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实用技术与常用模板 第2版

软件测试实用技术与常用模板 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龙,黎连业 著
图书标签:
  • 软件测试
  • 测试技术
  • 测试方法
  • 测试模板
  • 质量保证
  • 软件工程
  • 测试用例
  • 测试流程
  • 黑盒测试
  • 白盒测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91740
版次:2
商品编码:12326633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软件工程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分别从软件测试的基本知识、软件测试的核心技术、软件测试的实用技术与测试实训以及软件测试文档写作模板等方面,系统、完整地进行了讲解与实操。读者通过学习本书,能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掌握软件测试相关技术、工具、方法,掌握关键实施技巧的技术、方法,并能写作测试计划、测试方案、测试文档,以及设计测试用例,具备独立承担实施测试项目的能力。

目录

目  录
前 言
第一部分 软件测试的基本知识
第1章 软件测试概述 2
1.1 软件的相关知识概述 2
1.1.1 软件的定义及分类方法 2
1.1.2 软件工程的主要内容 4
1.1.3 软件的生存期 6
1.2 软件测试的相关知识概述 6
1.2.1 软件测试的概念 6
1.2.2 软件测试的方法 8
1.3 软件测试的目的和原则 9
1.3.1 软件测试的目的 9
1.3.2 软件测试的原则 10
1.4 软件测试的流程 12
1.4.1 软件测试工作总体流程图 12
1.4.2 软件测试流程关系图 12
1.5 软件测试对组织结构和人员的要求 15
1.5.1 对组织结构的要求 15
1.5.2 对人员的要求 15
1.6 软件测试的前景分析 18
1.6.1 现今软件测试的发展趋势 18
1.6.2 软件测试人员的发展方向 18
第二部分 软件测试的核心技术
第2章 白盒测试的实用技术 24
2.1 白盒测试概述 24
2.1.1 白盒测试的基本知识 25
2.1.2 白盒测试的原则 25
2.1.3 白盒测试的类别、依据和流程 25
2.2 白盒测试的要求 27
2.2.1 软件各层公用测试的要求 27
2.2.2 Java语言测试检查的要求 30
2.2.3 数据类型测试检查的要求 31
2.2.4 SQL语句测试检查的要求 31
2.3 静态测试 34
2.3.1 代码检查 35
2.3.2 静态结构分析 39
2.3.3 静态质量度量 40
2.4 动态测试 41
2.4.1 动态测试的基本特征和流程 41
2.4.2 动态测试的方法 41
2.5 白盒测试的常用技术 41
2.5.1 逻辑覆盖法 41
2.5.2 插桩测试法 44
2.5.3 基本路径测试法 45
2.5.4 域测试法 46
2.5.5 符号测试法 47
2.5.6 Z路径覆盖法 47
2.5.7 程序变异测试法 47
第3章 黑盒测试的实用技术 48
3.1 黑盒测试概述 48
3.1.1 黑盒测试的优点和缺点 49
3.1.2 对黑盒测试人员的要求 49
3.1.3 黑盒测试的意义 49
3.2 黑盒测试的原则和策略 49
3.2.1 黑盒测试的原则 50
3.2.2 黑盒测试的策略 50
3.3 黑盒测试的方法 50
3.3.1 等价类划分法 51
3.3.2 边界值分析法 55
3.3.3 因果图法 58
3.3.4 判定表驱动法 62
3.3.5 场景法 65
3.3.6 功能图法 67
3.3.7 错误推测法 70
3.3.8 正交试验设计法 73
第4章 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76
4.1 测试用例设计概述 76
4.1.1 什么是测试用例 76
4.1.2 为什么要编写测试用例 77
4.1.3 测试用例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77
4.1.4 设计测试用例所需的文档资料 77
4.1.5 测试用例设计要点 78
4.2 测试用例的作用 79
4.2.1 指导测试实施 80
4.2.2 指导测试数据规划 80
4.2.3 指导脚本编写 80
4.2.4 作为评判基准 80
4.2.5 作为分析缺陷的基准 81
4.3 测试用例的设计 81
4.3.1 白盒测试用例的设计 81
4.3.2 黑盒测试用例的设计 81
4.3.3 综合设计方法 82
4.3.4 测试用例设计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82
4.3.5 测试用例的维护和管理 83
4.4 测试用例设计模板举例 84
4.4.1 功能测试用例的设计 84
