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27
1. 最後的皇族大儒——清朝禮親王代善裔孫,末代皇帝溥儀伴讀;中國最後一個足具氣魄、願力和學養,講授王霸經世之學的皇族大儒。
2. 傳奇人生——前半生政壇叱吒風雲,後被蔣介石監禁到颱灣;潛心研究經典一百年,私人講學一甲子。
3. 讀書百年——四歲開始讀書,讀到一百零六歲,讀書之久古今中外未見,真是奇人。師從陳寶琛、王國維、陳寅恪等國學大傢;學生有劉君祖、蔣勛、夏含夷(美國漢學傢)、班大為(美國漢學傢)等學界名傢。
4. 蔣勛、簡媜、龔鵬程作序並推薦
愛新覺羅·毓鋆從不上媒體,也不齣書、不做公開演講。對於這個世界來說,他隻是個隱士,絕對沒有聲音。但他淵默而雷聲,在日本“滿洲國”不做漢奸,在老蔣時代不當走狗。他齣身皇族,與末代皇帝溥儀同時受教於陳寶琛、康有為、梁啓超、王國維諸大師。前半生投身政治,轟轟烈烈,曆經韆險萬惡,嘗盡百般滋味。中年被蔣介石脅迫至颱灣,隱居講學,裁成學生,孜孜矻矻。他將中國學術融入現實之中,衡諸古今,月旦人物,強調經世濟民、治世、平天下的重要性,讓中國學問變成活活潑潑的智慧。蔣勛、江丙坤、漢學傢魏斐德、夏含夷等人均齣自其門下。
毓老自述終生守《易經·乾卦》 “初九,潛龍勿用” 一爻。孔子如此解釋這一爻:一個有龍德的人卻隱藏自己,不受世俗改變,不想在這個時代成名,因此遁世隱居,卻不鬱悶,不被人認同,也不鬱悶,喜歡就去做,不喜歡就不做,意誌堅定,完全不可動搖,這就是潛龍之德。
張輝誠,颱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畢業,毓老“關門弟子”,作傢。主要作品有《離彆賦》《相忘於江湖》《我的心肝阿母》等。
我獨愛聽老師大笑,聲音洪亮如鍾,沒有瑣碎雜音,乾淨渾厚,使我想到魏晉人在山裏的“嘯”,或許比魏晉人的“嘯”更沒有委屈,朗朗乾坤,這樣正色之音,可以使一座山仿佛都讓開瞭。
——蔣勛
我們靜肅、認真坐在圓凳上聽老師授課,非炫惑於其帝國身世,非為瞭求取功名利祿,是為瞭鑄造自己理想中的人格,一生實踐。這是毓老師烙給我們的君子印記。這烙鐵,也烙在他身上,一生為學生做齣莊嚴的示範,什麼叫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簡媜
先生之可貴重處安在?如前所述,不在其前半生的齣身與傳奇,而在他後半生所開展的講學事業上……毓老卒,中國這路學問大概也就絕瞭,再也沒有人能有這種氣魄、願力和學養來講此王霸之學瞭。
——龔鵬程
他像一陣天風,從大陸吹到颱灣,把消沉將熄的中華文化的灰燼吹醒,給年輕人帶來光明和力量。
——賴聲羽
身為“五四運動”的貶抑者以及二十世紀動蕩政局中的失意者,老師似乎希冀我們這些外國弟子能傳承這個讓他悲惋不已,正在逐漸凋零的中國人文傳統。而他之所以選擇外國弟子,恐怕正反映瞭這個傳統的流失已巨大到令人堪憂的地步。
——[美]魏斐德
目錄
序一 蔣勛 敬悼毓鋆老師
毓老師講《論語》,間雜著生活裏的俗事,其實不像一般學者的講法,常舉現實的例子,也常有自己的獨特意見,並不拘泥古書……老師當時對知識青年講學是在強調儒者“力行”的核心價值吧,我卻一一錯失瞭理解的機會。
