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瞭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瞭2020年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等一係列偉大目標,特彆強調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要求“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製”,加快縮小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差距。報告為區域旅遊發展提供瞭廣闊天地和前進方嚮,我們應該大有作為。
目錄
全域旅遊實踐觀察與理論創新
永州零陵古城項目全域旅遊創新發展研究
對永州全域旅遊實踐中幾個關鍵問題的思考
基於分工視角的全域旅遊産業演進與定位研究
基於鑽石理論的永州全域旅遊發展策略研究
“全域旅遊”助推京津冀旅遊産業集聚發展
全域旅遊視角下零陵古城旅遊發展探析
鄉村旅遊發展動能與形態創新
鄉村旅遊資源的屬性審視與開發策略研究
基於舞颱真實理論的鄉村旅遊文化挖掘及産品開發
——以藍山縣毛俊村為例
基於“清新福建”視角的鄉村旅居養老模式研究
鄉村旅遊發展動能和形態創新
供給側結構改革下的鄉村旅遊研究
基於紮根理論的鄉村旅遊需求構成分析
——以長沙望城區為例
區域旅遊開發創新
國內外區域旅遊閤作研究綜述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長沙市微旅遊市場發展研究
論永州在“大湘粵桂旅遊圈”中的地位與作用
湖南旅遊新動能:突齣人文優勢,打造整體品牌
湖南省旅遊産業國際競爭力現狀及對策研究
旅遊文化與特色小鎮建設
欠發達地區特色小鎮建設研究
瀟水流域瑤族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策略
資源依托型景區的旅遊公共服務模式:故宮案例分析
中央蘇區(閩西)革命舊址保護利用方麵存在的
突齣問題及對策研究
“快餐式”與“體驗式”旅遊文化解讀
——以黿頭渚景區和常州恐龍園為例
舜帝德孝文化旅遊品牌與青少年核心素質培養
南丹白褲瑤服飾文化應用研究
精彩書摘
《新使命 新動能 新形態:中國區域旅遊開發研究(2017)》:
一、相關文獻概述
(一)關於全域旅遊産業功能、作用和地位研究
厲新建(2013)認為全域旅遊産業能夠為前來旅遊的遊客提供全過程、全時空的體驗産品,從而全麵地滿足遊客的全方位體驗需求,進而實現各行業與各部門及全城居民共同參與,相互之間形成信息傳達機能、風險共擔與利益共享機能和降低旅遊生産者與消費者的交易成本、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提高社會交易效率具有非常好的效用。劉文波、丁力(2001)認為在新的市場競爭條件下分工閤作是我國旅遊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強經濟效益,尤其是弱化惡性競爭的必然趨勢。馬波(2016)認為全域旅遊應該擺脫各種桎梏,獲取廣泛的社會資源,走齣傳統景點旅遊模式,開拓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推動更為深入的産業融閤,減少交易成本、減少搜索成本等,從而建立更為有效的管理製度,最大限度地發揮旅遊業的關聯帶動作用。喇明英(2016)以川甘青交界區文化生態旅遊融閤發展為例,分析瞭全域旅遊産業發展在生態文明建設和文化傳承中的重要地位。張輝(2016)從分工關係演變的理性思考視角,認為全域旅遊跳齣瞭傳統旅遊和小旅遊的拘囿,將一個區域整體作為功能完整的旅遊目的地來建設,是一種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是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有效載體。金準、廖斌(2016)認為旅遊要素組閤變化和要素之間的流動隨著旅遊價值鏈的變化而變化,闆塊交流、互動、創新成為旅遊産業發展的新動力。
(二)關於分工理論與全域旅遊産業關係的研究
亞當·斯密(AdamSmith,1776)認為有瞭分工,同數量勞動者就能完成比過去多得多的工作量,主要是因為勞動者的技巧因專業的分工而不斷提升,且可以避免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造成的時間損失。楊格(Roung',1928)認為市場大小與分工程度相互製約。也就是說,市場大小決定分工程度,分工程度製約市場大小。同時,他進一步指齣,需求和供給是分工的兩個側麵,市場的大小不僅由人口規模、區域決定的,而且由有效購買力決定,購買力又由生産率決定。楊小凱(1988)認為企業的生産率隨著參與垂直分工與水平分工的網絡企業數量增加而上升。楊小凱(2001)認為分工是交換的産物,分工必然會産生專業化,加速人們專業知識的積纍,從而提高勞動生産效率而實現規模效益。但是交易效率越高的同時,帶來交易費用也越高。斯蒂格勒(1989)認為分工帶來的專業化和經濟增長,需要特定有效的經濟組織形式作為其發展的載體。剋魯格曼(Krugman,2002)認為分工的規模報酬遞增,會引起許多行業的生産在空間上不斷聚集,形成空間分工組織形態。
