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级物联网开发与应用

企业级物联网开发与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廖建尚 著
图书标签:
  • 物联网
  • 企业级应用
  • 开发
  • 架构
  • 通信协议
  • 边缘计算
  • 云平台
  • 数据分析
  • 安全
  • 行业解决方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384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233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物联网开发与应用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6
字数:88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CC2530、ZigBee、STM32和Contiki操作系统等多种技术介绍物联网开发技术,由浅入深地对企业级物联网系统的开发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采用项目式开发的学习方法,给出了28个贴近社会和生活的物联网应用案例,每个案例均有完整的开发过程,分别是明确的开发目标、详细的系统设计过程、深入浅出的原理学习、详细的开发内容和完整的开发验证,最后进行总结和拓展,将理论学习和开发实践结合起来。每个案例均给出了完整的开发代码,读者可以在源代码的基础上快速地进行二次开发。

作者简介

廖建尚,男,副教授,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现任职于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从事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和教学工作。

目录

第1章 物联网概论 1
1.1 物联网及其发展概况 1
1.1.1 物联网概念与基本特征 1
1.1.2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3
1.1.3 我国物联网产业面临的形势和发展目标 5
1.1.4 我国物联网发展任务 6
1.2 物联网系统架构模型 12
1.3 物联网开发预备知识 12
第2章 物联网项目应用开发基础 14
2.1 认识物联网项目应用平台 14
2.1.1 应用开发平台总体概述 14
2.1.2 无线传感节点 14
2.2 物联网通信协议 19
2.2.1 通信协议 19
2.2.2 定义与分析 19
2.3 项目开发调试工具 22
2.3.1 Lite节点开发工具的安装与调试 22
2.3.2 Plus节点开发工具的安装与调试 32
2.3.3 Android开发环境 38
2.3.4 HTML5 Web开发环境 43
2.4 物联网项目应用平台配置与调试 45
2.4.1 云平台配置 45
2.4.2 ZCloodTools调试工具 47
2.4.3 FwsTools调试工具 49
2.5 CC2530节点硬件驱动开发 52
2.5.1 ZigBee协议栈分析 52
2.5.2 ZStack的结构 52
2.5.3 ZStack中的寻址 55
2.5.4 ZStack OSAL调度管理 56
2.5.5 ZStack配置信道 58
2.5.6 ZStack硬件驱动分析 59
2.6 STM32节点硬件驱动开发 70
2.6.1 Contiki操作系统分析 70
2.6.2 Contiki操作系统的数据结构 73
2.6.3 硬件驱动分析 76
2.7 云平台开发应用接口 82
2.7.1 Android开发应用接口 82
2.7.2 Web开发应用接口 87
第3章 基于CC2530和ZigBee的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 92
3.1 环境温湿度信息采集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1) 92
3.1.1 开发目标 93
3.1.2 系统设计 93
3.1.3 开发内容 96
3.1.4 开发验证 107
3.1.5 总结与拓展 110
3.2 室内空气PM质量监测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2) 110
3.2.1 开发目标 111
3.2.2 系统设计 112
3.2.3 开发内容 114
3.2.4 开发验证 129
3.2.5 总结与拓展 130
3.3 农作物光照度监测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3) 130
3.3.1 开发目标 131
3.3.2 系统设计 131
3.3.3 开发内容 134
3.3.4 开发验证 143
3.3.5 总结与拓展 144
3.4 农业大棚CO2监测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4) 145
3.4.1 开发目标 146
3.4.2 系统设计 146
3.4.3 开发内容 149
3.4.4 开发验证 157
3.4.5 总结与拓展 159
3.5 厨房燃气安全监测与报警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5) 159
3.5.1 开发目标 160
3.5.2 系统设计 160
3.5.3 开发内容 161
3.5.4 开发验证 173
3.5.5 总结与拓展 175
3.6 仓储仓库火焰监测与报警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6) 175
3.6.1 开发目标 175
3.6.2 系统设计 175
3.6.3 开发内容 177
3.6.4 开发验证 189
3.6.5 总结与拓展 191
3.7 室内人员入侵监测与防护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7) 191
3.7.1 开发目标 191
3.7.2 系统设计 191
3.7.3 开发内容 193
3.7.4 开发验证 204
3.7.5 总结与拓展 206
3.8 门窗非法闯入监测与报警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8) 206
3.8.1 开发目标 206
3.8.2 系统设计 206
3.8.3 开发内容 207
3.8.4 开发验证 216
3.8.5 总结与拓展 217
3.9 无线智能遥控器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9) 217
3.9.1 开发目标 217