序二 簡媜 君子印記 — 毓門求學感懷
老師講課,既無幻燈投影也無圖片、錄音機、道具之助,端坐椅上,全憑口說。他聲如洪鍾,抑揚頓挫之間喚齣一個文明古國,朝代更迭,興亡一瞬,盡在那時而高亢時而低迴的聲音裏。老師學問淵博,經史子集盡藏胸臆,信手拈來,皆有典故和齣處。是以,一部《論語》,經他詮釋、延伸、驗證,宛如中國讀書人的聖經,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我們被老師言談間的期許給打動瞭,慨然有澄清天下之誌。
序三 龔鵬程 毓老典型
我以為他(毓老)真正的淵源其實是熊十力,故能匯通大《易》,講革命講民主,倡言“群龍無首,吉”。此一路數,即使是熊先生的弟子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亦未繼承,遑論其他?毓老卒,中國這路學問大概也就絕瞭,再也沒有人能有這種氣魄、願力和學養來講此王霸之學瞭。
自序 張輝誠 十萬八韆裏加三韆大韆世界
我當然知道,我沒法兒用這本小書紀念老師,相反地,是老師用他的生命和精神光耀瞭這本書,完完全全是老師,讓這本小書有瞭巨大的光彩。
第一篇 潛龍勿用:毓老的前世今生
毓老師終生守《易經·乾卦》:“初九,潛龍勿用” 一爻。孔子這麼解釋這一爻 — 一個有龍德的人卻隱藏自己,不受世俗改變,不想在這個時代成名,因此遁世隱居,卻不鬱悶,不被人認同,也不鬱悶,喜歡就去做,不喜歡就不做,意誌堅定,完全不可動搖,這就是潛龍之德。
毓老師的傢世
禮烈親王代善是開國元勛,武以戡定四方,文能謀剋安平。曆代子孫承繼武風於不墜,對清朝多有建樹,至昭槤略染文學之風,可惜無法全身而退。禮親王一脈,至毓老師,他老人傢前半生縱身大時代,以武拼搏,頗繼承傢風。
毓老師的師承
毓老師因齣身皇族,俯仰於政治潮流之中,尤其著重如何將學問“用諸事上”,因此他總是將中國學術融入現實之中,衡諸古今,月旦人物,強調經世濟民、治世、平天下的重要性,讓中國學問變成活活潑潑的智慧。
毓老師創辦的書院
“學由不遷怒不貳過臻聖王至德;苑育仁者相帝者師履一平要道。”上聯指明學生為學之入門處及高遠目標,亦暗指書院所傳授之學為內聖外王功夫;下聯則指書院所要栽培的學生,是可以實踐止於一止於至善的仁相帝師,暗指毓老師所傳授的全是帝王之學。
毓老師教的海外漢學傢
事實上,我們的外籍身份對他來說是彆具特殊意義且重要的。身為“五四運動”的貶抑者以及二十世紀動蕩政局中的失意者,老師似乎希冀我們這些外國弟子能傳承這個讓他悲惋不已,正在逐漸凋零的中國人文傳統。而他之所以選擇外國弟子,恐怕正反映瞭這個傳統的流失已巨大到令人擔憂的地步。
毓老師在大學教書的經曆
毓老師看不慣大學裏頭充斥學閥門派。毓老師常批評某些學者自立門戶,創立門派,不過聚徒眾以壯聲勢,但觀其所教不過是空中樓閣,徒有立德之名,而無踐德之實。
毓老師堅守的書院傳統
中國曆代的注解,從秦始皇到清朝都不敢把真經義講齣來,所有教育都是愚民政策、都是愚民之言……毓老師終其一生秉持書院傳統,力抗西方偏重知識的大學教育,而以一己之力繼承中國傳統書院形式(民間)、精神(自由講學)、內涵(成德成材、修齊治平)。
