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8
这是一部百年上海理发业的发展史,
更是一部美化人们生活的艺术史,
记录了晚清时期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
男女发式的千姿百态,
折射着上海历史发展的轨迹和社会的变迁……孙孟英,上海原王开照相馆总经理,上海作协会员,曾参与编撰上海商业志,主编黄浦区服务志。出版图书《老上海理发师》《老上海华洋婚恋》《老上海的婚礼》《老上海的洋人》《老上海的明星》等多种。
序 / 1
一 理发祖师的传说与早期理发业的兴起 /
中国理发祖师的传说 /
上海二万理发师敬拜理发祖师罗真 /
早期走街串巷的剃头匠 /
早期澡堂茶楼设有固定理发部 /
固定理发店的出现 /
二 辛亥革命前后的上海剪辫潮 /
清朝外交大员伍廷芳带头剪长辫 /
社会名流引领剪辫潮 /
大老板出钱劝人剪辫 /
小老板们出妙招使人剪辫 /
公职人员自发组织剪辫团 /
有趣的上海剪辫故事 /
三 上海理发业三大帮派的形成与竞争 /
湖北帮理发师决斗安徽帮理发师 /
广东帮理发师以西式发型独占租界 /
扬州帮持“绝活”赢天下 /
四 租界里的理发笑话与理发风波 /
洋人男理发师为洋女人理发引哗然 /
越南人剃发误被当作中国人而引风波 /
法租界里的中法理发师斗争风波 /
五 上海女子理发业迅速发展 /
不同阶层女性掀起剪发潮 /
沪上澡堂出现女性专业剪发室 /
理发店为抢生意特辟女子理发部 /
高档女子理发店崛起 /
女子理发店与戏院联动大促销 /
六 高档理发店抢占上海滩 /
洋人美容院抢占上海滩 /
归国华侨、华商不甘示弱抢市场 /
大公司强势出击抢市场 /
华商高档理发店的服务特色与发型特点 /
七 沪上两条理发街的趣事怪闻 /
两条理发街的不同特色 /
风月女子为理发店老板摆平闹事者 /
舞女为理发店老板付房租 /
八 名店、名师与电影公司影星、老板合作 /
电影公司与理发店 /
明星与美发师 /
服装大老板与理发师 /
棉布大王与理发师 /
九 不同年代的华洋男女发型 /
剃发蓄辫史的由来 /
晚清时的男子发型特点 /
晚清时的女子发型特点 /
早期上海洋人男子的发型 /
早期上海洋人女子的发型 /
20年代男女发型特点 /
30年代男女发型特点 /
30年代男女儿童发型特点 /
40年代女子发型特点 /
十 一部电影引发理发业一场大风波 /
电影主题内容以幽默为主 /
几个理发小镜头引发风波 /
为引关注大做影片广告 /
电影公司邀理发业代表看影片,双方不欢而散 /
两大理发组织商讨抵制影片对策 /
互不相让矛盾激化 /
众理发师包围大光明电影院 /
早期走街串巷的剃头匠
上海早期的理发业主要以走街串巷、肩挑担子的剃头匠为主体,他们活跃在上海的一些老城厢里。这些走街串巷的剃头匠个个都是一样的装扮,肩挑一副剃头担子。担子的一头是一个大火罐,上面的铜盆盛着热水,旁边插着一根长竹竿,竿上飘着一条米黄色的棉布,风一吹就像是一面小旗在飘扬(剃头业又被称为“飘行”,而这根飘着布条的竹竿也就成了剃头匠的标志)。担子的另一头是长方形的小柜子,柜子有三个小抽屉,里面放着剪刀、剃刀、梳子等理发用具,剃头时把柜子往地上一放,就变成了客人坐的凳子。那时的剃头匠虽然在剃发和理发方面没有很大的发型变化——以剃发蓄辫为主,但要真正成为一个剃头匠还要掌握多种技能,如梳(梳长发)、剃(剃头发)、编(编长辫)、刮(刮剃胡须)、剔(翻眼皮)、接(接脱臼)等,同时还要会捏、拿、捶、敲、按、挖等手艺活。那时,剃头匠被称为半个郎中。剃头匠只有掌握了这些本领,才能挑着剃头担子走街串巷混饭吃。因为剃头客需要得到身体的舒服和享受,所以没有多种本领的剃头匠是不会有顾客邀请上门剃头的。
早期上海的剃头匠主要来自湖北、安徽及江苏扬州,他们在上海的老街上摆摊或行走叫喊。一些手艺好的剃头匠都有固定的老顾客,只要时日一到上门剃头就行,有时还能获得一些客人给的小费和物品,小日子还能过得红红火火。在逢年过节或有钱人家办喜事邀请剃头匠上门剃头时,他们不但能拿到双份剃头钱,还能获得赏钱,这是剃头匠最乐意上门服务的美差。