3.9.2 系统设计 218
3.9.3 开发内容 219
3.9.4 开发验证 236
3.9.5 总结与拓展 237
3.10 无线智能LED灯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10) 237
3.10.1 开发目标 238
3.10.2 系统设计 238
3.10.3 开发内容 239
3.10.4 开发验证 250
3.10.5 总结与拓展 251
3.11 智能无线门禁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11) 251
3.11.1 开发目标 252
3.11.2 系统设计 252
3.11.3 开发内容 254
3.11.4 开发验证 270
3.11.5 总结与拓展 271
3.12 智能无线门锁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12) 271
3.12.1 开发目标 271
3.12.2 系统设计 272
3.12.3 开发内容 273
3.12.4 开发验证 287
3.12.5 总结与拓展 288
3.13 智能无线报警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13) 288
3.13.1 开发目标 288
3.13.2 系统设计 289
3.13.3 开发内容 290
3.13.4 开发验证 300
3.13.5 总结与拓展 301
3.14 无线排气扇的远程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14) 301
3.14.1 开发目标 301
3.14.2 系统设计 302
3.14.3 开发内容 303
3.14.4 开发验证 313
3.14.5 总结与拓展 314
3.15 无线控制器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15) 314
3.15.1 开发目标 314
3.15.2 系统设计 315
3.15.3 开发内容 316
3.15.4 开发验证 328
3.15.5 总结与拓展 329
3.16 远程无线智能电表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16) 329
3.16.1 开发目标 330
3.16.2 系统设计 330
3.16.3 开发内容 332
3.16.4 开发验证 348
3.16.5 总结与拓展 349
3.17 智能无线插座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17) 349
3.17.1 开发目标 350
3.17.2 系统设计 350
3.17.3 开发内容 351
3.17.4 开发验证 356
3.17.5 总结与拓展 357
第4章 基于STM32和Contiki的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 358
4.1 自助健康医疗信息采集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18) 358
4.1.1 开发目标 359
4.1.2 系统设计 359
4.1.3 开发内容 362
4.1.4 开发验证 391
4.1.5 总结与拓展 393
4.2 流水线分拣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19) 393
4.2.1 开发目标 394
4.2.2 系统设计 394
4.2.3 开发内容 395
4.2.4 开发验证 407
4.2.5 总结与拓展 408
4.3 智能无线可控电磁阀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20) 408
4.3.1 开发目标 408
4.3.2 系统设计 409
4.3.3 开发内容 410
4.3.4 开发验证 415
4.3.5 总结与拓展 416
4.4 远程传送带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21) 417
4.4.1 开发目标 417
4.4.2 系统设计 417
4.4.3 开发内容 419
4.4.4 开发验证 425
4.4.5 总结与拓展 426
4.5 智能无线电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22) 426
4.5.1 开发目标 427
4.5.2 系统设计 427
4.5.3 开发内容 429
4.5.4 开发验证 441
4.5.5 总结与拓展 442
4.6 智能无线水泵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23) 442
4.6.1 开发目标 443
4.6.2 系统设计 443
4.6.3 开发内容 444
4.6.4 开发验证 449
4.6.5 总结与拓展 450
4.7 智能无线气泵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24) 450
4.7.1 开发目标 450
4.7.2 系统设计 451
4.7.3 开发内容 452
4.7.4 开发验证 457
4.7.5 总结与拓展 458
4.8 智能无线土壤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25) 458
4.8.1 开发目标 458
4.8.2 系统设计 459
4.8.3 开发内容 461
4.8.4 开发验证 475
4.8.5 总结与拓展 476
4.9 智能无线水体pH值监测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26) 477
4.9.1 开发目标 477
4.9.2 系统设计 477
4.9.3 开发内容 479
4.9.4 开发验证 490
4.9.5 总结与拓展 492
4.10 智能无线水位水温测量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27) 492
4.10.1 开发目标 493
4.10.2 系统设计 493
4.10.3 开发内容 495
4.10.4 开发验证 509
4.10.5 总结与拓展 510
4.11 室外风速风向检测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28) 511
4.11.1 开发目标 512
4.11.2 系统设计 512
4.11.3 开发内容 515
4.11.4 开发验证 535
4.11.5 总结与拓展 536
附录A 常见硬件及问题 537
附录A.1 Android网关 537
附录A.2 无线节点镜像固化 539
附录A.3 无线节点修改网络信息 539
附录A.4 无线节点读取IEEE地址 541
参考文献 542

