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问题与任务促进科学深度学习/课程与教学改革成果丛书·第1辑》强调的是在中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问题的提出又成为课堂生成的资源,而且在课堂生成的过程中,还要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解决和再产生。这样的问题并非教师的预设,可能完全出乎教师的预料,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智慧提出了挑战,需要教师及时对学生的问题做出恰当的反应和适当的处理,将来自学生随机的问题作为课程和教学的资源进行生成,实现生成性的课堂,使得课堂动态变化,生动活泼,充满情趣,和谐融洽。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并不局限于或仅仅满足于一个任务的完成,因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处于一定的情境中,又不断地在“问题的产生—解决—产生”的过程中,把教学目标的达成通过不同形式呈现的一个个任务向前推进,从而导向深度学习,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
《问题与任务促进科学深度学习/课程与教学改革成果丛书·第1辑》既有对理论简明而深刻的阐发,也有理论与中学科学教学的实际相结合,理论研究落实在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之中。书中有大量富有创意的案例,这些案例对于一线的科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会有较大启发。
目录
绪论
一、问题与问题生成
二、学习任务
三、问题生成与学习任务
四、深度学习
第一章 问题生成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科学课堂中问题生成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问题生成的教学原则及基本要素
第三节 创设问题情境,实现问题生成
第四节 明晰教学方向,实现问题生成
第五节 善用科学方法,实现问题生成
第六节 借助实验探究,实现问题生成
第二章 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问题解决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科学课堂上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第三节 创设问题情境,迁移解决问题
第四节 引导问题方向,有效解决问题
第五节 搭好问题台阶,逐步解决问题
第六节 活用数形思想。巧妙解决问题
第三章 问题生成与问题解决瓦动策略
第一节 问题解决以问题生成为依托
第二节 问题解决是为了生成新的问题
第三节 “预设”和“生成”
第四节 “预设”与“引导”
第五节 “意外”与“引导”
第六节 问题解决的形成性评价
第四章 以“问题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第一节 “问题卡”的创设、作用与类型
第二节 “问题卡”促进学生问题化学习的策略
第三节 “问题卡”应用过程中的关键点
第四节 “问题卡”使用的效果分析
第五节 “问题卡”使用的进一步推进
第五章 学习任务的目标构建与有效设计
第一节 学习任务的目标构建
第二节 学习任务设计的评价标准
第三节 学习任务的有效设计
第六章 学习任务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以“任务单”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第二节 以“活动记录单”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第三节 学习任务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
第四节 学习任务的目标达成
第七章 以“一卡一单"促进科学深度学习
第一节 深度学习的内涵及其路线
第二节 对科学深度学习的理解
第三节 “一卡一单”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
第四节 “一卡一单”促进深度学习的具体体现
第五节 以“一卡一单”促进科学深度学习的案例分析
第八章 深度学习与学生核心素养
第一节 学生核心素养
第二节 深度学习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第三节 初中科学深度学习与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实践
第四节 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问题与任务促进科学深度学习/课程与教学改革成果丛书·第1辑》:
新课标提出教学过程应成为一个沟通、理解和创新的师生多元互动过程:教师的“教”不再是灌输、填充;学生的“学”不仅仅是接受、吸收,不仅仅是把知识装进自己的脑袋,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主见”,变成自己的“思想”。而新课程下课堂中的问题生成,一方面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有效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为手段,根据学生自身的经验产生对文本、对事物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所生成的新资源;另一方面是指师生把学习引向深处,当学生完成自我知识建构而产生新的求知思考,以至于生成新的有效的“教学问题”。因此,课堂中的问题生成从古至今始终是中外教育家一致认同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教学技能。
但目前的科学课堂教学中,并没有对问题生成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科学课程中的问题生成的现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教师无意去捕捉问题生成的资源。通过课堂观察发现,许多科学课堂表面上似乎师生互动得很热闹,实际上还是没有超越原有的教学模式,依然以知识逻辑结构为依据进行教学设计,甚至为了达到与“中考考纲”相符的目的,教师人为地对教学内容呈现顺序和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加以固定。这种“遵纲式”的教学设计自然就影响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有意对课堂中的问题生成资源视而不见,就是无意去捕捉这些问题生成资源。正是出于这样的忧虑,我们尝试着对初中科学课堂问题生成的规律性与规范性进行探索,探索如何从实质意义上通过师生互动来促进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地调控和使用问题的生成性资源。
