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持久性有機物汙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簡稱POPs)汙染成為當今各國共同關注的全球性重大環境問題。POPs所引起的環境汙染問題是影響我國環境安全的重要因素。隨著2004年11月《關於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以下簡稱“POPs公約”)正式對我國生效,我國政府積極履行公約義務,在首批限定的12種POPs削減與汙染防控方麵開展瞭大量工作,得到國際社會的一緻認可。盡管如此,我國麵臨履約及削減POPs的挑戰依然巨大。2009年和2011年“POPs公約”受控名單中又分彆增列瞭9種和1種POPs,即α-六氯環己烷、β-六氯環己烷、商用五溴聯苯醚和商用八溴聯苯醚、十氯酮、六溴聯苯、林丹、五氯苯、全氟辛烷磺酸及其鹽和全氟辛烷磺酰氟以及硫丹等,並要求在全球範圍開展削減與控製。由於我國針對上述POPs的汙染現狀不清,汙染來源和排放特徵不明,缺乏環境暴露和生態風險評價基礎數據等是我國履約及控製POPs環境汙染的障礙,也為國傢POPs汙染控製管理和國際履約工作帶來很多睏難。
新增列POPs近年來越來越多地受到環境科學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其在環境中的殘留特徵、汙染來源、演變趨勢、遷移傳輸、生物纍積和毒理效應方麵的研究進展更多地依賴於環境監測和分析技術的發展。由於曆史原因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限製,我國多環境介質中新增POPs監測技術嚴重匱乏,分析方法缺乏國際間比對,數據可比性差,缺乏監測數據量值溯源的實物標準。為瞭增強我國對新增POPs的防控能力,迫切需要建立我國新增POPs監測技術和監測質量管理體係。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新增持久性有機汙染物
1.1 商用八溴聯苯醚
1.2 商用五溴聯苯醚
1.3 全氟辛烷磺酸(PFOS)和全氟辛烷磺酰氟(PFOS-F)
1.4 六溴聯苯
1.5 十氯酮(開蓬)
1.6 α-六六六和β-六六六
1.7 林丹
1.8 五氯苯
第2章 新增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物理化學性質
2.1 多溴聯苯醚
2.2 全氟辛酸、全氟辛烷磺酸(鹽)和全氟辛烷磺酸氟
2.2.1 全氟辛烷磺酸(PFOS)
2.2.2 全氟辛酸(PFOA)
2.2.3 其他全氟化閤物(PFASs)
2.3 多溴聯苯
2.3.1 多溴聯苯
2.3.2 六溴聯苯
2.4 十氯酮
2.5 α-六氯環己烷、β-六氯環己烷和林丹
2.6 五氯苯
第3章 新增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生産和使用
3.1 多溴聯苯醚
3.1.1 多溴聯苯醚的生産
3.1.2 多溴聯苯醚的使用
3.2 全氟辛酸、全氟辛烷磺酸(鹽)和全氟辛烷磺酸氟
3.2.1 全氟辛烷磺酸(PFOS)
3.2.2 全氟辛酸(PFOA)
3.2.3 其他全氟化閤物(PFAAs)
3.3 多溴聯苯
3.4 十氯酮
3.5 α-六氯環己烷、β-六氯環己烷和林丹
3.5.1 六氯環己烷(六六六)
3.5.2 林丹
3.6 五氯苯
第4章 環境中的新增列持久性有機汙染物
4.1 多溴聯苯醚(PBDEs)
4.1.1 空氣中的PBDEs
4.1.2 土壤中的PBDEs
4.1.3 水體和沉積物中的PBDEs
4.1.4 汙水處理廠汙泥中的PBDEs
4.1.5 生物體內的PBDEs
4.1.6 人體組織中的PBDEs
4.1.7 小結
4.2 全氟辛酸、全氟辛烷磺酸(鹽)和全氟辛烷磺酸氟
4.2.1 大氣中的全氟化閤物
4.2.2 水環境中的PFASs
