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針對煤礦生産環境,主要研究激光檢測甲烷相關理論及其方法。全書共分為8章,第1章和第2章為研究背景及甲烷吸收光譜理論基礎研究,給齣並建立激光氣體檢測係統;第3、4、5、6章為激光檢測甲烷具體方法研究,以及在礦井溫度、壓力影響下激光精確測量甲烷算法研究。其中,第3章為激光器溫度控製算法及諧波信號檢測設計,第4章為溫度、氣壓對測量的影響分析及補償方法,第5章為基於專傢係統隨機逼近的激光器溫度突變控製方法,第6章為甲烷氣體的多點檢測復用及其貝葉斯融閤算法。第7章為激光甲烷傳感器實驗測試及現場應用。第8章介紹瞭相關研究工作的結論與展望。在附錄中給齣中煤科工集團重慶研究院有限公司測控分院與課題研究相關的煤礦檢測與監控設備,以及這些設備的相關參數與應用情況。
本書可供自動化、測控、通信、安全及相關專業高校師生和有關工程技術人員參考學習。
目錄
第1章 激光氣體測試及其研究基礎
1.1 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
1.2 甲烷氣體檢測技術簡介及優缺點對比
1.3 激光氣體檢測技術國內外發展與研究現狀
1.3.1 國外研究現狀
1.3.2 國內研究現狀
1.4 激光氣體檢測技術存在的問題及研究方嚮
1.5 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綫
1.5.1 研究內容
1.5.2 技術路綫
第2章 甲烷吸收光譜理論及激光氣體檢測係統設計
2.1 甲烷吸收光譜理論
2.1.1 分子吸收光譜構成
2.1.2 球形陀螺結構分子
2.1.3 分子的吸收譜綫綫型
2.1.4 甲烷分子吸收譜綫
2.2 光譜吸收定律分析
2.3 諧波檢測理論推導及檢測方法
2.3.1 諧波理論推導
2.3.2 諧波檢測方法及噪聲分析
2.4 激光氣體檢測係統設計及仿真
2.5 諧波信號檢測硬件設計及數據測試
2.5.1 激光器驅動電路與信號檢測電路設計
2.5.2 激光甲烷吸收信號的FPGA諧波信號輸齣
2.6 本章小結
第3章 激光器溫度控製算法及諧波信號檢測設計
3.1 甲烷濃度檢測算法分析及擾動因素參數分析
3.2 波長、光強特徵參數提取方法
3.2.1 光縴法布裏-珀羅乾涉原理直接測量波長法
3.2.2 甲烷參考氣室特徵參數檢測算法
3.3 基於粒子群的激光器溫度模糊控製算法
3.3.1 激光半導體製冷器溫度控製思路
3.3.2 粒子群模糊控製算法及步驟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溫度、氣壓對測量的影響分析及補償方法
4.1 環境因素對甲烷檢測的影響
4.2 甲烷吸收光譜的溫度特性分析
4.2.1 溫度對甲烷吸收譜綫寬度的影響
4.2.2 溫度對甲烷吸收綫強度的影響
4.2.3 激光甲烷傳感器的溫度特性
4.3 基於分段和重心插值的自適應迭代溫度補償技術
4.3.1 分段綫性插值
4.3.2 重心拉格朗日插值
4.3.3 自適應迭代算法思路
4.4 自適應迭代算法描述及其實驗驗證
4.4.1 自適應迭代算法步驟
4.4.2 驗證實驗
4.5 激光甲烷傳感器氣體壓強補償技術
4.5.1 氣體壓強對甲烷吸收譜綫的影響
4.5.2 激光甲烷傳感器的壓強特性
4.5.3 自適應迭代的壓強補償算法及驗證
4.6 本章小結
第5章 基於專傢係統隨機逼近的激光器溫度突變控製方法
5.1 激光器環境影響分析
5.2 環境溫度變化的測試實驗及分析
5.2.1 激光器溫度控製的實驗測試
5.2.2 激光器溫度跟蹤規律
5.2.3 激光器溫度變化對甲烷濃度檢測的影響
5.3 激光器溫度補償模型建立
5.4 激光器溫度補償硬件
5.5 基於專傢係統隨機逼近的溫度補償算法
5.5.1 隨機過程的局部綫性插補
5.5.2 不同初始溫度的局部綫性插補
5.5.3 補償算法驗證實驗
5.6 本章小結
第6章 甲烷氣體的多點檢測復用及其貝葉斯融閤算法
6.1 問題提齣
6.1.1 多點檢測復用技術
6.1.2 多點檢測補償問題
6.2 基於參數估計的多傳感器數據算法描述
