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保护(筒仓活化与再生)

工业遗产保护(筒仓活化与再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抚英 著
图书标签:
  • 工业遗产
  • 筒仓
  • 活化
  • 再生
  • 城市更新
  • 建筑保护
  • 历史建筑
  • 文化遗产
  • 工业旅游
  • 空间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2144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242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工业遗产保护(筒仓活化与再生)》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在筒仓分类基础上,梳理总结筒仓发展演变历程和活化与再生背景,选取“典型筒仓”分析其型体构成。其二,基于调查建立“浙江省筒仓遗存名录”,构建“浙江省筒仓遗存综合信息数据库”并进行案例分析,建立“国内外筒仓活化与再生典型案例名录”。其三,结合对国内外典型筒仓案例的深度解析,从“功能转化”“空间更新”“表皮再生”三个层面探索筒仓活化与再生的模式谱系。
  《工业遗产保护(筒仓活化与再生)》图文并茂,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作为大专院校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人员、学生等研学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设计机构、政府管理部门、房地产开发企业、策划咨询机构等相关专业人员从事设计、管理、研发、开发建设的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刘抚英,辽宁省辽阳市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副院长、生态城镇与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东北大学“江河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城镇与绿色建筑、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委员、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寒地建筑学术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

目录

第1章 背景与概况
1.1 筒仓分类
1.2 筒仓的发展演变
1.2.1 国内外立筒仓的发展演变
1.2.2 土圆仓的发展演变
1.3 筒仓活化与再生背景
1.4 典型筒仓形体与空间构成
1.4.1 多筒高立筒仓形体与空间构成
1.4.2 土圆仓形体与空间构成

第2章 筒仓案例调查与分析
2.1 浙江省筒仓遗存案例样本调查
2.1.1 界定调查范畴
2.1.2 采集综合信息数据与建立“浙江省筒仓遗存名录”
2.1.3 应用ARC-GIS构建“浙江省筒仓遗存综合信息数据库”
2.2 浙江省筒仓遗存案例分析
2.2.1 案例1:县前粮仓群
2.2.2 案例2:南浔粮站总粮仓
2.2.3 案例3:王店米厂苏式圆筒粮仓群
2.2.4 案例4:塘北粮仓群高立筒粮仓
2.2.5 案例5:齐村粮仓群
2.2.6 案例6:练市米厂圆筒仓
2.2.7 案例7:干窑宝大碾米厂砻糠仓库
2.2.8 案例8:1960年金华面粉厂粮仓
2.2.9 案例g:桥头施立筒仓
2.3 国内外筒仓活化与再生典型案例名录

第3章 筒仓活化与再生——功能转化
3.1 筒仓功能转化模式
3.2 筒仓功能转化为公共设施
3.2.1 功能转化为办公设施
3.2.2 功能转化为文化设施
3.2.3 功能转化为体育设施
3.2.4 功能转化为餐饮设施
3.3 筒仓功能转化为居住设施
3.4 筒仓功能转化为综合设施

第4章 筒仓活化与再生——空间更舒
4.1 内部空间原构
4.2 内部空间重构
4.2.1 水平分划
4.2.2 垂直分划
4.2.3 局部空构
4.2.4 新构嵌入
4.3 空间外向延拓或形体置换
4.3.1 形体周边外向延拓
4.3.2 顶部加层
4.3.3 部分置换
4.3.4 整体置换与要素保留
4.4 空间组合更新

