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国推行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获得了伟大的成功。9亿多中国农民吃上了饱饭,穿上了新衣,终于破解了几千年遗留下来的难以摆脱的难题——农民的温饱问题彻底解决了。但如何解决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先富如何带动后富?共同富裕道路如何走?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一位73岁的老党员、记者,曾在几届浙江省委领导身边工作过,谋事、参事、成事。他撰写的多篇社会调查报告获得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肯定、赞扬。他多年走南闯北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思考,努力为中国乡村振兴,解决“三农”问题,奔走呼唤……
作者简介
童禅福,男,1969年浙江农业大学毕业,在军垦农场劳动锻炼18个月后分配到常山县广播站任编辑、记者。1973年入党。1985年被评聘为浙江省广电厅记者,1993年,调任浙江省委办公厅调研写作处(省委写作班子)副处长、信息督查处处长。1998年任省委省政府信访局局长。1999年10月调任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2005年被省政府聘为参事,现任浙江省文史馆馆员。曾写过100多篇调研报告,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超过200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作者撰写的调研报告上作过批示。作者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广电系统优秀记者,浙江省优秀党员,浙江省劳动模范,范长江首届新闻提名奖,浙江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等荣誉。
目录
序
编者引言
引子
一 集体化道路
1 松崖村的土地改革到全面走上集体化道路
2 刘庄之路与史来贺传奇
3 中国第一个粮食超《纲要》的大队
4 生产队送我上大学
二阳关道与独木桥
5 第一次创造“包产到户”的代价
6 三次上书党中央的民主同盟会员
7 浙江省金华地区党委书记厉德馨
8 “五里”翻身记
三 挑战“三农”报告(一)
9 一位全国劳动模范的无奈选择
10 深山中的失地农民
11 土地宁愿抛荒也不肯流转
12 一个家庭农场主的心声
四 挑战“三农”报告(二)
13 土地继续碎片化,农业难推现代化
14 死人“种”着地,活人无田耕
15 6平方米地撕毁了一个家
16 一年只住5天的农村别墅
五 挑战“三农”报告(三)
17 当前农村村庄建设中的几种形态
18 讨饭村跳变成了空心村
19 中国最美县城中的破烂村
20 781年的古村落衰败了
六 挑战“三农”报告(四)
21 浙江省最早一对农民工兄弟
22 一个保姆自述打工大家族
23 一对进城打工的夫妇
24 农村文化受到冲击
七 坚定走好自己的路
25 杜润生特批刘庄村
26 村民不愿接包土地的滕头村
27 三千多户主摁下手印坚持走集体化道路的周家庄乡
八 乡村振兴抉择报告(上)
28 杭州最富的航民村
29 国家级贫困县中的周台子幸福村
九 乡村振兴抉择报告(中)
30 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的巨富花园村
31 老百姓推着村领导重走集体路的方林村
十 兴抉择报告(下)
32 “三十而立”的福利型王兰庄村
33 新民五年人均年增超万元的郭家沟村
十一 新“三农”现象报告
34 新“三农”的文化现象
35 创立新集体经济乡村新社区的三要素
36 新集体经济乡村新社区是一种制度创新
十二 践行“三农”的憧憬
37 民俗特色新月村合作联合路先走一步
38 基层官员和农民们呼唤农村再次合作与联合
附录1 再也不能遗忘他们了
附录2 我国中小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和思考
附录3 我国“三农”问题和就地就近城镇化
附录4 关于尽快制定我省实施外来民工子女就地参加中考高考的法规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议
附录5 新农村建设巾的难点和问题思考
后记
精彩书摘
《走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中国“三农”调查》:
我曾担任过浙江省委、省政府信访局局长,刚转岗不久,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规定对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扶持20年,每人每年补助600元,并规定“生不增,死不减”,像新安江水库移民已经50年了,当时真正吃了苦的移民将近40%的人已离开人世。而确定扶持的范围是2006年6月30日以前出生的新安江水库移民的后代都能享受这一政策扶持。这里涉及两大问题:一是接受移民的当地农民,他们将土地廉价甚至无偿地赠送或转让给当时迁移来的水库移民,他们也作出了奉献和牺牲。新安江水库移民已经50年了,这些四五十年代后出生的人都享受这一政策,而当地的农民,却只有奉献,他们不理解。二是同是移民和他们的后代也难以理解。移民的高龄老人说:“移民老人他们去世了,苦了一辈子,现在留下的这些老人可能享受一两年就拿不到这钱了,而小孩要拿20年,这显然不合理。”结果花了大量的钱,出台补偿政策,却带来了大量的上访问题。有人戏称“这是烧香引出了鬼”。如果深入调查,实现原迁移民补偿政策,那样花钱少,还得人心呀!