6.2.1 Bayes算法描述
6.2.2 關聯測點的選擇
6.2.3 多數據融閤算法
6.3 基於Bayes理論的多點測試甲烷濃度補償方法步驟
6.4 基於Bayes理論的多點測試甲烷濃度融閤算法驗證
6.5 本章小結
第7章 激光甲烷傳感器實驗測試及現場應用
7.1 激光甲烷傳感器的性能測試
7.2 煤礦瓦斯監測係統簡介
7.2.1 KJ90NB煤礦監控係統試驗平颱
7.2.2 煤礦監控係統的試驗研究及測試
7.3 激光甲烷傳感器現場應用及測試
7.3.1 GJG100J型激光甲烷傳感器推廣及試驗
7.3.2 GJG100J(B)型煤礦管道用高濃度激光甲烷傳感器
7.4 本章小結
第8章 結論與展望
8.1 主要結論
8.2 主要創新點
8.3 研究工作展望
附錄:相關的煤礦檢測與監控設備及其參數
參考文獻
《光縴傳感技術及其應用》 內容概述 本書深入探討瞭光縴傳感器的基本原理、關鍵技術、發展現狀以及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全書共分為八章,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係統的光縴傳感技術知識體係,並激發在相關領域的創新思維。 第一章 光縴傳感器的基本原理 本章首先迴顧瞭光縴傳感器的發展曆程,從早期基於光的衍射和乾涉原理的傳感器,到如今在半導體、納米材料等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傳感器。接著,詳細闡述瞭光縴傳感器的核心工作機製。光縴傳感器通常依賴於光在光縴中傳播時,因外部環境參數(如溫度、壓力、應變、化學物質等)的變化而引起的損耗、相位、強度、偏振等光學特性的改變。這些改變通過光電探測器進行測量,並最終轉化為可讀的物理量。 本章重點介紹瞭兩種最基本的光縴傳感機製: 強度調製型光縴傳感器: 這種類型的傳感器利用環境參數改變穿過光縴的光強度。例如,彎麯或拉伸光縴可能導緻光信號的衰減,而化學物質的吸附或催化作用可能改變光縴的摺射率,從而影響光的傳輸效率。本章將介紹不同類型的強度調製機製,如端麵反射式、耦閤損耗式等,並分析其優缺點。 相位調製型光縴傳感器: 這類傳感器更為靈敏,利用環境參數改變光在光縴中的傳播相位。例如,溫度變化會引起光縴的長度和摺射率變化,進而影響光傳播的相位;應變也會導緻光縴長度變化,改變相位。本章將深入講解法布裏-珀羅乾涉儀(FPI)、馬赫-曾德爾乾涉儀(MZI)等基於相位調製的經典光縴傳感器結構,並闡述其測量原理。 此外,本章還將初步介紹其他重要的傳感機製,例如偏振調製型傳感器,它利用環境參數改變光的偏振狀態,適用於測量磁場、應力等。 第二章 光縴傳感器的關鍵技術 光縴傳感器的性能高度依賴於一係列關鍵技術,本章將對這些技術進行詳細的剖析。 光縴材料與製備: 光縴的材料選擇直接影響傳感器的靈敏度、穩定性以及適用範圍。本章將討論高純度石英光縴、塑料光縴以及摻雜光縴等不同類型光縴的特性,並介紹其製備工藝,如化學氣相沉積(CVD)等。特彆會關注用於特殊傳感應用的特種光縴,例如近紅外區傳輸性能優異的光縴,或具有特定錶麵改性以增強傳感性能的光縴。 光縴耦閤與連接技術: 高效穩定地將光注入光縴以及連接不同的光縴器件是構建復雜光縴傳感係統的基礎。本章將介紹各種光縴耦閤器(如分束器、閤束器)、連接器(如FC、SC、LC接口)和熔接技術,並分析其對信號傳輸損耗和穩定性影響。 傳感元件的設計與製造: 傳感元件是光縴傳感器的核心,其設計直接決定瞭傳感器的性能。本章將介紹不同類型傳感元件的設計原則,例如基於光柵(如布拉格光柵、長周期光柵)的傳感元件,它們通過在光縴中刻蝕周期性結構來改變光的傳播特性;以及基於微納結構的傳感元件,它們通過精密的結構設計來放大環境參數對光信號的影響。此外,還將討論傳感元件的製造工藝,如紫外光刻、電子束刻蝕等。 信號解調技術: 從光縴中傳輸的微弱光學信號中精確提取齣環境參數信息是光縴傳感器的關鍵。本章將詳細介紹各種信號解調技術。 光譜解調: 利用光譜儀對光信號的波長、強度或形狀變化進行分析。 乾涉解調: 基於乾涉條紋的移動或強度變化來測量相位變化。 光柵解調: 分析光柵反射或透射光譜的變化。 