前言/序言

近年来,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社会生产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在《物联网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了物联网发展的六大任务、四大关键技术和六大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为下一步的物联网发展指出了一条鲜明的道路。其中,六大任务分别是强化产业生态布局、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物联网规模应用、构建完善标准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四大关键技术分别是传感器技术、体系架构共性技术、操作系统,以及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融合关键技术;六大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分别是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车联网、智慧医疗和健康养老、智慧节能环保。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在推动物联网广泛应用的坚定决心,相信物联网规模会越来越大。

物联网系统涉及的技术很多,从感知层到应用层都有不同的开发技术。相关从业人员需要掌握处理器外围接口和相应传感器的驱动开发技术,能开发Web应用程序和Android移动互联网程序。本书将详细分析基于CC2530、ZigBee、STM32和Contiki操作系统的传感器的驱动方法,以及和ZigBee无线传感网络结合技术,基于HTML5的Web应用开发技术,基于Android的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高级应用技术。本书具有理论知识点清晰,实践案例丰富的特点,可带领读者快速掌握物联网开发技术。

本书采用任务式开发的学习方法,采用了28个贴近社会和生活的企业级应用案例,由浅入深地介绍物联网感知层驱动和应用层功能的开发。每个案例均有完整的开发过程,分别是明确的开发目标、详细的系统设计过程、深入浅出的原理学习、详细的开发内容和完整的开发验证,最后进行总结和拓展,将理论学习和开发实践结合起来。每个案例均给出了完整的开发代码,可以为工程技术开发人员和科研工作人员进行科研项目开发提供较好的参考资料。读者可以在源代码的基础上快速地进行二次开发,将其转化为各种比赛和创新创业的案例。

第1章首先引导读者初步认识物联网的发展概况、概念与基本特征,然后结合我国目前的物联网发展战略,阐述了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形势和发展目标,进一步描述了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六大任务,最后建立了物联网系统架构模型,并就物联网开发所需的基本知识进行了介绍。

第2章详细介绍了本书的物联网开发平台、物联网通信协议、项目开发与调试工具,并介绍了物联网开发平台的基本配置和调试,分析了ZigBee架构,以及基于CC2530微处理器和ZigBee的硬件驱动开发方法;也分析了Contiki操作系统架构,以及基于STM32微处理器和Contiki操作系统的硬件驱动开发,最后学习Android和Web应用开发接口。本章的写作目的是使读者快速掌握物联网开发的基础知识,从而具备物联网的基本开发能力。

第3章介绍了利用CC2530和ZigBee实现的物联网系统节点的数据采集和设备控制的案例,包括环境温湿度信息采集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1)、室内空气PM质量监测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2)、农作物光照度监测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3)、农业大棚CO2监测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4)、厨房燃气安全监测与报警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5)、仓储仓库火焰监测与报警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6)、室内人员入侵监测与防护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7)、门窗非法闯入监测与报警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8)、无线智能遥控器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9)、无线智能LED灯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10)、智能无线门禁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11)、智能无线门锁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12)、智能无线报警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13)、无线排气扇的远程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14)、无线控制器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15)、远程无线智能电表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16)、智能无线插座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17)。读者可利用这些案例掌握基于ZigBee和CC2530的物联网系统开发。