毓老師修的世界文化遺産
二〇〇四年,永陵作為明清皇傢陵寢的擴展項目盛京三陵之一成為世界文化遺産。毓老師非常開心,用老人傢的話就是:“得瞭金牌奬!”他老人傢於王府內齣生,享受過繁華富貴;後來又曆經亡國,流離失所,亦曾體驗窮苦酸辛。但他終究看破轉眼成空的功名富貴,晚年將錢財悉數散盡,用於修祖陵,起建滿學研究院。他用親身行動來告訴學生和所有人,錢並非隻拿來死守,而是可以用於成就文化、孝親追遠。
第二篇 望之儼然:毓老的生活哲學
“人一無所得,就空活瞭一生。誰利用時間多,誰就成功多……韆萬不要以為寫兩本書就留名瞭,隻怕還沒簽完名就絕版瞭。人隻有自欺,絕欺不瞭人。老師還有幾年活,絕不浪費時間,不和外麵人打交道,也不接觸記者,要變成專學,纔能深入。 — 多少人做學問,都是逢場作戲。又有多少人不懂得從根上做學問,想從中間插隊。”
毓老師的微言要道
毓老師講如何纔能成功,說:“成功的人是突破障礙的人,做任何事先想失敗該如何處理。不是沒開始做就開始做夢,見縫就鑽洞,挫摺一到就受不瞭,一看不會成功就放棄瞭。貪功喜譽,絕不會成功,遇到難題,要事先準備,臨渴掘井也沒有辦法。”
毓老師講養生之道
毓老師曾說他無時無刻不在讀書,因為“四書五經”都背在腦子裏,散步時就溫習溫習,說:“這不就是‘學而進習之’!老師這麼大年紀,要不講課半年,必定癡呆。”
毓老師的藝術與文章
毓老師發願敬繪觀音大士像韆幅,藉以懷念已故雙親。最終以十年之力完成此事。……毓老師兩尊觀音像,恰好各自運用瞭中國傳統人物畫衣服褶紋的兩種不同錶現方式:“曹衣齣水,吳帶當風”。
毓老師的兒孫樂
毓老師給小孫子講書,孫子問毓老師:“爺爺,我們遇到事需要想那麼多嗎?”毓老師答:“那你追女朋友需不需要想那麼多?你將來遇到事都像追女朋友一樣,肯定會成功!”
第三篇 不失其正:看破世情驚破膽不講求自身幸福而去圖謀天下大利,樂以天下,憂以天下,這不正是古聖賢相與的責任與使命嗎?還有什麼比毓老師躬身實踐薪火相傳更為落實!而毓老師身上所散發的尊貴氣息、風姿神采以及鼓蕩豐沛的生命力,又經常讓人忘瞭他已年近百歲。
毓老真精神
毓老師當時已九十八歲,一開頭便說:“看破世情驚破膽,萬般不與政事同。政治現實,好像一陣風,但是你有風可以颳動彆人嗎?你們必得要守人格、愛颱灣。中國人的思想是天下思想,半點迷信沒有,平平整整是自我平天下之道,現在講中國學問的全無學術生命!”
典型大丈夫
毓老師講論經學,之所以如此重視實踐,不同於大學講堂上著重章句訓詁,實與其身世有關。毓老師乃清朝皇族,源齣禮親王一脈,前半生投身政治,後半生隱居民間講學。毓老師上課時偶提及往事,親切曆曆仿如昨日,然其實已轉眼百年,人事變滅,朝代屢經更易,其中飽含無盡滄桑。
智者不怒
毓老師一生述而不作,沒有留下任何著作。他常說:中國學問是解決問題,不是寫一本書教後人研究。古人的智慧,講就夠瞭,放著《論語》不讀,還讀什麼語啊?思想還有新舊?會用都是新的,不會用都是舊的,我們從中得到多少新的智慧?講學不是為留一本書,是為瞭達到聖功!
繼文化於斷絕
“你們不急,我急!我急,是來日無多;你們不急,是來日方長。再三勉勵你們,發憤的目的,就是圖強。給你們打氣的話,老師責無旁貸。你們必得要把古人的智慧串在一起,既然要做人,就做偉人!”
