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煤矿生产环境,主要研究激光检测甲烷相关理论及其方法。全书共分为8章,第1章和第2章为研究背景及甲烷吸收光谱理论基础研究,给出并建立激光气体检测系统;第3、4、5、6章为激光检测甲烷具体方法研究,以及在矿井温度、压力影响下激光精确测量甲烷算法研究。其中,第3章为激光器温度控制算法及谐波信号检测设计,第4章为温度、气压对测量的影响分析及补偿方法,第5章为基于专家系统随机逼近的激光器温度突变控制方法,第6章为甲烷气体的多点检测复用及其贝叶斯融合算法。第7章为激光甲烷传感器实验测试及现场应用。第8章介绍了相关研究工作的结论与展望。在附录中给出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测控分院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煤矿检测与监控设备,以及这些设备的相关参数与应用情况。
本书可供自动化、测控、通信、安全及相关专业高校师生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学习。
目录
第1章 激光气体测试及其研究基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甲烷气体检测技术简介及优缺点对比
1.3 激光气体检测技术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激光气体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甲烷吸收光谱理论及激光气体检测系统设计
2.1 甲烷吸收光谱理论
2.1.1 分子吸收光谱构成
2.1.2 球形陀螺结构分子
2.1.3 分子的吸收谱线线型
2.1.4 甲烷分子吸收谱线
2.2 光谱吸收定律分析
2.3 谐波检测理论推导及检测方法
2.3.1 谐波理论推导
2.3.2 谐波检测方法及噪声分析
2.4 激光气体检测系统设计及仿真
2.5 谐波信号检测硬件设计及数据测试
2.5.1 激光器驱动电路与信号检测电路设计
2.5.2 激光甲烷吸收信号的FPGA谐波信号输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激光器温度控制算法及谐波信号检测设计
3.1 甲烷浓度检测算法分析及扰动因素参数分析
3.2 波长、光强特征参数提取方法
3.2.1 光纤法布里-珀罗干涉原理直接测量波长法
3.2.2 甲烷参考气室特征参数检测算法
3.3 基于粒子群的激光器温度模糊控制算法
3.3.1 激光半导体制冷器温度控制思路
3.3.2 粒子群模糊控制算法及步骤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温度、气压对测量的影响分析及补偿方法
4.1 环境因素对甲烷检测的影响
4.2 甲烷吸收光谱的温度特性分析
4.2.1 温度对甲烷吸收谱线宽度的影响
4.2.2 温度对甲烷吸收线强度的影响
4.2.3 激光甲烷传感器的温度特性
4.3 基于分段和重心插值的自适应迭代温度补偿技术
4.3.1 分段线性插值
4.3.2 重心拉格朗日插值
4.3.3 自适应迭代算法思路
4.4 自适应迭代算法描述及其实验验证
4.4.1 自适应迭代算法步骤
4.4.2 验证实验
4.5 激光甲烷传感器气体压强补偿技术
4.5.1 气体压强对甲烷吸收谱线的影响
4.5.2 激光甲烷传感器的压强特性
4.5.3 自适应迭代的压强补偿算法及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专家系统随机逼近的激光器温度突变控制方法
5.1 激光器环境影响分析
5.2 环境温度变化的测试实验及分析
5.2.1 激光器温度控制的实验测试
5.2.2 激光器温度跟踪规律
5.2.3 激光器温度变化对甲烷浓度检测的影响
5.3 激光器温度补偿模型建立
5.4 激光器温度补偿硬件
5.5 基于专家系统随机逼近的温度补偿算法
5.5.1 随机过程的局部线性插补
5.5.2 不同初始温度的局部线性插补
5.5.3 补偿算法验证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甲烷气体的多点检测复用及其贝叶斯融合算法
6.1 问题提出
6.1.1 多点检测复用技术
6.1.2 多点检测补偿问题
6.2 基于参数估计的多传感器数据算法描述
6.2.1 Bayes算法描述
6.2.2 关联测点的选择
6.2.3 多数据融合算法
6.3 基于Bayes理论的多点测试甲烷浓度补偿方法步骤
6.4 基于Bayes理论的多点测试甲烷浓度融合算法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激光甲烷传感器实验测试及现场应用
