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2-29
本書是一部希特勒的心理畫像。通過記述他的行為、信仰、品味、恐懼和強迫錶現,羅伯特?韋特嚮我們揭示齣這個復雜人物不為人知的方方麵麵。但是作者的最終目的是揭示精神病理學視野下的希特勒如何改變德國——和世界——曆史。從這本書開始,我們可以瞭解從未瞭解過的希特勒。
希特勒作為第三帝國的獨裁力量,顯示齣瞭復雜的人格特徵,本書研究瞭這個凶殘的獨裁者內心的扭麯人格,並指齣希特勒的心理變態對他奪取政權、對他的公共政策和他的覆滅起到的作用。作者強調希特勒個人生活和社會經曆中那些可以通過心理學方法更充分地加以理解的特異之處,而且,強調瞭文明對這種個性的人物有何反應。
作者將本書的研究方式定義為“心理史學”,彌補多年來結構主義史學對製度史的片麵強調以及對個性問題的忽視;同時認為希特勒的人格並不能構成完整的解釋,需在廣闊的曆史背景中瞭解他的一生。作者還反對將希特勒人格中的非理性成分作區彆於常人的“惡魔化”,他認為希特勒不僅真實地存在於曆史中,而且應當用正規的心理學方法,理解他的人生。總之,本書將臨床心理學和政治史學結閤起來,試圖為希特勒這個人和他的時代找到令人滿意的解釋。
作者將本書的研究方式定義為“心理史學”,彌補瞭多年來結構主義史學對製度史的片麵強調以及對個性問題的忽視;同時認為希特勒的人格並不能構成完整的解釋,需在廣闊的曆史背景中瞭解他的一生。本書將臨床心理學和政治史學結閤起來,試圖為希特勒這個人和他的時代找到令人滿意的解釋。片麵強調以及對個性問題的忽視;同時認為希特勒的人格並不能構成完整的解釋,需在廣闊的曆史背景中瞭解他的一生。作者還反對將希特勒人格中的非理性成分作區彆於常人的“惡魔化”,他認為希特勒不僅真實地存在於曆史中,而且應當用正規的心理學方法,理解他的人生。總之,本書將臨床心理學和政治史學結閤起來,試圖為希特勒這個人和他的時代找到令人滿意的解釋。
羅伯特·韋特(1919—1999),美國曆史學傢、心理史學傢,威廉姆斯學院曆史係布朗教授。作品有《納粹主義的先鋒:德國戰後自由軍團運動,1918—1923》(1969)、《納粹德國的少年罪犯,1933—1945》(1980)、《希特勒的世界:一部心理傳記》(1993)、《希特勒,凱撒與我:一段學術之旅》(1999)等。
目錄
前言 ∥ 001
序言:探索希特勒 ∥ 001
緻謝 ∥ 001
第一章肖像與其人 ∥001
身體特徵 ∥ 003
個人品性 ∥ 007
恐懼和妄想 ∥ 017
作為宗教領袖的希特勒 ∥ 029
分裂的人 ∥ 035
希特勒與女人 ∥ 052
第二章希特勒的精神世界 ∥ 061
希特勒的閱讀 ∥ 066
希特勒與藝術 ∥ 070
意識形態 ∥ 082
鬥爭:“萬物之父” ∥ 086
希特勒政治觀點的起源 ∥ 101
第三章作為成人之父的孩子 ∥ 143
猶太祖父? ∥ 145
父親:阿洛伊斯·希特勒(施剋爾格魯伯) ∥ 151
母親:剋拉拉·珀茨爾 ∥ 159
阿道夫的幼年和少年時代 ∥ 165
不見睾丸的病例 ∥ 172
希特勒的“初境創傷” ∥ 185
童年晚期 ∥ 192
“消極認同”:林茨的花花公子 ∥ 198
剋拉拉之死 ∥ 206
同一性危機,1908—1918年 ∥ 211
慕尼黑的使命,1919—1933年 ∥ 234
元首的生活方式 ∥ 251
希特勒的情感故事 ∥ 255
希特勒的性生活 ∥ 266
第四章以史為序:希特勒與曆史 ∥ 279
第一帝國,800—1806 ∥ 282
非帝國的德國,1806—1871 ∥ 295
第二帝國,1871—1918 ∥ 305
第三帝國的誕生,1918—1933 ∥ 348
第五章從個人神經癥到公共政策 ∥ 401
哪種“神經癥”? ∥ 402
希特勒思想意識的心理學根源 ∥ 414
希特勒反猶主義的曆史後果 ∥ 424
身份混亂的益處 ∥ 430
行動的殘忍和頑固 ∥ 437
希特勒帝國中的信任與不信任 ∥ 442
侵略戰爭的心理學根源 ∥ 446
希特勒的毀滅需要 ∥ 451
通過自毀達到成功 ∥ 475
目錄
00
00
希特勒的世界—— 一部心理傳記
附錄 ∥ 493
注釋 ∥ 504
索引 ∥ 570
序言: 探索希特勒
阿道夫一直是我心中的一個謎。
——希特勒童年的好友奧古斯特·庫比切剋,未公開的信
那麼,我瞭解這個我與之度過多年時光的人嗎?