既孤獨又豐盈
他老人傢和孔老夫子其實是同一等人物氣象。我經常在上課時聽他老人傢說話,總有一種既孤獨又豐盈,既寬大又渺小,既健動又靜默的奇異感受,後來我纔恍然大悟原來那就是個人力量正要生發、擴充、激射的過程,也是個人胸懷不斷擴張直欲包容一切的氣魄展開,更是人與天地和閤生發的機關與奧秘。
毓老師的傢世
毓老師,原名愛新覺羅·金成,宣統皇帝賜名毓鋆,光緒三十二年(1906)舊曆九月十日齣生,二〇一一年三月二十日過世。乃清朝禮烈親王代善之裔孫(舊傳聞為光緒年間領班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公之孫,實有誤),父親為禮惇公,母親為鈕祜祿氏(鹹豐孝貞顯皇後鈕祜祿氏的外甥女),妻為鈕祜祿氏(鹹豐皇後的內孫女,毓老師舅舅的女兒)。
毓老師源齣禮親王一脈。禮親王代善(1583—1648),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戰功彪炳,一片忠心,原有機會繼承大統,卻轉嚮支持八弟皇太極即位,受封和碩禮親王。禮親王一脈,從清太宗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至清宣統皇帝遜位後三年(1914),共兩百七十八年,曆十代,傳十五王,聲勢顯赫,人纔濟濟,宗族中絕無僅有,堪稱“清代第一王”。
毓老師創辦的書院
毓老師,原名愛新覺羅·金成,因宣統皇帝賜名毓鋆之故,友朋、門生、晚輩多以“毓老”尊稱之(自二十歲起,人即以此稱之)。毓老師初至颱灣時,身份證姓名登錄為“劉柱林”,係於“滿洲國”期間,從事地下抗日活動,被日軍搜捕,逃入劉柱林先生住處,劉先生一看神色,心知為抗日誌士,二話不問,馬上脫下一襲單薄藍長袍,讓老師喬裝成一般百姓,同時遞給他身份證,最後順利躲過盤查與搜捕。毓老師以劉先生有再生之恩,故之後一直沿用劉先生之身份證,以紀念這段恩情。毓老師上課時曾說:“如果當時被日軍捕獲,發現滿洲貴族反日,將會惹齣極大事件。”毓老師為感念劉柱林救命之恩,終身不將身份證名字改迴原名,並隨身攜帶此件藍色長袍。兩岸開放後,更找到劉氏後人,囑咐學生將來必要好好善待之。其念舊懷恩之情若此。毓老師臨終前四五年,即特彆交代義子張景興(以下簡稱張哥),成殮時必須將舊時藍色長袍穿在身上。義子遵奉師言,入殮時為著舊時劉氏相贈藍色長袍,一起火化,足見毓老師懷德念恩,終生不渝。
依據毓老師的美國學生魏斐德於一九七〇年編錄《無隱錄—緻敬劉毓鋆論文集》,序後有一整頁毓老師的簡單傳記:
吾師姓愛新覺羅,名毓鋆,號安仁居士,清光緒領班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公之孫。幼承庭訓,
及長,師事太傅陳公寶琛、鄭公孝胥、羅公振玉、柯公劭忞、王公國維、康公南海、梁公啓超、葉公玉麟諸大師,攻經、史、子、集;英人教師莊士敦傳西學。獨學卅餘年,以春鞦公羊學之微言大義為用,以大易為歸,貫徹群經,成《愛新氏八經微義》(《易》《書》《詩》《禮記》《公羊春鞦》《論》《孟》《孝經》),並著《新清史》《受想行識集》(記乙酉以前事)及《無受想行識集》(記乙酉以後事)等稿。民國三十七年(1948)一月來颱,隱於鄉,以讀書自娛。褐衣布履,喜與村老遊,知與不知,鹹以老公公呼之而不名。先生善書畫,有求必與。自一九五八年十月開始指導外國基金會留華學生博士論文,迄今已十有一年,共四十一位,其通過博士學位者二十餘人,均執教於各大學(計美三十三、德二、日二、英二、加一、越南一)。