早期澡堂茶楼设有固定理发部
晚清时期,在上海的老城厢和租界内的一些小巷小弄内开设有不少的澡堂和茶楼。那时普通市民和官绅家里没有淋浴房和卫生间,通常冬天洗澡都到澡堂沐浴,澡堂成了人们生活中清洁身体的必去场所,而剃头理发也是为了清洁身体,故而澡堂增设了剃头部,这样方便了浴客,浴客剃头后可以洗一个干干净净的澡,使自身舒适、精神焕发。澡堂的剃头部(后改称理发部)成了市民的固定“理发店”,特别是一些官绅的头发,长了之后就喜欢到澡堂剃头理发,享受剃头师傅一番舒畅的敲背、挖耳、按摩,随后洗个热水澡,活活血、舒舒筋骨;睡一觉,如神仙般飘飘然、心旷神怡。
晚清时,茶楼内也有盆汤洗澡和剃头部。茶客早上喝早茶,下午喝午茶,到茶楼喝茶的人大多是家庭经济条件不错的中老年人,他们在那儿喝茶、聊天、说说小道消息、谈谈家常。可以说,在茶楼剃头理发和洗澡也是一种生活的享受。另外茶楼是三教九流的集散地,往来人多,在茶楼里增设一间理发室,使之成为固定理发场所,既方便茶客理发,也能为茶楼增加经济收入。
在澡堂和茶楼的理发部里执刀剃头的师傅大都是扬州人,他们不拿工资,只是按剃头的人次来获得报酬,即按收费拆账,基本以三七分成为主,偶尔也可获得小费,澡堂和茶楼老板每天还要为其提供中午与晚上的饭菜。
起源于澡堂和茶楼内的这种理发部,当时尚属于一种派生“产业”,一个附设的赚钱的服务项目,没有独立的招牌和门面,只在大门口写上“剃头梳辫”就算是“招牌”了。据记载,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英租界英大马路(今南京东路)旁盆汤弄内“畅园”和“亦园”两家澡堂设有剃头间,专门为洗澡客人剃头梳辫,也对外剃头梳辫。这些澡堂的剃头间很简陋,一张长凳、一块方镜、一条围布而已。剃头匠所使用的工具也非常简单,仅一把剪头发的大剪刀,一把剃前部头发的粗柄剃刀,并没有什么轧刀和吹风机。
固定理发店的出现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自己开的剃头店逐渐出现。1906年,一名广东人在法租界现金陵路上开设了一家名为玉记堂的剃头店,店内设备和理发用具已比澡堂和茶馆的剃头间要“先进”一些,主要设备和剃发用具有四个木方凳、一个木面盆架、两只木制面盆、四块镜子、几条蓝布毛巾、一只小煤炉、一只铁锅、四把木柄剃须刀、四把剪刀、一条刮刀布、一块磨刀砖。服务项目以剃须和打辫为主。在当时能进这类剃头店剃头梳辫者是经济条件属“富裕”阶层的人,如开小饭店、杂货店的小老板,洋行里的小职员等,他们是当时剃头店的主要消费对象。
之后,街市巷里开设的理发店逐渐增多,其中注册登记、装潢精美、理发师技术娴熟的高级理发店有26户,分别是汉记(南京路436号)、福记(九江路222号)、长春堂(汉口路76号)、成记(汉口路5号)、兴汉(广东路305号)、隆记(广东路54号)、福记(公馆马路151号)、王记(广东路224号)、有记(北海路113号)、怀记(北海路65号)、合记(浙江路554号)、中华公司(河南路171号)、金记(老永安街10号)、华协(新永安街29号)、老万人(公馆马路147号)等。
这些理发店所用的理发用具大都是法国播泉厂的纯钢象牌剪发剪子、削发剪子、梳子、刷子等洋工具,使用的化妆用品以雪花膏、生发油、三花牌头蜡为主。服务项目有剪辫、修发、剃面、洗发四项。服务价格: 成人剪辫二角、修发一角、剃面五分、洗发五分,小孩半价。发式为前额刘海一刀齐,同时开始梳理开缝“小分头”。这种发式是从洋人发式中模仿而来,成为我国剪发以来的第一种带洋味的发式。
影记沪上:发式百变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影记沪上:发式百变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影记沪上:发式百变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