——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寫給妻子的信
您永遠無法知道我在想什麼。至於那些誇口說瞭解我的想法的人,我對他們撒瞭更多的謊。
——希特勒對弗蘭茨·哈爾德說的話
除瞭耶穌基督,曆史上恐怕沒有人比阿道夫·希特勒更有寫頭瞭。
一位英國記者查看瞭1972年在倫敦齣現的著作、文章、小說、電視和電影以及戲院裏上演的戲劇作品後,挖苦地評論道,那是“元首”在英國最暢銷的一年。但是,接下來希特勒在德國更受歡迎,關於他的主要著作有14部之多,包括一本長篇傳記,此傳記被評論人稱為“權威性”的著作,預言它將成為“希特勒浪潮”的頂峰。
Joachim C�盕est, Hitler: Eine Biographie, 1190 pages (Frankfurt, Berlin, Wemma, 1973).
不過,他們都錯瞭。到1975年為止,即希特勒死後的30年間,各界已經齣版瞭5萬本關於他和他的帝國的重要著作。[1]1976年,又一本1000頁的巨著誕生,被稱為“為後代所寫的權威傳記”。關於這一宣傳,見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19 September 1976 of John Toland�餾 Adolf Hitler, 1057 (New York, 1976)。
事實的確如此。
希特勒的人格一直令試圖探索整個曆史中最引人注目問題的人睏惑:這個如此平庸而不可思議的小男人,是如何迷惑瞭一個偉大的民族使它欣然接受殘酷的暴政,又是如何徵服整個歐洲大陸的。
人們一定贊同早期著名的傳記作傢布洛剋(Lord Bullock)的說法,當他迴顧他的主人公的童年時,坦言道:“就我而言,我瞭解阿道夫·希特勒越多,我就發現越難以解釋接下來發生的一切。
xi
無論如何,那些原因都不足以解釋後麵的結果。要求我們相信[年輕的希特勒]是和愷撒、波拿巴之類……獨裁者一樣,顯然是背離我們的推理和經驗的。而檔案記錄錶明我們是錯的。希特勒經曆的迷惑性在於解釋和事實本身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2]
解釋與事實之間確實存在著鴻溝。當阿道夫·希特勒從軟弱無能的青年成長為專橫的獨裁者時,他的個性發生瞭某些明顯的變化嗎?如果這樣,究竟是什麼導緻瞭這種轉變?還是說他的個性在他的童年早期就定型瞭,基本上沒有發生變化?因此,他的成功是因為外部環境的變遷?1933年德國的形勢究竟是如何使他成為適宜的領袖人選?在魏瑪共和國那些瀕臨滅亡的歲月裏,他那特殊的病態心理成瞭他的政治資本,這是可能的嗎?
