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杨叔子院士亲笔撰写,记录了自己从童年、中学、大学、走上工作岗位成长为院士的鲜活人生历程,文笔朴实,情感真挚,读者可从字里行间享受到杨叔子先生治学为人的质朴情怀与独特魅力。
内容简介
《往事钩沉》以我国著名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的人生经历、科研发明为主线,以个人口述与采访相结合的形式,记录了杨叔子院士从一名莘莘学子成长为一名机械工程专家、致力于推动“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教育家的人生轨迹。本书内容包括杨叔子院士幼年成长、外出求学、解决国际上断丝定量检测难题、在全国高等教育中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评估等典型事例的叙述,还有杨叔子院士病中鲜活的修养身体、为教育为各界奉献不息的鲜活记录。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全方位呈现了杨叔子院士治学为人的质朴情怀与独特魅力。
作者简介
杨叔子 男,1933年9月生于江西省湖口县。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顾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邀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
先后受聘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30余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名誉教授和顾问。荣获g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精彩书评
杨叔子立足于机械工程领域的研究与教学,注重机械工程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交叉创新,在先进制造技术、设备诊断、信号处理、无损检测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省部级科技奖20项,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2种。获g家级、省部级教学、图书重要奖励13项。指导的多名研究生成长为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
杨叔子率先倡导在全国高校尤其在理工科高校中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应邀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国内百余所院校与有关单位举办人文讲座两百余场,吸引了二十余万人次的听众。由他任编委会主任、汇集国内高校人文讲座精品的《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一书,已发行数十万册。发表有关教育方面的论文近百篇。
杨叔子任中共十五大与十六大代表,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顾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特邀理事等。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曾荣获g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前言/序言
学友、挚友、战友
我与叔子在1953年至1955年间是华中工学院机制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算得上是相互认识但交往不多的学友。毕业后两人先后留校任教,因都是机制专业青年教师中的骨干,故交往日渐密切。之后我们在工作、学习、思想及生活上相互关心、支持,一起在共和国的旗帜下健康成长,成为挚友。1993年,他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我任校党委书记,为了实现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我们带领校领导班子团结进取,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彼此之间成了教育事业的忠诚战友。我们的友谊经过了六十余个春秋的风风雨雨,正如辉碧电话中对我说:“你是z了解叔子的,他写回忆录,我俩认为请你写序z合适。”因此,写一篇我所认识的杨叔子的短文任务,很自然地就由我承担了下来。
仔细阅读《往事钩沉》初稿,深感回忆录记载的大量往事,既是叔子的成长史,也是新中国培养的知识分子的共同成长史。
叔子为什么能够成为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中的优秀代表?促使他健康成长的动力在哪里?我认真回忆六十多年交往中留下深刻印象、至今未忘的有关叔子的往事,想从三个方面简要回答叔子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
第1,他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风、勤学苦练的钻劲和拼劲。对叔子学习中的拼劲我有深刻的印象。1957年初,我和他在齐齐哈尔机床一厂、二厂准备学生的毕业实习,我吃惊地发现他每天早上四点多钟就起来无声无息地学习,我起床时他已学习近两个小时。当时齐齐哈尔气温在零下二三十度,我们在等电车时,冷得一直跺脚,他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在口中念念有词地学外文。后来,我发现他勤奋好学、珍惜时间是一贯的,而且经常看到他因为学习而忘记了到食堂吃饭的时间。同志们很关心这个拼命三郎的身体,担心他肺病复发,要我转达组织意见,让他去医院检查身体。叔子新婚不久,系总支就研究将他爱人调来,有利于照顾他的生活。我们除向学校人事部门申请派人去联系外,我还利用去北京出差的机会,去化工研究院请求支援,当时该院领导说:“等我们培养了接班人再放她走。”(徐辉碧当时任一个研究室的支委)我对那位领导说:“才毕业几年的年轻人,哪里谈得上要培养接班人。”极力请求他们尽快同意调出。
