,本書是建築園林專著,又是美文作品,它還是一部園林美景畫冊,將專業性、賞析性完美地融閤在一起,大大地提升瞭原著的閱讀價值。
本書由吳吉明譯注,張躍、楊承清、王玉靜、高海靜、葛新麗、劉海明、許春霞、劉夢然、李長江、江超、王丹丹、臧耀帥、呂君、陳凱、武鵬、李亞奇也做瞭大量的工作,在此對他們付齣的勞動一並錶示感謝。
由於編寫時間和水平有限,盡管編者盡心盡力,反復推敲核實,但難免有疏漏及不妥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以便做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園冶》注釋與解讀 作者: [作者姓名,可根據實際情況填寫,如無則省略] 齣版社: [齣版社名稱,可根據實際情況填寫] 齣版日期: [齣版日期,可根據實際情況填寫] 內容概要 《園冶》作為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經典文獻,曆經數百年風雨,其深邃的智慧與精妙的技藝至今仍閃耀著獨特的光芒。本書《園冶》注釋與解讀,並非僅僅是機械的字詞釋義,而是深入挖掘這部傳世之作的文化底蘊、哲學思想和實踐價值,力求呈現一個立體、生動、且具有時代意義的《園冶》。全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豐富的曆史資料、考古發現以及現代園林實踐,對《園冶》原文進行瞭全麵、細緻的注釋與解讀,旨在幫助讀者跨越時空的鴻溝,真正領略古代造園大師的匠心獨運。 本書的解讀,並非局限於對字麵意思的理解,而是著眼於《園冶》所蘊含的深層文化信息。作者將《園冶》置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探討其與哲學(如道傢“道法自然”的思想)、美學(如“天人閤一”的境界)、文學(如詩詞山水意境的融入)、倫理(如君子品德與園林氣韻的契閤)等方麵的聯係。通過這種跨學科的視角,我們得以更深刻地理解《園冶》為何能成為一部超越時代的園林經典,以及它為何至今仍能啓發我們的設計理念和生活態度。 在注釋方麵,本書力求精確與詳盡。對於《園冶》原文中的古語、術語、典故,都進行瞭溯源和考證,引經據典,力求準確傳達原文的含義。同時,考慮到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本書的注釋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避免艱澀難懂的學術術語,確保不同背景的讀者都能順暢閱讀。對於一些可能存在爭議的詞句,本書也進行瞭多方位的探討,並提齣閤理的解釋,為讀者提供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本書對《園冶》的解讀,尤其注重其在實踐層麵的指導意義。作者不僅僅停留於理論的闡述,更結閤瞭大量的實例,包括曆史上著名的古典園林,以及一些經過修復和重現的古代園林。通過對這些園林的分析,將《園冶》中的理論轉化為生動的畫麵,讓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藉景”、“疊山”、“理水”、“栽植”等造園技法在實際應用中的妙處。此外,本書還嘗試將《園冶》的理念與現代園林設計相結閤,探討如何在當代語境下傳承和創新古典園林的精神,為現代園林設計師和愛好者提供寶貴的啓示。 本書的特色與價值 1. 深度挖掘文化內涵: 本書不僅解讀《園冶》的字麵意義,更深入挖掘其背後蘊含的中國傳統哲學、美學思想,以及與中國文化其他領域的深層聯係。這有助於讀者從更宏觀的視角理解《園冶》的價值,以及為何它能成為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集大成者。 2. 嚴謹而生動的注釋: 對《園冶》原文的注釋力求嚴謹準確,溯源考證,同時語言力求通俗易懂,結閤生動的語言和恰當的比喻,使復雜的概念變得清晰明瞭,降低瞭閱讀門檻,讓更多人能夠領略《園冶》的智慧。 3. 理論與實踐的結閤: 本書將《園冶》的理論闡述與豐富的園林實例相結閤,通過對曆史名園的分析,生動地展示瞭《園冶》中各項技法的實際應用。這使得讀者不僅能夠理解理論,更能體會到其在實踐中的魅力。 4. 跨越時空的對話: 作者試圖在古代造園大師與現代讀者之間建立一座溝通的橋梁。通過對《園冶》理念的現代解讀,探討其在當代園林設計和生活方式中的應用,讓這部古老的著作煥發新的生機。 5. 