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 论1
邻里单位:研究与设计的难题2
研究缘起11
研究定位15
本书结构17
注释20
2 邻里单位:一种设计范式21
邻里思想及其历史23
背景价值观念25
显性价值观念27
隐性价值观念29
邻里思想在专业实践中的应用31
弊端36
结论43
注释45
3 研究手段及受访者对居住环境的印象47
研究范围49
研究路线51
实体场所与感受:不同群体的差异性54
住区:一个小社会61
住区:一个避风港66
住区:呼吸的空气69
住区:舒适之源74
住区:实体空间80
住区:公共服务的渠道91
不同家庭周期阶段的感受差异性92
满意度与优先顺序93
摘要与结论98
注释104
4 住区与邻里107
意象与价值观念107
集体意象116
集体意象的差异性133
调查结果与邻里单位思想的比较137
住区与邻里的对比139
摘要与结论146
关于方法论与调查结果的说明147
注释149
5 住区作为实体空间:场所151
理想的场所与硬件155
不良的场所与硬件162
场所缺失与场所恶化:空间失谐的两个方面167
理想场所与硬件的距离阈值178
摘要与结论181
关于边际偏好与绝对偏好间差异性的几点说明182
注释185
6 总结:调查结果的综合考量187
调查结果及其启示188
住区的环境作用188
住区的形式193
住区的实体场所197
居住环境体验的群体差异性199
摘要与结论201
注释205
7 寻求全新的设计范式207
寻求选择208
综述:前人对替代性方案的探寻209
替代性方案的考虑因素219
符合标准的提案227
城市形态的民主化231
公共资源的补偿性配置233
公共选择范式下的贫民窟化234
社会群体的去贫民窟化236
策略组合238
结论239
注释242
附录A 调查问卷245
附录B 补充表格283
参考文献287
致谢301
《超越邻里单位:居住环境与公共政策》——这本书的题目,立刻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于城市发展和社区建设的思考。它似乎预示着,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对居住环境的表层描绘,而是要深入到其背后那个更深层次的驱动力——公共政策。 “超越邻里单位”这个说法,给我一种强烈的信号:我们不能仅仅把目光局限于自家的小院或者所在的社区,而需要将视野提升到更高的层面,去理解那些影响着我们所有居住者的宏观力量。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探讨,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整体发展规划,如何决定了不同区域的居住品质,如何影响着居民的出行方式,甚至如何塑造了社区的人口构成和社会关系。它是否会通过分析具体的政策案例,来揭示那些政策是如何将原本独立的“邻里单位”联系起来,又如何在无形中改变着我们对“家”的定义? 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对“公共政策”的解读会是怎样的。它是否会去分析,不同的政策取向,比如强调市场自由还是政府调控,又或者侧重于经济发展还是环境保护,如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住房的供应、土地的利用、公共空间的质量,以及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它是否会深入到政策的制定过程,去探讨哪些群体在政策的博弈中能够获得更大的话语权,而哪些群体的声音又容易被淹没?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研究和论证。它是否会引用大量的实证数据,来支持其关于政策影响力的论点?是否会通过跨国界的比较研究,来展示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公共政策对居住环境产生的独特影响?我甚至设想,书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关于社区参与、居民自治等话题,探讨政策的有效性与居民的积极性之间如何相互促进。 我相信,这本书将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我们所处的居住环境的形成逻辑,并为我们思考未来的居住发展方向提供深刻的启示。它就像是一份地图,指引我们去探索政策与居住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也如同一个指南针,帮助我们辨别方向,走向更美好的居住未来。
评分《超越邻里单位:居住环境与公共政策》——这个书名,就像是在向我发出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探索居住环境背后的宏大叙事,去理解公共政策如何深刻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空间。我一直认为,我们所处的城市和社区,并非是自然形成的,而是政策博弈和现实考量的产物。这本书,无疑将带我们深入探究这一过程。 “超越邻里单位”这个表述,让我联想到一种更广阔的视野。它是否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将目光停留在“我家”或者“我们社区”这个层面,而需要去理解那些连接、影响甚至支配着这些“邻里单位”的、更宏观的公共政策?比如,一个城市的交通网络规划,如何决定了不同区域的居民通勤成本和生活便利性?又或者,国家层面的住房保障政策,如何影响着不同收入群体的居住选择和生活质量? 我对书中对“公共政策”的深度剖析充满期待。它是否会去探讨,政策的制定过程是怎样的?是否存在一些普遍性的理论框架,来解释政策的形成和演变?在政策的博弈中,哪些力量扮演着关键角色?它是否会揭示,那些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他们所面临的居住困境又将如何被放大? 我相信,这本书会以一种严谨且引人入胜的方式,来解读这些复杂的问题。它是否会引用大量的案例研究,来支撑其观点?是否会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城市政策实践的比较,来展示公共政策对居住环境的多元影响?我甚至设想,书中可能会探讨关于政策的社会后果,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政策设计来促进更公平、更宜居的居住环境。 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我们所处的居住环境是如何在政策的脉络中形成和演变的。它将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公共政策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并可能启发我们思考,如何才能建设一个更美好的居住未来。
