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5-25
一部探讨曾国藩领导力法则的力作。
历史学者张宏杰爬梳史料、分析论证,通过回顾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胡林翼等同僚与下属的交往,以及曾国藩创建湘军并带领这支军队获得赫赫功绩的过程,展现出曾国藩卓越的领导才能和独到的人际交往法则。作为为政有方、治军有道、功勋卓著的晚清名臣,曾国藩在领导与用人方面堪称楷模,值得后人多加分析与借鉴。而纷繁复杂的晚清时局,也在这些风云人物的交往中露出端倪。
张宏杰
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著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等。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总撰稿。
E-mail:zhj1368@163.com
微博:http://weibo.com/zhjwb
已出版作品目录:
《千年悖论》
《坐天下》(第一版名为《坐天下很累》)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2》
《饥饿的盛世》(第一版名为《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
《给曾国藩算算账》(京官时期)
《给曾国藩算算账》(湘军及总督时期)
《张宏杰讲乾隆成败》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顽疾: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朱元璋传》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第一章 “事事相顾,彼此一家”:“湘军之父”曾国藩和“湘军之母”胡林翼
第一节 从疏远到欣赏
第二节 初次合作,相知日深
第三节 道术与权术
第四节 苦心维系的“湘军之母”
第五节 尽节效命
第二章 “既生左何生曾”:曾、左一生恩怨考
第一节 “笨鸟”与天才
第二节 第一次断交
第三节 “涤帅于我,情意孚洽之至”
第四节 “绝无良心科第二名”
第五节 最后的交集
第三章 “此老翁可谓善教者”:曾国藩为什么选择李鸿章做接班人
第一节 “谒吾师于江上,一叩提训耳”
第二节 精心训导,尽力雕琢
第三节 从初露锋芒到独当一面
第四节 传递衣钵
第五节 天津教案与外交权的交接
第四章 “绝无良心科第一名”:曾国藩与沈葆桢的是是非非
第一节 广信之守
第二节 争饷与争人:督抚权力矛盾
第三节 彻底决裂
第四节 沈、左交谊
第五章 “雷霆与雨露,一例是春风”:曾国藩和李元度的恩与怨
第一节 “三不忘”之交
第二节 带勇实非所长
第三节 用心良苦的三次严参
第四节 冰释前嫌,重续旧好
第三章 “此老翁可谓善教者”:曾国藩为什么选择李鸿章做接班人
第二节 精心训导,尽力雕琢
|一|
一进入曾国藩的幕府,李鸿章就发现这里很特殊。虽然在安徽期间,他也数度侧身高官幕府,但曾国藩幕府的作风完全不同。其特殊处不只在于大,更在于它很像一所学校。这所学校的校长,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在给朋友的信中描述他在幕府中与下属的关系说:“此间尚无军中积习,略似塾师约束,期共纳于轨范耳。”也就是说,他在幕府中对待下属,就如同私塾中老师对待学生一样。
确实,曾国藩是把他的幕僚们当学生看待的。我们从曾国藩的日记和书信中可以看到,即便在戎马倥偬中,曾国藩也按期在幕府中组织考试,一般是每个月两次,方式是曾国藩出题,让幕僚们作文。然后,他像老教师一样,深夜批卷,分出等次。同治元年五月初六日,曾国藩给他的二十多名幕僚出了一道“策问”题,同时还让每人拟一道告示。事见曾国藩同治元年五月初八日日记:“夜接课卷二十余篇,盖初六日余出策题一道,拟告示一道,令忠义局及各员应课,至是始交卷也,粗阅一过。”
为什么要把幕府办成学校呢?这是曾国藩的人才战略决定的。
要办大事,必须有可用之人。然而,到了晚清,人才凋敝已极。清王朝诸多危机中突出的一个就是人才危机,所谓“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科举培养出来的人,一半是废才,一半是半成品。要想适用,还须自己动手,进一步陶铸才行。所以曾国藩的幕府,既是“参谋总部”,也是“黄埔军校”。
曾国藩在事业进程中,一直为缺乏人才所苦。因此他的人才战略,第一步是“求才”。他说,寻找人才,要如同饿鹰扑食、贪商求利:“采访如鸷鸟猛兽之求食,如商贾之求财。”他行军打仗,每至一地必广为访察,凡有一技之长者,就想方设法收为己用。所以,对李鸿章的到来,他才如此高兴。
第二步是观察。每有赴军营投效之人,曾国藩通常先发给他们一定的薪资以安其心,然后亲自接见,认真面试。李鸿章到来之前,曾国藩先寄给他三百两以安其家。李到来之后,曾国藩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多次与他长谈,就是为了进一步观察了解他,看看他在数年军旅生涯中有没有什么长进。