4.4.2 性能测试用例的设计 86
4.4.3 容错能力测试用例的设计 87
4.4.4 恢复能力测试用例的设计 87
4.4.5 接口测试用例的设计 87
4.4.6 需求测试用例的设计 88
4.4.7 路径测试用例的设计 88
4.4.8 信息安全测试用例的设计 89
第三部分 软件测试的实用技术与测试实训
第5章 对本书测试平台的介绍 92
5.1 引言 92
5.1.1 编写目的 92
5.1.2 背景 93
5.1.3 定义 93
5.1.4 参考资料 94
5.2 程序系统的结构 94
5.3 对密码修改模块的设计说明 97
5.3.1 程序描述 97
5.3.2 功能 98
5.3.3 输入项 98
5.3.4 输出项 98
5.3.5 算法 98
5.3.6 流程逻辑 99
5.3.7 接口 99
5.4 对详细查询功能模块的设计说明 99
5.4.1 程序描述 99
5.4.2 功能 99
5.4.3 输入项 99
5.4.4 输出项 100
5.4.5 算法 100
5.4.6 流程逻辑 101
5.4.7 接口 101
第6章 单元测试的实用技术 102
6.1 单元测试概述 102
6.1.1 单元测试的目的 102
6.1.2 单元测试用例的设计要点 103
6.2 单元测试的主要任务 103
6.2.1 程序语法检查 103
6.2.2 程序逻辑检查 103
6.2.3 模块接口测试 103
6.2.4 局部数据结构测试 104
6.2.5 路径测试 104
6.2.6 边界条件测试 105
6.2.7 错误处理测试 105
6.2.8 代码书写规范检查 105
6.3 单元测试的步骤 106
6.4 人工测试实训 108
6.5 自动化测试实训 108
6.5.1 选择适用的单元测试工具 111
6.5.2 自动化单元测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11
6.5.3 自动化单元测试的工作重点 112
6.5.4 自动化单元测试案例 112
第7章 集成测试的实用技术 119
7.1 集成测试概述 119
7.1.1 集成测试基本情况 119
7.1.2 集成测试重点考虑的内容 120
7.1.3 集成测试过程 120
7.2 集成测试的方法 121
7.2.1 自底向上集成测试 121
7.2.2 自顶向下集成测试 122
7.2.3 核心系统先行集成测试 123
7.2.4 高频集成测试 123
7.2.5 桩驱动测试 123
7.3 集成测试阶段的工作 124
7.3.1 计划阶段 124
7.3.2 设计阶段 125
7.3.3 实现阶段 125
7.3.4 执行阶段 126
7.4 集成测试的步骤和测试用例 126
7.5 集成测试中的注意事项 127
7.6 集成测试完成的标志 128
7.7 集成测试实训 128
第8章 系统测试的实用技术 132
8.1 系统测试概述 132
8.1.1 系统测试的目的与意义 132
8.1.2 系统测试的主要内容 133
8.1.3 系统测试的测试类型 134
8.1.4 系统测试策略 136
8.1.5 系统测试环境 136
8.2 系统测试的方法 136
8.2.1 人工系统测试 137
8.2.2 自动化系统测试 141
8.2.3 多任务测试 141
8.2.4 临界测试 142
8.2.5 中断测试 142
8.3 系统测试的过程 142
8.4 系统测试实训 144
8.4.1 对登录界面的测试 144
8.4.2 对修改用户名和密码模块的测试 145
8.4.3 手机信息管理系统界面测试 149
8.4.4 易用性测试 152
第9章 回归测试的实用技术 154
9.1 回归测试概述 154
9.1.1 什么是回归测试 154
9.1.2 回归测试的范围 155
9.2 回归测试的策略 155
9.2.1 回归测试人员的选择 155
9.2.2 回归测试流程分析 156
9.2.3 回归测试需要克服的问题 159
9.3 回归测试用例库的维护 160
9.3.1 删除过时的测试用例 160
9.3.2 改进不受控的测试用例 160
9.3.3 删除冗余的测试用例 160
9.3.4 增添新的测试用例 160
9.4 回归测试的方法 160
9.4.1 再测试全部用例 161
9.4.2 基于风险进行测试 161
9.4.3 基于操作进行测试 161
9.4.4 仅测试修改部分 161
9.4.5 总结回归测试结果 162
9.5 人工回归测试实训 162
9.6 自动化回归测试实训 164
9.6.1 自动化回归测试工作中的问题 164
9.6.2 自动化回归测试解决方案 164
9.6.3 手机信息管理系统回归测试案例 164
第10章 验收测试的实用技术 167
10.1 验收测试概述 167
10.1.1 验收测试的首要条件 167
10.1.2 验收测试的主要内容 168
10.1.3 验收测试的过程 168
10.1.4 验收测试的设计思路 169
10.2 应用系统验收测试 169
10.2.1 验收工作 170
10.2.2 验收报告 170
10.2.3 鉴定工作程序和文档资料 171