评分“超越邻里单位:居住环境与公共政策”——仅仅是书名,就足以激起我对这本书的强烈求知欲。它所传递的信息是如此明确:这本书将带领我们突破狭隘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更深层的、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宏观力量——公共政策。我一直觉得,我们对居住环境的感知,往往是零散的、局部的,但这本书似乎承诺要给我们一个更系统、更完整的答案。 我对“超越邻里单位”这个概念的解读,充满了各种猜测。它是不是意味着,我们要跳出“自家门前”的有限视野,去理解那些连接不同邻里、甚至不同城市区域的宏观规划和政策?比如,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如何影响着人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进而影响着他们对居住地的选择和居住标准的设定?又或者,一个地区的交通网络规划,如何决定了不同社区的可达性和便利性,从而塑造了社区的形态和居民的生活方式? 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深入剖析“公共政策”的本质。它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政策解读,还是会通过鲜活的案例,将抽象的政策条文变得生动形象?它会不会去探讨,不同政策的制定背后,究竟有哪些驱动力?是经济发展、社会公平,还是意识形态?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公众的参与度如何?那些“邻里单位”的声音,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被听到和被采纳? 我想象,这本书很可能会触及到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但又难以解释的现象。比如,为什么有些城市房价飞涨,而另一些城市却门可罗雀?为什么有些社区拥有完善的公共设施,而另一些社区却显得破败不堪?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否都有着公共政策的影子?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居住环境,是如何在公共政策的引导下形成的,又将如何继续演变。它可能是一本让我们从“局部”走向“整体”,从“表象”走向“本质”的启蒙之作。
评分《超越邻里单位:居住环境与公共政策》——这个书名如同一个响亮的号角,预示着一次关于居住环境与公共政策关系的深度探索。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陈述,更像是一种召唤,邀请读者一同超越眼前所见的“邻里单位”,去审视那些更宏大、更具影响力的政策力量。我一直认为,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和社区,是政策与现实交织的产物,而这本书,似乎正是要为我们揭示这背后的复杂图景。 “超越邻里单位”这个提法,在我看来,极具启发性。它是否在暗示,我们应该打破思维定势,不再仅仅将居住环境视为一个个孤立的、物理空间上的“邻里”的集合,而是要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这些“邻里”是如何被更大范围的政策所连接、所塑造,甚至所重塑的?它是否在探讨,那些看似遥远的宏观政策,比如国家层面的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协调规划、甚至国际贸易规则,又是如何通过各种间接或直接的途径,影响着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居住空间? 我对书中对于“公共政策”的深入剖析充满了期待。它是否会去探讨,政策制定者的决策过程是怎样的?是否存在一些普遍性的理论模型,来解释政策的形成和演变?在政策的博弈中,哪些力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否会揭示,那些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他们所面临的居住困境又将如何被放大? 我还好奇,这本书是否会引用大量的案例研究,来佐证其观点。比如,不同国家在处理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时,各自采取了怎样的政策,又取得了怎样的成效?或者,在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城市在实施相似政策时,为何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居住环境? 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思维框架,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前瞻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所处的居住环境。它不仅仅是关于“住在哪儿”,更是关于“为什么住在哪儿”,以及“如何能够住得更好”。它或许能为我们揭示,在政策的脉络中,我们的居住未来将走向何方。
评分《超越邻里单位:居住环境与公共政策》这个书名,一听就带着一股强烈的批判性和前瞻性。它所要探讨的,显然不是那种停留在表面、仅仅描述社区风貌的书籍,而是要深入到影响我们居住环境最根本的层面——公共政策。我总觉得,我们每天所处的居住环境,并非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经过无数次政策的决策和执行,一点一滴塑造而成的。这本书,似乎就是要为我们揭示这背后的秘密。 我对“超越邻里单位”这个表述特别感兴趣。它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以一个个独立的“邻里”为单位来思考居住问题,而需要将视角提升到更高的层面,去审视那些影响着所有邻里的、更宏观的政策。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政策,能够“超越”这些物理和心理上的边界,去重塑我们的居住空间?是国家层面的住房政策、城市发展规划,还是区域协调机制? 我设想,这本书可能包含大量的案例分析,从不同城市、不同类型的社区出发,来阐述公共政策如何具体地影响着居住环境。例如,某个城市为了解决住房紧张问题,出台了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部分居民的居住条件,但同时是否又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社区的同质化、资源的集中分配不均等等?又比如,一些地方为了吸引投资,大肆开发郊区,这是否又会加剧城市扩张,导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以及对原有邻里结构的破坏? 我同样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以及政策背后的思想渊源。是什么样的理念,驱动着政策的制定者去做出某些决策?在政策的博弈过程中,哪些利益群体能够占据主导地位?对于那些我们所说的“邻里单位”,它们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又有多大的话语权?是能够参与决策,还是仅仅作为政策的执行者? 我相信,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梳画,它一定充满了现实的张力和深刻的洞察。它可能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我们居住的环境会是现在的样子,又为什么有些社区能够充满活力,而另一些则可能显得沉寂。它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共同的未来。
