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1115-1234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朝代。金建国伊始,即以儒学为国家意识形态,以儒术治国在金代贯彻始终。
《金代儒学研究》立足文本,从哲学的角度,对金代儒家思想本身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包括发展脉络、主要代表人物、经学研究、理学研究、三教合一思潮、金代的女真人与儒家思想文化、金代的孔庙与庙学、金代儒学特质等,较为完整地展现了金代儒家思想的整体风貌。
作者简介
刘辉,1968年6月生,女,吉林长春人。研究员,史学博士,吉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吉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致力于金代儒学、大众儒学、儒学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揭示等问题研究。出版《大众儒学与美好吉林构建》(首作者)、《大众儒学》(第二作者)、《儒家哲学智慧》(第二作者)等学术著作9部。在《社会科学战线》《东北师大学报》《山东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金代儒家思想研究”。论文《金代儒学特质》获第十届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目录
绪论
一 研究现状述评
二 尚需解决的问题
三 研究内容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发展脉络
第一节 “借才异代”阶段
一 “异代”儒士的来源
二 “异代”儒士所发挥的作用
第二节 制度的儒家化阶段
一 礼仪制度的儒家化
二 教育制度的儒家化
三 科举制度的儒家化
第三节 学术繁荣阶段
一 学术繁荣的表现
二 走向学术繁荣原因探析
第二章 主要代表人物
第一节 赵秉文
一 为人“至乐平易”,但不轻许人
二 仕五朝,为官敢于犯颜直谏
三 主盟文坛多年,“儒之正理”之主
四 主要学术著作
第二节 王若虚
一 为人至孝恬淡,雅重自持
二 为官多有惠政,有老成风
三 博览群书,长于经学、史学
四 主要学术著作
第三节 李纯甫
一 不拘礼法小节,“雅喜推借后进”
二 慨然有经世志,一生喜谈兵
三 以文章、经学、佛学见长,喜玄谈
四 主要学术著作
第三章 经学研究
——以《滹南遗老集》为主要参照
第一节 两汉经学研究
一 偏重古文经学
二 所引征经学家皆有所本
三 总体评价否定多肯定少
第二节 魏晋经学研究
一 关注郑王之争
二 认同玄化经学
三 大力抨击杜预
第三节 隋唐经学研究
一 批驳《五经正义》
二 关注儒风变古思潮
第四节 宋代经学研究
一 二程洛学
二 朱熹经学
三 苏氏蜀学
四 荆公新学
第五节 王若虚的经学思想述评
一 解经的基本原则
二 学术特征
三 总体评价
第四章 理学研究
第一节 洛学之北方余脉
第二节 南宋理学北传
一 南宋理学北传时间考
二 南宋理学北传著述考
三 南宋理学北传途径略析
第三节 理学研究概貌
一 理学先声——王通思想研究
二 洛学研究
三 朱子理学研究
第四节 赵秉文的理学思想述评
一 主要内容
二 学术特征
三 总体评价
第五节 李纯甫儒学思想简述
一 心说
二 性说
三 鬼神说
第五章 三教合一思潮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政治背景
二 学术背景
第二节 三教合一思潮的表现
一 儒家学者本身为居士、道士,与释道中人过从甚密
二 与释道中人文字往还,为方外文友、诗友
三 探究学理,三教兼修
第三节 李纯甫的“大道合一”思想
一 以佛释儒以儒证佛
二 《程伊川异端害教论辨》
三 “大道合一”以佛为主
四 李纯甫的学术归属
第四节 三教合一思潮影响
一 金代关于“三教合一”的不同声音
二 金代的“三教合一”是中国古代“三教合一”思潮的
一 个历史阶段
三 应客观评价李纯甫的“大道合一”思想
第六章 金代的女真人与儒家思想文化
第一节 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女真教育与科举
一 官学教育
二 宫廷和私学教育
三 女真进士科与经童科
第二节 儒家思想是统治者“致治”的指导思想
一 以德为本
二 善于纳谏
三 选贤任能
四 崇俭去奢
第三节 女真人伦理观念的儒学化
一 孝道观念
二 忠义观念
三 贞节观念
第四节 女真人与儒学研究
第七章 金代的孔庙与庙学
第一节 发展脉络
一 平稳发展时期
二 相对繁荣时期
三 衰落时期
第二节 经费来源
一 公费修建
二 公私合资修建
三 个人集资修建
第三节 地域分布
一 以行政区域划分
二 以历史沿革划分
三 地域分布特点
第八章 金代儒学思想特质
第一节 尚中意识
一 以“中”为核心内容构建其哲学思想体系
二 以“中”为其儒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三 汉宋兼采的治学理路
第二节 经世致用
一 金代儒学产生伊始即以现实应用为根本目的
二 金代中期,儒学在金代封建化改革和政治制度的制定中发挥了主体作用
三 学术繁荣阶段,金代儒学依然保持着经世致用的基本价值取向
第三节 批判精神
一 对儒学发展史上最重要代表人物的批评往往集中而严厉
