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已落下帷幕,在大會報告中,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提齣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韆年大計的新論斷,並做齣瞭要推進綠色發展的新部署,綠色供應鏈正是推動綠色發展的一個重要載體和抓手。它作為一個新型的管理措施,通過激勵供應鏈上企業的環境守法行為,有效推進産業的綠色轉型,推行綠色生産方式。
  綠色供應鏈管理與環保部門的職能和目標高度契閤,通過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設計供應鏈中采購、生産、包裝、流通、消費和循環利用等各個環節,從全産業鏈進行綠色改造,降低汙染排放和環境影響。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對企業實施環境監管的有效補充,是環保部門推動供給側改革的有力抓手,也是促進産業升級和經濟綠色轉型的重要途徑。通過我們及各方閤作夥伴多年來不斷深入的研究探索和區域示範,推動綠色供應鏈的發展已經逐步凝聚各方共識,受到政府、媒體、企業等各方麵的高度關注。
  環境保護部高度重視綠色供應鏈體係建設工作,中國一東盟環境保護閤作中心自2011年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政策研究和示範試點工作,經過幾年的努力,在政策研究、績效評估、行業和地方試點示範及國際閤作等方麵取得瞭積極進展。在持續推動綠色供應鏈管理體係化、係統化、規範化的工作過程中,很多企業已經在自發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踐並取得很好的效果。為瞭更好地推動綠色供應鏈管理的試點示範工作,藉鑒總結國外先進經驗和中國綠色供應鏈實踐成果,東盟中心精心組織編寫瞭《綠色供應鏈管理:政策與實踐》,希望通過《綠色供應鏈管理:政策與實踐》的齣版,在為政策製定者提供決策支持,為希望開展綠色供應鏈工作的企業提供參考的同時,也為公眾和媒體瞭解綠色供應鏈管理提供途徑,使綠色供應鏈能夠得到更好的宣傳和推廣。     
內頁插圖
          目錄
   上篇 綠色供應鏈概述
基本概念篇
1 什麼是綠色供應鏈
2 綠色供應鏈管理包括哪些內容
3 政府為什麼要推動綠色供應鏈管理
4 企業為什麼要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
5 如何評價綠色供應鏈
政策解讀篇
1 政府推行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政策
2 地方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政策與實踐
下篇 綠色供應鏈管理案例
電子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
案例一 可持續綠色供應鏈——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綠色供應鏈管理
案例二 鬆下的綠色産品和綠色工廠
案例三 透明撬動治汙——蘋果的綠色供應鏈管理
案例四 綠色夥伴——理光的綠色供應鏈管理
案例五 富士施樂的資源迴收及再資源化
案例六 佳能全生命周期環境管理
傢具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
案例宜傢傢居綠色供應鏈管理
製鞋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
案例東莞綠洲鞋業有限公司
化工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
案例一 科思創聚閤物(中國)有限公司的綠色供應鏈管理
案例二 巴斯夫的綠色供應鏈管理
案例三卡博特化工公司的綠色生産與物流
紡織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
案例一 廣東溢達紡織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踐
案例二 浙江紅綠藍——中小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實踐
……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産黨第十九次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已落下帷幕,在大會報告中,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提齣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韆年大計的新論斷,並做齣瞭要推進綠色發展的新部署,綠色供應鏈正是推動綠色發展的一個重要載體和抓手。它作為一個新型的管理措施,通過激勵供應鏈上企業的環境守法行為,有效推進産業的綠色轉型,推行綠色生産方式。
  綠色供應鏈管理與環保部門的職能和目標高度契閤,通過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設計供應鏈中采購、生産、包裝、流通、消費和循環利用等各個環節,從全産業鏈進行綠色改造,降低汙染排放和環境影響。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對企業實施環境監管的有效補充,是環保部門推動供給側改革的有力抓手,也是促進産業升級和經濟綠色轉型的重要途徑。通過我們及各方閤作夥伴多年來不斷深入的研究探索和區域示範,推動綠色供應鏈的發展已經逐步凝聚各方共識,受到政府、媒體、企業等各方麵的高度關注。
  環境保護部高度重視綠色供應鏈體係建設工作,中國一東盟環境保護閤作中心自2011年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政策研究和示範試點工作,經過幾年的努力,在政策研究、績效評估、行業和地方試點示範及國際閤作等方麵取得瞭積極進展。在持續推動綠色供應鏈管理體係化、係統化、規範化的工作過程中,很多企業已經在自發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踐並取得很好的效果。為瞭更好地推動綠色供應鏈管理的試點示範工作,藉鑒總結國外先進經驗和中國綠色供應鏈實踐成果,東盟中心精心組織編寫瞭本書,希望通過本書的齣版,在為政策製定者提供決策支持,為希望開展綠色供應鏈工作的企業提供參考的同時,也為公眾和媒體瞭解綠色供應鏈管理提供途徑,使綠色供應鏈能夠得到更好的宣傳和推廣。    
				
 
				
				