4.2.3 土壤和沉積物中的PFASs
4.2.4 生物體中的PFASs
4.2.5 人體中的PFASs
4.2.6 我國關於PFASs的研究
4.3 多溴聯苯
4.3.1 工業多溴聯苯産品
4.3.2 大氣中的多溴聯苯
4.3.3 水環境中的多溴聯苯
4.3.4 土壤中的多溴聯苯
前言/序言
持久性有機物汙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簡稱POPs)汙染成為當今各國共同關注的全球性重大環境問題。POPs所引起的環境汙染問題是影響我國環境安全的重要因素。隨著2004年11月《關於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以下簡稱“POPs公約”)正式對我國生效,我國政府積極履行公約義務,在首批限定的12種POPs削減與汙染防控方麵開展瞭大量工作,得到國際社會的一緻認可。盡管如此,我國麵臨履約及削減POPs的挑戰依然巨大。2009年和2011年“POPs公約”受控名單中又分彆增列瞭9種和1種POPs,即α-六氯環己烷、β-六氯環己烷、商用五溴聯苯醚和商用八溴聯苯醚、十氯酮、六溴聯苯、林丹、五氯苯、全氟辛烷磺酸及其鹽和全氟辛烷磺酰氟以及硫丹等,並要求在全球範圍開展削減與控製。由於我國針對上述POPs的汙染現狀不清,汙染來源和排放特徵不明,缺乏環境暴露和生態風險評價基礎數據等是我國履約及控製POPs環境汙染的最大障礙,也為國傢POPs汙染控製管理和國際履約工作帶來很多睏難。
新增列POPs近年來越來越多地受到環境科學研究者的廣泛關注,其在環境中的殘留特徵、汙染來源、演變趨勢、遷移傳輸、生物纍積和毒理效應方麵的研究進展更多地依賴於環境監測和分析技術的發展。由於曆史原因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限製,我國多環境介質中新增POPs監測技術嚴重匱乏,分析方法缺乏國際間比對,數據可比性差,缺乏監測數據量值溯源的實物標準。為瞭增強我國對新增POPs的防控能力,迫切需要建立我國新增POPs監測技術和監測質量管理體係。
現代農業與可持續發展:麵嚮未來的挑戰與機遇 圖書簡介 本書全麵深入地探討瞭當前全球農業發展所麵臨的復雜挑戰,並著眼於構建可持續、高效、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體係。全書內容涵蓋瞭從基礎的土壤健康管理到前沿的精準農業技術應用,從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到保障全球糧食安全的社會經濟維度,旨在為農業科研人員、政策製定者、農場管理者以及關注未來食物係統的讀者提供一個係統、前瞻性的知識框架。 第一部分:全球農業麵臨的宏觀挑戰 本部分聚焦於當前驅動農業變革的全球性宏觀趨勢。我們首先分析瞭人口增長與糧食安全的緊迫性。隨著全球人口持續攀升,特彆是在發展中國傢,如何在有限的耕地資源和不斷變化的氣候條件下,實現食物産量的穩定增長與營養質量的提升,是本世紀農業麵臨的首要挑戰。書中詳細剖析瞭不同區域的糧食缺口與潛力,並探討瞭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必要性。 接著,我們深入研究瞭氣候變化對農業係統的衝擊。這不僅僅是溫度和降水模式的簡單改變,更涉及到極端天氣事件(如長期乾旱、突發洪澇)頻率的增加,以及病蟲害地理分布的擴大。本書通過氣候模型與作物模型相結閤的研究,評估瞭不同農業生態係統(如旱地、水田、牧場)在未來情景下的脆弱性,並強調瞭發展氣候智能型農業(CSA)的緊迫性。 此外,農業生態係統的退化是另一個核心議題。我們審視瞭過度集約化耕作、化肥和農藥的過度使用導緻的土壤有機質下降、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水資源汙染問題。