10.3 外包软件的验收测试 174
10.3.1 软件配置和配置审核 174
10.3.2 非正式验收测试 176
10.3.3 正式验收测试 177
10.4 验收测试的组织过程 177
10.4.1 验收测试组织方案 177
10.4.2 项目进度审核 178
10.4.3 验收测试计划 178
10.5 验收测试实训 179
10.5.1 验收交付清单 179
10.5.2 验收测试要点说明 180
10.5.3 文档验收内容分析 181
10.5.4 项目验收情况汇总 182
第11章 功能测试的实用技术 183
11.1 功能测试概述 183
11.1.1 功能测试的基本概念 183
11.1.2 功能测试的基本要求 184
11.1.3 功能测试需要的参考文档 185
11.2 功能测试的重点 185
11.3 功能测试的常见方法 186
11.3.1 安装与卸载测试 186
11.3.2 运行与关闭测试 188
11.3.3 基础交互功能测试 188
11.3.4 Web功能测试 193
11.3.5 文件测试 194
11.3.6 数据库测试 195
11.4 人工功能测试实训 195
11.4.1 安装与卸载测试 195
11.4.2 登录测试 200
11.5 自动化功能测试实训 202
第12章 性能测试的实用技术 210
12.1 性能测试概述 210
12.1.1 性能测试的目的 210
12.1.2 性能测试的准备工作 211
12.1.3 性能测试的分类 212
12.2 性能测试的基本要求 212
12.2.1 性能测试的先决条件 212
12.2.2 对性能测试相关文档的要求 212
12.2.3 对性能测试人员的要求 213
12.3 性能测试的方法 213
12.4 性能测试的执行流程 217
12.5 性能测试常用的测试用例 219
12.6 自动化性能测试实训 222
12.6.1 待测测试模型介绍 222
12.6.2 检查测试环境 223
12.6.3 使用LoadRunner进行测试 224
第13章 自动化测试的实用技术 231
13.1 自动化测试框架举例 231
13.2 自动化测试概述 232
13.2.1 自动化测试的优点 232
13.2.2 自动化测试的缺点 232
13.2.3 自动化测试要点 233
13.2.4 自动化测试工作的重点 234
13.2.5 自动化测试的级别 235
13.3 自动化测试技术的使用 237
13.3.1 自动化测试采用的技术 237
13.3.2 自动化测试技术的比较 239
13.3.3 自动化测试适用的测试阶段及其执行的先决条件 239
13.3.4 自动化测试方案选择需要考虑的因素 240
13.4 自动化测试执行需要解决的问题 241
第四部分 软件测试文档写作模板
第14章 软件测试所需的常用模板 244
14.1 测试需求说明书写作模板 244
14.2 测试计划写作模板 248
14.3 测试方案写作模板 252
14.4 单元测试写作模板 255
14.5 集成测试写作模板 260
14.6 系统测试写作模板 266
14.7 验收大纲写作模板 270
14.8 性能测试写作模板 274
14.9 可靠性测试写作模板 279
14.10 测试用例写作模板 283
14.11 测试总结写作模板 284
14.12

前言/序言

前  言软件测试不是一种能很快入门的职业,需要的知识多,而且实践性、应用性也很强。我们要学好软件测试,不仅要掌握软件测试的方法,还要掌握软件测试的工作流程、管理流程和测试技能,同时要培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如何保证软件测试的质量?如何适应软件测试行业的技术需求?软件开发人员如何快速加入测试行业?这是广大软件测试人员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在本书第1版的基础上做了改版。改版后的内容从软件测试的基础知识出发,沿着“掌握基础知识→掌握测试工作流程→掌握测试方法→熟悉软件测试管理的全过程→写作测试文档→熟悉软件测试的全过程”这一知识脉络,全面系统地介绍软件测试技术。通过阅读本书,软件开发人员可快速加入测试行业,成为一名合格的软件测试工程师。
软件测试是一门重要的、崭新的、具有广泛应用的学科,目前有的测试方法和测试技术已上升到理论层次,有的还没有上升到理论层次。《软件测试实用技术与常用模板》第2版对软件测试技术做了更全面详细的介绍,为上升到理论层次以及软件测试技术、测试方法标准化和统一化奠定了基础,所叙述的内容基本反映了当前软件测试技术水平,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
本书第2版仍由四部分组成,但是精简、优化、整合为14章内容,全面详细地讨论了软件测试的思想、流程和方法。本书重实践、重应用,适合软件公司的测试经理、工程师和想进入软件测试行业的人员学习。
第一部分 软件测试的基本知识(第1章)。主要介绍软件测试的基本知识、软件测试的质量要求、软件测试工作概述和测试工作指南,帮助读者构造软件测试的基本框架。