7.1 激光甲烷传感器的性能测试
7.2 煤矿瓦斯监测系统简介
7.2.1 KJ90NB煤矿监控系统试验平台
7.2.2 煤矿监控系统的试验研究及测试
7.3 激光甲烷传感器现场应用及测试
7.3.1 GJG100J型激光甲烷传感器推广及试验
7.3.2 GJG100J(B)型煤矿管道用高浓度激光甲烷传感器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工作展望
附录:相关的煤矿检测与监控设备及其参数
参考文献
《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应用》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光纤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全书共分为八章,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光纤传感技术知识体系,并激发在相关领域的创新思维。 第一章 光纤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本章首先回顾了光纤传感器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基于光的衍射和干涉原理的传感器,到如今在半导体、纳米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传感器。接着,详细阐述了光纤传感器的核心工作机制。光纤传感器通常依赖于光在光纤中传播时,因外部环境参数(如温度、压力、应变、化学物质等)的变化而引起的损耗、相位、强度、偏振等光学特性的改变。这些改变通过光电探测器进行测量,并最终转化为可读的物理量。 本章重点介绍了两种最基本的光纤传感机制: 强度调制型光纤传感器: 这种类型的传感器利用环境参数改变穿过光纤的光强度。例如,弯曲或拉伸光纤可能导致光信号的衰减,而化学物质的吸附或催化作用可能改变光纤的折射率,从而影响光的传输效率。本章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强度调制机制,如端面反射式、耦合损耗式等,并分析其优缺点。 相位调制型光纤传感器: 这类传感器更为灵敏,利用环境参数改变光在光纤中的传播相位。例如,温度变化会引起光纤的长度和折射率变化,进而影响光传播的相位;应变也会导致光纤长度变化,改变相位。本章将深入讲解法布里-珀罗干涉仪(FPI)、马赫-曾德尔干涉仪(MZI)等基于相位调制的经典光纤传感器结构,并阐述其测量原理。 此外,本章还将初步介绍其他重要的传感机制,例如偏振调制型传感器,它利用环境参数改变光的偏振状态,适用于测量磁场、应力等。 第二章 光纤传感器的关键技术 光纤传感器的性能高度依赖于一系列关键技术,本章将对这些技术进行详细的剖析。 光纤材料与制备: 光纤的材料选择直接影响传感器的灵敏度、稳定性以及适用范围。本章将讨论高纯度石英光纤、塑料光纤以及掺杂光纤等不同类型光纤的特性,并介绍其制备工艺,如化学气相沉积(CVD)等。特别会关注用于特殊传感应用的特种光纤,例如近红外区传输性能优异的光纤,或具有特定表面改性以增强传感性能的光纤。 光纤耦合与连接技术: 高效稳定地将光注入光纤以及连接不同的光纤器件是构建复杂光纤传感系统的基础。本章将介绍各种光纤耦合器(如分束器、合束器)、连接器(如FC、SC、LC接口)和熔接技术,并分析其对信号传输损耗和稳定性影响。 传感元件的设计与制造: 传感元件是光纤传感器的核心,其设计直接决定了传感器的性能。本章将介绍不同类型传感元件的设计原则,例如基于光栅(如布拉格光栅、长周期光栅)的传感元件,它们通过在光纤中刻蚀周期性结构来改变光的传播特性;以及基于微纳结构的传感元件,它们通过精密的结构设计来放大环境参数对光信号的影响。此外,还将讨论传感元件的制造工艺,如紫外光刻、电子束刻蚀等。 信号解调技术: 从光纤中传输的微弱光学信号中精确提取出环境参数信息是光纤传感器的关键。本章将详细介绍各种信号解调技术。 光谱解调: 利用光谱仪对光信号的波长、强度或形状变化进行分析。 干涉解调: 基于干涉条纹的移动或强度变化来测量相位变化。 光栅解调: 分析光栅反射或透射光谱的变化。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介绍如何利用傅里叶变换、小波分析等信号处理方法来提高传感信号的信噪比和测量精度。 第三章 光纤传感器的分类与性能评估 本章将对光纤传感器进行系统性的分类,并介绍评估其性能的关键指标。 按传感原理分类: 继承第一章的讨论,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地探讨基于损耗、相位、干涉、衍射、散射、偏振、光谱吸收等不同原理的传感器。 