第5章 筒仓活化与再生——表皮再生
5.1 “原态化”表皮再生
5.2 “涂鸦化”表皮再生
5.2.1 涂鸦与“涂鸦化”表皮
5.2.2 筒仓“涂鸦化”表皮再生
5.3 “自然生态化”表皮再生
5.3.1 “自然生态化”表皮
5.3.2 筒仓“自然生态化”表皮再生
5.4 “异质化”表皮再生
5.4.1 “异质化”包覆表皮
5.4.2 “异质化”置换表皮
5.5 “网格化”表皮再生
5.5.1 “网格化”表皮
5.5.2 筒仓“网格化”表皮再生
5.6 “点阵化”表皮再生
图片来源
参考文献
工业遗存的生命轮回:城市更新中的创意注入与永续发展 本书并非聚焦于“筒仓活化与再生”这一特定案例,而是以更广阔的视角,深入探讨工业遗产在当代城市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它是一部关于城市记忆的保存、历史建筑的重生、以及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为那些曾经辉煌如今沉寂的工业遗存注入新生命力的宏大叙事。本书旨在揭示工业遗产并非僵化的过去,而是蕴含着无限可能性的未来。 第一部分:工业遗产的时代回响与文化价值 工业革命的印记: 本部分将回溯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城市形态以及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我们将深入探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工业发展脉络,理解那些巍峨的厂房、高耸的烟囱、复杂的机械装置,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特定时代的文化符号。我们将审视这些工业遗存背后的技术进步、生产模式、工人生活以及由此催生的社会结构,从而理解它们为何值得被珍视与铭记。 建筑的基因: 工业建筑,以其独特的材料、结构和功能,构成了城市肌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书将详细分析不同工业类型(如纺织厂、煤矿、造船厂、粮仓、发电站等)的典型建筑特征,例如红砖墙的厚重、钢结构的轻盈、混凝土的坚固、以及那些服务于特定生产流程的奇特造型。我们将探讨这些建筑如何反映当时的工程技术水平、审美观念以及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发掘它们超越实用功能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叙事性。 城市记忆的载体: 工业遗产承载着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它们是过去繁荣的见证,是数代人辛勤劳作的痕迹,更是城市变迁的活化石。本书将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展示工业遗产如何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如何通过其独特的存在,唤醒人们对城市历史的认知,塑造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情感连接。我们将讨论如何在城市规划和更新过程中,避免“去工业化”的断层,而是将这些工业遗存有机地融入现代城市生活。 经济转型的缩影: 许多工业遗产的衰落,是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模式的转型而发生的。本书将分析这些转型带来的挑战,以及工业遗产如何从生产中心转变为文化、商业、创意甚至居住空间。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物理形态,更是其背后所代表的经济活动、技术传承和人才流动。理解这些转型过程,有助于我们为工业遗产的再生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思路。 第二部分:工业遗产的再生策略与实践 再利用的智慧: 工业遗产的再生,核心在于“再利用”。本书将系统梳理和分析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多种可能性和成功模式。这包括但不限于: 文化与艺术空间: 将旧工厂改造为博物馆、美术馆、剧院、音乐厅、创意工作室,让历史建筑成为孕育新文化艺术的摇篮。 商业与消费场所: 改造为特色商场、餐饮区、酒吧街、酒店,吸引人流,激活城市活力。 教育与研发基地: 建设为大学校区、科研机构、创新孵化器,发挥工业建筑的开放性和空间潜力。 居住与社区空间: 将旧厂房改造为LOFT公寓、特色民宿、共享办公空间,提供独特的居住体验。 生态与休闲场所: 利用工业遗址周边的土地,建设公园、绿地、运动场地,实现工业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设计的挑战与创新: 工业遗产的改造并非简单的“旧瓶装新酒”,而是需要巧妙的设计手法来平衡历史保护与功能创新的需求。本书将深入探讨: “新与旧”的对话: 如何在新建元素与原有建筑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既尊重历史肌理,又不失现代的语汇。 材料的再生与创新: 如何在保留原有建筑材料的特色的同时,引入新的环保、可持续的材料。 空间的再激活: 如何通过灵活的空间设计,打破原有生产流程的限制,创造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多元化空间。 保留与拆除的平衡: 在保护过程中,如何审慎地决定哪些元素需要保留,哪些可以适度调整或移除,以达到最佳的整体效果。 功能适应性设计: 针对不同再生用途,进行细致的功能性设计,确保改造后的空间能够满足新的使用需求。 政策与法规的支撑: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法律法规。本书将探讨: 保护名录与认定机制: 如何建立科学的工业遗产评估和认定体系,为保护提供依据。 规划与审批制度: 城市规划如何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整体发展框架,以及审批流程如何优化。 激励与扶持政策: 税收优惠、资金补贴、容积率奖励等,如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生。 公众参与与协商: 如何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确保项目能够获得社区的理解和支持。 经济可行性与可持续发展: 工业遗产的再生并非单纯的文化事业,也需要考虑其经济上的可持续性。本书将探讨: 多元化的融资模式: 政府投资、社会资本、股权合作、众筹等多种融资方式的应用。 商业模式的创新: 如何通过租赁、运营、活动策划等方式,为再生项目带来持续的经济回报。 生态与社会效益评估: 除了经济效益,还将关注项目对环境改善、社区发展、就业创造等社会效益的贡献。 长期运营与维护: 如何建立有效的运营管理体系,确保工业遗产的长期活力和价值。 第三部分:工业遗产再生的全球视野与未来展望 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本部分将选取世界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再生案例,如欧洲的鲁尔工业区、英国的码头改造、美国的铁路公园等。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设计理念、实施路径和成效,为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工业遗产再生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资金短缺、技术瓶颈、社会接受度、产权复杂性等。本书将客观分析这些挑战,并探讨如何应对。同时,也将展望工业遗产再生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包括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转型、丰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等。 科技赋能与智慧遗产: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技术手段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本书将探讨: 数字化保护与展示: 运用三维扫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进行精细化的遗产测绘、修复方案设计以及沉浸式的展览体验。 智慧化运营管理: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再生空间的智能化管理,提升用户体验和运营效率。 可持续技术应用: 探讨如何将绿色建筑技术、可再生能源应用等融入工业遗产改造,实现节能减排。 面向未来的愿景: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勾勒出工业遗产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美好愿景。它不仅仅是历史遗迹的“活化”,更是城市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们将强调,工业遗产的再生,是尊重历史、面向未来、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它代表着一种循环经济的理念,一种对过往的致敬,一种对未来的憧憬,以及一种城市不断进化的生命力。 本书旨在为城市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历史文化研究者、投资者以及所有关注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富有启发性的视角,共同探索工业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无限可能。它是一部关于如何让历史的“沉睡巨人”苏醒,并为现代都市注入活力与智慧的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工业遗产保护(筒仓活化与再生)》这个书名,我的思绪一下子就被拉到了那些曾经辉煌的工业时代。那些高耸入云的筒仓,它们不仅仅是储存功能的载体,更是那个时代工业力量的象征。而当它们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面临着被遗忘的命运时,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一股清流,它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活化与再生”。这让我充满了期待,我想要了解,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些工业遗产的?他们是否认为它们只是一种需要被清除的“旧物”,还是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价值?我猜测,这本书会深入探讨筒仓的建筑结构特点,分析其在承重、空间利用等方面的独特性,并思考在现代社会中,这些特点可以如何被转化为新的优势。更令我兴奋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具体的、具有前瞻性的改造案例。比如,是否可以将这些巨大的筒仓改造成集艺术展览、文化体验、甚至社区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空间?我甚至想象着,在那些曾经装满粮食的筒仓内部,能够生长出绿色的垂直花园,成为城市中的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这种对工业遗产的再创造和再利用,不仅仅是对物质空间的改造,更是对城市记忆的延续和对未来发展模式的探索,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