评分一本关于居住环境与公共政策的书,听起来就相当有分量,尤其是“超越邻里单位”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城市发展和社区建设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邻里空间,其实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也折射出宏观的政策走向。这本书的题目恰好切中了这一点,它似乎在提醒我们,不能仅仅将目光局限于自家门口那片儿,更要抬头看看影响着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更大格局。我设想着,这本书或许会深入剖析,在各种政策的导向下,我们的居住环境是如何演变至今的,又将走向何方。它可能不仅仅是描述现象,更是一种批判性的审视,去揭示那些隐藏在城市肌理背后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博弈。我想象着,作者也许会引用大量的案例研究,从不同城市、不同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去论证他的观点。比如,那些成功的社区改造项目,它们是如何在政策的扶持下,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最终提升居住品质的?又或者,那些被政策忽视或者误导的区域,又经历了怎样的困境和挑战? 我尤其期待的是,这本书会不会探讨“邻里单位”这个概念本身。在现代社会,邻里关系似乎日渐疏远,人们更多地沉浸在虚拟世界中,或者被快节奏的生活所裹挟。那么,“邻里单位”作为一个曾经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它的意义是否还在?又该如何去重新定义和激活? 我对书中所探讨的“公共政策”部分更是充满期待。究竟有哪些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居住环境?是住房政策、土地利用规划、交通体系建设,还是社区服务配置?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又是由谁来主导?其中是否又存在着不为人知的“游戏规则”? 我相信,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一定会与现实紧密相连,为我们提供深刻的洞察和思考。它或许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我的社区会是现在的样子,又为什么有些社区能够欣欣向荣,而另一些则可能陷入沉寂。它可能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自身所处的环境,也可能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去探索更美好的居住未来。
评分《超越邻里单位:居住环境与公共政策》这个名字,光是听着就觉得沉甸甸的,充满了学术的深度和对现实的关照。我一直深信,我们所处的居住环境,绝非凭空而来,它背后必定有着公共政策的深刻烙印。而“超越邻里单位”这个表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似乎在提醒我们,不能局限于对微观层面的观察,而是要跳出“我的家门口”这个视野,去审视那些更宏观、更根本性的力量。 我设想,这本书的作者可能是一位对城市社会学和政策学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他(她)会用严谨的逻辑和翔实的证据,去剖析公共政策是如何像一条无形的线,将一个个看似独立的“邻里单位”串联起来,并最终塑造了我们共同的居住空间。它会不会去探讨,那些看似分散的住房政策、土地使用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甚至社会福利制度,是如何在宏观层面相互作用,从而影响着我们居住的品质、社区的活力,以及居民的生活体验? 我特别好奇的是,“超越邻里单位”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在强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单个社区的个案分析,而应该具备一种更具战略性和全局性的眼光?它会不会去探讨,如何通过跨区域的协调、不同部门的联动,来解决那些制约居住环境发展的深层问题?比如,当一个城市在郊区大规模开发住宅区时,它是否充分考虑了对周边原有社区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交通、教育、医疗等配套政策来支持新居民的融入?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方法和分析视角。它或许会运用大量的实证研究,从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不同类型的居住社区出发,来展示公共政策对居住环境的具体影响。它可能还会引用一些历史文献和政策演变轨迹,来揭示政策的形成过程以及其潜在的 Bias。 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学术理论的贡献,更在于它能够引发我们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它可能会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我们所居住的社区会是现在的样子,又为什么有些社区能够欣欣向荣,而另一些则可能面临挑战。它或许能够为政策的制定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也能够为我们作为普通居民,提供一种更清晰的视角去理解和参与我们所处的社会。
评分《超越邻里单位:居住环境与公共政策》这个书名,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视野的大门。它不再仅仅是关于“我的房子”或者“我的小区”,而是要把我们带入到一个更宏大的叙事中,去理解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公共政策之间的深刻联系。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便利或不便,很大程度上都源于那些我们不太熟悉的政策。这本书,应该就是要把这些“看不见的手”给揭示出来。 “超越邻里单位”这个说法,让我产生了无限的联想。它会不会是说,我们要从一个个孤立的、自给自足的“邻里”出发,去看到它们是如何被更大范围的政策所连接、所塑造,甚至所重塑的?比如,一个城市的交通规划,它会直接影响到不同邻里之间的通勤时间和便利性,从而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区的活力。又或者,一个区域的产业布局,可能会吸引不同类型的人群迁入,从而改变原有邻里的人口结构和社会关系。 我很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公共政策”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文件和条条框框,更是那些塑造我们日常生活的无形力量。