按测量参数分类: 详细介绍用于测量温度、压力、应变、位移、液位、流量、振动、加速度、磁场、电场、化学物质(气体、液体)、生物分子等的各类光纤传感器。 按结构形态分类: 介绍点式传感器(如光纤光栅传感器)、分布式传感器(如分布式温度/应变传感器)以及阵列式传感器。 性能评估指标: 灵敏度(Sensitivity): 参数变化单位引起的光学信号变化量。 分辨率(Resolution): 能够区分的最小参数变化。 测量范围(Measurement Range): 传感器能够有效测量的参数范围。 精度(Accuracy):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 稳定性(Stability): 传感器在长时间或不同工作条件下性能保持不变的能力。 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 传感器对环境参数变化做出响应所需的时间。 抗干扰能力(Anti-interference Capability): 传感器抵抗其他环境因素影响的能力。 复用性(Multiplexing): 在同一根光纤上同时测量多个参数或在同一区域同时布置多个传感器。 第四章 基于光纤光栅的传感技术 光纤光栅(Fiber Grating)是现代光纤传感领域最重要的传感元件之一。本章将专门探讨光纤光栅传感技术。 光纤光栅的原理: 详细介绍光纤光栅的形成机理,包括紫外写入、电子束直写等方法,以及不同类型光栅(如布拉格光栅、长周期光栅、超长周期光栅)的结构和光学特性。 布拉格光栅(FBG)传感器: 工作原理: FBG传感器利用其对特定波长光具有强反射特性的原理,通过温度、应变等参数引起FBG反射光谱的移动来测量。 FBG的制备与封装: 介绍FBG的刻写工艺,以及不同应用场景下FBG的封装技术,如金属封装、环氧树脂封装等,以提高其耐久性和鲁棒性。 FBG传感系统的解调方法: 讨论利用宽带光源、光谱仪、扫描腔滤波器等组成的FBG解调系统。 长周期光栅(LPG)传感器: 工作原理: LPG传感器通过引起不同模式的光在光纤中发生耦合共振,从而在透射谱上产生吸收峰。环境参数的变化会引起这些吸收峰位置或强度的变化。 LPG的优势与应用: 重点介绍LPG在温度、折射率、化学物质检测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其在生物传感、化学传感等领域的应用。 FBG和LPG的组合应用: 探讨如何将FBG和LPG结合使用,实现多参数的联合测量或提高测量精度。 第五章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与点式传感器不同,分布式光纤传感器能够在整条光纤的任意位置进行测量,实现“一根光纤管全局”的监测。本章将重点介绍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分布式传感的基本原理: 分布式传感技术通常基于光在光纤中传播时发生的瑞利散射、拉曼散射、布里渊散射等现象。通过探测这些散射光的时域或频域信息,可以实现对光纤沿线各点的参数进行测量。 分布式温度传感(DTS): 基于拉曼散射的DTS: 详细介绍拉曼散射的原理,以及利用不同频率拉曼散射光的光强比来测量温度的方法。 基于布里渊散射的DTS: 介绍布里渊散射的原理,以及利用布里渊频移与温度的关联来测量温度的方法。 分布式应变传感(DSS): 基于布里渊散射的DSS: 重点讲解布里渊频移与应变的关联,以及如何通过布里渊光学时域反射(BOTDR)和布里渊光学时域分析(BOTDA)技术实现分布式应变测量。 布里渊传感器的关键技术: 讨论信号处理、信噪比提升、测量精度优化等关键技术。 分布式传感系统的组成与优势: 分析分布式传感系统的光源、探测器、数据采集与处理单元,并强调其在长距离监测、复杂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第六章 光纤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环境监测是光纤传感器最重要和最广泛的应用领域之一。本章将详细介绍光纤传感器在各类环境监测中的具体应用。 大气环境监测: 气体传感: 利用光纤对特定气体(如CO2, CH4, H2S, NH3等)的光吸收特性,开发用于气体泄漏检测、空气质量监测的光纤传感器。例如,基于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的光纤气体传感器,或在光纤表面涂覆敏感材料的传感器。 温湿度监测: 利用基于光纤光栅或干涉仪的温湿度传感器,实现对大气温湿度的精确测量。 水体环境监测: 水质监测: 开发用于监测pH值、溶解氧、氨氮、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等的水体质量传感器。