這篇傳略透露幾件重要訊息,一是毓老師的身世,二是師承,三是學問概略,四是著作,五是來颱後生活,六是指導外國學生。
依此傳略看來,毓老師是民國三十七年一月來颱(毓老師自己則說民國三十六年底),起因當時國共內戰,國民黨勢力節節敗退,蔣中正有計劃轉移黃金、國寶及人纔,毓老師亦在名單之列。來颱之初,先到颱東,擔任颱灣省立颱東農校(原名“颱東廳立農業補習學校”,一九二八年日據時代創立)教務主任,當時校長為陳耕元(立法委員陳瑩的祖父),該校有一學生後來為“中華民國”奪得第一麵奧運銀牌,楊傳廣,即毓老師的學生。毓老師為拉近與原住民關係,融入當地社會,曾穿著卑南族傳統服飾,戴頭圈、配短刀、綁布帶、身穿深色衣、腿紮卑南圖紋褲管,意態從容自得,此種親近作風在早期尚屬罕見。
在颱東六年,毓老師走遍各鄉村,蘭嶼和綠島都去瞭。六年期間,沒見過薪水包,薪水一下來,就買白油、豬油加工,油渣子煮甘薯葉,就這樣過年。毓老師曾迴憶說:“日子過得比陽明洞(王陽明謫為龍場驛丞,居此洞三年)還苦,十個字就夠山地學生學半個月瞭!”
毓老師於一九五四年迴到颱北,一九五八年十月開始指導外國留學博士生,一九六七年至文化大學哲學係任教,隔年擔任半學期哲學係係主任,一九六八年八月在輔大哲學研究所上課,一九七○年再到政大哲學係教課。
據毓老師義子張哥迴憶,一九六八年,他就讀高中,十七歲, 經人介紹拜入毓老師傢中住讀, 從此陪侍毓老師四十餘年。當時老師傢住內湖洲美(舊稱洲尾),兩層樓公寓,外國學生都來傢裏上課。洲美和鬆山之間隔著一條基隆河,往來若經由上遊或下遊的吊橋必須花費四五十分鍾,因此民間有劃船運輸以利渡河,每迴索價一至兩毛錢,毓老師常和張哥坐船至對岸鬆山,因為在鬆山的館子包月飯之故。
不久,毓老師遷居颱北市四維路,賃居丁姓將軍傢,為一處日式三閤院,住瞭一年。然後又搬遷至成功新村,嚮一立法委員租賃,房子較大,前庭有假山水造景,房子分前後兩棟,前棟是一戶平房,後棟有兩層樓,一樓是毓老師住處,有會客室、臥室及盥洗室,二樓則全部提供給學生居住。一九七一年,因緣成熟,就在成功新村住所,辦起書院,毓老師為之取名“天德黌捨”,除瞭原有的外國學生之外,開始廣招中國颱灣、日本與韓國學生。
書院之所以命名為“ 天德黌捨” , 取意“ 上天有好生之德”。先說“黌捨”,原是極古雅的詞語,原意校捨,後藉指學校,《宋書·臧燾、徐廣、傅隆傳》贊:“藝重當時,所居一旦成市,黌捨暫啓,著錄或至萬人。”或《北史·儒林傳》序:“衣儒者之服,挾先王之道,開黌捨,延學徒者,比肩。”毓老師開辦“黌捨”與古意相吻閤,一方麵是學校,另一方麵也提供學生住宿之處,當做校捨。取意“上天有好生之德”,肇因於民國三十四年(1945)前後,日本投降,撤離中國,“滿洲國”覆滅,國民黨、共産黨兩股勢力開始奪取東北主控權,吉林省轄下的四平市,北靠長春、南臨瀋陽,鐵路公路四通八達,是東北地區重要交通樞紐,更是兵傢必爭之地。國共雙方軍隊從一九四五至一九四八年在此共展開四次大戰役,先後投入兵力約四十餘萬,進行殲滅爭城戰,造成許多軍士陣亡。毓老師此時恰好人在四平,一整晚槍炮聲終於停歇,清晨時想外齣查看戰況,移開門閂,門卻推不開,用盡全力一推,終於推開一點縫隙,這纔發現,門外屍體卡住瞭門。再勉強推開門縫,掙齣身子齣來,抬眼一看,不由得倒抽一口氣,馬路上層層疊疊都是死屍,空氣中彌漫血腥味,像剛宰過的豬散發齣來的血腥味。毓老師為瞭齣門搜集情報,不得不踩在死屍上一路嚮前,心裏卻想著:“上天有好生之德,人類不應該有戰爭啊!”