要做到对人才用之无误,不仅要察言观色,还要“试之以事,验之以效”。新人到来后,曾国藩通常都会让他们到前线去实习一段时间,一是让他们直观地了解湘军的面貌,二是通过他们来了解前线近期的情况,三是通过这种方式鉴别他们的能力。
李鸿章到来后不久,曾国藩就给了他一项任务,让他随同曾国荃率军进兵景德镇。咸丰九年五月十七日,曾国藩致书李鸿章道:
阁下此行,其着意在察看楚军各营气象,其得处安在,其失处安在,将领中果有任重致远者否,规模法制尚有须更改者否,一一悉心体察。
这显然是在考察李鸿章的见识。
一般经过这几项考察后,曾国藩才会确定幕僚的具体工作:有胆气血性者领兵打仗,胆小谨慎者筹办粮饷,文学优长者办理文案,学问渊博者校勘书籍。
李鸿章是一个综合型人才,既能办事,又长于文字。曾国藩赞扬说:“少荃天资于公牍最相近,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写奏折的功夫,曾国藩还没见过谁能超过他。因为身边缺乏文案高手,曾国藩遂把李鸿章留在幕府,“初掌书记,继司批稿、奏 稿”。
安排好工作后,接下来的第三步就是培养。曾国藩认为,人才“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世上天生大才极少,中等以下的人才都可通过培养教育造就出来。
他的教育方式,一是如前所述,进行定期考试,以批答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文字水平和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二则是通过谈话,也就是今日所谓的面授。曾国藩在咸丰十年五月初六日的日记中说:“阅《后汉书?乌桓鲜卑传》未毕。二〔二字衍〕及诸生呈缴功课,余教以‘诚勤廉明’四字,而‘勤’字之要但在好问好察云云,反复开导。”
不仅经常找人个别谈话,曾国藩还利用吃饭这个大家聚齐的时候,在茶余饭后同大家谈古论今,表面上看是漫无边际的闲谈,实际上是向幕僚传授自己的人生经验和读书心得。李鸿章后来回忆说:
在营中时,我老师总要等我辈大家同时吃饭。饭罢后,即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
李鸿章这样描述曾国藩在众弟子面前那副既威严又慈祥的老师形象:“他老人家又最爱讲笑话,讲得大家肚子都笑疼了,个个东歪西倒的。他自家偏一些不笑,以五个指头作把,只管捋须,穆然端坐,若无其事,教人笑又不敢笑,止又不能止,这真被他摆布苦了。”
自序
一
咸丰三年,就在曾国藩在长沙创建湘军的时候,江忠源受朝廷之命往援江西。
七月,廷樾等至南昌,诸生见贼争搏战,死者七人。国藩虽闻败,颇悦,以为诸生果可任,非绿营巧懦者比也。
也就是说,夏廷樾率部在南昌战败,有七个领兵的书生战死了。曾国藩听了不仅没失望,反而“颇悦”,为什么呢?因为“以为诸生果可任,非绿营巧懦者比也”。这些书生确实可用,远比绿营那些闻风即逃的军官强。
显然,书生们表现出的血性远比他们的作战技术要宝贵。这场战役,坚定了曾国藩“选士人,领山农”的建军思想。
湘军的出现,与湖南独特的“士风”分不开。
在传统时代,湖南属于边远地方,人民朴野,读书人也都朴实劲健,素来与空疏的乾嘉学风和神异的阳明学说无缘。所以,湖南人重“实学”。在道光咸丰年间,我们注意到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湖南的书生,不论是在朝还是在野,都喜欢看地图、读兵书。
曾国藩在北京诸部为官时,“尤究心方舆之学,左图右书,钩校不倦,于山川险要、河漕水利诸大政详求折中”。喜欢研究地理,了解全国的山川险要。
而举人左宗棠和秀才罗泽南、李续宾等人,在湖南乡下一边做着孩子王,一边也在研究地理和军事。左宗棠“胸罗古今地图兵法、本朝国章,切实讲求”,罗泽南“所著地理水道书,多论兵家形要”。李续宾更为投入,“益研精兵事,恒以巨幅纸绘图,累数百”。
所谓“近日尤怪事,往往爱谈兵”。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注意研究实际问题的读书人“深忧天下将乱”,他们从种种征兆判断,一场翻天覆地的大乱将要降临,需要他们及早进行知识准备。
正因如此,他们一旦放下书卷,跨上战马,马上就能表现出相当高的军事素养。比如做了多年孩子王的老秀才罗泽南,虽然以前从来没摸过兵器,但一领兵,居然就卓有成效,征战四年,克城数十,历经二百余战,几无败绩,屡屡以少胜多。
除了实用知识的储备外,湖湘理学还给了这些书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们在出山之前,已经解决了生死问题,因此一出山,就能把生死置之度外,由辞章之儒一变而成为帕首提刀的悍将,湘军也由此树立起“踔厉敢死”的风气。
相同的知识背景,相同的风土人情,塑造了高度一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才出现了一个“湘军集团”。
二
按理说,这样一支从理念到行动都高度一致的队伍,应该很容易做到团结统一吧?