數字信號處理技術: 介紹如何利用傅裏葉變換、小波分析等信號處理方法來提高傳感信號的信噪比和測量精度。 第三章 光縴傳感器的分類與性能評估 本章將對光縴傳感器進行係統性的分類,並介紹評估其性能的關鍵指標。 按傳感原理分類: 繼承第一章的討論,在此基礎上更深入地探討基於損耗、相位、乾涉、衍射、散射、偏振、光譜吸收等不同原理的傳感器。 按測量參數分類: 詳細介紹用於測量溫度、壓力、應變、位移、液位、流量、振動、加速度、磁場、電場、化學物質(氣體、液體)、生物分子等的各類光縴傳感器。 按結構形態分類: 介紹點式傳感器(如光縴光柵傳感器)、分布式傳感器(如分布式溫度/應變傳感器)以及陣列式傳感器。 性能評估指標: 靈敏度(Sensitivity): 參數變化單位引起的光學信號變化量。 分辨率(Resolution): 能夠區分的最小參數變化。 測量範圍(Measurement Range): 傳感器能夠有效測量的參數範圍。 精度(Accuracy): 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接近程度。 穩定性(Stability): 傳感器在長時間或不同工作條件下性能保持不變的能力。 響應時間(Response Time): 傳感器對環境參數變化做齣響應所需的時間。 抗乾擾能力(Anti-interference Capability): 傳感器抵抗其他環境因素影響的能力。 復用性(Multiplexing): 在同一根光縴上同時測量多個參數或在同一區域同時布置多個傳感器。 第四章 基於光縴光柵的傳感技術 光縴光柵(Fiber Grating)是現代光縴傳感領域最重要的傳感元件之一。本章將專門探討光縴光柵傳感技術。 光縴光柵的原理: 詳細介紹光縴光柵的形成機理,包括紫外寫入、電子束直寫等方法,以及不同類型光柵(如布拉格光柵、長周期光柵、超長周期光柵)的結構和光學特性。 布拉格光柵(FBG)傳感器: 工作原理: FBG傳感器利用其對特定波長光具有強反射特性的原理,通過溫度、應變等參數引起FBG反射光譜的移動來測量。 FBG的製備與封裝: 介紹FBG的刻寫工藝,以及不同應用場景下FBG的封裝技術,如金屬封裝、環氧樹脂封裝等,以提高其耐久性和魯棒性。 FBG傳感係統的解調方法: 討論利用寬帶光源、光譜儀、掃描腔濾波器等組成的FBG解調係統。 長周期光柵(LPG)傳感器: 工作原理: LPG傳感器通過引起不同模式的光在光縴中發生耦閤共振,從而在透射譜上産生吸收峰。環境參數的變化會引起這些吸收峰位置或強度的變化。 LPG的優勢與應用: 重點介紹LPG在溫度、摺射率、化學物質檢測等方麵的優勢,以及其在生物傳感、化學傳感等領域的應用。 FBG和LPG的組閤應用: 探討如何將FBG和LPG結閤使用,實現多參數的聯閤測量或提高測量精度。 第五章 分布式光縴傳感技術 與點式傳感器不同,分布式光縴傳感器能夠在整條光縴的任意位置進行測量,實現“一根光縴管全局”的監測。本章將重點介紹分布式光縴傳感技術。 分布式傳感的基本原理: 分布式傳感技術通常基於光在光縴中傳播時發生的瑞利散射、拉曼散射、布裏淵散射等現象。通過探測這些散射光的時域或頻域信息,可以實現對光縴沿綫各點的參數進行測量。 分布式溫度傳感(DTS): 基於拉曼散射的DTS: 詳細介紹拉曼散射的原理,以及利用不同頻率拉曼散射光的光強比來測量溫度的方法。 基於布裏淵散射的DTS: 介紹布裏淵散射的原理,以及利用布裏淵頻移與溫度的關聯來測量溫度的方法。 分布式應變傳感(DSS): 基於布裏淵散射的DSS: 重點講解布裏淵頻移與應變的關聯,以及如何通過布裏淵光學時域反射(BOTDR)和布裏淵光學時域分析(BOTDA)技術實現分布式應變測量。 布裏淵傳感器的關鍵技術: 討論信號處理、信噪比提升、測量精度優化等關鍵技術。 分布式傳感係統的組成與優勢: 分析分布式傳感係統的光源、探測器、數據采集與處理單元,並強調其在長距離監測、復雜環境監測等方麵的獨特優勢。 第六章 光縴傳感器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 環境監測是光縴傳感器最重要和最廣泛的應用領域之一。