我们在农村调研,土地承包责任制中,农民对“生不增,死不减”的政策也愤愤不平。
我国实施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78年至今,经历了一个从确认、实行到完善的过程。1980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社员在承包期间因无力耕地或转其他行业要求不包或少包土地的,可以交给集体统一安排”。
1993年,《宪法修正案》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列入宪法,为建立新的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提供了宪法依据。
2002年通过的《土地承包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耕地承包期为30年。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要长期不变”。
2016年,中办、国办颁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
2017年,基层人民政府都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发放了《土地使用证》,确立土地承包人对承包的土地将长期享受承包经营权。
应该说,农村的土地制度,从2017年农村土地承包人领到《土地使用证》之日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真正定型并确定下来。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土地承包权归承包人,土地经营权承包人可以灵活转让,这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各地掌握政策的执行力度不一样,就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在调研中,许多农民都认为承包就是分田单干,土地名为集体,实为农户所有。在浙江丽水、衢州发现,农村利用承包土地违章建房常有发生。在衢州市航埠、招贤等地,不少农户甚至违法在自己承包责任土地上建坟造墓,并且坟墓越造越大。农保田抛荒也随处可见。开化县华埠镇联盟村党支部书记童福华说:“我们村924亩农保田,全村1263人,外出打工将近300人,现在农民种田就是保口粮,全年全村只有一半的田种粮,其余一半田,几乎年年抛荒。”
还有人反映,承包合同年年在变,常山县白石镇原新移村章新民书记深有感触地说:“上面规定承包土地保持稳定,长期不变,实际上,只要土地归集体所有,村两委就有权调整,土地承包关系长期不变是不可能的,村集体土地如何体现公平、公正?”在常山县五里村调研,五里村的老会计冲着我说:“土地承包不变是不可能的,我村黄衢等三条高速公路从我村通过,村上几乎一半的土地都被征用了,‘生不增,死不减’,承包土地长期不变,我们村将近一半以上的农民就无地可种,成了乡下的失地农民了,另一半的人却有地有田,这样合理吗?”
……
前言/序言
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之一。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农村全面推行的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是亿万农民的呼唤和时代选择。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建立新集体经济为主体的乡村新社区是新时代中国通向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和发展趋势。
一个人,哪怕是一个伟人,是人,不是神。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思考,这样那样的举措,留下的是时代的印记,让人自我感悟、自我反省、自我觉醒、自我创新,这才是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坦荡胸怀。
新中国诞生,全国农民分田分地忙,土地改革结束后,很快进入互助组时期。后来,跨越了初级社、高级社,进入人民公社阶段。土地实行集体所有、集体耕种,全面走上了集体化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推行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解决了当时9亿农民的温饱问题,并逐渐走上了小康之路。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单家独户经营着那“一亩三分承包田”受到严重挑战,部分村集体甚至出现了“空壳”。农村贫富差距逐渐拉开了,两极分化逐渐凸显出来了。农业新型现代化推进也十分困难。我们选择了豫中华北平原的河南、河北、天津三省市及东南沿海的浙江省刘庄等“8村1乡”和其他农村。对两种不同土地经营模式的村落经济、政治、文化等进行调查剖析后,深深感到两种不同土地经营模式,导致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刘庄等“8村1乡”走以新集体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乡村新社区的路,没有暴发户,没有贫困户,家家都是富裕户。
走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道路:中国“三农”调查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