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09
一部真实再现卡夫卡《审判》的当代黑客故事。
他是受万人期待的网络天才,
还是让政府头疼的网络幽灵?
或许很多人对“亚伦.斯沃茨”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看过他豪华的简历,一定会对他钦佩不已:
3岁开始接触计算机;13岁,因构架非盈利性网站(类似维基百科,维基百科两年后才诞生)荣获ArsDigita奖,该网站被评为年度*佳Web程序之一;14岁,被邀参与制订了RSS 1.0规范;15岁成为制定CC规范的核心成员;19岁自斯坦福辍学联合创建著名社交网站Reddit;24岁被哈佛大学聘用为研究员,此外他还开发了web.py框架、设计了Markdown排版语言,成功推动网络力量阻止《禁止网络盗版法案》(SOPA) 的通过……
《理想主义者》也是一部亚伦.斯沃茨的人生传记。作为一个自幼在互联网世界中长大的孩子,亚伦与生俱来的互联网思维带给他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他反对知识私有化,提倡知识共享,希望互联网能帮助受过教育的公众更容易获得知识。为了实现这一理想,他无视法律规则,用破坏来挑战主流观念,而游走于法律边缘的行为也导致了他最终的陨落。在他死后,大批的追随者发起了规模巨大的纪念活动,侵入麻省理工的官网抗议这个被视为黑客起源地的地方无所作为。斯沃茨短暂的一生被拍成了纪录片《互联网之子》(烂番茄新鲜度93%, 豆瓣评分9.1)。2013年3月,亚伦?斯沃茨被追授“詹姆斯?麦迪逊奖”。(该奖项由美国图书馆协会颁发,旨在表彰那些为捍卫并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及公众对国家事务的知情权而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对于互联网从业者来说,他是“一位难以捉摸的天才,但业内前辈们都会对他满怀敬意”!
斯沃茨天资聪慧,但思想太过超前、自身又太过敏感,终究不为这个社会所容。而世人在对这场悲剧的分析和解读中,更充满了简单化与符号化的误区。他的行为无法用简单的对与错来定义,但不可否认,对这个时代影响巨大,引导世人重新思考互联网前进的方向。
互联网是属于我们所有人的,身在其中的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
2013年1月11日,年仅26岁的黑客亚伦.斯沃茨自杀身亡,此事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这不仅是因为在互联网领域,斯沃茨是一个可以与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理查德.斯托曼等齐名的人,更是因为此事揭露了传统世界与互联网世界的规则冲突。
在互联网思维下,信息是明码标价的商品。各种利益方用技术竖起了一道道藩篱,将支付不起费用但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人隔绝在外。于是,一大批希望改变这种模式的“理想主义者”向藩篱发起了挑战。斯沃茨的遭遇便源于信息流通方式的激烈冲突。
本书通过解密JSTOR入侵事件,以斯沃茨的人生为镜头,一窥大数据时代信息分享渐成潮流的过程,探讨了知识获取、技术与法律、社会公平等问题。
贾斯汀.彼得斯(Justin Peters)
Slate杂志记者、《哥伦比亚新闻评论》特约撰稿人,其文章也常见诸《纽约时报》《华盛顿月刊》《漫旅》等刊物。
程静,资深译者,译有《南极,北极:世界的尽头,一切的开始》《沙卡的救赎》等作品。
柳筠,资深译者,译有《柏林孤谍》《呼啸山庄》《潮声》等作品。
“人可能会失败,可能会被捕,会被杀死,会被遗忘,但400年后,思想仍可改变世界。我目睹了思想的力量,我见过人们以它为名杀戮,或是为了维护它献出生命。”
——谨以《V字仇杀队》的一段台词,献给天才黑客亚伦.斯沃茨
自序 《理想主义者》的诞生/1
前言 糟糕的事/1
第一章 诺亚?韦伯斯特和美国版权运动/1
第二章 对知识征税/27
第三章 未来的版权,未来的图书馆/55
第四章 极限图书馆/81
第五章 争取公共领域的官司/107
第六章 不合作就干掉他/135
