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10
现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划时代著作《动机与人格》续篇
比《动机与人格》更大胆、更深远
关于人性深度与高度的心理学经典作品
英文版销量超过100,000册,中文简体版首次正式出版
在人类历史上,人性一直都被低估。马斯洛改变了这一点。
当马斯洛开始他的职业生涯时,心理学领域中存在两大势力:行为主义和心理分析。行为主义把人类的行为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解读,将人性限制在机械论;弗洛伊德开创的心理分析则有很深的悲观主义色彩,将人类行为局限于病态的模式。
“人性中*高的可能性实际上总是被低估。”马斯洛对人性的积极潜力充满信心,他一生都在探索人性全面、丰富的复杂性。
光明与黑暗,崇高与邪恶,巅*与深渊。面对同样的人性的二元性,马斯洛却得出了与弗洛伊德不同的结论。
他认为,尽管人类可能是自私、贪婪、好斗的,但这些并非*根本的天性。透过表层,从心理学和生理学角度来看人类的天性,我们会发现*基本的善良和尊严。当人们表现得不那么善良和正派时,那只是因为他们正在对压力和痛苦做出反应,或者因为安全、爱和自尊等基本的人类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基于这一认知,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并将这一理论系统地展现在他的划时代巨著《动机与人格》中。《动机与人格》出版八年后,马斯洛推出续篇《需要与成长》,对人类成长和发展的*高可能性进行了更深入、开创性的研究。
与《动机与人格》不同,《需要与成长》把关注重点从“匮乏性需要”转向“成长性需要”。 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的人所具有的机能,不同于处于匮乏状态中的人的机能。马斯洛把这种新的研究方向称作“存在心理学”。这也是《需要与成长》的副标题名为“存在心理学探索”的缘故。
如果说《动机与人格》在探讨如何满足人的匮乏性需要,以便能避免疾病;那么《需要与成长》则关注如何满足人的成长性需要,以便能积极促进健康。从这个意义上说,《需要与成长》比《动机与人格》更大胆、更深远。
在本书中,马斯洛探讨了《动机与人格》未能深究的内容,也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长性需要、自我实现、高峰体验、存在性认知、存在性价值、选择等。这几个概念紧密联系:由成长性需要驱动的人有可能自我实现,他们有机会经历个人与客观世界同一的高峰体验,正是这种高峰体验使得个体与世界的关系更直接,由此个体对于现实的认知更真实,做出的选择更有益于身心健康。
马斯洛在《需要与成长》中关注成长是如何发生的,关注成长如何持续,关注自我实现者(即人类中优秀的选择者)的选择对于普通人(不太会选择)的指导意义,从而*领我们整体人类向更积极、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这是一次非凡的探索。
马斯洛的著述没有弗洛伊德的阴暗庄严,没有埃里克森的温文尔雅,通篇洋溢着无限的激情。他用暖阳般的笔调和优美的文辞,描述自己对人性的设想与探索,将高深的心理学问题用一种别样的方式表达出来。正因为他对于人性的探索是如此的满怀热情、无所畏惧、毫不顾忌、充满想象力,才让我们在阅读时不时生出敬意,震撼之余深受启发。
倾听自我,相信自我;明智地选择,健康地生活。这是马斯洛给我们启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是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石,这些思想在其成名作《动机与人格》续篇——《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一书中得到了*好的体现。
马斯洛毕生都在探索人类本质,他以独创新颖又颇具说服力的人类动机理论为支撑,对人类本质进行了更全面、更精彩的设想,证明人类具有爱的能力、高尚的品质和无限的创造力,能够追求*高的价值观和愿望。
在《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中,马斯洛结合多年搜集的临床资料,以满怀激情、精辟入里的文字,通过对匮乏性动机和成长性动机、防御和成长、认知需要与认知恐惧、高峰体验中的存在性认知、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等对人类本质和心理健康极为重要的概念的探讨,展现促进、保持并恢复精神健康和情感健康的方法。