为了能在单个节点实现更多、更强大的物联网系统节点数据采集和设备控制,第4章介绍了利用STM32处理器和Contiki操作系统实现节点的数据采集和设备控制的案例,包括自助健康医疗信息采集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18)、流水线分拣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19)、智能无线可控电磁阀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20)、传送带远程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21)、无线电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22)、智能无线水泵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23)、智能无线气泵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24)、智能无线土壤温湿度监测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25)、智能无线水体pH值监测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26)、智能无线水位水温测量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27)、室外风速风向检测系统设计与开发(案例28)。读者可以利用这些案例掌握基于ZigBee和STM32的物联网系统开发,涉及感知层的环境信息采集和控制,实现了更为复杂的应用层功能,构建了更为完整的物联网知识框架。

本书的特色如下所述。

(1)任务式开发。本书选取合适的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理论学习和项目开发,快速入门,由浅入深地掌握物联网开发技术。

(2)多种知识点的融合。本书将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技术、CC2530与STM32处理器基本接口驱动技术、传感器驱动技术、ZigBee无线传感网络无线技术、Android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和Web开发技术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物联网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等功能和应用。

(3)为了使单个节点能在工业应用中实现更为强大的物联网系统节点数据采集和设备控制功能,本书采用了STM32处理器和Contiki操作系统,实现节点的数据采集和设备控制,再通过ZigBee无线传感网络实现更为复杂的应用层功能,从而构建强大的物联网系统。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自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查阅。对于物联网开发爱好者,本书是一本深入浅出的技术读物。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鉴和参考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尽可能按学术规范予以说明,但难免会有疏漏之处,在此谨向有关作者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谢意,如有疏漏请及时通过出版社与作者联系。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7ZC0358)、广州市科学研究计划(2018-1002-SF-0140)、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重点科研项目(2017-1-001)和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项目(2016GZPP044)的资助。感谢中智讯(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提供的帮助,特别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在本书出版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

由于本书涉及的知识面广,时间仓促,限于作者的水平和经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8年1月