同时,叔子他还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扎实的数理和工程科学的基础。他的启蒙老师是他的父亲,在当时极为特殊的环境里,他的父亲仍旧系统地教他学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尽管年纪小、死记硬背、并未真正读懂,但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刻印在他脑海中的传统文化的精华,逐渐融会贯通,指引他走上为人处世的正确道路。后来他为学生做报告讲了很多做人成才的道理,这些都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中。
此外,他还具有与时俱进、不断追求新知、探索一条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发展道路的决心和能力。叔子从美国留学归来,把机械工程与控制理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有机结合,开展广泛的、结合实际的研究,这就是z好的证明。我认为叔子要是只抓住机床设计中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他绝对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第二,他今天的成就得益于组织上长期的精心培养。这里,我只回忆三件事情:
一是在1956年,学校决定让他提前毕业留校,并将他送到哈工大做机床毕业设计。他在学生时代就是组织上选中的好苗子,政治上、业务上都是学校重点培养的对象。1956年发展他入党,由于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缘故,当时党组织能吸收他入党是十分不容易的。到哈工大进修也是重点培养他的措施。哈工大当时是国家大量聘请苏联专家指导学习的两所大学之一,我校当时还不具备做毕业设计的条件,我的毕业设计就只是被称为结业作业。事实上,当时应该派有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去取经,但后来派了他去,就说明组织上看准了他的能力。
二是1964年派他到上海机床厂下放锻炼一年。这可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下放工厂、农村劳动锻炼,而是一次培养又红又专、理论联系实际的学术骨干的重大举措。上海机床厂的大型恒温车间是我国机床行业的宝贝,去参观还要有一机部机床局的介绍信。他们生产高精度的镜面磨床,我去参观时问师傅为什么说是镜面磨床,他要我接近一根磨好的轴的表面仔细观察,果然镜面光滑程度是可以清楚地分辨出自己嘴上的每根胡须的。同时他们敢于把进口的机床拆了再精加工,提高机床主轴的回转精度,敢于提出只要量得出来他们就造得出来的口号,也就是说要多高精度就能做到多高精度的零件。叔子在上海机床厂的一年里,围绕一台从日本进口的高精度磨床开展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取得了大量数据,还撰写了论文。这是收获多么大的劳动锻炼!
三是1983年初他从美国留学归来后,系里为把他培养成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做了精心的安排。我们听了他有关留美学习的汇报后,研究采取了三条具体措施:首先要为他开展科研教学研究组建一个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优秀博士生硕士生为生力军的团队,由他提名,要谁就调谁;其次是将用五十万美元引进的丹麦的振动噪声测试全套硬件软件组成的测试技术实验室,从自动化教研室划归叔子组建的工程测试教研室管理,作为他开展科研的有力支撑;z后是叔子本人的进修提高要落到实处,当时系里重点培养的教师都严格制定了年度计划,包括承担的教学科研任务,计划编写的教材、专著,准备撰写的学术论文,查阅哪些文献资料,掌握的学术前沿动态等,并按月制定进度安排,按年总结分析实际成效,再交系领导审查后送学校师资培养科。
第三,他今天的成就应归功于以他为首的教学科研团队。许多教学、科研成果都是集体辛勤劳动的结晶。一个成功的团队,首先要培育一种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进取精神,建立一种团结互助、尊师爱生、老中青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一个成功的团体还要有明确的学术研究方向,适应国家需求又符合科技发展趋势的科研任务,形成团队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力争上游的学术氛围。而这些,叔子的科研团队都具备,他们在八九十年代取得的多项重大成果就是z好的证明。
叔子的团队取得了成功的经验,还说明一个优秀的团队,成员应该包括:一种人是学术方向相同、志同道合的合伙人,例如师汉民同志,他也是系里重点培养的新一代学术带头人,应该说他在叔子实现我校院士零突破的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二种人是具有良好素质、甘当铺路石的助手,例如杜润生同志,他是工农兵学员留校任教的老师,他踏实苦干,在测试技术方面理论知识扎实、操作技能熟练,在科研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种人是素质好、潜力大、勤奋好学的弟子。叔子招收的一批硕士生、博士生中,许多人在毕业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吴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不仅学习成绩优秀、政治表现也很好,1993年还当选为湖北省党代会的代表。总之,叔子团队的种种事例在他的回忆录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我就不再多加介绍了。
以上这些回忆,作为叔子回忆录的补充,并以此作为《往事钩沉》一书的“序言”,而仍有许多难以忘怀的回忆,就留作我们两人之间的友谊见证吧!
往事钩沉(精)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