评分

《工业遗产保护(筒仓活化与再生)》——这个书名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探索。我一直对那些曾经叱咤风云却如今已显老态的工业建筑情有独钟,它们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是城市发展史的印记。而“筒仓”这个意象,更是充满了工业的粗犷美感和巨大的空间潜力。这本书将“保护”与“活化与再生”这两个概念结合,让我看到了工业遗产不再是简单的“遗物”,而是可以被赋予新生命、焕发新光彩的“资产”。我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深入探讨筒仓的建筑特性?它是否会分析筒仓的结构优势,例如其优越的抗压性和内部空间的开放性,以及在改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否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活化”案例,展示如何将这些巨大的筒仓转化为具有现代功能和独特魅力的空间。想象一下,将它们改造成充满艺术氛围的展览空间,吸引着全球的艺术家前来驻足;或者将其变成具有创新理念的垂直农场,为城市提供新鲜的食材;甚至将其打造成独具特色的主题酒店,让人们在历史的怀抱中体验现代的舒适。这种将工业遗迹与现代生活方式深度融合的理念,让我觉得这本书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性。

评分

当我在书店的书架上偶然看到《工业遗产保护(筒仓活化与再生)》这本书时,我的目光立刻被吸引住了。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未来的希望感。我一直对那些被时间遗忘在城市角落的工业遗迹情有独钟,它们默默地见证着一个时代的兴衰,承载着无数人的汗水和梦想。而“筒仓”这个词,更是勾起了我无限的遐想。那些曾经高耸入云、承担着巨大储藏功能的圆柱体,它们的外观虽然简洁,但内部空间却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保护”与“活化”这两个概念巧妙地结合起来的。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还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案例分析?我猜测,书中可能会详细介绍工业遗产保护的理念和方法,特别是针对筒仓这种特殊建筑类型,会分析其结构特点、潜在危险以及改造的难点。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令人惊艳的“活化”案例,比如将废弃的筒仓改造成博物馆、图书馆、酒店、甚至是集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的文创空间。我想象着,在那些原本冰冷、空旷的筒仓内部,能够注入新的活力,成为城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着人们前来探索、体验。这种对历史的尊重与对未来的大胆设想相结合的理念,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它不仅是对物质遗产的保护,更是对一种工业文明精神的延续和创新。