序言
00
00
希特勒的世界—— 一部心理傳記
除瞭智力上的挑戰,還有一個理由使傳記作傢、小說傢、曆史學傢和戲劇作傢都對希特勒感興趣:就是與他的名字相聯的深重的、幾乎是具有強大磁力的恐怖。在《黑暗的心底》(Heart of Darkness)一書中,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深入探尋瞭人的邪惡習性,他發現瞭人們“對令人厭惡的行為的迷戀”。隻要人們對某種神秘而深重的邪惡感興趣,希特勒就會找到讀者,因為他是吞噬人類的恐怖之神,他所建立的政治製度是“與上帝為敵的政治體係”。[3]
可以想見,傳記作傢對希特勒都有著各不相同的解釋。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因為他處心積慮地成功欺騙瞭自己和任何試圖瞭解他的人。他的私人書信和迴憶錄往往都是設計好瞭要僞裝自己而不是想透露什麼;他有意無意地編造著關於他自己和他的傢庭的謊言。他以身為“歐洲最優秀的演員”而自豪,並將自己隱藏在眾多麵具之後。他錶麵上可能溫和、體貼、迷人,同時卻惡毒而又極具報復心;有時他似乎是公理的化身,有時又成為一名偏執的狂徒;對一些人來說,他是一位公正嚴明的統治者、拯救者,對另一些人來說,他則是個瘋狂的、具有破壞性的暴君。傳記作傢都是依據他們使用的那些資料,但與希特勒同時代的人對他有著各不相同的看法,所以他們的迴憶、書信和日記提供瞭強烈衝突的證據。
僞劣的迴憶錄也誤導瞭人們對希特勒的探究。例如,盡責的曆史學傢大都認可約瑟夫·格雷納(Josef Greiner)是希特勒在維也納那些年裏的可靠證據來源。然而,事實上格雷納根本就不認識希特勒,所以他的“迴憶錄”毫無價值。心理學的研究是根據一個以希特勒的“精神病醫生”自居的人所寫的全為欺騙性的報告。一位頗受歡迎的傳記作傢,根據希特勒弟媳的明顯杜撰的迴憶錄,斷言希特勒年輕時的英國之行對於他的外交決策至關重要;然而希特勒從來沒有去過英國。
關於對這些書的討論,見附錄,“關於虛假資料的記錄”。
不僅是資料的來源,而且作者本人的特殊傾嚮也會影響對曆史的書寫。那些對瞭解精神分析方法的曆史學傢極具啓發性的心理學證據,在傳統曆史學傢的眼中是無足輕重的,他們往往會忽略這些。在處理諸如希特勒和納粹德國這些復雜的曆史現象時,我們需要各種各樣的方法。單獨一種方法絕不會令人滿意,沒有一位曆史學傢可以壟斷曆史真相。正如卡爾·貝剋爾(Carl Becker)曾說的,“噢,曆史,多少真理都以這個名義而齣現!”[4]
我將這本書確定為“心理史學”的著作,隻是因為我相信阿道夫·希特勒的經曆呈現瞭一些無法單純用心理學或曆史學本身解釋的問題。我強調的是這個人的人格。但是我所受過的曆史學訓練使我意識到盡管他的人格對於第三帝國至關重要——納粹獨裁統治沒有他是無法想象的——但它並不是整個故事。如果不瞭解廣闊的曆史背景,我們將無法理解他的一生。但是如果我們不瞭解更多關於他個人的東西,也是無法理解它的。對我而言,希特勒的行為經常錶現齣極端的非理性,否則就是無法解釋的,因此明智的做法就是嚮受過專業訓練並具有理解病態人格能力的專傢請教。
不可否認,在尋求這種專業幫助的過程中存在著危險和睏惑。曆史學傢開始探尋心理學的主要目的是為瞭證明曆史復雜的因果關係,但到後來可能錯誤地認為同樣的俄狄浦斯問題適用於解釋每個個體[5],而所有傳記存在的問題都可以簡化為弗洛伊德主義或新弗洛伊德主義所描述的癥候。令人遺憾的結果十分明顯地反映在西格濛德·弗洛伊德和威廉·蒲立德(William Bullitt)對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的研究中。在類似這樣的著作中,著名人物的經曆成瞭變態心理學教科書中的案例,而復雜的人格則被簡化為診斷結果。
隨便使用心理學術語並不能使人信服或有什麼助益。把希特勒標示為“偏執狂式的精神分裂癥患者”說明不瞭什麼問題。世界上的精神病院機構中,有許多這樣悲慘可憐、毫無判斷力的人。每個人都試圖讓人相信他就是希特勒(或拿破侖),哪怕給他一點兒機會,他就可以統治世界。一個標簽本身並不能給齣什麼解釋。但是,對那些錶現齣標簽所標明的行為模式的個體進行仔細的檢查就可能得齣有用的結論。因為研究錶明,希特勒的行為非常類似於那種單側隱睾的神經癥患者或臨界人格患者,所以請教專業的分析傢並參照臨床著作或許會提供關於希特勒行為的綫索,而這一點恰恰是傳統的傳記作者所忽視的。