《智能互联:赋能产业升级的新篇章》 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信息如同血液般在庞大的网络中奔涌,连接着每一个设备、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个体。这股强大的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而这一切的底层驱动力,正是那些默默构建起庞大智能网络的“神经元”和“血管”——物联网。 《智能互联:赋能产业升级的新篇章》并非一本探讨物联网基础技术原理或开发语言的书籍。它更像是一张详尽的地图,带领读者穿越浩瀚的“连接”之海,聚焦于物联网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落地生根,如何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核心引擎。本书将重点剖析物联网技术从概念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路径,深入挖掘其在不同产业场景下的落地策略、挑战与成功经验。 一、 洞悉产业变革的脉搏:物联网的战略意义与宏观图景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将跳出技术细节,回归到宏观层面,深入理解物联网作为一种颠覆性技术,其战略意义和对整个社会经济格局的影响。我们不会赘述TCP/IP协议或传感器分类,而是将着眼点放在: 物联网的演进逻辑: 从最初的设备连接,到如今的万物感知、数据驱动的智能决策,物联网的进化路径是怎样的?它如何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形成“组合拳”? 重塑产业价值链: 物联网如何打破传统产业的壁垒,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例如,在制造业,它如何从“大规模生产”走向“大规模定制”,实现柔性生产;在农业,它如何从“经验依赖”转向“数据指导”,实现精准种植与养殖;在城市管理中,它如何构建“智慧大脑”,提升运行效率与居民生活品质。 跨界融合的机遇与挑战: 物联网的应用必然涉及跨部门、跨行业的协作。本书将探讨在这种跨界融合过程中,企业如何破除信息孤岛,建立统一的协同平台,以及可能面临的标准化、互操作性等挑战。 国家与区域的战略布局: 各国政府和地区在发展物联网产业方面有哪些战略考量和政策导向?这些宏观层面的推动力,又如何影响着企业的技术选型和市场拓展? 二、 场景为王:物联网在重点产业的深度应用实践 本书的核心内容将集中在物联网在各个关键产业领域的具体应用实践。我们不会从“如何搭建一个MQTT服务器”开始,而是直接切入“在XX行业,企业是如何利用物联网解决XX问题的”。每一章节都将围绕一个具体的产业,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展现物联网的落地价值: 智慧工厂与智能制造: 生产过程优化: 讲解设备状态监测、预测性维护如何大幅降低非计划停机时间;讲解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实现生产进度可视化、工艺参数动态调整,提升产品良率。 供应链协同: 探讨如何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追踪与追溯,提升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响应速度。 能耗管理与绿色生产: 分析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监测和优化能源使用,实现节能减排,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人机协作与安全保障: 讨论在危险或重复性高的工作场景下,物联网如何与机器人、AR/VR技术结合,提升作业效率和安全性。 智慧农业与精准赋能: 环境感知与智能决策: 介绍土壤传感器、气象站、无人机监测等如何实时收集作物生长所需的环境数据,为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农机自动化与远程管理: 探讨物联网如何实现农机的定位、远程控制和作业状态监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食品安全追溯: 分析如何通过物联网技术,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记录农产品的生长、采摘、加工、运输等环节信息,构建可信赖的食品供应链。 智能温室与水产养殖: 案例分析如何通过物联网控制温室内的光照、温度、湿度、CO2浓度,以及养殖水体的各项指标,实现精细化管理。 智慧交通与出行革命: 车联网应用: 探讨 V2X (Vehicle-to-Everything) 通信、智能导航、车辆状态监测、远程诊断等如何提升驾驶安全与出行体验。 智能交通管理: 分析城市交通信号灯的智能调度、拥堵监测与疏导、公共交通优化等如何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智慧物流: 讲解货物追踪、仓储自动化、冷链监控等如何提高物流效率和保障货物安全。 共享出行与自动驾驶的融合: 讨论物联网在未来出行生态中的角色,如共享单车/汽车的管理,以及与自动驾驶技术的协同。 智慧城市与民生改善: 智能家居与社区服务: 介绍智能家电的互联互通,以及智能门禁、安防监控、社区服务平台等如何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与安全性。 智慧能源与环境监测: 讲解智能电网、智能水务、空气质量监测、垃圾分类管理等如何提升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 智慧医疗: 探讨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智能医院管理系统如何改善医疗服务效率和患者体验。 公共安全与应急响应: 分析物联网在火灾监测、灾害预警、应急调度等方面的应用,如何提升城市安全水平。 三、 实践中的“软着陆”:物联网落地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理论上的美好设想,在实际落地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阻碍。本书第三部分将直面物联网应用的“痛点”,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风险分析: 探讨物联网设备和数据在传输、存储、处理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安全威胁,如未经授权访问、数据泄露、DDoS攻击等。 技术与管理策略: 介绍加密技术、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以及企业在数据管理和隐私政策方面的最佳实践。 合规性考量: 分析不同地区和行业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求,以及企业如何确保合规。 互联互通与标准化难题: 协议碎片化: 讨论不同厂商、不同设备之间通信协议的差异性,如何实现异构系统的集成。 平台选择与生态构建: 分析企业在选择物联网平台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及如何构建开放、可扩展的生态系统。 行业标准的重要性: 探讨推动行业标准化对物联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作用。 成本投入与效益评估: 投资回报分析: 如何科学地评估物联网项目的初期投入、持续运营成本,以及预期的经济效益和战略价值。 敏捷部署与迭代优化: 建议企业采用循序渐进、试点先行的方式,通过不断迭代优化来降低风险,逐步实现投资回报。 商业模式的创新: 探讨基于物联网服务的新型商业模式,如按需付费、平台即服务(PaaS)、数据驱动的服务等。 组织转型与人才培养: 跨部门协作: 物联网应用往往需要IT、OT(运营技术)、业务部门的紧密合作,如何打破部门壁垒,建立高效的协作机制。 人才缺口与能力建设: 分析物联网领域所需的核心人才画像,以及企业如何通过内部培训、外部招聘等方式弥补人才短板。 企业文化与创新思维: 培养面向未来的、拥抱变革的企业文化,鼓励创新和试错。 四、 展望未来:物联网的无限可能与持续演进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将把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探讨物联网的持续演进趋势及其带来的更深远影响: 边缘智能的崛起: 分析计算能力从云端向设备端迁移的趋势,以及边缘智能如何实现更低延迟、更高效率的应用。 数字孪生的深化应用: 探讨数字孪生如何通过物理世界的实时数据映射,实现对复杂系统的模拟、预测和优化。 AI与物联网的共生发展: 预判人工智能如何进一步驱动物联网的智能化水平,实现更高级别的自主决策和协同。 物联网生态的进化: 预测物联网平台、应用、服务等环节将如何进一步整合,形成更加成熟、繁荣的生态系统。 对人类社会的长远影响: 思考物联网的普及将如何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乃至社会的结构和伦理。 《智能互联:赋能产业升级的新篇章》的目标是为所有对物联网如何“落地”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实操性的视角。它适合企业管理者、技术决策者、行业从业者,以及任何希望深刻理解连接的力量如何改变世界的人士。本书不提供“一行代码”的指导,但它将帮助您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物联网战略思维框架,识别机遇、规避风险,并最终成功驾驭这股席卷而来的智能互联浪潮,赋能您的企业、您的行业,乃至您所处的社会,迈向一个更加智能、高效、可持续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翻阅了它关于数据采集与边缘计算的部分,感觉作者在技术选型和场景落地上展现出了极高的实战经验。书中没有停留在云里雾里的大概念上,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工业现场可能遇到的具体挑战,比如低功耗设备的选择、网络延迟对实时控制的影响,以及如何处理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的初步清洗。特别是它对几种主流边缘计算框架的对比分析,不仅列举了各自的优缺点,还配上了典型的应用案例,比如某制造车间的柔性生产线如何通过本地算力提升响应速度。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对于我们这些常年在一线与硬件和代码打交道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提供的代码片段和配置示例,质量非常高,可以直接在项目中使用,省去了大量时间去排查环境配置的兼容性问题,非常实用。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接地气,不像某些技术书籍那样总是高高在上地抛出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擅长用类比和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深奥的底层原理。比如,它在解释消息队列的异步通信机制时,竟然用到了快递分拣中心的概念,一下子就把原本抽象的“发布-订阅”模型形象化了。这种叙事上的亲和力,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进入物联网领域的门槛。我发现即便是那些涉及网络协议栈和安全加密的章节,作者也保持了克制和清晰,避免了不必要的术语轰炸,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其背后的安全考量和设计哲学。这种寓教于乐又不失深度的表达技巧,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探索和发现的乐趣,而不是枯燥的任务。