第二部分 软件测试的核心技术(第2~4章)。主要介绍白盒测试、黑盒测试的重点知识和相关技能以及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让读者在较高层次上全面理解软件测试的实用技术。
第三部分 软件测试的实用技术与测试实训(第5~13章)。主要介绍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回归测试、验收测试、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自动化测试的实用技术等。本部分介绍的测试实用技术反映当前的测试技术应用水平,力争让读者研读后能够进入测试行业,能够独立完成测试的相关工作。
第四部分 软件测试文档写作模板(第14章)。详细介绍测试文档的写作和软件测试所需的常用模板。测试文档写作模板非常重要,是测试人员必须掌握的,书中给出的常用模板将会对从事软件测试工作的人员提供很好的帮助。
本书内容系统全面、重点突出;叙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概念清楚易懂,实用性强。附赠的电子资料里的测试知识点、测试文档模板等内容很有价值,读者可直接参考使用。
本书附赠的电子资料可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官网下载,内容包括:本书的全部PPT课件;常用的软件测试文档模板;不断更新的测试知识点wiki库;本书用到的自动化测试工具安装包及操作说明的相关内容;本书用到的手机信息管理系统模型的源代码和安装程序;软件写作文档(国家标准GB 8567—88);手机信息管理系统模型——测试计划说明书;手机信息管理系统模型——详细设计说明书;手机信息管理系统模型——项目开发计划说明书;软件测试模型等。
本书由李龙、黎连业编写,是在本书第1版内容和黎连业等编著的《软件测试技术与测试实训教程》的基础上编写而成。写作中还参考引用了一些技术资料和有关书籍、文章以及与同行交流的内容,涉及了很多实际的测试案例,在此对资料作者和有关人员表示感谢。特别感谢威海职业学院的翟政凯老师、织雀科技的刘文杰老师、安地智能的王凯华经理对本书实训软件的二次开发,以及项目文档的编写、实际测试的验证等。尤其感谢王华、黎照、李淑春、刘文贞、李雯、李向函、冯海宁、李向平、韩晨晨、孙平平等人的帮助。
本书适合以下人员阅读:
高等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和教师软件测试培训班学生和教员从事软件测试的科技人员软件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软件质量管理人员、软件监理人员编 者
软件测试实用技术与常用模板 第2版(部分内容摘要) 引言: 在软件开发日新月异的今天,确保软件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变得尤为重要。用户对软件的期望越来越高,任何微小的bug都可能导致用户体验下降,甚至对企业声誉造成严重损害。软件测试,作为保障软件质量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书《软件测试实用技术与常用模板 第2版》力求为广大软件测试工程师、开发人员以及项目管理者提供一套系统、实用且与时俱进的测试理论与实践指南。我们深知,理论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能否将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并有效地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因此,本书在力求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更注重实操性和可复用性,通过精选常用模板和详实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快速掌握软件测试的核心技术,提升工作效率。 第一部分:软件测试基础理论与发展演进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回顾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其在软件生命周期中的定位与价值。我们将从软件测试的定义、目标、原则出发,阐述为何要进行软件测试,以及软件测试能够为产品带来哪些显而易见的效益,例如降低开发成本、提高用户满意度、增强市场竞争力等。 软件测试的定义与目标: 详细解释软件测试是什么,以及它试图实现的核心目标,包括缺陷发现、质量保证、信息提供等。 软件测试的原则: 探讨贯穿于整个测试过程的通用原则,如“尽早测试,持续测试”、“测试是风险分析”、“测试用例的覆盖度”、“独立性”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说明这些原则的重要性。 