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05
《中國哲學史校注》,1、謝無量《中國哲學史》,是中國哲學史研究的開山奠基之作。
2、本書對謝無量《中國哲學史》全文進行瞭校勘、注解,旨在為學界謝著研究提供精校精勘之善本。
3、謝無量《中國哲學史》,立足於中國思想學術史固有脈絡,又融貫西學原理,深具“中國效度”與“哲學效度”;不同於“選齣而敘述之”、“以西解中”的主流範式,可謂之“謝無量範式”。
《中國哲學史校注》旨在為學界謝著研究提供精校精勘之善本,主要工作,是對謝著全文之校勘、注解。
1、校勘:以謝著1916年初版為底本,以1927年八版、1967年颱一版、1976年颱四版、《謝無量文集》第二捲等四種謝著版本為對校本。
2、注解分兩類:其一,對謝著所有引文,皆注明齣處。引文所據文獻,以《文淵閣四庫全書》、《十三經注疏》、《十三經清人注疏》、《二十四史》、《諸子集成》、《新編諸子集成》、《新編諸子集成續編》、《理學叢書》等傳統基本原典為主。其二,凡訂正謝著之訛脫倒衍、考辨異文、存疑、考證者,皆齣注說明。
作者謝無量(1884-1964),近代著名學者,他學識淵博,研究範圍覆蓋瞭文學、史學、哲學、經學等眾多領域,堪稱博學深思的學術大師。
校注者王寶峰,曆史學(思想史)博士(師從張豈之先生),現任教於西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哲學係,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文獻學、中西哲學比較研究。
緒言1
第一編上 上古哲學史(古代及儒傢)
第一章 哲學之淵源7
第一節邃古哲學之起源7
第二節唐虞哲學15
第三節夏商哲學19
第二章六藝哲學28
第一節總論28
第二節《易》教31
第三節五學之教38
第三章儒傢45
第一節孔子45
第二節子思76
第三節孟子83
第四節荀卿91
第一編下 上古哲學史(道墨諸傢及秦代)
第一章道傢103
第一節總論103
第二節老子107
第三節楊硃121
第四節列子124
第五節莊子132
第二章墨傢145
第三章法傢154
第一節管仲154
第二節申不害158
第三節商鞅161
第四節慎到166
第五節韓非170
第四章名傢 176
第一節名傢之淵源176
第二節尹文178
第三節惠施181
第四節公孫龍183
第五章雜傢186
第六章秦滅古學196
第二編上 中古哲學史(兩漢)
第一章漢代哲學總論201
第二章陸賈204
第三章賈誼206
第四章董仲舒210
第五章《淮南子》219
第六章桓寬《鹽鐵論》223
第七章劉嚮225
第八章揚雄227
第九章王充231
第十章東漢經術今古學之分及其混閤240
第十一章荀悅244
第十二章徐乾247
第二編 下中古哲學史(魏晉六朝唐)
第一章魏晉及南北朝之儒學與經術總論253
第二章晉世黃老刑名學之復興257
第三章六朝佛教之盛行273
第四章三教調和論277
第五章神不滅論與神滅論282
第六章文中子293
第七章唐代哲學總論297
第八章唐代佛教略述298
第九章韓愈301
第十章李翱304
第三編上 近世哲學史(宋元)
第一章宋代哲學總論309
第二章道學之淵源310
第三章周濂溪312
第四章邵康節322
第五章張橫渠326
第六章程明道334
第七章程伊川340
第八章二程同時之性情說347
第九章程門諸子351
第十章張南軒362
第十一章硃晦庵366
第十二章硃子門人375
第十三章陸象山380
第十四章象山門人385
第十五章浙東永嘉之學387
第十六章魏鶴山及真西山392
第十七章元之程硃學派396
第十八章元之硃陸調和派399
第十九章元之陸學派402
第三編下 近世哲學史(明清)
第一章明代哲學總論407
第二章吳康齋408
第三章薛敬軒410
第四章曹月川412
第五章鬍敬齋414
第六章陳白沙416
第七章王陽明418
第八章湛甘泉424
第九章羅整庵426
第十章王學諸子428
第十一章劉念颱431
第十二章清代哲學總論434
第十三章孫夏峰435
第十四章黃宗羲436
第十五章顧亭林439
第十六章李二麯441
第十七章陸桴亭443
第十八章湯潛庵445
第十九章陸稼書447
第二十章顔習齋449
第二十一章戴東原452
第二十二章彭尺木454
附錄一古籍參考書目456
附錄二參考書目460
後記467
唐虞哲學