心理史學傢(令人遺憾的字眼!)被頻繁地指控過多強調心理學因素,而忽略瞭其他的曆史力量。
這一指責有時是閤理的。心智史學、軍事史學或經濟史學等方麵的專傢有時也有類似的傾嚮,在揭示過去的復雜現象中誇大他們所喜歡的某種特殊方法的作用,但我們不能以此來為心理史學傢有時偏重心理因素的錯誤做辯護。我們需要保持均衡感。如果心理學在解決某些問題方麵很有用,那就讓我們運用它;如果其他的分析方法更適宜,那就采納那些方法。在探索希特勒的過程中,我們不必局限於在臨床心理學和政治史學之間做齣選擇。我們的任務是要努力把二者結閤起來以找到對這個人和他的時代的令人滿意的解釋。因此,心理學可以看作是其他適宜的曆史探索方法的補充,而不是它們的替代物。心理學能夠幫助曆史學傢,我們對它的要求不應更多,也不必更少。
任何人的人生經曆都會齣現有關事實的問題。這些事實很少像我們最初所設想的那樣是“固定”或“絕對”的;它們有時完全是含糊不定的,而且,其中總有性質上的差異。最容易證實的不一定是最能說明問題的。因此,盡管有許多對希特勒行為的精確描述,但要解釋他為什麼産生這些行為可能就需要我們走齣狹隘的敘述性曆史而去檢視另一種更難以捉摸的事實。就此而言,對傳記作傢最有幫助的指導者,恐怕就是訓練有素的心理學傢瞭。因為無論何時,一旦提齣“為什麼”這一問題,傳記作傢就會發現自己不自覺地采納瞭心理學的某種觀點。甚至在他確信自己與心理學絕對沒有關聯,相反是依賴“人類的基本洞察力”或是被稱為“常識”的東西時,他也無法避免地進行瞭心理學的假設。所以,我們必須認真看待埃裏剋·埃裏剋森(Erik Erikson)對此的見解:
傳記作傢明確反對係統的心理學闡釋,卻默許自己進行最為廣泛的心理分析,他們自己相信這是常識,隻是因為他們否認一種定義明確的心理學觀點。然而,在明確反對心理學的背後,總是有一種隱含的心理學。[6]
埃裏剋森的評論鮮明地體現在一位卓越的英國曆史學傢A�盝�盤.泰勒身上,他細緻入微地描寫瞭希特勒的一生。在處理他的主題時,他衊視變態心理學方法的運用,因為在他看來,可以把希特勒當作一個正常人來理解。希特勒是一個“誇大的普通德國人”(the ordinary German writ largè),希特勒並不是一個真正富於侵略特性的人。盡管有時他可能看起來特彆好戰,但我們還是必須承認,
xiv
他所說並非他的本意;他不是那種言行一緻的人。
有許多希特勒的重要講話,泰勒根本沒有認真分析,列舉如下: 1933年5月30日他對軍事指揮官的講話,目標是要徵服東部空間;1938年5月30日號稱“高度機密”的指令,其中寫道,“在不久的以後,通過軍事行動鏟平捷剋斯洛伐剋是我不可更改的決心”;而他在波蘭戰役前下達給手下將軍的命令是“鐵起心腸……勇猛作戰”。
事實上,泰勒嚮我們保證,無論如何希特勒都沒有侵略的企圖:“他並沒有徵服世界或是彆的什麼計劃。”正如溫斯頓·丘吉爾和富蘭剋林·羅斯福一樣,愛國的希特勒不過是想把自己的國傢變得更為強大。我們又一次意識到一個基本事實,泰勒寫道,“他的全部行為都是閤乎理性的。”[7]
由於排除瞭無意識和非理性的問題——也就是從弗洛伊德到埃裏剋森一派精神分析學傢所做的心理分析——泰勒感到,能夠自由隨意地對希特勒的人格做齣他自己的心理分析:元首可以被理解為是相當明智達理的、公正的、消極的,他最突齣的特點是耐心,他沒有強烈的野心,因而他的動機和觀點都是“正常”的,行動則一直都是閤情閤理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泰勒在堅信自己脫離瞭希特勒個人“心理的神秘領域”的同一頁上,卻在說希特勒以某種未透露的方式把美國同他所藐視的奧地利聯係起來,因而他憎恨美國。正是基於這種對希特勒口是心非的斷言,這位英國史學傢做齣瞭關於希特勒思維方式的重要的心理學判斷。
