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3
本书是解读孔子传记《孔子世家》和他的七十子高足弟子的传记《仲尼弟子列传》两篇的内容。“世家”与“列传”是两个类型,在《史记》中,《孔子世家》卷四十七,《仲尼弟子列传》卷六十七,相隔二十篇的距离,而内容却是姊妹篇,合成一本书,就是师生的合传。《孔子世家》不仅是孔子个人比较完整的传记,而且还是儒家学说思想汇编,是《史记》中的一篇大传。作者通过对孔子生平史记的具体记载,生动传神地反映出孔子所处的时代以及他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风范,是研究孔子政治、哲学、教育思想的重要历史文献。
张大可,1940年生,重庆长寿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现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历史文献学和秦汉三国史的教学与研究,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个出版三国史与史记研究个人专集的学者,在这两个学术领域独树一帜,享誉学界。曾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主编学术论著10余部,其中有6种论著或国家及省部社科优秀图书奖。在个人学术专著出版方面,史记研究有:《史记研究》、《史记新注》、《史记文献研究》、《史记精言妙语》、《史记论赞辑释》、《司马迁评传》等;三国史研究有:《三国史》、《三国史研究》等;文献学研究有:《中国文献学》等。
陈曦,女,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曾任文学系史论教研室主任,军艺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现任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
题 评
张大可曰: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人。孔子是我国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一位大教育家、历史家和思想家。司马迁认为孔子对文化教育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他的品格和思想,传世久远,为后儒所宗,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敬仰,所以特立世家以示推尊。由于《孔子世家》纂录了孔子大量的语录,所以本篇既是孔子的传记,同时又是儒家学术思想的汇编,是研究孔子及其思想的重要历史文献。
韩兆琦曰:《孔子世家》记述了孔子一生所从事的种种活动,介绍并高度评价了他的思想学说,对其坎坷周游、困顿不遇的一生,寄予了极大的惋惜和同情。这篇作品的主要思想有以下几方面:其一,司马迁对孔子顽强刻苦、虚心好学的精神和渊博的知识学问,以及他为研究整理古代文献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他所取得的丰富成果,表现了极大的敬仰和赞佩之情。孔子在齐国学乐,在卫国跟师襄子学琴,都废寝忘食,锲而不舍;他晚年学《易》竟学得“韦编三绝”。他走到哪里便学到哪里,他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些都是很感人的。也正因此,他几乎达到了无所不知的程度,甚至其他国家遇到了稀奇古怪的问题都得前来向他求教。他整理了《书传》、《礼记》,整理了《诗》、《乐》,使“《雅》、《颂》各得其所”。他写了最足以使他感到欣慰和自豪的《春秋》,并相信通过这部书一定可以扬名于后世。正是由于孔子有这一系列的业绩,司马迁认为他是我国古代足以称为“周公第二”的大学者、大思想家,并以他为楷模,立志做“孔子第二”。
其二,孔子广招门徒,循循善诱,是一位有理论、有实践的师表。他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以“文、行、忠、信”四者教育学生;他能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及因材施教等超前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手段。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司马迁对此由衷地敬服。
其三,孔子有他宏伟的政治理想,并有将这种理想付诸实行的政治才干。他任中都宰一年,就能使得“四方皆则之”;他以大司寇代理宰相,陪同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他既有文备,又有武备,他有理有力,针锋相对地坚持立场,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其精神气概活像战国时代的蔺相如。他杀了“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治理鲁国三个月后,“粥羔豚者弗饰价,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由于孔子的这种作为,竟使得偌大一个齐国也为之惶恐不安,说什么“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司马迁对于孔子的这种政治作用显然是大大地夸张了,我们只能体会他的意思,不能完全相信。
其四,司马迁对孔子的坎坷遭遇、悲惨结局,表现了无比的悲愤和同情。当孔子正在鲁国大有作为的时候,齐国施行反间计,挑动鲁国的君臣把孔子排挤走了;当孔子在卫国刚刚要被卫灵公任用时,有人“谮”孔子于卫灵公,“卫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硬是把孔子吓跑了;齐景公想任用孔子,被宰相晏婴所阻拦;楚昭王想封孔子,被令尹子西所破坏。孔子一生被人逼得四处奔走不暇,其悲惨遭遇完全像是战国时代的悲剧英雄吴起。至于孔子在路上所蒙受的种种折磨与侮辱,就更加令人伤心了。他在匡邑,无辜地被匡人当作大坏蛋阳虎,围困了五天;他在宋国的一棵树下演习礼仪,宋国司马桓竟至拔了他的树,并要杀死他;他在郑国,奔走流离,从人失散,被当地人看作“丧家狗”;最惨的是被包围在陈蔡之间,七天没有吃到东西,师徒们饥火烧肠,躺在地上站不起来。他七十三岁时,大病缠身,颜回、子路都已死去时,他无限悲哀地唱道:“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满含着最沉痛的心情所刻意描写的悲剧人物之一。司马迁在描写孔子的同时,毫无疑问地也将自己的身世之感写了进去。