二 从不同的学术立场出发,就不同的学术思想展开批判
三 对于一些不占主流地位的少数派学者给予极大关注
四 勇于力排众说,提出自己的观点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金代儒学研究》:
关于金代理学的思想特征。晏选军先生认为“在金代的理学思想中,除了二程的义理之学,邵雍的学术思想地位同样突出,呈义理和象数并重的态势。南宋朱熹虽然也接受了邵雍的玄象思想,但所重仍在发明义理,这与金朝的取向明显不同”。①
关于金代儒士对待理学的态度。魏崇武认为“总的看来,在后期,洛学的回流和闽学的北上使理学的影响有所扩大”,“但仍有许多儒士对理学抱着怀疑的态度,甚至反对理学,因此,金后期的理学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当时并不占主导地位”。⑦晏选军先生将金代儒士对待理学的态度归结为三种:“一种是拳拳服膺说,如赵秉文;另一种观点则更多予以批驳,李纯甫可视为代表;介于二者之间的有王若虚等人,他一方面承认宋儒多有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又认为其说有刻意标榜之嫌。”③
(四)学术价值
对于金代儒学的学术价值,学者们的意见总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意见是从学术继承的角度对金代儒学给予了肯定。田浩先生认为,金代儒学对元代儒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他们(金儒)对道学所持的保留态度,也影响了元代程朱之学的性质,最近对元代朱熹学派的研究证明,元代的朱熹学派比朱熹更强调实际和修身,而不太重视形而上学,并且对待别的思想更能兼容。这些特点同金代知识分子对道学所作的主要保留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因他们希望看到道学在哪些方面有所改变是一样的”。“要说许衡是使元代朱学转向实用和道德修养而远离形而上学的钥匙”,“我们有理由说许衡这把钥匙当中含有‘金’的成分,也就是说,包含来自金朝的影响”。④另一种意见认为金代儒学的学术价值不高。宋德金认为“金代有不少学者从事儒学研究和著述,并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见解,但总的来说成就不大,与两宋无法相比,更没有出现‘专门名家之学”’。①魏崇武先生则提出,“虽然金代理学成就不高,但它毕竟接续了北宋儒学在北方的微弱命脉,同时又与南宋理学有一定接触,我们不能无视它的存在”。⑦
(五)政治作用
在金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儒学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指导思想,这是学界的普遍共识。张博泉先生指出:“金朝接受儒学的影响应当很早,到熙宗时,把孔子已抬到至高的地位,儒学成为金帝奉行的治国思想。”“与同时的南宋相比,金代儒学重点不是在哲学、道德方面有大发展,而是在政治、民族方面有较大的发展。”③《中国通史》也认为“金朝以儒家思想为统治人民的基本思想”。书中还谈到儒家思想与宗教观念对金朝法律的影响。认为金代法律的形成受到儒家思想和断狱方式的影响,如金代关于刑忌、避讳的规定,儒家重孝思想、“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思想、“经义断罪”的断狱方式在金代的法律中皆有所体现。④吴凤霞认为尊崇孔子,提倡儒学是金代文教政策的主要出发点。⑤张晶提出“纵观金代教育的各个侧面,儒家思想是金代教育的核心,儒学化教育的倾向是很明显的”。⑥
关于“金以儒亡”的问题。如何看待“金以儒亡”之说,不仅是对金代灭亡原因的分析问题,同时也是对金代儒学历史作用的整体评价问题。“金以儒亡”的说法最早见于《元史-张德辉传》,元世祖曾问张德辉,“或云,辽以释废,金以儒亡,有诸?”张德辉给予了否定的回答。但“金以儒亡”的说法流传了下来,也一直影响着后人对金国覆亡原因的分析。到了清朝,因为清与金的统治民族属于同一民族,所以清统治者对于金国灭亡的原因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清朝皇帝多数认为“效法汉人”“渐染华风”导致了金的亡国命运。对于历史上这种将金亡的责任归之于儒学儒士的说法,现代学者基本持否定态度。宋德金先生明确提出,把金国灭亡的责任归向儒学,“这不仅与历史实际不相符合,而且在理论上也十分有害”。“金源一代,由于儒学的传播,学校的兴起,科举的实施,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大定、明昌间鼎盛局面的出现,是同儒学在金国的传播分不开的。”①吴风霞也认为,“如果说因为实行尊孑L崇儒文教政策而使女真人武勇精神丧失,则未免过于片面”。“女真人在金代末年,武勇精神不如开国时,那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②董克昌先生《大金对待知识分子政策管窥》一文通过金廷对待知识分子政策的梳理,得出结论,认为“好吏恶儒”是金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从反面证明了金以儒亡的说法是不正确的。③
……
金代儒学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