係統性的梳理與研究: 本書對《園冶》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與研究,從原文的解讀,到思想的分析,再到實踐的應用,層層遞進,結構清晰,邏輯嚴謹,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全麵而深入的學習路徑。 6. 對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傳承與弘揚: 本書的齣版,旨在讓更多人瞭解、理解和喜愛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將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傳承下去,並為現代園林設計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 內容構成(章節示例,具體內容需根據實際書籍詳述) 本書的結構,將圍繞《園冶》原文的邏輯和內容進行展開。大緻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引言: 簡要介紹《園冶》的作者、成書背景、在中國園林史上的地位,以及本書的研究目的和意義。對《園冶》的價值做一個初步的概括。 原文釋讀與解讀(分章節): 第一部分:立基(園體) 可能包含對《園冶》中關於選址、地勢、朝嚮、基址處理等基本原則的解讀。 詳細分析“園體”在整個造園過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得體”方能“閤意”。 例如,對於“山石”的論述,會結閤古代的山水畫意境,以及不同地域的山石特點進行解讀。 對於“水流”的描寫,會探討“活水”與“死水”的區彆,以及如何營造自然生動的“活水”景觀。 第二部分:形質(園景) 這部分可能聚焦於具體造園要素的解讀,如“假山”、“水池”、“建築”、“植物”等。 疊山: 詳細解讀“峰巒”、“石紋”、“勢”、“形”、“色”等要素,並輔以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假山實例進行對比分析。探討“理石”之法,如何使人工疊石達到“天然”之趣。 理水: 深入剖析“水之流”、“水之鏡”、“水之聲”等概念,講解不同類型的水景(如溪流、湖泊、瀑布)的營造手法,以及水在園林中的靈魂作用。 栽植(花木): 講解植物的選擇原則,如“因地製宜”、“花時”、“香氣”、“形色”等。探討植物與建築、山石的搭配,以及如何通過植物營造四季景緻。 建築(屋宇、橋梁、門亭等): 解讀建築在園林中的功能與美學要求,如何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避免“突兀”之感。分析不同建築類型的風格特點和造園作用。 第三部分:法製(造園法則) 這部分可能包含對《園冶》中更具操作性的技法和原則的解讀,如“藉景”、“漏景”、“障景”、“空間組織”等。 藉景: 詳細闡述“藉景”的原理、種類(遠藉、近藉、仰藉、俯藉),以及如何巧妙運用,使園內園外景色融為一體,擴大園林的空間感。 漏景與障景: 分析通過門洞、窗戶、植物等手法,創造“欲揚先抑”的藝術效果,引導觀賞者的視綫,增添園林的層次感和趣味性。 空間組織: 探討園林空間的序列、節奏和變化,如何通過麯徑通幽、開閤有度,營造步移景異、麯摺迴環的空間體驗。 第四部分:意境與哲學(精神內涵) 將《園冶》的技法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相結閤,如道傢的“道法自然”,儒傢的“天人閤一”,佛傢的“禪意”。 解讀園林如何體現主人的情趣、品格,以及如何通過園林營造特定的精神氛圍,達到“樂在其中”的境界。 探討“詩情畫意”在園林中的體現,以及如何將文學的意境融入園林設計。 附錄: 可能包含《園冶》原文對照、參考文獻、相關曆史圖片、園林圖例等,以輔助讀者理解。 對古代造園工具、材料的介紹。 與《園冶》相關的曆史文獻或名傢評論。 本書適讀人群 對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園林設計、建築學、景觀學等相關專業的學生和從業者。 曆史學、文化學、美學等領域的研究者。 熱愛傳統文化,追求生活雅趣的讀者。 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和審美情趣的國內外讀者。 結語 《園冶》注釋與解讀,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它不僅是對於一部經典文獻的梳理與闡發,更是對中國傳統智慧與審美的一次深刻緻敬。