评分

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内容编排上体现出的前瞻性思维,它并没有将重点仅仅停留在当前的流行技术上,而是预留了相当篇幅来讨论未来趋势和潜在的风险。例如,书中对量子计算对未来数据安全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并介绍了后量子密码学的初步概念,这让这本书的价值链得到了延伸,不再是一本“时效性”很强的指南,而更像是一份可以长期参考的战略蓝图。此外,它在合规性与隐私保护的章节,也提及了全球不同地区的数据主权要求,这对于计划进行跨国业务部署的团队来说,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合规性视角。这种对技术生命周期和宏观环境的关注,使得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预期的范畴,让人读完后不仅掌握了技术,更提升了对行业未来走向的判断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封面采用了沉稳的深蓝色调,搭配着抽象的电路板纹理,视觉上就传递出一种专业和前沿的气息。拿到手里时,它的纸张质感非常厚实,那种微微带点哑光的触感,让人感觉作者和出版方在细节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不是那种随便应付的教材用纸。内页的排版也相当讲究,字体大小适中,段落间距合理,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容易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图表和示意图上的处理,那些复杂的系统架构图和数据流向图,线条清晰、色彩区分明确,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概念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逻辑。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对待知识传授的严谨态度,让人不由自主地对后续的内容抱有更高的期待,觉得这不是一本简单的理论堆砌之作,而是一本真正经过精心打磨的工具书或参考手册。

评分

在讨论到物联网平台的架构设计时,我感受到了一种宏大而又细致的视野。作者不仅描绘了典型的公有云或私有化部署的整体蓝图,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平台中各个组件——从设备身份认证到数据存储、再到应用服务的解耦——都进行了深入的模块化分析。书中详细对比了关系型数据库、时序数据库以及图数据库在不同业务场景下的适用性,并给出了明确的选型建议,这在很多同类书籍中是看不到的。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可扩展、高可用的管理中台,里面涉及到的服务治理、容错机制的设计思路,都是当下企业级应用面临的核心痛点。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设计一套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物联网系统,有了一个更清晰、更稳健的战略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