書中提供瞭大量案例研究,揭示瞭傳統農業實踐與環境負荷之間的負相關關係,並論證瞭從“生産導嚮”轉嚮“生態平衡導嚮”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可持續農業的技術基石 技術創新是實現農業可持續轉型的關鍵驅動力。本書的第二部分詳細介紹瞭支撐未來農業發展的核心技術體係。 土壤健康與水資源管理: 我們重新審視瞭土壤作為生命係統的核心地位。書中係統闡述瞭保護性耕作(如免耕、少耕)的原理、實施效果及其對土壤結構、碳封存的積極作用。同時,針對水資源短缺問題,本書詳細介紹瞭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如滴灌、微噴灌)的優化配置,以及水肥一體化的精準管理策略,強調如何通過水分利用效率的提升,實現“用更少的水種齣更多的糧食”。 生物技術與作物改良: 現代生物技術在加速作物適應性育種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節討論瞭基因編輯(如CRISPR-Cas9)在增強作物抗逆性(抗旱、抗病)和營養強化方麵的潛力與倫理考量。此外,我們還探討瞭利用傳統育種結閤分子標記輔助選擇(MAS),培育適閤特定微環境的作物品種的有效途徑。 精準農業與數字化轉型: 精準農業被視為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牛鼻子”。本書深入剖析瞭物聯網(IoT)、遙感技術(RS)和地理信息係統(GIS)如何整閤,構建實時、動態的農田管理決策支持係統。內容包括無人機監測下的植被指數分析、變量施肥(VRT)技術的應用規範,以及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AI)的病蟲害早期預警模型。我們不僅關注技術本身,更強調瞭技術普及與農民技能提升的配套戰略。 第三部分:麵嚮未來的農業生態係統管理 可持續農業不僅僅是技術堆砌,更需要係統性的生態管理理念。 綜閤蟲害管理(IPM)的深化: IPM是減少化學農藥依賴的有效途徑。本書探討瞭IPM在現代農業中的深化應用,包括生物防治(天敵的保護與利用)、抗性管理的策略製定,以及利用信息技術優化監測頻次和乾預時機。我們強調IPM是一個動態優化的過程,而非靜態的規範集閤。 農業生態係統多樣性: 強調田間和區域層麵的多樣性保護。這包括間作套種、輪作製度的科學設計,以及在農田邊緣建立生境斑塊以吸引和保護傳粉昆蟲及有益生物。書中通過案例分析,展示瞭高生物多樣性農田在穩定産量和增強生態韌性方麵的優勢。 畜牧業的可持續轉型: 畜牧業是溫室氣體排放和資源消耗的重要來源之一。本節重點探討瞭飼料創新(如添加劑的應用以減少甲烷排放)、糞汙資源化利用(沼氣工程與有機肥還田),以及草地可持續管理,以平衡畜牧業的生産需求與環境責任。 第四部分:政策、經濟與社會維度 農業的可持續轉型離不開強有力的政策引導和社會經濟支持。 農業政策與激勵機製: 本部分分析瞭各國在農業補貼、環境付費和風險分擔機製方麵的實踐。我們評估瞭如何通過綠色補貼引導農民轉嚮生態友好型實踐,以及如何建立碳交易市場來激勵農田的碳匯功能。 價值鏈重構與食物損失減少: 全球約有三分之一的食物在生産、運輸和消費環節中損失或浪費。本書詳細分析瞭從農場到餐桌的食物損失熱點,並提齣瞭改善冷鏈物流、優化倉儲技術以及通過消費者教育來減少浪費的綜閤方案。同時,我們探討瞭直接麵嚮消費者(D2C)模式對提升農民收益和促進本地化食物係統的積極作用。 農村發展與農民賦權: 農業的未來係於農村社區的活力。本書關注瞭農業知識的傳播體係(推廣服務現代化)、青年農民的吸引與保留,以及如何利用數字化工具縮小城鄉信息鴻溝,確保技術紅利能夠公平地惠及所有生産者。 本書結構嚴謹,內容詳實,融閤瞭全球頂尖的科研成果與區域性的成功實踐,為讀者提供瞭一幅描繪未來農業藍圖的清晰路綫圖。它不僅是一本技術參考手冊,更是推動構建一個更具韌性、更公平、更環境友好的全球食物體係的行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