软件测试的发展历程: 梳理软件测试从早期经验驱动到如今模型驱动、自动化测试、敏捷测试的演进脉络。了解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主流测试方法的形成原因及优势。例如,将简要介绍传统瀑布模型下的测试,然后过渡到敏捷开发模式下的测试策略,以及DevOps理念如何影响了测试的实践。 软件质量模型与度量: 介绍国际上通用的软件质量模型,如ISO/IEC 25000系列(SQuaRE),并讲解如何对软件质量进行度量,如功能性、可靠性、可用性、性能、可维护性、可移植性等关键质量属性的度量方法。我们将提供一些常用的质量度量指标,并解释这些指标的计算方式及其意义。 软件测试的类型与层次: 本节将详细区分不同的测试类型,并根据测试的执行层次进行分类。 按测试层次划分: 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对于每种层次的测试,我们将阐述其目的、执行者、关键点以及如何有效地设计测试用例。例如,在单元测试中,我们将讨论如何针对不同的代码模块进行隔离测试;在集成测试中,我们会重点关注模块之间的接口和交互;系统测试则会从整体上验证软件的各项功能和非功能需求;而验收测试则侧重于最终用户和业务需求的验证。 按测试目的划分: 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兼容性测试、可用性测试、回归测试、冒烟测试、探索性测试等。我们将对每一种测试类型进行深入剖析,解释其核心关注点、常用方法和技术。例如,在性能测试部分,我们会讨论负载测试、压力测试、稳定性测试等概念,并提及一些常用的性能测试工具;在安全测试部分,我们会涉及常见的安全漏洞类型及相应的测试方法。 软件测试生命周期(STLC): 介绍一个典型的软件测试生命周期模型,包括测试规划、测试设计、测试执行、测试报告等关键阶段。我们将展示每个阶段的核心活动、输出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 第二部分:核心软件测试技术详解 在掌握了基础理论后,本部分将深入探讨软件测试的核心技术,为读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测试方法和技巧。 需求分析与测试用例设计: 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强调理解和分析需求是有效测试的前提,并介绍如何从需求文档中识别测试点。 等价类划分法: 详细讲解如何根据输入数据的有效性和无效性划分等价类,并生成具有代表性的测试用例。提供不同场景下的等价类划分示例,例如,一个输入年龄的字段,会包含有效年龄范围、小于最小值、大于最大值、边界值等。 边界值分析法: 阐述边界值分析的原理,以及如何选择与等价类划分相结合的边界测试用例,以捕捉最容易出现问题的边界情况。 判定表法(Decision Table Testing): 介绍判定表如何在复杂业务逻辑和多种条件组合的情况下,系统化地生成测试用例,避免遗漏。提供一个多条件判断的业务场景,并演示如何构建判定表。 因果图法(Cause-Effect Graph Testing): 讲解因果图如何识别输入条件(因)与输出结果(果)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从中导出测试条件和测试用例。 状态迁移图法(State Transition Testing): 适用于具有状态变化的系统,讲解如何通过识别系统的不同状态和状态之间的转移条件,来设计覆盖全面状态的测试用例。 错误推测法(Error Guessing): 基于测试人员的经验和对常见错误的直觉,预测可能存在的缺陷,并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虽然非系统化,但常常能发现一些非结构化测试难以找到的缺陷。 场景测试(Scenario Testing): 讲解如何模拟真实用户的使用场景,设计端到端的业务流程测试用例,以验证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用户体验。 缺陷管理: 缺陷的生命周期: 阐述缺陷从发现、报告、分析、修复、验证到关闭的完整过程。 缺陷报告的要素: 详细说明一个高质量的缺陷报告应包含哪些关键信息,如标题、复现步骤、实际结果、期望结果、环境信息、优先级、严重程度等,并提供模板。 缺陷跟踪与管理工具: 简要介绍市面上常用的缺陷管理工具,如Jira, Bugzilla等,并说明其在缺陷管理流程中的作用。 回归测试策略: 回归测试的重要性: 解释为何在代码修改后必须进行回归测试,以避免引入新的缺陷。 回归测试的类型: 介绍不同类型的回归测试,如修改相关回归、完整回归、冒烟回归等。 自动化回归测试: 强调自动化在回归测试中的价值,并介绍如何构建高效的自动化回归测试套件。 