评分

《工业遗产保护(筒仓活化与再生)》——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魅力。我一直对那些曾经见证了时代变迁的工业遗迹怀有特殊的感情,它们是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筒仓”这个词,更是唤起了我脑海中那些庞大、简洁、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形象。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将这些“沉默的巨兽”重新激活的可能性。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理解“工业遗产保护”的?它仅仅是简单的修缮和维护,还是包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和创新实践?而“筒仓活化与再生”这个更具体的命题,更是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猜测,书中会深入分析筒仓的建筑特点,例如其独特的筒状结构在承重、空间利用上的优势,以及在改造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更令我期待的是,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突破性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改造方案?我脑海中已经开始浮现各种画面:将废弃的筒仓改造成现代化的艺术画廊,让冰冷的工业建筑焕发艺术的光彩;或者将其打造成集科技展示、教育体验于一体的创新空间,吸引着未来的科技探索者;甚至将其变成充满生活气息的垂直社区,让人们在历史的韵味中感受现代的便利。这种将历史遗迹与现代生活需求有机结合的理念,让我觉得这本书极具前瞻性和指导意义。

评分

一本名为《工业遗产保护(筒仓活化与再生)》的书,读起来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又带着一丝对未来的探索欲。我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觉得它们是城市发展脉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记录着我们祖辈父辈的辛勤付出和时代的变迁。而“筒仓”这个具体意象的出现,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像宏伟的工厂建筑那样有复杂的机械结构,而是以一种朴素、巨大的圆柱体形象矗立在那里,显得既孤独又充满力量。我一直在思考,这些曾经默默无闻、承担着物质储藏功能的建筑,在工业时代落幕后,该何去何从?仅仅拆除,是否是对历史的粗暴否定?这本书的名字暗示着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活化与再生”。这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泛泛而谈的理论陈述,而是能够深入浅出地剖析筒仓的建筑特质,探讨它们在结构上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在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筒仓可能存在的差异。我更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突破性的、具有前瞻性的改造案例,展示如何将这些庞然大物转化为具有现代功能和艺术价值的空间,例如,是否可以将它们改造成垂直花园,在城市中心营造一片绿洲?或者,是否能够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其成为独特的艺术装置,吸引世界的目光?这种将历史遗迹与现代生活有机融合的理念,让我觉得这本书充满了智慧和可能性。

评分

《工业遗产保护(筒仓活化与再生)》——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无数的画面。我一直对那些曾经承载着一个时代工业脉搏的建筑充满了敬意,它们是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注脚。而“筒仓”这个相对小众但极具象征意义的工业遗产,更是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它们庞大的体量、简洁的几何形状,以及曾经承载过的物质功能,都让它们拥有了独特的魅力。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工业遗产复兴的大门。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从“保护”这个宏观概念,聚焦到“筒仓”这个微观而具体的建筑类型,并进一步探讨“活化与再生”的可能性。我猜测,书中会深入分析筒仓的建筑结构特点,例如其筒形结构带来的承重优势和内部空间的独特性,以及在改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工程技术挑战。更重要的是,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活化”案例,展示如何将这些曾经的工业符号,转化为具有现代生活功能和社会价值的空间。是否可以将它们改造成独特的住宅区,让人们在历史的余韵中居住?或者,是否能够将其打造成集文化、创意、商业于一体的综合体,成为城市新的地标?这种将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相结合的尝试,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评分