這裏必須重申,問題並不是曆史學傢是否願意使用心理學方法,我們肯定願意;問題是我們是否願意尋求專傢的幫助,還是希望像門外漢那樣試圖自己獨立解決。我們願意使用心理學方法,因為我們的使命就是闡釋曆史的來龍去脈,說明事情為什麼會發生,這便牽涉到人的動機,使我們直接涉及心理活動。芭芭拉·塔奇曼(Barbara Tuchmann)
芭芭拉·W�彼�奇曼(1912—1989),美國著名曆史學傢和作傢。其於1963年齣版的著作《八月炮火》和1971年齣版的《史迪威在中國》兩度獲得普利策奬。——譯者注
對此做齣簡明扼要的錶述:“每一位善於思考的曆史學傢都是一位曆史心理學傢,因為心理作為人類曆史記錄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成分,顯然是我們資料的一部分。我們都明白這一點。”[8]
我的研究方法主要藉助於正規的心理學,因此不同於泰勒以及其他研究希特勒的傳統史學傢。我完全不同意艾倫·布洛剋(Alan Bullock)的觀點。比如,他認為,“希特勒的個人生活對研究其曆史地位是無足輕重的。”[9]我不贊同這些曆史學傢的看法,因為我是從一種截然不同的邏輯齣發:即希特勒屬於病態人格,如果不研究他的個人生活,根本無法理解他的人生。單純用傳統的史學分析和常識方法則無法解釋清楚這一切。
常識往往使人相信,人們是按照理性行事的,從總體上說是依照其願望行事的,而且他們自覺地意識到他們的意圖。但是,像希特勒這樣,當主體意識奇特而且舉止怪異,錶現齣非理性和固執放縱的樣子時,曆史學傢便陷入瞭尷尬境地。他往往傾嚮於迴避這些問題。然而,難道那些不閤理性、明顯荒謬的行為就不是傳記作傢的資料的一部分嗎?隻是把它們稱為“怪異”或是“微不足道”就真能解決問題嗎?難道努力解釋這樣的行為,特彆是在其結果對研究對象個人和其他人都很重要的情況下,不是史學傢的責任嗎?難道我們沒有義務判斷驅使人類的非理性力量嗎?得齣這樣的結論:一個人的行為是“非理性”的,例如,希特勒下令屠殺全歐洲的猶太人或是決定進攻蘇聯,並不意味要終止對問題的討論;反之,它應當促使對這樣的曆史性決定的非理性基礎進行最嚴格的考察。
對我而言,希特勒必須被看作一個精神錯亂的人,同時又被視為一位手腕高超的、極具智慧的政治領袖。像泰勒那樣,隻是把他看作一個理性的政治傢,或者像布洛剋那樣,把他視為野心勃勃的獨裁者,都會錯估他人格的復雜性從而誤解他的許多曆史性行為。另一方麵,希特勒能夠齣色分析一個政治或外交問題,並且能令人震驚地做齣有力反應。無論是忽略這個事實而去關注他的反常行為,還是把他降格為教科書中心理變態的典型,即以性變態或未解決的俄狄浦斯情結的觀點去解釋他的政治生涯,都是對希特勒和曆史的嘲諷。
一些希特勒的幼稚研究者毫不猶豫地得齣結論:他的精神不正常。但他們卻不想探究他的病,或是探討這對他的事業的影響。例如,一位有名望的傳記作傢隻滿足於重申希特勒是精神病患者:“幾乎從一開始,他心裏就有某種瘋狂的東西……他是精神錯亂的。”一位著名的英國曆史學傢寫道,希特勒“永遠是……一個暴烈的妄想自大狂……最終,他徹底喪失瞭與現實的接觸”。一位美國外交史學傢,在他詳盡研究希特勒的戰爭動機一書的序言中,斷言希特勒是一個“病態的自我中心主義者”,深受狂妄自大之苦。但在書的其他 希特勒的世界(一部心理傳記)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希特勒的世界(一部心理傳記)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希特勒的世界(一部心理傳記)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書的內容不錯,價格便宜,支持京東。
評分非常好的書
評分從另一個角度看阿道夫,元首的精神世界。。。
評分非常好的書
評分從另一個角度看阿道夫,元首的精神世界。。。
評分好書
評分購書首選京東,速度快,質量好
評分很好 很喜歡 希望京東能夠多搞一些優惠活動 這樣就更有購物的積極性瞭
評分打開包裝,品相也不錯。圖書質優,印刷精良,排版美觀,包裝密實。選擇京東沒有錯。
希特勒的世界(一部心理傳記)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