通過本書,我們希望能夠喚醒讀者內心對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美學的追求,以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它將帶領您走進古人的園林世界,感受那份寜靜、雅緻、與和諧,並從中汲取靈感,以更開闊的視野和更深沉的情感,去理解和創造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園”。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資深園林愛好者,我閱讀過不少關於中國古典園林的書籍,但《園冶》原著我一直覺得比較難啃。這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園冶》注釋與解讀,簡直是相見恨晚。這本書的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精湛的園丁,他不僅悉心照料著《園冶》這棵古老的瑰寶,更以他獨特的視角和細膩的手法,讓這棵古樹煥發齣瞭新的生機。我尤其喜歡書中那種“抽絲剝繭”式的解讀方式。比如,在解釋“麯摺”這一園林設計的基本原則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一個定義,而是先從“步移景異”、“虛實相生”等傳統美學概念入手,然後結閤《園冶》原文中關於路徑設計、空間組織等具體描述,深入淺齣地闡述瞭“麯摺”在營造園林韻味和趣味性方麵的多重作用。他還引用瞭大量的文學作品中的意象,比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來形象地說明麯摺布局如何製造驚喜和引人入勝。此外,書中對“意境”的解讀尤為精彩。作者認為,《園冶》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園林技法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營造“意境”的書。他詳細分析瞭張楠是如何通過對景、藉景、對置等手法,將自然山水的神韻和文人的情懷融入到園林之中,創造齣一種“人在畫中遊”的藝術境界。我個人非常喜歡書中對“情”與“景”關係的探討,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園林藝術,是能夠觸動人內心深處情感的。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色,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雅緻,讀起來不覺得枯燥,反而像是在品味一壺陳年的好茶,越品越有味道。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充滿熱情的文化工作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有效推廣《園冶》這部經典的作品。這本《園冶》注釋與解讀,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平颱。作者在對《園冶》進行注釋和解讀時,錶現齣瞭極大的創新性和前瞻性。他並沒有局限於傳統的學術研究模式,而是嘗試用一種更為多元化的視角來呈現《園冶》的價值。例如,在對原文的注釋中,作者不僅詳細解釋瞭園林術語,還會結閤現代設計的理念,對原文的某些設計原則進行重新闡釋,並提齣一些具有啓發性的思考。我特彆欣賞的是,書中在對《園冶》原文的解讀之外,還增加瞭大量的“延伸閱讀”內容,比如關於不同時期園林風格的演變、著名園林建築師的生平事跡、以及《園冶》在海外的傳播情況等。這些延伸內容,極大地拓展瞭讀者對《園冶》的認知邊界,也讓《園冶》的文化價值得到瞭更全麵的體現。此外,書中還引入瞭許多互動性的設計,比如在關鍵章節後設置瞭“思考題”,鼓勵讀者主動參與到對《園冶》的思考和討論中來。這種互動性的設計,對於提升讀者對《園冶》的參與感和興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傳播的活力,能夠有效地吸引不同層次的讀者。我相信,這本書的齣現,將會在中國古典園林文化的傳播和推廣方麵,發揮重要的作用,讓更多的人瞭解和喜愛《園冶》這部偉大的作品。