第二,课堂问题过于简单,没有问题生成点。目前在教学中流行两种极端的现象。一种是教师不求甚解、流于形式地去追求新课改提倡的课堂,以迎合新课改。他们也注重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先前教师的“一言堂”“满堂问”也正逐渐被学生琐碎、无序、无整体性的发问所替代,用美国卡耐基基金会研究人员的话说就是“小步提问”。常见的是学生或明知故问,或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没有生成点。可以说以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现在是学生牵着教师走了。我们还发现学生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他们的潜意识里有一种“迎合”的心理。由于教师强调让学生提问,久而久之,学生会不自觉地形成固有的提问方式,使问题变得公式化、套路化。另一种是教师干脆放弃新课改提倡的教学理念,回到传统教学上去,回避新课改。这两种现象是新课改面临的两个新问题,这两个问题无论哪个解决不好都会影响新课改的顺利进行,甚至会导致新课改的失败。
第三,教师缺乏对问题生成的价值判断。有些教师虽有合理、精美的预设问题,但由于对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诸多的即时生成的经验与问题、需要与体验以及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发展落差和发展空间缺乏自觉关注,因此不能及时回应或不能有效回应。不少教师对发生在课堂上的生成问题的潜在价值熟视无睹,对学生的需要与问题缺乏敏感度,致使身边许多生成的教学契机流失。有的冷漠处置,对学生的问题不闻不问;有的蜻蜓点水,对学生问题的回答轻描淡写;有的束手无策,面对学生的问题不能进行价值判断,不知所措。
课堂教学中产生的这些问题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深思。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问题的生成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与功能,但行动者很少,只有极少数教师开始尝试。问题生成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探究的深浅、对话的成败,关系到课程目标的落实,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有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课堂中问题生成的教学技能,使之焕发出新的光彩,以更好地适应今天新课改的发展。
……
前言/序言
对“教学”的理解和认识是教学论研究的热点,而在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各位教师由于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不同,又会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方式。但是,只要是学校教学,只要是课堂中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学习,教师就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即“教”的作用。要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有内在的动机,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得有效,从而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而且更愿意学、更喜欢学。也就是说,教学是不能脱离教师的努力的,但教师的教又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使学生学得有效。这样的教学,值得我们研究,这样的研究成果,值得推行。
对“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从学理的层面,是多元的,根据已有的理论,先来对“教学”做一点讨论。
我国古代文献《尚书·兑命》就有“敩学半”的说法,孔颍达疏:“教人然后知困,知困必将自强,唯教人乃是学之半,言其功半于学也。”意思是说,教者在教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督促自己学习,提高自己,因此,教是学的一半,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我国近代学校教学兴起后,对教学的理解与认识随着教育的发展也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一般把教学理解成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但是,在我国教学论的著作和平常的表述中,教学主要是指“课堂教学”,其侧重点是“教”。我们所说的教学理论,也是主要研究“教”的理论,如果要特指关于“学”的理论,也常常用学习理论来指称,以示区别。
教师的“教”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这两者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而对“学”的强调,也是对“教”的要求,对教师的要求,或者说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一种价值判断,一种衡量的尺度,所以实质上是为了凸显教学的本质,彰显教师的专业水平。
话说回来,在一门具体的学科中,在一个特定的情境内,面对具体的学生,又面对确定的教学内容,如何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是需要很高的教育智慧的。
谢杰妹老师,我很早就有幸结识了他,也很早就听过他的课,又与他在教育部考试院的教师资格命题组里一起多次讨论试题,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现在我又仔细地读了他的《问题与任务促进科学深度学习》一书,根据这本书的内容,结合他平时的教学工作和他对科学教学的思考,谈谈我对这本书的一些看法。
问题与任务促进科学深度学习/课程与教学改革成果丛书·第1辑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