第七章 开放存取运动/161
第八章 黑客与黑客精神/191
第九章 网络属于你们/217
第十章 如何拯救世界/245
致谢/268
糟糕的事
2013年1月4日,星期五,亚伦.斯沃茨醒来时心情不错。虽然这一天的纽约布鲁克林区阴云密布。得了流感的斯沃茨,身体正在恢复中,他扭过头自顾自地对女友塔伦.斯坦布里克纳-考夫曼说了句:“这将是伟大的一年。”
这话说得十分乐观。两年前,在麻省理工学院(以下简称MIT),斯沃茨利用网络从一个叫JSTOR的在线数据库下载了数百万篇学术期刊论文,因此遭到联邦政府起诉并且被捕入狱。下载学术论文本身并不违法,但是下载量如此之大,而且是在没有得到明确授权的情况下——这么说吧,至少位于波士顿的美联邦检察官办公室是以这项罪名起诉他的。斯沃茨被捕并被指控犯下数项与电脑犯罪相关的重罪,因此他正面临最高可达50年的监禁和100万美元的罚款。
斯沃茨受到最高量刑裁决的可能性并不大,不过他的朋友和家人想不通:斯沃茨为什么会面临牢狱之灾?斯沃茨的前女友奎恩?诺顿在2011年4月受检察官约见,她问他们为什么执意要将过度下载捏造成一种严重的罪行。“我对他们说这很荒谬,请(首席检察官史蒂芬?海曼)不要这么做,”诺顿记录了这次会面的过程,“但他们光是听,什么也没说。”
检察官按照一贯的做法,利用可能判处长期监禁来向斯沃茨施加压力,迫使他签署认罪协议。不过他们坚持认为,即使签署了认罪协议,斯沃茨仍然必须坐牢,至少得入狱几个月。联邦政府起初提出的处罚相对来说还算仁慈:一项重罪判决,在联邦监狱服刑3~13个月,然后再施行一段时间的监外看管。
但斯沃茨拒绝签署任何会将自己送进监狱的认罪协议。监外看管会限制他使用电脑,他不想这样,也不愿意在自己的档案里留下重罪记录。在被捕几个月后,斯沃茨和诺顿去了华盛顿,在经过白宫时,斯沃茨曾经沮丧地说:“他们不会让重犯在这儿工作的。”
26岁的斯沃茨个子不高,皮肤有些黑,浓密的黑发长过耳际,有时候还会留点儿络腮胡,比胡碴儿略长一些,但不至于到胡子拉碴的程度。当还是小男孩的时候,他觉得自己“胖得没脸见人”,并为此深感自卑。不过年岁渐长的他成了一个瘦削的帅小伙,与少年时期那个笨拙的电脑奇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2001年,《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刊载了一篇报道,称赞斯沃茨在电脑编程方面具有远超实际年龄的天赋,报道中将当时年仅14岁的他称为是“难得一见的天才”。19岁那年,他参与创建的网站红迪网(以下简称Reddit)被期刊出版商康泰纳仕收购,这位“神童”的风头更是一时无两。这次收购的具体价格虽未公布,但据传为1000万~2000万美元。
斯沃茨未向他人透露这笔收入的具体金额,但金额肯定不小。“他的缄口不语一直是我们两个之间的笑话,”诺顿这样写道,“我时不时连哄带骗地打听,可他始终守口如瓶。”斯沃茨独自守着许多秘密。在与塔伦的第一次约会中,他对自己遭受的法律困境只字不提,甚至连自己曾被捕的事也没有透露。在提到自己的案子时,他只是婉转地用“糟糕的事”来指代。
那件“糟糕的事”始于2011年1月初,当时MIT的网络工程师在一个地下室的网络交换机柜里发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它被接入了校园网,在飞速从JSTOR上下载文件,每分钟可达数百份。为此,学校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并于当年1月6日拍到一个长着黑色鬈发的白种年轻人从机柜里取回了电脑。虽然这人试图用自行车头盔遮掩脸部,但辨认起来还是很容易:他就是亚伦?斯沃茨。
事情到这里并未结束,反而产生了更多新问题。亚伦.斯沃茨名声在外,他既不是心怀恶意的黑客,也不是搞破坏的“脚本小子”,而是赫赫有名的程序员兼政治活跃分子。他和互联网名人劳伦斯.莱斯格(Lawrence Lessig)和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互联网之父)都是朋友。此外,斯沃茨还是哈佛的研究员,他的个人博客在全世界拥有大量粉丝。那么他为什么会像翻墙入室的飞贼一样,偷偷摸摸地出现在MIT的地下室里,大量下载晦涩难懂的研究论文呢?他打算拿这近500万篇从JSTOR上下载的论文怎么办?他到底在打什么主意?