第三部分:常用软件测试模板与实战应用 本部分将聚焦于实际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各类测试模板,提供可直接套用的框架和丰富的实战案例,帮助读者快速上手,提高工作效率。 测试计划模板(Test Plan Template): 模板构成: 详细列出测试计划应包含的各个部分,如引言、测试范围、测试目标、测试策略、测试资源、测试进度、风险与应对、退出标准等。 关键要素解析: 对每个部分的填写要点进行详细说明,并提供示例。例如,在“测试范围”部分,将区分明确哪些功能是测试的,哪些是非测试的;在“测试策略”部分,将根据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测试技术和方法。 模板应用场景: 说明测试计划在项目启动阶段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根据项目规模和复杂性调整模板。 测试用例模板(Test Case Template): 模板构成: 包括测试用例ID、模块、测试项、前置条件、测试步骤、预期结果、实际结果、测试结果(通过/失败)、执行人、执行日期、备注等。 模板填写指南: 强调测试步骤的清晰性、预期结果的明确性,以及如何有效记录实际结果。 不同测试类型的用例特点: 针对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不同类型,提供用例设计的侧重点和示例。例如,性能测试用例会侧重于施加负载和记录性能指标;安全测试用例会侧重于尝试注入恶意数据或执行非授权操作。 测试报告模板(Test Report Template): 模板构成: 包含测试总结、测试范围、测试执行概况、发现的缺陷列表(按严重程度分类)、未完成的测试项、风险分析、建议等。 报告解读与分析: 讲解如何从测试报告中获取关键信息,评估产品质量,并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 不同阶段的报告: 区分冒烟测试报告、集成测试报告、系统测试报告、最终测试报告等,并说明其侧重点。 缺陷报告模板(Bug Report Template): 模板构成: 包含缺陷ID、标题、模块、版本、复现步骤、实际结果、期望结果、重现概率、优先级、严重程度、发现人、发现日期、分配给、修复日期、状态等。 高优先级缺陷报告示例: 展示如何清晰、准确地描述一个高优先级缺陷,以便开发人员快速理解和修复。 测试环境配置表模板(Test Environment Configuration Template): 模板构成: 记录测试所需的硬件、软件、网络、数据库、操作系统、浏览器版本等所有配置信息,确保测试环境的一致性。 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强调统一和稳定的测试环境是保证测试结果可信度的基础。 自动化测试脚本设计原则与模板(Automation Test Script Design Principles and Template): 可维护性、可读性、可重用性: 强调自动化脚本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基础脚本结构: 提供一个简单的自动化测试脚本(例如,基于Selenium或Appium)的框架,包括环境setup、测试用例执行、断言、Teardown等。 数据驱动测试: 介绍如何将测试数据与脚本分离,提高脚本的复用性和效率。 用户故事与验收标准模板(User Story and Acceptance Criteria Template): 敏捷开发中的应用: 讲解用户故事的编写格式(As a [type of user], I want [some goal] so that [some reason])以及验收标准的SMART原则。 如何从用户故事转换为测试用例: 演示如何根据用户故事和验收标准来设计测试用例,确保功能符合用户预期。 第四部分:敏捷测试与DevOps中的软件测试 随着软件开发模式的不断演进,敏捷开发和DevOps已经成为主流。本部分将重点介绍在这些新模式下,软件测试如何进行转型与实践。 敏捷测试的理念与实践: 持续集成与持续测试(CI/CT): 阐述CI/CT如何将测试融入开发流程,实现更快速、更频繁的发布。 测试左移(Shift-Left Testing): 强调在开发早期就介入测试活动,如需求评审、代码评审等。 自动化测试在敏捷中的角色: 重点突出自动化测试在提高敏捷开发效率方面的作用,包括单元测试、API测试、UI自动化测试等。 测试驱动开发(TDD)与行为驱动开发(BDD): 介绍TDD和BDD的实践方法,以及它们如何促进代码质量和可测试性。 DevOps与测试的融合: 构建与部署自动化: 简述DevOps流水线如何实现构建、测试、部署的自动化。 端到端测试的挑战与策略: 探讨在DevOps环境中如何实现高效的端到端测试。 监控与反馈: 强调在生产环境中进行监控,并及时将反馈信息用于改进测试和开发。 第五部分:进阶测试技术与未来展望 本部分将探讨一些更高级的测试技术,以及软件测试未来的发展趋势。 性能测试高级技术: 深入介绍性能瓶颈分析、分布式性能测试、性能调优方法等。 