这本书会不会去探讨,不同的政策取向,比如强调市场导向还是政府干预,如何影响着住房的供应、土地的利用、公共空间的建设,以及最终的社区品质?它是否会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展示那些成功的政策是如何促进居住环境的改善,以及那些失败的政策又是如何带来负面影响? 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于“邻里单位”这个概念的重新审视。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的邻里关系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公共政策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是鼓励社区参与、重建邻里互助,还是仅仅关注住房的硬件设施? 它或许会触及到一些敏感但至关重要的问题,比如,政策的制定是否足够民主?是否能够真正代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居民的利益?而那些被政策边缘化的群体,他们的居住环境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我相信,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它更像是一次深刻的社会观察和政策解读。它会帮助我理解,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是如何在政策的脉络中生长出来的,以及我们作为居民,又该如何去影响和改善我们的居住未来。
评分《超越邻里单位:居住环境与公共政策》——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对居住环境的关注,更是对背后那双“看不见的手”——公共政策——的深刻洞察。我一直觉得,我们所处的居住环境,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经过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被塑造和重塑的。这本书,似乎正是要为我们揭示这一切的奥秘。 “超越邻里单位”这个概念,给我一种突破藩篱的启示。它会不会是指,我们需要跳出对一个个孤立的“邻里”的关注,去审视那些连接、影响甚至支配着这些“邻里”的更宏观的力量?比如,一个城市如何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决定了不同区域的居住密度和功能分区?又或者,国家层面的经济政策,如何影响着人们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他们能够居住在哪里,以及以何种标准居住? 我对书中关于“公共政策”的深入探讨,充满了期待。它是否会去分析,政策的制定是如何产生的?是否存在一些普遍性的规律,能够解释政策的形成和演变?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哪些利益集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又有哪些群体的声音,容易被忽略?我尤其好奇,对于那些“邻里单位”本身,它们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究竟有多少参与权和话语权? 我相信,这本书会以一种严谨而又富有洞察力的方式,来分析这些复杂的问题。它是否会引用大量的实证研究,来支持其观点?是否会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城市案例的比较,来展示公共政策对居住环境的多元影响?我甚至设想,书中可能会探讨一些关于政策的非预期后果,以及如何通过政策的调整来应对这些挑战。 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所处的居住环境,是如何被宏观的政策所塑造的,以及我们作为居民,又如何在政策的框架下,去追求更美好的居住生活。它可能是一次对我们居住观念的深刻启迪,也可能是一次对公共政策有效性的严肃拷问。
评分从“超越邻里单位”这个书名,我就预感到这本书非同一般。它所暗示的,是一种更宏观、更具战略性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居住环境以及塑造这一切的公共政策。我一直觉得,我们对居住环境的理解,往往容易停留在“我家”或者“我所在的社区”这个层面上。但这本书显然要带我们跳出这个思维定势,去审视那些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因素。它会不会像一位老练的城市规划师,为我们揭示城市发展的宏大蓝图,以及政策如何在这张蓝图上绘制出居民生活的轨迹? 我尤其好奇的是,“超越邻里单位”究竟意味着什么?难道是说,我们应该超越那些传统的、以物理空间为界限的邻里概念,去构建一种更具包容性和流动性的社区形态?或者,它是指政策制定者在规划时,不能仅仅考虑单个社区的需求,而是要从更全局的视角出发,去协调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 这本书很可能是一次对现有居住模式的深刻反思。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是否过度追求效率和规模,而忽视了社区的温度和人情味?那些高耸入云的住宅楼,是否也隔离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公共政策在这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推波助澜,还是试图弥合裂痕? 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让我们看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居住实践。比如,一些欧洲城市是如何通过精细化的城市规划和社区参与,打造出宜居宜业的城市空间;又或者,一些发展中国家在面临快速城市化挑战时,又是如何通过政策调整,来应对住房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 我还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公共政策”的内在逻辑。政策的制定是如何形成的?是否存在一些既定的理论框架和思想流派?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哪些群体的声音能够被听到,而哪些又容易被忽略?尤其是对于“邻里单位”这样基层社会单元,它们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多少话语权? 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从一个更宏观、更系统的高度来理解居住环境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复杂互动。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可能是一本能够启发我们思考、改变我们认知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