不尽然。
去年我去了一次湘乡,地方政府为了接待我,特别请了当地一个研究曾国藩的人来陪我吃饭。整顿饭过程中,普通话说得不错的他基本都在用湘乡土话与当地干部交谈。虽然湘乡土话极难懂,但我听懂了他的潜台词,那就是曾国藩要由我们湘乡人来研究,没有你们外地人的事。
饭后,一位在湘乡工作的外地干部说,湘乡人最大的问题是不团结。
毛泽东也曾经提及此点,他说:
因为我不是湘乡人,又不为人所喜。做一个湘乡人非常重要,而且是湘乡的某一区人也很重要。湘乡分为上区、中区与下区,上区的学生与下区的学生不断地打架,完全是因为乡土观念。双方好像要拼个你死我活似的。
更有人总结说:
湖南人缺乏大局意识,有时窝里斗;不合群,团结精神差;性格急躁,气太盛,不能虚衷受益;不善于纳言和向他人求教……
其实何止湘乡人如此,何止湖南人如此,只要是中国人,都知道“窝里斗”这个词。甚至大而言之,整个人类社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个领域内,最顶尖的几个人,关系往往处不好。曾国藩说:“忮不常见,每发露于名业相侔、势位相埒之人。”
曾国藩看得很清楚,声名和地位差不多的人,最容易相互嫉妒,你看不上我,我看不上你。
曾国藩后来在胪陈胡林翼功绩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大凡良将相聚则意见纷歧,或道义自高而不免气矜之过,或功能自负而不免器识之偏,一言不合,动成水火。
确实,相轻者岂止文人,各个领域凡才能出众者,多有恃才傲物、互不相下的毛病。一个集团内部的领导层之间,出现矛盾和争执是非常常见的。
……
四
不知不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已经写到第三本了。
第一本的重点是发掘曾国藩的内心世界,第二本的内容是关于曾氏家族,这一本的内容则集中于曾国藩与他的“战友”们。
之所以写了这么多关于曾国藩的文字,一个重要原因是我认为相对那些厚黑学的历史读物,“曾国藩”是当世的一剂良方。在所有中国古人中,曾国藩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正面因素。在今天这个浮躁、急切的时代,读读“曾国藩”,了解一下“拙诚”之道,有益无害。
这本书参考了唐浩明、朱东安、董丛林、翁飞、王澧华、成晓军、刘忆江、谭伯牛、谢世诚等先生的研究成果,特此致谢。或有未及注明之处,也一并致歉。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套装:1+2+3(套装全三册)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5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套装:1+2+3(套装全三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本来有第一第二本了,买第三本收藏了!满满的好啊
评分在技术方面,青铜冶铸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到最高阶段。从春秋中期到战国时期,青铜冶铸已经从西周时期比较单一的陶范铸造发展到综合地使用多种金属工艺,创造新的器形、纹饰,达到了新的技术高度。战国中期以后,冶铁技术很发达,出现了三项重大突破:一是生铁冶铸技术的出现。在战国时期,用生铁铸成的农具和手工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但是早期的生铁都是白口铁,碳以碳化铁的形式存在,性脆易折。二是炼钢技术的出现。三是铸铁柔化术的出现。将成型铸铁器件在高温下进行弱化处理,可得到强度、任性大为改善的@韧性铸铁和白心韧性铸铁,铁器件得以在战国时期广泛应用。春秋末期大型渠系工程开始兴建,战国时期更加盛行。这是统治阶级实施重农政策的一项重大措施。著名的渠系工程.这一时期,手工业生产技术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内部分工细密和手工业技术的规范化是这一时期手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考工记》是我国第一部手工业技术规范汇集,它对车辆的制作工艺和规范、弓箭的材料要求和技术要求、乐器的制作和乐音知识等你都有了完整的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独特的医学理论初步建立。医学方面出现专门的医学著作。之前的《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应经佚失。
评分为了这次活动,特意买的,优惠力度很大,到货准时,能开发票,还有什么不买的理由呢?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曾国藩这部书对于我来说应该学习学习
评分这是作者第三本关于曾国藩的深度挖掘的书了,写得挺好,岳麓的装帧一贯都过得去,只是字略小了点。
评分京东图书挺好的,物流快,书的质量很好,内容丰富,价格方面,经济实惠,希望以后京东图书能够多多放卷,优惠多多,还会买图书以后就上京东买了……………
评分很不错的一套历史书 作者视角独特 自洽性强
评分买了2套书,价格不贵,大师推荐,希望不仅对自己,对孩子都能开卷有益,拓宽思维,理清思路吧!
评分非常感谢京东商城给予的优质的服务,从仓储管理、物流配送等各方面都是做的非常好的。送货及时,配送员也非常的热情,有时候不方便收件的时候,也安排时间另行配送。同时京东商城在售后管理上也非常好的,给予我们非常好的购物体验。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he excellent service provided by Jingdong mall, and it is very good to do in warehouse manag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Delivery in a timely manner, distribution staff is also very enthusiastic, and sometimes inconvenient to receive the time, but also arranged for time to be delivered.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mall management Jingdong cust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套装:1+2+3(套装全三册)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