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鲍建竹的这部《作为社会技艺的语言:布尔迪厄社会语言学研究》博士论文形成的书稿,一,以布尔迪厄的语言思想作为研究对象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新意的主题。相对而言,国内布尔迪厄研究主要还是在社会学领域,对布尔迪厄的哲学研究是比较小众的,对他的语言思想的研究则更少了。即便在国外,对布尔迪厄语言研究的专著也并不多见;第二,从布尔迪厄的一般实践理论出发研究其语言思想,不再使其语言研究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相反,如果将布尔迪厄“实践的一般科学”作为一个场域,那么语言思想也就是其中的一个子场域,首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深合布尔迪厄思想之精髓;第三,将布尔迪厄语言研究置于整个语言研究的哲学脉络中进行分析,跳出了社会学的框架,对布尔迪厄在法国哲学史中的定位也是很有价值的。
作者简介
鲍建竹,1977年生,江苏姜堰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哲学博士,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哲学系访问学者。现为上海大学哲学系讲师,研究领域为法国哲学。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杂志发表论文数篇。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布尔迪厄语言研究的哲学视域
第一节 对言语行动理论的批评
第二节 对现象学意向性理论的吸收
第三节 结构主义运动中的重要环节
第二章 布尔迪厄语言研究的文献学考察
第一节 关于布尔迪厄学术分期的说明
第二节 结构主义时期
第三节 理论过渡时期
第四节 建构的结构主义时期
第三章 元理论:实践的一般科学
第一节 与马克思的继承性
第二节 一般实践的类比逻辑
第三节 一般实践的反思性特征
第四章 话语实践的关系性阅读:场域分析
第一节 语言资本
第二节 权力及其场域
第三节 象征性暴力
第五章 话语实践的生成性阅读:习性分析
第一节 合法语言的能力
第二节 话语的意义:价格
第三节 表达方式或风格
附录 实践与可接受性:布尔迪厄实践语义学的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布尔迪厄著作年表
后记
精彩书摘
《作为社会技艺的语言:布尔迪厄社会语言学研究》:
二、实践的逻辑:实践感
布尔迪厄的《实践感》英文版是以“实践的逻辑”为标题的。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实践感”这一称谓还是更能使我们直指其实践逻辑的核心观念。布尔迪厄说:“正是为了说明实践的现实的逻辑,我提出了一套实践理论,把实践活动看作实践感的产物,是在社会中建构的‘游戏感’的产物,因为以‘合逻辑的,为标记的实践活动具有一种不以其逻辑为其准则的逻辑,这是一种逆喻式的表达。”①这说明了布尔迪厄实践理论的两个要点。首先,实践活动是实践感的产物,布尔迪厄将其类比为体育活动中的“游戏感”。游戏感源于游戏经验,因而是游戏空间客观结构的产物,它使游戏获得一个主观意义,即意义和存在理由,对于游戏者而言,赋予游戏一个方向,一种倾向。游戏感也给予游戏一个客观意义,作为对游戏规则的实践掌握,它直接赋予具有游戏感的游戏者意义和存在理由。同样,对于行动者而言,实践感也源于其原始经验,赋予游戏者一种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简单来说,实践活动就是实践感或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的现实化,潜在行为倾向系统通过原始经验的反复灌输而形成。这种原始经验一方面身体化为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一方面客观化为制度,并延续到现时,实践活动就是过去的社会条件与现时的社会条件的相互作用。而实践活动又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这种实践感或行为倾向系统。
其次,实践的逻辑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实践的逻辑以一个客观上内在一致的生成和组织图式系统为基础,作为一个常常是并不精确但又不乏系统性的选择原则在实践状态下运作。因此,实践逻辑既缺乏那种逻辑的逻辑之严密性,又没有其恒定性,而逻辑的逻辑能从一个公理体系的被明确控制和系统化的明晰性原则中推理出理性行为。”①与逻辑这一思考思维活动相反,实践排斥任何形式的算计。实践逻辑是自在逻辑,既无有意识的反思又无逻辑的控制。实践逻辑概念是一种逻辑项矛盾,它无视逻辑的逻辑。这种自相矛盾的逻辑正是实践的逻辑,更确切地说,是实践感的逻辑。因此,布尔迪厄认为,若要真正掌握该逻辑,就只有完全受其掌握。这种习得的娴熟在实际运用时具有出自本能的无意识可靠性,惟有它才能使人们立刻对各种不确定情境和实际做法的模糊之处做出反应。