安全测试高级技术: 探讨渗透测试、漏洞扫描、代码审计等安全测试的深度应用。 易用性测试与用户体验(UX)评估: 关注用户界面的设计、交互流程的顺畅性,以及如何通过用户访谈、可用性测试等方法进行评估。 大数据与AI在测试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来优化测试策略,以及人工智能在自动化测试、缺陷预测等方面的潜力。 云原生测试: 介绍在云原生环境下,如Docker、Kubernetes等技术栈的测试挑战与解决方案。 测试人员的职业发展与技能提升: 为测试人员提供职业发展的建议,包括持续学习、掌握新技术、软技能培养等方面。 结语: 《软件测试实用技术与常用模板 第2版》旨在成为您在软件测试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书。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希望帮助您建立坚实的测试基础,掌握高效的测试方法,并熟练运用各类实用模板,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软件测试工程师,为交付高质量的软件产品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软件测试实用技术与常用模板 第2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干货满满”,完全没有“注水”的感觉。很多技术书籍,要么理论过于晦涩,要么例子过于简单,这本书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在介绍各种测试技术时,都配有详实的项目案例,这些案例覆盖了不同的项目类型和开发模式,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缺陷管理和分析部分时,不仅仅停留在如何填写缺陷报告,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通过分析缺陷的根源,来改进开发流程和提高产品质量。这一点对于我来说,非常有启发。我过去写缺陷报告,只是机械地记录问题,但读了这本书,我开始思考,这个缺陷是怎么产生的?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避免以后再出现类似的问题?这种从“治标”到“治本”的思维转变,让我觉得自己的测试工作更有价值,也更具前瞻性。此外,书中关于测试环境搭建和维护的章节,也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技巧和注意事项,避免了我在实际操作中走很多弯路。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软件测试知识体系,并且教会了我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测试工程师,我阅读了市面上不少关于软件测试的书籍,但《软件测试实用技术与常用模板 第2版》依然给了我不少惊喜。这本书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及时地将最新的测试理念和技术融入其中,这一点对于日新月异的软件开发行业来说至关重要。我尤其看重它在敏捷测试和DevOps测试方面的论述,这部分内容非常契合当前主流的开发模式。作者没有空泛地谈论概念,而是结合实际的项目经验,详细阐述了如何在敏捷开发流程中进行有效的测试,以及如何将测试融入DevOps的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过程中。其中关于“测试左移”和“测试右移”的策略,以及如何利用自动化工具实现这些策略,都写得非常透彻,让我茅塞顿开。我以前在敏捷团队中,总感觉测试环节有些滞后,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测试可以而且应该更早地介入到开发流程中。书中提供的各种实用模板,比如测试数据管理模板、回归测试策略模板等,也为我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让我能够更有效地规划和执行测试任务。这本书不仅适合新手,对于有一定经验的测试人员来说,同样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我一直认为,优秀的软件测试书籍应该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测试思维框架,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软件测试实用技术与常用模板 第2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这本书不仅仅是在罗列各种测试技术,而是从软件开发的生命周期出发,系统地讲解了在不同阶段应该如何进行测试,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测试方法和工具来提升测试的效率和有效性。