例如,利用生物分子标记物固化在光纤表面的生物传感器。 水位监测: 利用基于浮力原理或压力传感的光纤水位传感器。 水下声学监测: 基于光纤干涉仪的灵敏的水听器,用于水下噪声监测和目标探测。 土壤环境监测: 土壤湿度与温度监测: 利用分布式或点式光纤传感器实现对大面积土壤温湿度的实时监测。 土壤气体监测: 监测土壤中的有害气体释放情况。 环境灾害预警: 边坡稳定性监测: 利用分布式光纤应变传感器监测边坡的形变,预警滑坡风险。 桥梁结构健康监测: 实时监测桥梁的应力、应变和温度变化,评估结构安全性。 地质灾害监测: 用于监测地震活动、火山活动等。 工业过程监测: 高温高压环境监测: 光纤传感器不受电磁干扰,且耐受高温高压,适用于石油、化工、电力等行业的严苛环境。 腐蚀性介质监测: 利用耐腐蚀的光纤材料和封装技术,监测腐蚀性介质的参数。 第七章 光纤传感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除了环境监测,光纤传感器在航空航天、医疗健康、能源、交通等众多领域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航空航天领域: 飞机结构健康监测: 实时监测飞机机翼、机身等关键部位的应力、应变和温度,提高飞行安全。 发动机性能监测: 测量发动机内部的温度、压力等参数。 医疗健康领域: 生物传感器: 基于光纤的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血糖、血氧、特定蛋白质、DNA等生物标志物,辅助疾病诊断和治疗。 内窥镜技术: 集成光纤传感器实现对人体内部的精密测量和成像。 药物释放监测: 监测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率和分布。 能源领域: 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采: 监测井下温度、压力、应变,优化开采效率。 电网监测: 监测输电线路的温度、应力,保障电网安全运行。 核能安全监测: 在高辐射环境下进行温度、压力等参数的监测。 交通领域: 智能交通系统: 监测道路交通流量、桥梁结构健康、隧道通风状态等。 车辆结构监测: 监测汽车、火车关键部件的应力、应变。 工业自动化与安全: 精密制造: 用于机器人手臂的运动控制和力反馈。 安全监控: 检测工业设备过载、泄漏等异常情况。 第八章 光纤传感器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本章展望了光纤传感器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探讨了当前面临的挑战。 发展趋势: 集成化与小型化: 发展微纳光纤传感器、光子集成芯片等,实现传感器的小型化和高集成度。 智能化与网络化: 与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等技术深度融合,构建智能传感网络,实现数据的自主分析与决策。 多功能化与多参数测量: 开发能够同时测量多种参数的传感器,提高监测效率和信息获取能力。 新材料与新机制: 探索新型光纤材料(如空心光纤、塑性光纤)、纳米材料以及新的传感机制,拓展传感器的性能边界。 增强现实(AR)与虚拟现实(VR)结合: 将传感数据与AR/VR技术结合,实现更直观的可视化监测和操作。 面临的挑战: 成本问题: 部分高性能光纤传感器成本仍然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 标准化与互操作性: 缺乏统一的标准,影响了不同厂商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 长期稳定性与可靠性: 在极端环境下,传感器的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仍需进一步提升。 数据处理与分析: 随着传感器数量的增加,海量数据的处理和有效分析成为新的挑战。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光纤传感技术涉及光学、材料、电子、计算机等多个学科,需要跨学科的专业人才。 通过对以上各章节的深入学习,读者将能够全面掌握光纤传感器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应用领域,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所了解。本书旨在为科研人员、工程师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一本权威、实用、前瞻性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