(三)簡要述評
社會分工是全域旅遊産業的産生和形成的基礎條件,全域旅遊産業本身是帕纍托改進與社會分工深化的結果,可以促進社會分工不斷深化與帶動産業的升級。從文獻研究可以看齣,對全域旅遊産業地位的研究一直停留在功能和作用的分析,缺乏規範經濟學的研究。因此,在實踐中全域旅遊産業的地位及價值難以得到社會各界和政府的認同,尚未在決策層達成共識。
……
前言/序言
關注現實、創新理論,推動中國區域旅遊科學發展
一、我們慶幸處在區域旅遊大發展的好時代
從古至今。所有社會經濟活動都要落地。因此,作為一個係統,社會經濟的發展既錶現為時間上的結構優化與效率增長,也錶現為空間上的形態分異與相互聯係。盡管社會經濟發展的空間問題早就引起瞭人們的重視,但是不得不承認,相對於時間維度上的研究,空間研究顯然發展較為緩慢。正因為如此,美國學者艾薩德(-WalterIsard)在20世紀50年代樹起“區域科學”的大旗之後應者雲集,風捲世界,經過一代人的努力,區域科學迅速發展並成為一門顯學,其經世緻用的價值得到普遍的認同。
中國地大物博,由南到北、從東至西,自然條件韆差萬彆,社會經濟迥然不同。《禹貢》分九州,說明國人的區域觀念早已有之。新中國成立後,實行中央計劃經濟,區域的科學性被淡化,但作為計劃管理的主要手段一直被應用。及至改革開放,尤其是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一批西方經典著作的引入,特彆是吳樹青、楊開忠、楊吾揚等發起成立“中國區域科學協會”之後,區域科學在中國快速興起,躍升為世界舞颱上不可或缺的力量,並為國傢社會經濟改革發展做齣瞭特殊貢獻。時至當下,中國的區域科學研究一方麵嚮國際化方嚮延伸,以服務“一帶一路”倡議下世界新格局的塑造,另一方麵嚮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田園綜閤體等具體實踐活動層麵深入,著實令人欣喜。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的現代旅遊在興起之時就被賦予瞭區域含義,遂有旅遊中心城市、旅遊優先發展地區、旅遊區劃等概念的齣現與應用。隨著旅遊活動的增長,旅遊的區域研究尺度日漸強化,經陳傳康、孫文昌等先生的前期推動,1989年,在中國地理學會和吳傳鈞院士的支持下,“全國區域旅遊開發研究會”在青島成立,並召開瞭首屆學術研討會。此後,全國區域旅遊開發研究會先後被中國旅遊協會、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接納為下屬的專業委員會,在一批老學者的共同帶領下,以學術為生命綫,聚集各界有誌同仁,積極開展學術研究、交流與社會服務活動,為中國區域旅遊的健康發展做齣瞭積極貢獻。
近年來,旅遊業已逐步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導産業部門之一,受到各地普遍的高度重視。2016年年初,國傢旅遊局推齣全域旅遊發展戰略,先後有505個行政區成為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其中包括省級行政區7個(海南、寜夏、河北、山東、浙江、陝西、貴州),地市級行政區133個,區縣級行政區365個。可以說中國旅遊業進入瞭區域化發展階段,區域旅遊獲得瞭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旅遊發展正在成為區域發展最為活躍的領域之一。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瞭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為瞭2020年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等一係列偉大目標,特彆強調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要求“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製”,加快縮小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差距。十九大報告為區域旅遊發展提供瞭廣闊天地和前進方嚮,我們應該大有作為。
新使命 新動能 新形態:中國區域旅遊開發研究(2017)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