唐虞之時,倫理思想之發達,視前益進,而儒教實即淵源於此。《漢書 藝文誌》曰:“儒傢者流,蓋齣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於道最為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之效者也。”蓋儒教已始於唐虞之際,契作司徒,敬敷五教: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彆,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亦即儒傢之根本主義,故曰“齣於司徒之官”也。(《周官》司徒之職掌,亦遠承唐虞。)儒教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至孔子而集其大成。《中庸》謂“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而孟子亦“言必稱堯舜”,孟子又舉伊尹之語,以其樂堯舜之道,將使其君如堯舜之君,民如堯舜之民,是堯舜為倫理上模範之人物可知也。
羲農以來,雖多為哲學者當元首之任,然仍用世及之法,故其後嗣不免於衰亂。帝堯乃立政治上之絕對尚賢主義,谘於四嶽,揚舜於側陋而登庸焉,舜之巽禹,亦用此製,將使哲人相繼纘位,以期治理之臻進,意至善也。至其緻治之道,仍由倫理之根柢,自一身而推之天下國傢。《堯典》曰:
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所謂“剋明俊德”者,蓋擴充己之德於一身,由一身而推之一傢,一傢而推之九族,九族而推之一國,以至於天下。此與《大學》所論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本末先後之序,實有相同者。《大學》曰: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傢;欲齊其傢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傢齊,傢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右不過就《堯典》語而益加詳耳。《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傢’,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傢,傢之本在身”,亦此義也。九族謂高祖曾祖祖父及己身與子孫曾孫玄孫。《白虎通》則曰:《尚書》“九族”者,謂“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者,謂父之姓一族也,父女昆弟適人有子為二族也,身女昆弟適人有子為三族也,身女子適人有子為四族也。母族三者,母之父母一族也,母之昆弟二族也,母昆弟子三族也。母昆弟者,男女皆在外親,故閤言之。妻族二者,妻之父為一族,妻之母為二族。妻之親略,故父母各一族。”今按:“九族”當從《白虎通》說。當時以倫理為政治之原,故尤重傢道,而孝弟為本。《孟子》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此之謂也。
堯舜之時,又發見一倫理上至善之標準,則中是也。《論語》曰:“堯曰:‘谘!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睏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蓋執中為堯舜禹相傳之訓。孔子評舜之執中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禹既秉舜所傳之中,箕子陳禹《洪範》,其皇極即以立中之道也。孟子又謂“湯執中,立賢無方”,則中之為義,群聖莫不以之。硃子《中庸章句序》曰:“堯舜禹天下之大聖也。以天下相傳,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聖,行天下之大事,其授受之際,丁寜告戒,不過如此。則天下之理,豈有加於此者哉?”孟子謂孔子為聖之時,又稱其“不為已甚”,亦深有得於中者。至子思特作《中庸》一篇,程子釋之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是中為道統相傳不可缺之要義,實自堯舜以來矣。
陸象山曰:“唐虞之際,道在皋陶;殷周之際,道在箕子。”蓋堯舜之外,與禹並事舜者,惟皋陶亦庶幾於聖。(《白虎通》謂皋陶亦聖人。)皋陶在舜時為士師,其告禹曰:“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又曰:“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又曰:“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陸象山以天之一字,皋陶說起,蓋唐虞時之倫理,皆自天道推之。孔子稱“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堯舜亦法天也,立天道統人事,實儒教之根本。《釋詁》雲:“典,常也。”則五典即五常。雲“我五典”者,《詩·烝民》雲:“天生烝民,有物有則”,言人各有此五常之性也,此即先天道德說,為性善論所本。惟就天賦之德性,而擴充增厚之耳,故尚德不尚刑,兵與刑者,不得已而後用,是為順天道之自然,故曰“天敘”、“天秩”,至“天命”、“天討”,莫不皆然。而“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者,言天所善惡與民同也,蓋皋陶益發明天人一貫之倫理矣。(已雲五典即五常,是以五倫為五常,非仁義禮智信之五常也。)