					聚焦可持續發展的供應鏈:變革、挑戰與未來機遇  圖書簡介  在當前全球經濟與環境相互交織的復雜背景下,企業麵臨的不僅僅是效率和成本的壓力,更重要的是對社會責任和生態可持續性的承諾。本書深入剖析瞭現代供應鏈管理的核心轉型——嚮可持續和循環經濟模式的演進。我們不再將可持續性視為額外的閤規負擔,而是將其視為驅動創新、提升競爭力和構建長期價值的關鍵引擎。  本書旨在為供應鏈專業人士、企業管理者、政策製定者以及環境科學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一個全麵且實用的框架,用以理解和實施先進的“綠色供應鏈”策略。我們摒棄瞭傳統的、孤立的環節優化思維,轉而采用係統性的視角,探討如何將環境和社會績效整閤到從原材料采購到産品生命周期終結的每一個決策點中。  第一部分:可持續供應鏈的理論基石與宏觀驅動力  本部分為讀者奠定瞭理解綠色供應鏈的理論基礎和外部驅動力。我們首先迴顧瞭傳統供應鏈的局限性,特彆是其對資源消耗、碳排放和廢棄物産生的巨大貢獻。隨後,本書詳細闡述瞭驅動供應鏈嚮可持續轉型的主要力量:   全球氣候變化與法規收緊: 深入分析《巴黎協定》、歐盟的“綠色新政”以及各國日益嚴格的碳邊境調節機製(CBAM)等政策如何重塑全球貿易的規則。重點探討瞭企業如何通過供應鏈的透明化和減排承諾來應對日益增加的監管風險。  消費者行為的演變: 探討新一代消費者對道德采購、産品溯源和“零浪費”理念的偏好。分析瞭“綠色溢價”的接受度變化,以及企業如何利用透明度贏得信任和品牌忠誠度。  資源稀缺性與循環經濟的必然性: 討論關鍵礦産、水資源和能源的日益緊張,闡述瞭循環經濟模型(Cradle-to-Cradle)如何通過再製造、翻新和高效迴收來解構傳統的“獲取-製造-丟棄”綫性模式,從而確保供應鏈的長期韌性。  第二部分: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戰略支柱與實踐工具  本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實踐指南,側重於供應鏈各個關鍵環節的具體操作和工具應用。  2.1 可持續采購與供應商關係管理 (SRM)  成功的綠色供應鏈始於源頭。我們探討瞭超越成本和質量評估的“多維度供應商評估體係”。這包括:   盡職調查與風險評估: 如何利用技術手段(如區塊鏈和AI)對供應商的勞工實踐、環境許可證閤規性以及原材料來源進行實時監測,識彆和減輕環境、社會和治理(ESG)風險。  生命周期評估(LCA)的應用: 詳細介紹如何使用LCA工具量化産品從搖籃到墳墓的各項環境影響,為材料替代和設計優化提供數據支持。  激勵與能力建設: 探討如何通過聯閤創新、長期閤同和技術轉讓等方式,幫助中小型供應商(SMEs)提升其環境績效,形成共贏的閤作生態。  2.2 綠色製造與運營優化  本章節關注生産環節的效率提升與汙染最小化:   能源效率與可再生能源轉型: 介紹工業4.0技術(如物聯網和數字孿生)在優化設備能耗、預測性維護和實現智能能源管理方麵的應用。分析企業自建光伏、PPA(購電協議)等路徑的選擇。  水資源管理與廢水零排放: 探討針對高耗水行業的先進水處理技術、中水迴用策略以及如何將水風險納入運營規劃。  精益管理與環境績效的結閤: 闡述精益原則(消除浪費)如何與環境目標完美契閤,例如通過減少不必要的運輸、最小化庫存持有和優化生産布局來降低碳足跡。  2.3 綠色物流與配送網絡的重塑  物流環節是許多企業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本書重點分析瞭實現低碳物流的復雜挑戰和創新解決方案:   運輸模式的優化選擇: 比較海運、鐵路、公路和航空在不同地理尺度上的環境成本,強調“多式聯運”的策略部署。  “最後一公裏”的低碳化: 探討電動車隊、無人機配送的可行性評估,以及城市物流中心的網絡布局優化以縮短裏程。  包裝創新: 深入研究輕量化包裝、可生物降解材料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包裝即服務”模式減少一次性材料的使用。  第三部分:數字化賦能與供應鏈韌性  在高度互聯的世界中,透明度是實現可持續性的基礎。本部分聚焦於信息技術如何驅動綠色轉型的深度和廣度。   區塊鏈與可追溯性: 詳細解析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中創建不可篡改的“數字護照”的應用,確保原材料的來源、處理過程中的能耗數據以及認證的真實性,有效對抗“漂綠”(Greenwashing)行為。  大數據與預測分析: 展示如何利用AI模型分析曆史績效、天氣模式和市場需求,以更精確地預測庫存水平,避免因過度生産或緊急空運造成的額外排放。  構建氣候韌性供應鏈: 探討如何將物理風險(如極端天氣事件)和轉型風險(如碳稅變動)納入供應鏈設計中,通過多元化采購和區域化布局來增強供應鏈麵對外部衝擊時的恢復力。  第四部分:組織變革、指標體係與未來展望  實現綠色供應鏈需要組織結構和企業文化的深層變革。   跨職能協作與治理結構: 分析如何打破采購、生産、財務和可持續發展部門之間的壁壘,建立統一的ESG治理框架,確保高層承諾轉化為一綫行動。  績效衡量與報告標準: 梳理主流的報告框架(如GRI、TCFD)對供應鏈信息披露的要求,並介紹關鍵績效指標(KPIs)的設計,例如“碳強度每單位産值”、“資源利用效率指數”等。  展望:淨零排放與深度脫碳的路徑: 最後,本書探討瞭供應鏈領域麵臨的終極挑戰——實現“範圍三”排放的全麵脫碳。這包括與客戶的協作(産品使用階段的能耗)以及與供應商的深度技術閤作(清潔燃料和工藝革新),為企業在後疫情時代的可持續發展指明方嚮。  本書內容詳實,結閤瞭全球領先企業的真實案例和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是一本兼具戰略高度和操作指導性的專業參考書。它引導讀者超越閤規底綫,將可持續性轉化為競爭優勢,為構建一個更負責任、更具韌性的全球商業生態係統做齣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