《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影响深远,在作者离世四十余年后仍盛传不衰,不仅在心理学领域举足轻重,还被广泛应用于人文学科、社会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之中。
【美】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
现当代世界*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管理学大师、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
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在纽约城市大学城市学院和威斯康星大学接受教育。在担任布兰迪斯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之前,他在布鲁克林学院担任教职十四年。1967—1968年担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主要著作有《动机与人格》《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人性能达到的境界》《科学心理学》等。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美国20世纪下半叶崛起的新的心理学派,冲击着当代西方的心理学体系,相对于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的“*一思潮”和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的“第二思潮”,形成了心理学的“第三思潮”。
马斯洛的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块里程碑。
——《纽约时报》
亚伯拉罕.马斯洛所做的,比过去五十年中其他任何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所做的都要多。
——美国知名作家、教育家乔治.伦纳德
成长不仅意味着逐步满足基本需要直至其“消失”,而且还被看作受特殊成长动机的驱使,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例如,天赋、能力、创造倾向、本质潜能等,而非基本需要。
——摘自本书第32页
第三版编者序/1
第二版序言/5
第一版序言/9
前 言/21
第一编 更广阔的心理学领域
第一章 导言:健康心理学探索/3
第二章 心理学能从存在主义者那里学到什么?/10
第二编 成长与动机
第三章 匮乏性动机和成长性动机/25
第四章 防御和成长/50
第五章 认知需要和认知恐惧/66
第三编 成长和认知
第六章 高峰体验中的存在性认知/79
第七章 强烈的同一性体验:高峰体验/115
第八章 存在性认知的一些危险/128
第九章 抵抗被标签化/139
第十章 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145
第十一章 心理学数据和人的价值/158
第十二章 价值、成长和健康/178
第十三章 超越环境限制的心理健康/192
第四编 未来的任务
第十四章 成长和自我实现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命题/203
附录一
我们的出版物和专题会议适合这些个人心理学吗?/232
附录二 规范社会心理学具有可能性吗?/237
参考文献一/240
参考文献二/255
第四章 防御与成长
每个人身上都有两组力量。一组出于恐惧,紧紧依附安全和防御,留恋过去,倾向于后退,害怕脱离与母亲的子宫和乳房的原始联系,害怕冒险,害怕损害已有的东西,害怕独立、自由和分离。另一组推动他向前,帮助他塑造完整、独特的自我,充分发挥所有能力,建立面对外在世界的信心,同时接受最深处、最真实的无意识自我。
上述内容可以用一个图式来表示,图式虽然简单,但启发性和理论性都很强。我设想无论现在或将来,这个防御力量和成长趋势的基本困境或冲突都存在,且嵌在人的本性最深处。如下图所示:
安全←————<人>————→成长
然后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各色成长机制做如下简单划分:
1. 增强成长方向的矢量,例如,使成长更具吸引力、更令人愉悦;