本章將詳細介紹光縴傳感器在各類環境監測中的具體應用。 大氣環境監測: 氣體傳感: 利用光縴對特定氣體(如CO2, CH4, H2S, NH3等)的光吸收特性,開發用於氣體泄漏檢測、空氣質量監測的光縴傳感器。例如,基於錶麵等離激元共振(SPR)的光縴氣體傳感器,或在光縴錶麵塗覆敏感材料的傳感器。 溫濕度監測: 利用基於光縴光柵或乾涉儀的溫濕度傳感器,實現對大氣溫濕度的精確測量。 水體環境監測: 水質監測: 開發用於監測pH值、溶解氧、氨氮、重金屬離子、有機汙染物等的水體質量傳感器。例如,利用生物分子標記物固化在光縴錶麵的生物傳感器。 水位監測: 利用基於浮力原理或壓力傳感的光縴水位傳感器。 水下聲學監測: 基於光縴乾涉儀的靈敏的水聽器,用於水下噪聲監測和目標探測。 土壤環境監測: 土壤濕度與溫度監測: 利用分布式或點式光縴傳感器實現對大麵積土壤溫濕度的實時監測。 土壤氣體監測: 監測土壤中的有害氣體釋放情況。 環境災害預警: 邊坡穩定性監測: 利用分布式光縴應變傳感器監測邊坡的形變,預警滑坡風險。 橋梁結構健康監測: 實時監測橋梁的應力、應變和溫度變化,評估結構安全性。 地質災害監測: 用於監測地震活動、火山活動等。 工業過程監測: 高溫高壓環境監測: 光縴傳感器不受電磁乾擾,且耐受高溫高壓,適用於石油、化工、電力等行業的嚴苛環境。 腐蝕性介質監測: 利用耐腐蝕的光縴材料和封裝技術,監測腐蝕性介質的參數。 第七章 光縴傳感器在其他領域的應用 除瞭環境監測,光縴傳感器在航空航天、醫療健康、能源、交通等眾多領域也展現齣巨大的應用潛力。 航空航天領域: 飛機結構健康監測: 實時監測飛機機翼、機身等關鍵部位的應力、應變和溫度,提高飛行安全。 發動機性能監測: 測量發動機內部的溫度、壓力等參數。 醫療健康領域: 生物傳感器: 基於光縴的生物傳感器,用於檢測血糖、血氧、特定蛋白質、DNA等生物標誌物,輔助疾病診斷和治療。 內窺鏡技術: 集成光縴傳感器實現對人體內部的精密測量和成像。 藥物釋放監測: 監測藥物在體內的釋放速率和分布。 能源領域: 石油天然氣勘探與開采: 監測井下溫度、壓力、應變,優化開采效率。 電網監測: 監測輸電綫路的溫度、應力,保障電網安全運行。 核能安全監測: 在高輻射環境下進行溫度、壓力等參數的監測。 交通領域: 智能交通係統: 監測道路交通流量、橋梁結構健康、隧道通風狀態等。 車輛結構監測: 監測汽車、火車關鍵部件的應力、應變。 工業自動化與安全: 精密製造: 用於機器人手臂的運動控製和力反饋。 安全監控: 檢測工業設備過載、泄漏等異常情況。 第八章 光縴傳感器的未來發展趨勢與挑戰 本章展望瞭光縴傳感器的未來發展方嚮,並探討瞭當前麵臨的挑戰。 發展趨勢: 集成化與小型化: 發展微納光縴傳感器、光子集成芯片等,實現傳感器的小型化和高集成度。 智能化與網絡化: 與物聯網(IoT)、人工智能(AI)等技術深度融閤,構建智能傳感網絡,實現數據的自主分析與決策。 多功能化與多參數測量: 開發能夠同時測量多種參數的傳感器,提高監測效率和信息獲取能力。 新材料與新機製: 探索新型光縴材料(如空心光縴、塑性光縴)、納米材料以及新的傳感機製,拓展傳感器的性能邊界。 增強現實(AR)與虛擬現實(VR)結閤: 將傳感數據與AR/VR技術結閤,實現更直觀的可視化監測和操作。 麵臨的挑戰: 成本問題: 部分高性能光縴傳感器成本仍然較高,限製瞭其大規模應用。 標準化與互操作性: 缺乏統一的標準,影響瞭不同廠商設備之間的互操作性。 長期穩定性與可靠性: 在極端環境下,傳感器的長期穩定性和可靠性仍需進一步提升。 數據處理與分析: 隨著傳感器數量的增加,海量數據的處理和有效分析成為新的挑戰。 交叉學科人纔培養: 光縴傳感技術涉及光學、材料、電子、計算機等多個學科,需要跨學科的專業人纔。 通過對以上各章節的深入學習,讀者將能夠全麵掌握光縴傳感器的理論基礎、關鍵技術、應用領域,並對未來的發展方嚮有所瞭解。本書旨在為科研人員、工程師以及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一本權威、實用、前瞻性的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