後來黌捨又遷移到新店寶元路,獨棟一層樓,就在客廳上課。不久,又遷移到辛亥路與羅斯福路口(今耕莘文教院旁的停車場)一處大平房。一九七九年,美國與颱灣當局“斷交”,又遷至溫州街現址,當時老師養瞭兩條狐狸狗,一條叫阿美,一條叫阿蘇,藉以嘲弄美、蘇兩強權。一九七九年後,也影響美國博士生來颱,當時颱大哲學係有一學生,龍靜國,經常利用下課時間,在颱大校園宣傳毓老師上課風采、情狀與學問,獲得極大迴響。黌捨巔峰時間,曾有二百五十人擠在小小地下室內上課,每人僅坐一小圓鐵闆凳,手拿一塊小硬木闆以利做筆記,肩靠著肩,腳倚著前排同學的背,擁擠異常,熱汗直流,卻屏氣凝神安靜聽課,樂此不疲。
颱灣解嚴之後(1987),毓老師將“天德黌捨”改名“奉元書院”,取意《易經·文言》:“元者,善之長也。”毓老師認為人必須止於一,止於至善 —止於一,就是正,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寜,諸侯得一以為正。止於至善—就是止於元,元者,善之長。所以一是元之用,元是一之體。
奉元書院牆上還掛著“天德黌捨”舊課錶,課錶上寫著周一至周六晚上七點至九點皆有課,周一上“四子書”,周二上“大易”,周三上“詩書禮”,周四上“大易”,周五上“春鞦”,周六上“子書”(子書包含《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孫子》《管子》等先秦諸子,並涉及《資治通鑒》及《人物誌》)。當時還有選課規定,必須先選修“四書”一年,然後纔能選讀其他課程。而進書院讀書必須有人介紹,經同意後纔可聽講,聽講後不久還必須寫一篇自傳,讓毓老師看。
毓老師日後想辦一所規模更大的“華夏學苑”,曾為作一苑訓:“學由不遷怒不貳過臻聖王至德;苑育仁者相帝者師履一平要道。”上聯指明學生為學之入門處及高遠目標,亦暗指書院所傳授之學為內聖外王功夫;下聯則指書院所要栽培的學生,是可以實踐止於一止於至善的仁相帝師,暗指毓老師所傳授的全是帝王之學。由此便可見毓老師辦學之大氣魄、大氣象、大格局所在。因此毓老師亦嘗撰數聯語,如“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即是要以中國學問作為治世拯世的良方;“看破世情驚破膽,萬般不與政事同”,即說明政治翻雲覆雨,捉摸不定,但卻也可以用之來除患嚮善,當然也可以亡身自斃,得無戒慎恐懼乎;又如“長白又一村,遜國花甲祭”,長白山即清朝龍興之地, 又一村則指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來到颱灣,毓老師在花甲之年領悟到不再以“復國”的民族主義局限自己,而是以發揚中國天下文化的奧質,當做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在。
毓老師的字號與其一生誌嚮相互呼應,後來亦與書院頗有關聯。四 隱者顯赫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隱者顯赫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隱者顯赫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隱者顯赫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