2. 成长恐惧最小化;
3. 安全方向的矢量最小化,即降低其吸引力;
4. 安全、防御、病态和后退等恐惧最大化。
然后,我们可以在图式里增加如下四组效价:
增加危险 增加吸引力
安全←———<人>———→成长
最小化吸引力 最小化危险
因此,我们可将健康成长的过程看作一个永不完结的自由选择情境系列,人一生每时每刻都在面对这种情境,不得不在安全和成长、依赖和独立、后退和前进、不成熟和成熟之间做选择。安全既让人忧虑,也让人愉悦;成长亦是如此。当成长的乐趣和对安全的忧虑大于对成长的忧虑和安全的乐趣时,我们向前成长。
迄今为止,上述内容貌似是自明之理,但对竭力做到客观、公开、行动主义的心理学家而言却并非如此。心理学家进行过多次动物实验和大量理论推理,才说服研究动物动机的学生,为了解释目前得出的自由选择实验结果,除了考虑减少需要外,必须借助于P. T. 杨所说的快乐因素。例如,糖精无论如何也不能减少需要,但白鼠还是选择糖精而不选择白水,这种结果一定与糖精(无用的)味道有关。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主观的快乐体验可以为任何有机体所拥有,例如,婴儿可以有,成人也可以有;动物可以有,人类也可以有。
在我们面前出现的这种可能,对于理论家而言非常有吸引力。也许,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心理健康等所有这些高级概念,都可纳入解释动物偏好实验、婴儿喂养和职业选择的自由选择观察和对稳态的丰富研究的体系中(27)。
当然,“成长经由快乐”这一构想,必然让我们做出如下假设:感觉不错的东西,从成长的意义上讲,对我们“更好”。我们相信,如果真正有选择自由,且选择者对此不是太过厌恶或害怕,那么他多半会做出有益健康和成长的明智选择。
这个假设已经为众多实验所证实,但实验主要以动物为研究对象,尚需对人类的自由选择进行详细研究。我们必须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本质和心理动力两个层面,进一步了解做出坏选择和不明智选择的原因。
我批判传统的弗洛伊德主义者,因为他们(在极端情况下)倾向于将一切病态化,对人向健康发展的可能性看得不够清晰,戴着棕色眼镜看待一切。但是成长学派(在极端情况下)也同样存在弱点,因为他们易于戴着玫瑰色眼镜看待事物,总是回避病态、弱点和成长失败等问题。前者像仅有邪恶和罪恶的神学;后者像不存在丝毫邪恶的神学。两者同样不切实际,都是错误的。
安全和成长之间还有一层关系必须提及。显然,通常向前成长总是以很小的步子迈进的;在感觉安全时,感觉向外探索未知有个安全的母港时,感觉勇敢冒险而有退路时,成长才会前进一步。我们可以用学步小孩离开母亲走向陌生环境为例:较为典型的情况是,小孩用眼睛探索房间时,先是紧紧抓住母亲,然后大着胆子离开母亲一点儿,同时不断安慰自己母亲的保护还在,这样离开的距离越来越大。小孩就是用这种方式探索危险、未知的世界。如果母亲突然消失,小孩就会陷入焦虑,不再对探索世界感兴趣,只希望能重新感到安全,甚至还可能失去能力,例如,他可能只敢在地上爬,不敢走路。
我想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这个示例进行概括。安全得到保证后,更高级的需要和冲动就会出现,逐渐发展并占据支配地位;危及安全,意味着后退到更基本的位置。这意味着在放弃安全和放弃成长之争中,安全通常会胜出。安全需要比成长需要更具优势性。这是对基本公式的一种扩展。一般而言,只有感到安全的儿童才敢于健康地成长,他的安全需要必须得到满足。不能推着儿童前进,因为未满足的安全需要会永远潜伏,一直要求被满足。安全需要被满足得越充分,对儿童的效价越少,吸引力越小,越不会影响他的勇气。
那么我们如何知道儿童何时感到足够安全从而敢于向前迈出新的一步?归根究底,唯一的方法就是看他的选择,也就是说,只有他真正知道前方召唤力量胜过后方召唤力量、勇气压倒恐惧的正确时机。
最终,人,甚至儿童,都必须为自己选择。别人不能频繁地替他选择,因为这样做会使他衰弱下去,失去自信,扰乱他在经验中察觉自己的内在快乐、自己的冲动、判断和感觉及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内化标准的能力。
如果的确如上所述,儿童最终必须自己做出成长的选择,因为只有他知道自己的主观快乐体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调和信任个人内在的终极需要和外界帮助的需要呢?如果他的确需要帮助,没有帮助便害怕不已,不敢前进,我们该如何帮助他成长?同样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做会危害他的成长?