……
蓋唐虞時代之哲學,其於倫理方麵,觀察益密,條理益具,而以執中之訓,為最大之發明。五教九德,皆自中道而差彆分析之者耳。
緒 言
今世學術之大彆,曰哲學,曰科學。哲學之名,舊籍所無,蓋西土之成名,東邦之譯語,而近日承學之士所沿用者也。雖然,道一而已。莊周論道術裂而後有方術,道術無所不統,方術則各明其一方。道術即哲學也,方術即科學也。古之君子,盡力於道術,得其全者,是名曰儒。揚子雲曰:“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儒即哲學也,伎即科學也,故“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緻其道”。在古之世,道術恒為士君子之學,稱學而道在其中。及官失學散,乃謂之曰儒學,謂之曰道學,謂之曰理學,佛氏則謂之義學,西方則謂之哲學,其實一也。地雖有中外之殊,時雖有古今之異,而所學之事,所究之理,故無不同者矣。
哲學之名,實自拉丁文之Philosophia轉譯而來,本意為愛智之義。故蘇革拉第曰:“我非智者,而愛智者。”智與哲義本相通,《尚書》“知人則哲”,《史記》作“知人則智”,《爾雅 釋言》“哲,智也“哲,智也”,《方言》“哲,知也”。孔子為中國哲學之宗,嘗自居好學,又曰:“好學近乎知”,是即以愛智者自居矣。智者,緻知之事,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睏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自吾一身以至於宇宙萬事萬物之理,莫非學者當知之事。知有大有小,有偏有全,見其全者為哲學,見其偏者為科學,故哲學備矣。善夫斯賓賽爾之言曰:“世所謂下學,不備之學也;科學,偏備之學也;哲學,全備之學也。(Knowledge of the lowest kind is un�瞮nified knowledge; Science is partially�瞮nified knowledge; Philosophy is completely�瞮nified knowledge.)”(《第一義諦》,第二編,第三十七節)凡科學之原理,無不齣於哲學,及其日趣精密,則離哲學而獨立,彆樹一科以去。然則科學實自哲學而分,哲學實為科學之原矣。
所謂哲學之分類,今昔略有不同。近世學者,論其大彆,率分形而上學、認識論、倫理學三種。吾國古有六藝,後有九流,大抵皆哲學範圍所攝。至於哲學史之作,則在述自來哲學變遷之大勢,因其世以論其人,掇學說之要刪,考思想之同異,以史傳之體裁,兼流略之義旨。溯厥前例,遠自孔門,如《論語·堯曰》章述堯舜禹“執中”之傳,而《係辭》載伏羲至堯舜之取於《易》道者,宜是哲學史之濫觴也。若夫莊子之《天下篇》,荀卿之《非十二子》,司馬談之《論六傢》,淮南之《要略》,劉嚮之《彆錄》,班固之《藝文誌》,雖辭有詳略,而誼貴通方,皆摺群言以居要,綜百氏以辨類。於是又有列史之《儒林傳》,創自馬遷,而後世承之(亦有名《儒學》者)。惟《宋史》彆齣《道學傳》,蓋《儒林傳》本以識經術之傳授,其後義例稍廣,所取或雜。故宋世理學大興,遂創為《道學傳》,以居純理之儒也。至記述一學派之源流而為書者,莫精於硃晦庵之《伊洛淵源錄》,統一代之學派而為書者,莫詳於黃宗羲之《宋元學案》及《明儒學案》。此其體例皆近於今之所謂哲學史者也。
自宋以來,敘述學派源流之書,視古加詳,而門戶之爭亦漸盛。蓋莫不推尊濂洛,上紹孔孟,於七十子之徒及漢唐學者,皆有所絀焉,於是有漢學宋學之分。晚清漢學之幟復張,其絀宋學也又甚。故同一宋學也,當時則有洛蜀之分黨,有硃陸之異同,有永嘉永康之雜學,明以後又有硃學王學之爭,交相非而未有已也。又況宋學之外,又有漢學,漢學之外,又有異端釋老之說,尤道不同不相為謀者哉!雖敘述源流之書,亦視齣於何派之學者,其抑揚進退,恒各殊科,是以學者欲通觀古今學術之變遷,實難得一適當之書也。
茲編所錄,起自上古,暨於近代。凡哲人巨子,樹風聲於當時,標新義於後來者,皆掇其學說之要,用今世哲學分類之法述之,以其條紀貫串,便易觀省也。約其精蘊,故無取繁詞;求其會通,故並存異學。惟載籍極博,掛漏者眾,率爾詮次,尤多未安。聊因載筆,備遺忘雲爾。
中國哲學史校注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中國哲學史校注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中國哲學史校注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