当我在书海中瞥见《工业遗产保护(筒仓活化与再生)》这个书名时,我的内心仿佛被触动了。我对那些曾经辉煌却如今沉寂的工业遗迹,总是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它们是工业时代的丰碑,是城市记忆的载体,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而“筒仓”这个词,更是引发了我无限的联想。想象一下,那些曾经装满粮食、水泥、矿物的巨大圆柱体,在完成它们的使命后,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成为了时代的“遗物”。这本书的标题,却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活化与再生”。这让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些工业遗产的?他们是否认为这些废弃的建筑只是一种负担,还是蕴含着巨大的潜力?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工业遗产保护的哲学意义,以及在当代社会背景下,如何平衡历史价值与经济效益。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鲜活的案例,展示如何将那些曾经冰冷、单调的筒仓,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创新的理念,转化为充满艺术气息、承载文化功能的新空间。或许,书中会介绍将筒仓改造成独特的酒店、展览馆、甚至是以其为核心的城市更新项目。这种对工业遗迹的再思考和再利用,不仅仅是对物质形态的改造,更是对一种精神价值的传承和升华,它让我们看到,即使是曾经被遗忘的角落,也能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让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好奇心。“工业遗产保护(筒仓活化与再生)”——这个组合本身就带着一种矛盾的美感。我一直觉得,那些曾经轰鸣的机器、庞大的厂房、高耸的烟囱,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中的许多都面临着被遗忘、被拆毁的命运。当我看到“筒仓活化与再生”这几个字时,我首先想到的是那些曾经储存着粮食、水泥、矿石的巨大圆柱体,它们沉默地伫立在城市的边缘,仿佛是工业时代的巨人留下的遗骸。我一直对如何赋予这些“遗骸”新的生命充满兴趣,是仅仅作为一种怀旧的符号,还是能够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发挥新的价值?这本书的标题似乎就指向了这样一个方向:探讨如何让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工业建筑,特别是筒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生。我想象着,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筒仓独特的建筑结构和空间特点,分析它们在历史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可能存在的转型潜力。也许,书中会提出一些非常规的、富有创意的改造方案,比如将废弃的筒仓改造成艺术展览空间、垂直农场、甚至是独特的居住单元。我对这种跨越时空的改造充满了期待,因为它不仅是对物质空间的再利用,更是对一种精神价值的传承和重塑。我对那些为工业遗产保护做出努力的先行者们充满了敬意,我相信这本书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深入了解这一领域的机会,或许还能激发我内心深处对城市记忆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评分

当我第一眼看到《工业遗产保护(筒仓活化与再生)》这本书时,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便油然而生。我一直认为,工业遗产不仅仅是冰冷的钢筋水泥,它们是凝固的历史,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而“筒仓”作为一种极具代表性的工业建筑,其独特的造型和曾经的用途,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叙事。这本书将“保护”与“活化与再生”这两个词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仿佛是在探讨一种将过去与未来紧密相连的艺术。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会从哪些角度来解读工业遗产的价值?它会详细分析筒仓的建筑结构和历史演变吗?更令我期待的是,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成功的“活化”案例,展示如何让这些曾经默默无闻的工业巨兽,在新的时代焕发勃勃生机。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可能性:将废弃的筒仓改造成别具一格的艺术工作室、充满人文气息的社区图书馆,甚至是承载着当地历史记忆的文化博物馆。这种将历史遗迹融入现代生活、赋予其新功能的思路,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充满着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它或许会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工业遗产,并思考如何让它们继续在我们的城市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工业遗产保护(筒仓活化与再生)》这本书时,我的目光瞬间被吸引住了。这本书的名字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创新的活力。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一个时代工业记忆的建筑充满着好奇和敬意,它们是城市发展史中不可磨灭的印记。而“筒仓”这个意象,更是以其独特而庞大的造型,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像一些复杂的工业建筑那样有繁多的机械构件,而是以一种纯粹的几何形态,沉默地伫立在那里,仿佛诉说着一段段被遗忘的故事。这本书将“保护”与“活化与再生”这两个概念结合,让我看到了将这些曾经的工业符号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的可能性。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些工业遗产的?他们是否认为这些废弃的建筑只是一种负担,还是蕴含着巨大的潜力?我猜测,这本书会深入地分析筒仓的建筑结构特点,探讨其在承重、空间利用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并思考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优势可以如何被转化为新的价值。更让我兴奋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活化”案例,展示如何将这些曾经冰冷、单调的筒仓,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创新的理念,转化为具有艺术气息、承载文化功能的新空间。这种将历史的沉淀与现代的活力相结合的尝试,让我觉得这本书极具启发性,它不仅仅是对物质形态的改造,更是对一种城市精神和文化记忆的传承与创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