就儿童而言,主观快乐体验(信任他自己)的对立面是他人的看法(爱、尊重、赞同、赞赏、他人的奖励、信任别人而非自己)。因为他人对无助的婴儿和儿童至关重要,担心失去他们(视他们为安全、食物、爱、尊重等的提供者)便成为最主要、最可怕的威胁。因此,在自己的快乐体验和他人的赞赏之间进行艰难选择,儿童通常会选择他人的赞赏,而对自己的快乐,或加以抑制,或使其消失,或故意忽视,或用意志力控制。总之,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是,对快乐体验不认可,感到羞愧、难堪,想要加以掩饰,最终失去体验快乐的能力。
那么,根本问题就在于,选择他人的自我还是自己的自我?如果坚持自我的唯一方式是失去他人,那么儿童一般会放弃自我。的确如此,原因上文已经提及,即对儿童而言,安全是最基本、最具优势性的需要,远比独立和自我实现重要得多。如果成人强迫儿童在失去一个(较低级但较强烈)重要需要和另一个(较高级但较微弱)重要需要之间做出选择,他一定会选择安全,哪怕以放弃自我和成长为代价。
……
第三版编者序
除了某些体裁的通俗小说,现今大部分图书出版几年后都难寻踪迹,很少有人阅读。能成为经典,多年来不断再版,在市面上随时可以购买的非虚构类作品更是少之又少。流传最广泛的心理学经典包括:威廉.詹姆斯的《宗教经验种种》,1902年出版后一直在重印,并且读者众多;还有一些更受欢迎的作品,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文明及其不满》;卡尔.荣格的《寻求灵魂的现代人》。尽管《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较上述作品而言出版时间较晚,但也似乎逐渐成为一部经典之作。究竟它能否像詹姆斯的《宗教经验种种》那样经久不衰,出版将近一个世纪后仍然大受欢迎,需要时间去检验,但就其出版后这三四十年的情况来看,前景乐观。
正如马斯洛在第一版前言里所提及,《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是他早期作品《动机与人格》的续篇。《动机与人格》首次出版于1954年,该书更系统,组织更严密,但因为主要读者群同为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不免受成规拘囿。写作《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时,马斯洛已经小有名气,他针对的读者群更为广泛,书中的不确定性大为减少,想法也更大胆,更愿意冒险。我认为《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之所以能拥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原因多半在此;马斯洛冒险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试图看得更远、更广,而冒险是唯一方式。
继《动机与人格》大获好评后,1962年《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由范.诺斯特兰德公司首次出版,书中主要收集了1955年至1960年间马斯洛的论文和演讲。第二版马斯洛略加修改后于1968年面世。现在的第三版增加了一篇编者序和大量的编辑脚注,但书中正文部分与马斯洛的原作毫无二致。
之所以在这一版中加入前言,是因为编辑和出版商都认为如果读者能更宏观地把握文中概念的脉络背景,那么理解正文便会容易一些。如上所言,马斯洛在《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中想法更大胆,向读者有力地说明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但通常不会描述所见现象的原因或背景。我认为对大部分读者而言,读此书最好的方式是先通读前五章,对马斯洛关于人类本质的独特看法有所了解,再读前言,然后再继续读下去。
生活中某一个特殊时刻竟然会深刻地改变一个人一生的轨迹,真是让人深思。1962年年初,我在布兰迪斯大学读研究生一年级时初识马斯洛。他休假归来,要搬进一间新办公室。那天早上我比其他研究生到得早一些,他便请我帮忙,从车里搬下几个盒子;碰巧,他的新办公室就在我那间小小宿舍的走廊对面。我那天早上帮的这个小忙,成为一个幸运的契机,接下来的好几年,我几乎每天都有机会与这位卓越不凡的人对话。
当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我并非“亚伯的学生”,我认为用他的理论来研究心理学简直荒谬至极,年少轻狂、经验不足的我居然还将这些看法告知于他。近十年后,即马斯洛于1970年去世一年后,我震惊地发现他反复思考过我提出的怀疑,并对此相当重视。更令我震惊的是,我从他的妻子贝莎口中得知,他建议我写一篇关于他的“知识分子传记”。尽管此时我已经成熟不少,但是仍然认为他的想法有些不切实际。我告诉贝莎,在这个课题里我会进行批判性的研究,不会只是维护他。她说:“好的。亚伯也是希望如此。”直到如今,这句话所传达的信任仍然让我惊叹不已。
1962年1月的一天,我帮马斯洛往办公室里搬了几个盒子,十多年后,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有一年半多的时间都深陷于马斯洛的思想和著作中,在之后近四分之一个世纪里,我也曾无数次苦苦钻研马斯洛提出的问题。虽然大家在前言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我个人并不赞同马斯洛人类本质观点的每一个方面,但我希望大家同样可以看到,我参与《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第三版的出版,是出于对马斯洛的热爱、尊敬和钦佩。
理查德.劳瑞
于瓦萨学院
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第3版)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第3版)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帮同事买的,看起来还不错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一起买了很多书,能看到双十一了,然后再买
评分活动囤书,慢慢读,慢慢看慢慢学习。
评分正品 满意 辛苦快递员
评分看着待办有条数,就点了
评分多多阅读
评分京东的东西还是非常不错的,价格低,送货快
评分书籍不错
需要与成长:存在心理学探索(第3版)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