因此,布尔迪厄一方面肯定了结构主义将关系思维方式引入社会科学的功绩,但另一方面也批判了结构主义肯定观察者认知特权的预设。因为这样一种旁观者地位意味着一种认识论的但也是社会的断裂。它使自己变成了某种解释哲学,把行为看成一种需要解码的东西,它只需要记录一系列生成原则,并借助语言就可以构成模型来解释真正能够对规则性做出规定的实践活动。然而,如果实践活动的原则是人们为了解释实践活动而构建的生成公式,亦即一组独立而又严密的公设,那么由此产生的实践活动就会丧失其固有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
前言/序言
鲍建竹的博士论文要成书出版,请我写个序,我欣然同意了。
布尔迪厄在法国当代思想家中是个响亮的名字。虽然他以社会学家的身份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但其学术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社会学层面。2002年布尔迪厄逝世后,其影响非但没有削弱的迹象,反倒有更加隆盛的趋势。在我2003年主笔和主编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讲演录》中,布尔迪厄研究专门作为一章由高宣扬教授撰写。高宣扬教授洋洋洒洒写了100多页,使这一章成了与福柯和德里达同等篇幅的一章。他们三位恰恰也是法国20世纪中叶之后最耀眼的思想家。三位年龄相仿,布尔迪厄和德里达同龄,福柯只比他们大四岁。三位又先后人读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又都有着外省人的背景和体验,所以他们都具有浓烈的批判风格。然而,相对于福柯和德里达,布尔迪厄在学术上立身要比他们晚很多:1972年,《实践理论大纲>的出版标志着布尔迪厄的理论框架正式形成,而福柯已经于1970年进入法兰西学院,德里达也已经成了享誉国内外的哲学家。虽然在时间层面滞后了,但布尔迪厄的理论立场代表着在列维一斯特劳斯之后推进结构主义而又不同于解构主义的另一个方向,这就是布尔迪厄自己所说的“建构主义的结构主义”。
鲍建竹的这部由博士论文形成的书稿,在我看来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很有新意的:第一,以布尔迪厄的语言思想作为研究对象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新意的主题。相对而言,国内布尔迪厄研究主要还是在社会学领域,对布尔迪厄的哲学研究是比较小众的,对他的语言思想的研究则更少了。即便在国外,对布尔迪厄语言研究的专著也并不多见;第二,从布尔迪厄的一般实践理论出发研究其语言思想,不再使其语言研究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相反,如果将布尔迪厄“实践的一般科学”作为一个场域,那么语言思想也就是其中的一个子场域,首先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深合布尔迪厄思想之精髓;第三,将布尔迪厄语言研究置于整个语言研究的哲学脉络中进行分析,跳出了社会学的框架,对布尔迪厄在法国哲学史中的定位也是很有价值的。相对而言,社会语言学尤其是批评话语分析领域对布尔迪厄的语言思想更多地表现为阐释和应用。
鲍建竹是2006级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外国哲学专业的博士生。我作为他的导师,记得他定博士论文研究方向的时候最初决定研究是巴塔耶,但是我的另一位博士郑鸣有法国文学的学习背景,研究巴塔耶似乎更合适,所以鲍建竹就改成了研究布尔迪厄。从此,他研究起国际哲学圈不太热衷的这个人物已是十年之久。2008年秋,我离开中国人民大学到上海工作,他于2009年博士毕业后去了上海大学教书,我们联系起来比较方便。与我的其他学生比起来,我对他的了解要更多些。在我主编的《劳特利奇哲学史》(十卷本)的翻译过程中,他参与翻译了很多章节,付出了许多心血。我于2015年底又调回北京工作,2016年底《劳特利奇哲学史》(十卷本)全部出齐。如果没有他的帮助,估计我还要拖延更长的时间。他是一个能静下心来一门心思认真读书的人,现在他的博士论文要汇集成书出版了,我也为他高兴。希望他今后能在学术道路上有更大的进步,取得更多的成果。
作为社会技艺的语言:布尔迪厄社会语言学研究 [Language as Social Craft:Bourdieu's Sociolinguistics]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作为社会技艺的语言:布尔迪厄社会语言学研究 [Language as Social Craft:Bourdieu's Sociolinguistics]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作为社会技艺的语言:布尔迪厄社会语言学研究 [Language as Social Craft:Bourdieu's Sociolinguistics]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