其五,司马迁对孔子的那种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奋斗精神,和他那种不改变信念、不降低目标、决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殉道精神,都是极其敬佩,并将其视为楷模的。孔子的名言是“君子固穷”,换成孟子的话就是:“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当孔子四处碰壁,后来竟然绝粮于陈蔡,几乎饿死的时候,他“讲诵弦歌不衰”。颜回准确地描述他这时的心理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痛?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司马迁一生中正是从孔子的这种殉道精神,这种处逆境而百折不回的奋斗精神中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司马迁在写作《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的时候,都一直对此念念不忘。
其六,司马迁对孔子的学说是欣赏的,对孔子的人格是非常钦敬的,这在作品最后“太史公曰”的那种悠游唱叹中表现得更为充分。他说他像“仰高山,慕景行”一样地向往孔子;他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唯有孔子以一个“布衣”之身,竟“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孔子”。甚至他破天荒地第一个称孔子为“至圣”,这是使后代的儒家弟子们欣喜若狂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第一,司马迁的崇敬孔子与汉武帝及其御用儒生们的“尊孔”,绝不是一回事。司马迁是把孔子作为先秦的一个杰出思想家,一个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一个伟大的悲剧英雄来敬仰的,其中绝没有什么“宗教迷信”的色彩。第二,司马迁写《史记》是为了成“一家之言”,司马迁的社会理想、道德理想中显然有许多东西是来自孔子,来自先秦儒家的,但这也必须和被汉武帝所尊的那种“儒学”区分开来。汉代被尊起来的乃是一种叛变了孔子思想,叛变了孔子人格的最无耻、最能为统治者服务的御用“儒学”,是用先秦儒学词语所装点起来的商鞅、李斯与韩非。司马迁与以董仲舒、公孙弘为代表的汉代儒学格格不入,这一点我们只要读一读《儒林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就可以明白。第三,司马迁的思想大部来自孔子,同时也吸收了道家、法家、墨家等各家学派的东西,就以这篇《孔子世家》而论,诸如其中所写的孔子见老子一节,晏婴论孔子的学问特点一节,就绝对不是汉代儒家的说法,而是反映了司马迁的广泛采集、兼收并蓄。
《孔子世家》是司马迁根据《论语》、《左传》、《国语》、《孟子》、《礼记》等书中的有关材料,加以排比、谱列而成的。其原始材料虽然绝大多数是旧有的,但其谱列的工作则在很大的意义上是出于司马迁的独创,因为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或听说先秦的古籍中有过孔子的传记或年谱一类东西。因此,《孔子世家》就成了远从汉代以来研究孔子思想、生平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在我国古代学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精彩内文选读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私人办学第一人。他首倡“有教无类”,冲破教育的等级界限,凡自愿赠他一束干肉作为贽礼,孔子就可收他为学生。在他住处设讲学的“堂”,还设有安排弟子住宿的“内”,形成颇具规模的私人学堂。“受业者甚众”,正式成为孔氏门徒的总数达三千余人,其中高才异能的弟子据《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有七十七人,史称七十弟子。学生来自鲁、卫、吴、陈、齐、宋、楚、晋、秦等许多国家。按地区范围说,他的学说几乎很快就传播到当时中国的全部地区。按学生年龄说,学生中年长的和年幼的相差达四十余岁,长幼兼备。按学习后的成就说,有的长于文学,有的长于辞令,有的以德行著称,有的从政取得尊显的位置,有的在学术上自创流派。孔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士”和“君子”。他确实把不少出身于下层平民的人培养成了“士”和“君子”。例如“子路,卞之野人;子贡,卫之贾人;颜涿鄹,盗也;颛孙师,驵也;孔子教之,皆为显士”(《群书治要》卷三十六)。“子张鲁之鄙家”;“仲弓父,贱人”; “子贡、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义,为天下列士”。季康子问仲由,子贡、冉求可以“从政”吗?孔子回答都可以从政。这说明他既主张“有教无类”,同时又主张“学而优则仕”。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世官世禄的身份限制,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性。孔子的教育,很讲究教与学的方法。弟子们发问,孔子按各人的特点给予解答。孔子主张“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不任私意、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孔子注重诱导式的启发教育,教导学生力求触类旁通, “闻一知二”、“闻一知十”。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这说明他反对死读书,要学生学得活,善于独立思索。实行启发诱导,需要循序渐进,所以颜渊称颂孔子的教导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蔑由也已。”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绝好写照。这种“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方法,在教育史上是伟大的贡献。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确实总结出不少可贵的教育经验。特别是他“学而不厌”,持之以恒,“诲人不倦”,毫不保留,循循然善诱直到“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尤对后世留下深刻的影响。他所开创的私人讲学体制和因材施教的办法,千百年来为无数教育家所承袭。
……
史记 人物系列:至圣先师孔子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史记 人物系列:至圣先师孔子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史记 人物系列:至圣先师孔子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