評分

剛拿到這本《園冶》注釋與解讀,真是喜齣望外。我一直對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情有獨鍾,但苦於原著《園冶》原文的古雅晦澀,很多時候隻是望文生義,無法深入領會其精髓。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為我這樣的小白量身定做的。從封麵設計到內頁排版,都透著一股沉靜典雅的氣息,讓人一看便心生親近。打開第一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詳細的引言,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史料,而是娓娓道來《園冶》的成書背景、作者張楠的生平及其在園林史上的地位,這種“前言”式的鋪墊,為我理解接下來的內容打下瞭堅實的基礎,也讓我對這位明代造園大師有瞭初步的認識。隨後,作者開始逐字逐句地對《園冶》原文進行注釋,我特彆欣賞的一點是,注釋並非枯燥的字詞解釋,而是結閤瞭大量的曆史文獻、園林實例和考古發現,將原文置於一個更加宏闊的曆史語境中。例如,在解讀“藉景”一節時,作者不僅解釋瞭“藉景”的字麵意思,還引用瞭蘇州拙政園、留園等名園的實際案例,並分析瞭這些園林是如何巧妙地將遠山、流水、鄰傢庭院等納入自身景觀的,這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解讀方式,讓我豁然開朗,仿佛親身漫步於那些古老的園林之中。更難得的是,書中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圖,包括《園冶》原文手稿的局部、著名園林的寫生圖、園林元素的分解圖等等,這些圖片與文字相輔相成,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直觀性和趣味性。我常常一邊閱讀文字,一邊對照圖片,腦海中便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園林景象,對張楠的造園理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本引導讀者穿越時空,與中國古典園林對話的精緻指南,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典文學和傳統美學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覺得《園冶》這樣一部經典的園林專著,雖然意義重大,但其古奧的文字和專業的術語,常常讓我望而卻步。這次有幸拜讀《園冶》注釋與解讀,簡直是一次令人愉悅的“破譯”之旅。這本書的作者似乎有著一種神奇的魔力,能夠將那些深藏在古籍中的智慧,以一種平易近人、卻又不失嚴謹的方式呈現齣來。從對原文的注釋來看,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字麵意思,而是會耐心解釋詞語在當時的語境下的用法,還會補充相關的曆史典故,甚至會引用一些相關的詩文來幫助我們理解原文的意境。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在解讀“水景”部分時,作者不僅僅是解釋瞭“池、沼、溪、澗”等不同水體的概念,更進一步探討瞭水在園林中扮演的角色——它如何營造靈動感、如何成為視覺焦點、如何與周圍景物形成呼應。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古代水利工程和排水係統的簡要介紹,這讓我意識到,古人在設計園林時,是多麼注重細節和實用性。最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附帶的圖例和錶格,不僅清晰地展示瞭原文所描述的各種園林元素(如亭、榭、橋、廊等)的構成和布局,還常常會對不同的設計風格進行對比分析,這對我這樣一個視覺型學習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不再是孤零零地麵對文字,而是能通過圖文結閤,更直觀地感受到張楠的造園理念。這本書讓我覺得,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充滿智慧和生活氣息的,它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美學有著深厚研究的學者,我一直認為《園冶》是研究中國古典造園藝術的必讀經典。然而,多年來,我發現市麵上關於《園冶》的解讀,大多停留在錶麵,未能深入挖掘其背後蘊含的深層哲學和美學思想。這本《園冶》注釋與解讀,則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作者在解讀原文時,並非簡單地進行字詞的疏通,而是深入到每一個概念的核心,進行多角度、深層次的剖析。例如,在解讀“景”的構成時,作者不僅僅是將其分解為“山、水、石、木、建築”等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他探討瞭“景”的“形”與“神”的關係,以及“景”與“情”的交融。他認為,《園冶》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就在於它能夠將客觀的景物,升華為一種具有人文精神和哲學意蘊的“意境”。書中對“虛實”關係的探討尤為深刻,作者通過分析《園冶》中關於留白、空間組織等章節,闡述瞭中國古典園林“少即是多”、“以虛勝實”的美學原則,並將其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和“氣”等概念相結閤,展現瞭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獨特魅力。我特彆贊賞的是,作者在解讀過程中,大量引用瞭中國古典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的經典文獻,並將其與《園冶》中的內容融會貫通,形成瞭一種宏大的學術視野。這種跨學科的整閤,使得對《園冶》的解讀,不再局限於園林藝術本身,而是將其提升到瞭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嚴謹而不失生動,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乏文學的雅趣,讀起來讓人心生敬意。

評分

翻開《園冶》注釋與解讀,立刻被其嚴謹而富有洞察力的解讀所吸引。我作為一個長期潛心研究中國傳統建築的愛好者,深知《園冶》作為一部集大成之作的重要性,但原著的文字風格和當時的造園理念,對於現代讀者來說,確實存在一定的理解門檻。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極大地降低瞭這個門檻,並提供瞭更為深厚的學術支持。作者在注釋過程中,並非簡單地停留在字詞的層麵,而是深入到每一個概念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和實踐操作。例如,對於“山石掇疊”的闡釋,作者不僅梳理瞭曆代關於假山堆砌的技法,還詳細分析瞭張楠在《園冶》中提齣的“得勢、得神”等核心原則,並結閤明清時期的園林實例,逐一剖析瞭這些原則是如何在實際建造中體現齣來的。書中對不同石材的特性、不同疊山方式的優缺點、以及如何營造齣自然山水的神韻等細節的解讀,都顯得尤為詳盡和專業。我特彆贊賞的是,作者在解讀過程中,還時常引用古人的詩詞、畫作,甚至民間的俗語,來佐證和豐富其觀點,這種跨學科、多維度的解讀方式,使得原本略顯枯燥的學術內容變得生動有趣,也更具說服力。此外,書中對於一些爭議性問題,如張楠所處的具體時代、其園林作品的實際存疑等,作者也進行瞭審慎的考證和分析,並提齣瞭自己的見解,這對於學術研究而言,是十分寶貴的。閱讀這本書,我仿佛與一位博學多纔的園林大師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對園林藝術的深刻理解和精闢論述,無不讓我摺服。這本書不僅滿足瞭我對《園冶》原文的求知欲,更激發瞭我對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更深層次的探索熱情。

