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养生类纂/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22卷,又名《杂纂诸家养生至宝》、《养生延寿书》、《养生杂纂》。宋·周守忠编撰,成书于南宋嘉定13年(1220)。书中对南宋前220余种古籍中的养生学思想、理论、技术、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归纳和分类,分列为养生总叙、天文、地理、人事、屋寓、服章、食馔、羽禽、毛兽、鳞介、米谷、果实、果蔬、草木、服饵等部。资料丰富,繁简得宜,条理清晰,导引、适时、起居、食疗、服药等具体方法靡不俱备,切于实用。书后附作者另一部养生书籍《养生月览》2卷,可供读者按月查询养生方法。
《养生类纂/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乃集南宋前养生学成就之大成者,此次整理以明成化10年(1474)钱塘谢颎刻本为底本。
目录
卷第一
养生部一
总叙养生上
卷第二
养生部二
总叙养生中
卷第三
养生部三
总叙养生下
卷第四
天文部
天
日月
星
云汉
风雨
虹霓
雾
露
霜
雪
雹
雷
热寒
卷第五
地理部
地
山
江河
水
冰
卷第六
人事部一
身体
涕唾
汗
嚏
便尿
行
立
……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卷第十一
卷第十二
卷第十三
卷第十四
卷第十五
卷第十六
卷第十七
卷第十八
卷第十九
卷第二十
卷第二十一
卷第二十二
附养生月览
校注后记
精彩书摘
《养生类纂/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养生11》:
养生部二
总叙养生中
养生大要,一日啬①神,二日爱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日言语,六日饮食,七日房室,八日反俗,九日医药,十日禁忌。过此以往,义可略焉。《养生集叙》
人不欲使乐,乐人不寿。但当莫强为力所不任,举重引强,掘地苦作,倦而不息,以致筋骨疲竭耳。然劳苦②胜于逸乐也,能从朝至暮,常有所为,使之不息乃快。但觉极,当息,息复为之。此与导引无异也。夫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者,以其劳动数故也。饱食不用坐与卧,欲得行步,务作以散之。不尔,使人得积聚不消之疾,及手足痹蹶、面目黧皱,必损年寿也。《养生延命录》
先除欲以养情,后禁食以存命。是知食胎气,饮灵元,不死之道,返童还年,此盖圣人之所重也。《太清中黄真经》
我命在我,保精爱气,寿无极也。《仙经》
无劳尔形,无摇尔精,归心静默,可以长生。同上
一阴一阳谓之道,三元二合谓之丹,溯流补脑谓之还,精化为气谓之转。一转一易一益,每转延一纪③之寿,九转延一百八岁。同上
阴阳之道,精液为宝,谨而守之,后天而老。同上
子欲长生,当由所生之门,游处得中,进退得所,动静以法,去留以度;可以延命而愈疾矣。同上
以金理金,是为真金;以人理人,是为真人。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要常养神,勿失生道,长使道与生相保,神与生相保,则形神俱久矣。同上
故性命之限,诚有极也;嗜欲之性,固无穷也。以有极之性命,逐无穷之嗜欲,亦自毙之甚①矣。《元气论》
德以形为车,道以气为马,魂以精为根,魄以气为户。形劳则德散,气越则道叛,精消魂散,气动③魄微。是以静形爱气,全精宝视,道德凝④密,魂魄固守。《云笈七签》
夫⑤长生久视,未有不爱精保气能致之。阴丹内御之道,世莫得知。虽务于气,而不解绝情欲,亦未免殃矣。《切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法》
天地以生成为德,有生所甚重者身也。身以安乐为本,安乐所以致者,以保养为本。世之人必本其本,则本必固。本既固,疾病何由而生?夭横何由而至?此摄生之道,无逮⑥于此。夫草木无知,犹假灌溉。矧⑦人为万物之灵,岂不资以保养?然保养之义,其理万计,约而言之,其术有三:一养神,二惜气,三堤①疾。忘情去智,恬惔虚无,离事全真,内外无寄。如是则神不内耗,境不外惑,真一不杂,神自宁矣,此养神也;抱一元之本根,固归真之精气,三焦定位,六贼忘形,识界既空,大同斯契,则气自定矣,此惜气也;饮食适时,温凉合度,出处无犯于八邪,寤寐不可以勉强,则身自安矣,此堤疾也。三者甚易行,然人自以谓难行而不肯行。如此,虽有长生之法,人罕敦尚,遂至永谢。是以疾病交攻,天和顿失,圣人悯之。《本草衍义总论》
夫安乐之道,在能保养者得之。况招来和气之药少,攻决②之药多,不可不察也。是知人之生须假保养,无犯和气,以资生命。缘③失将护,便致病生。苟或处治乖方,旋见颠越。防患须在闲日,故日: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此圣人之预戒也。同上
摄养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害。《经》日: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盖不适其性而强云为,逐强处即病生。五脏受气,盖有常分,用之过耗,是以病生。善养生者,既无过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故善服药,不若善保养;不善保养,不若善服药。世有不善保养,又不善服药,仓卒病生,而归咎于神天。噫!是亦未常思也,可不谨欤?同上。
……
前言/序言
中医药古籍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学传承数千年的知识宝库,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法、生命理论和医疗经验,不仅对于传承中医学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现代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源头和根基。保护和利用好中医药古籍,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医学术的必由之路,事关中医药事业发展全局。
1949年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开展了系统的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1958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在北京成立,负责指导全国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1982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召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制定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卫生部先后下达了两批200余种中医古籍整理任务,掀起了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新高潮,对中医文化与学术的弘扬、传承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古籍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以及“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强调继承与创新并重,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2003~2010年,国家财政多次立项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针对性中医药古籍抢救保护工作,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设立全国唯一的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影印抢救濒危珍本、孤本中医古籍1640余种;整理发布《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遴选351种孤本收入《中医古籍孤本大全》影印出版;开展了海外中医古籍目录调研和孤本回归工作,收集了11个国家和2个地区137个图书馆的240余种书目,基本摸清流失海外的中医古籍现状,确定国内失传的中医药古籍共有220种,复制出版海外所藏中医药古籍133种。2010年,国家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资助整理400余种中医药古籍,并着眼于加强中医药古籍保护和研究机构建设,培养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后备人才,全面提高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
养生类纂/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养生11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