我非常喜欢它在性能测试和安全测试部分的论述,这部分内容常常是很多书籍中被忽略或者讲解得比较浅显的地方。这本书在这两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仅介绍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还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方法和工具推荐,让我对这两个重要的测试领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尝试着书中介绍的一些性能测试方法,对我们正在开发的项目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性能评估,发现了一些潜在的瓶颈,及时进行了优化,避免了上线后出现重大问题。此外,书中关于测试风险管理和测试度量的章节,也为我提供了很多有用的思路,让我能够更科学地评估测试项目的风险,并对测试过程进行有效的度量和改进。

评分

《软件测试实用技术与常用模板 第2版》这本书,从我这个读者个人的角度来看,真的做到了“授人以渔”。它没有直接告诉你“怎么做”,而是教会你“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测试策略制定的部分,它没有给出一个“万能”的测试策略,而是强调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团队的资源、产品的特点等因素来制定最适合的测试策略。这种灵活的思维方式,让我觉得非常受用。我过去常常套用现成的模板,但总感觉有些地方不契合,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模板只是一个参考,关键在于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和优化。书中提供的各种实用模板,也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设计的,它们提供了清晰的结构和必要的内容,但留有足够的空间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定制。我最近接手了一个新项目,在制定测试计划时,就借鉴了书中的一些思路,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套非常有效的测试计划,得到了项目经理的高度认可。这本书就像一本武林秘籍,不仅传授了招式,更重要的是传授了内功心法,让我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评分

这本《软件测试实用技术与常用模板 第2版》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实在劲儿,没有花里胡哨的图示,只有清晰的书名和作者信息,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本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是来“秀肌肉”的。我拿到书的时候,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吸引我的是目录,分门别类地列出了各种测试类型、方法论以及配套的模板。这种结构清晰、条理分明的编排方式,对于我这种初入测试行业,常常感觉无从下手的新手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一直对自动化测试很感兴趣,但又不知道从何学起,这本书的光是自动化测试章节的介绍,就给我指明了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它没有上来就讲复杂的代码,而是从自动化测试的价值、适用场景、工具选型等宏观角度进行阐述,然后逐步深入到具体的脚本编写、用例设计、框架搭建等细节。我特别喜欢它提供的那些实用模板,比如测试计划模板、测试用例模板、缺陷报告模板等等,这些模板不仅内容详实,而且格式规范,可以直接拿来套用,大大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我尝试着根据书中的案例,用我熟悉的语言和工具,编写了一个简单的自动化测试脚本,发现比之前自己摸索着前进要顺畅很多,也更有成就感。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做测试,而且教会你的是最实用、最接地气的方法,而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