評分

我是一個對中國曆史文化充滿好奇的業餘曆史愛好者,對古典園林也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讀《園冶》原著對我來說,就像是在探尋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寶藏,雖然知道裏麵藏著精華,但總是找不到閤適的鑰匙。《園冶》注釋與解讀的齣現,就像是一本為我量身打造的“尋寶圖”。這本書的編者,似乎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他不僅為我指明瞭寶藏的方嚮,還為我詳細地介紹瞭沿途的風景和注意事項。在注釋原文時,作者並沒有急於給齣答案,而是先交代瞭相關的曆史背景,比如張楠所處的時代,當時的社會風氣,以及園林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這種“鋪墊”的方式,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原文所處的語境,也更能體會到張楠的創作意圖。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一些園林元素的詳細解析,比如“漏窗”的設計。作者不僅解釋瞭漏窗的材料和工藝,更重要的是,他深入探討瞭漏窗的“漏”——它如何通過“分隔”與“連接”的功能,將園林的空間進行巧妙的劃分,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創造齣無限的視覺層次,以及它所蘊含的“藏與露”、“虛與實”的哲學思想。書中還列舉瞭許多不同形式的漏窗,並分析瞭它們各自的藝術效果,這讓我對“漏窗”這個看似簡單的園林構件,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的優點還在於,它並沒有將《園冶》視為一個封閉的文本,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視野中進行解讀,比如,它會將園林設計與當時的詩歌、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聯係起來,展現瞭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整體性。

評分

我是建築學院的一名老師,在給學生講授中國建築史時,經常會用到《園冶》作為案例。然而,要讓學生真正理解《園冶》的精髓,確實是一項挑戰。這本《園冶》注釋與解讀,則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教學輔助材料。作者在處理原文時,錶現齣瞭極高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智慧。他在注釋原文時,不僅提供瞭準確的字詞解釋,更重要的是,他會詳細闡述原文所描述的設計原則和建造技法,並輔以大量的實例分析。例如,在講解“藉景”這一概念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其定義為“遠取其勢,近取其形”,而是深入分析瞭“藉景”在空間組織、視覺引導、情感營造等方麵的多重作用,並以蘇州網師園的“月到風來亭”等著名案例,生動地展示瞭“藉景”的多種實現方式。書中還特彆強調瞭《園冶》在古代園林實踐中的指導意義,作者通過梳理曆代園林建造的文獻資料,證明瞭《園冶》並非僅僅是一部理論著作,而是指導實際造園的重要依據。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一些古代造園技術的詳細介紹,比如“疊石”的技法、“理水”的原則等,這些內容對於學生理解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藝,有著直接的幫助。此外,書中還對《園冶》中的一些圖示進行瞭重新解讀和分析,這對於學生理解古代圖文結閤的錶達方式,有著重要的啓發作用。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有很強的可讀性和實用性,能夠有效地幫助讀者,特彆是學生,深入理解《園冶》的豐富內涵。

評分

我是一名對傳統文化充滿熱情的退休教師,一直以來,都夢想著能夠真正理解中國古典園林的點點滴滴。《園冶》原著對我來說,就像一本擺在書架上的珍寶,雖然知道其價值,但苦於無人指引,難以進入其核心。這本書《園冶》注釋與解讀,簡直就像是為我量身定製的“引路人”。作者在解讀原文時,非常注重“情”與“理”的結閤。他不僅僅是講解園林設計的“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他會深入挖掘這些方法和技巧背後所蘊含的“情趣”和“審美”。例如,在解讀“泉石”部分時,作者不僅僅是分析瞭泉水的種類、流嚮、聲音等物理屬性,更重要的是,他探討瞭泉水在古典園林中所代錶的“清幽”、“寜靜”、“活力”等意象,以及它如何能夠觸發觀賞者的聯想和情感。書中還會引用大量的古詩詞,來佐證和豐富其觀點,這讓我覺得,園林藝術與文學藝術是相互輝映、密不可分的。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咫尺之內,再造乾坤”的解讀。作者通過分析《園冶》中關於空間組織、景物布置的原則,讓我深刻地理解到,中國古典園林是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創造齣無限的意境和詩情畫意。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非常適閤我這樣的大眾讀者,它沒有過多艱澀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平和、親切的語言,將深奧的道理講得明白透徹。讀這本書,我仿佛重新拾起瞭年少時的夢想,感覺自己正在一步步地接近那片心中的“桃花源”。

評分

我是一名在校的美術學院學生,主攻景觀設計方嚮,一直以來,《園冶》都是我學習和研究的重點文獻之一。雖然我能夠閱讀原文,但對於其中一些更為精煉的錶述和未盡之處,常常感到睏惑。這本《園冶》注釋與解讀,則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和極大的幫助。作者在處理原文時,展現瞭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例如,在解讀“假山”章節時,書中不僅細緻地剖析瞭“峰、巒、洞、壑”等要素的構成,還特彆強調瞭“勢”和“韻”在假山藝術中的重要性,並結閤瞭當時流行的“瘦、透、漏、皺”等審美標準,進行瞭一一闡釋。作者還引用瞭大量古代繪畫作品中的山水意境,來佐證其觀點,這對於我們理解假山的視覺錶現力和藝術感染力,有著直接的啓發作用。我尤其欣賞的是,書中在對原文進行注釋的同時,還會穿插一些現代景觀設計的理念和案例,將古代的造園智慧與當代的實踐進行對比和融閤,這為我的畢業設計和未來的職業發展,提供瞭寶貴的思路。例如,在討論“麯摺”原則時,作者不僅解釋瞭其在園林布局中的應用,還結閤瞭現代心理學中關於空間感知和路徑引導的理論,進行瞭更為深入的探討。此外,書中對一些古代園林植物的考證和辨析,以及對不同材質在園林中的應用(如磚、瓦、木、石等)的詳細介紹,都為我們提供瞭豐富的設計素材和技術參考。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優秀的學術著作,更是一本極具實踐指導意義的工具書,它將我從對《園冶》的“膜拜”層麵,提升到瞭“理解”和“運用”的層麵。

評分

《園冶》根據我國古代園林的建造都以自然山水作為參照物,崇尚自然成為民族欣賞心理的重要特點,提齣瞭“雖由人作,宛如天開”的造園觀點,意思是由人所造的園林能達到如天然生成的效果,這是造園傢希望達到的高藝術境界,體現瞭居住條件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

評分

《園冶》根據我國古代園林的建造都以自然山水作為參照物,崇尚自然成為民族欣賞心理的重要特點,提齣瞭“雖由人作,宛如天開”的造園觀點,意思是由人所造的園林能達到如天然生成的效果,這是造園傢希望達到的高藝術境界,體現瞭居住條件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

評分

《園冶》根據我國古代園林的建造都以自然山水作為參照物,崇尚自然成為民族欣賞心理的重要特點,提齣瞭“雖由人作,宛如天開”的造園觀點,意思是由人所造的園林能達到如天然生成的效果,這是造園傢希望達到的高藝術境界,體現瞭居住條件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

評分

《園冶》根據我國古代園林的建造都以自然山水作為參照物,崇尚自然成為民族欣賞心理的重要特點,提齣瞭“雖由人作,宛如天開”的造園觀點,意思是由人所造的園林能達到如天然生成的效果,這是造園傢希望達到的高藝術境界,體現瞭居住條件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

評分

這本書比我想象中得要薄,書的包裝很好,

評分

不錯

評分

嗯還行

評分

這本書比我想象中得要薄,書的包裝很好,

評分

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