即使在斯沃茨被捕两年后,这些问题依然无解。政府认为他企图将从JSTOR上下载的这些文档免费上传到互联网上。从孩童时代起,斯沃茨就投身于“自由文化运动”。这场运动主张,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应该取消而不是竖起信息分享的屏障;网络应该充当馆藏无限的图书馆,而不是书店,其中的内容应该对所有人开放。
自由文化根植于公共领域,而公共领域的概念则要回溯到最早的版权法。当一件作品的版权到期,它就进入了公共领域,意味着公众既不用付费,也不用经任何人允许,便可以免费使用、修改、随意分享这一作品。1790年,美国通过了第一部版权法,规定版权保护期为14年,可以延期一次,当时留给公共领域的空间是很充裕的。斯沃茨第一次从JSTOR上下载文章的时候,美国的版权法对于1978年之前发表的作品的版权保护期限已经延长至作者去世后70年,公共领域也就相应地被缩减了。
许多自由文化的拥护者认为应该缩短版权保护期限,扩大公共领域。“我希望版权法能回归到起初的样子,”斯沃茨在2002年写道,“重新获得这些自由困难重重,肯定很不容易,但我们必须努力争取。”斯沃茨甚至认为,限制公众获得有用的知识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拥有大量信息的人有义务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与信息匮乏者分享。
这样的主张令许多出版商、电影制片厂、唱片公司、软件生产商和其他一些文化相关行业的人感到恐惧。刻意维持信息稀缺是他们的谋生之道,而激进的自由文化运动会让他们破产。对这些行业来说,未经许可便在网上分享文件不是“解放”,而是“盗窃”,像斯沃茨这样的人不是理想主义者,而是盗贼。
“偷就是偷,不管是用电脑命令还是撬棍,不管偷的是文件、数据,还是金钱。”美国检察官卡门?奥提兹在新闻发布会上宣读对斯沃茨的公诉书时说道。毕竟,不论是从美国的法律还是从常识来说,版权无疑是财产权的一种,而严格执行保护财产的法律显然对整个社会是有益的。
这份公诉书公布几天后,在文化期刊《格尔尼卡》(Guernica)的网站上,斯沃茨的朋友约翰?萨莫斯和乔治?斯拉巴讥讽奥提兹那句道德评价是过分简单的“套套逻辑”。“‘偷就是偷’是句空话,它混淆了不同类型的网络犯罪在法律和道义上的区别。比如,盗用信用卡和社会保障卡号的行为的确应该人人喊打,但是像亚伦这样,是在竭力帮助受过教育的公众更容易获得知识,”他们写道,“奥提兹女士却叫公众忽略他行为背后的动机,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可是,斯沃茨却从未公开透露过自己的动机。他很少谈论此案,哪怕是最亲密的朋友,也不愿提起。部分原因是耻于谈及,另一部分则是因为他性格如此,他习惯自己消化情绪,而且不愿意让朋友搅进这摊浑水中来,以免他们被政府的怒气殃及。正如塔伦后来所说,斯沃茨总觉得“不应该依赖任何人……有能力的人出了事就要自己扛”。
斯沃茨对于请求帮助有一种近乎病态的厌恶,哪怕是向空中小姐要一杯水,也会让他内疚不安。“我觉得自己的存在就是在给这个世界找别扭。也许不算很别扭吧,肯定算不上很别扭,但无论如何就是不合适,”他在2007年写道,“即使是和最好的朋友在一起,我还是觉得自己不合时宜,哪怕仅有最轻微的冲突和迹象表明这种感觉是对的,我也会回到自己的角落里藏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说,被捕后的斯沃茨一直缩在自己的世界里,似乎再也不打算走出来了。检察官给出的认罪协议一次比一次严苛,双方一直相持不下。随着4月1日开庭日期的临近,首席检察官史蒂芬?海曼已经清楚地表示,如果检方胜诉,会要求按照量刑指南判处斯沃茨至少7年监禁。
不过,新的一年代表新的开始,2013年年初,斯沃茨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聘请了新的律师——来自位于旧金山的柯克&文?内丝特律师事务所,这是一家专门针对知识产权法和智能化犯罪官司的公司。他的首席律师艾略特?彼得斯——这位律师与本书作者没有任何关系——认为政府扣押斯沃茨个人电脑的行为不当,希望能说服法官阻止检方使用从这台电脑里取得的证据。如果法官首肯,那么也许检方不得不拿出更好的认罪协议,斯沃茨可能会赢。
“我们会打赢这场官司,然后我就可以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斯沃茨对女友说。他的兴趣事项列表排得满满当当的。斯沃茨的兴趣非常广泛,而且每一种都叫他沉迷不已——这一点有时会让希望斯沃茨全身心投入的同事和合作伙伴大为光火。他是个程序员,也是政治活动家,还是一位灵感迸发的作家。他已经开始写作且放弃了好几本书的草稿。近来他又成为一家名为《阻击者》(The Baffler)的小杂志的特约编辑。同时,他还开始研究联邦药物政策的改革问题。斯沃茨喜爱小说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作品,也看过数量惊人的电视剧,比如,《路易不容易》(Louie)、《老板》(Boss)和《新闻编辑室》(The Newsroom)等。
2006年,斯沃茨曾写过一篇《通才宣言》(Generalist Manifests),倡议读者们对待专业应该富有远见,不要故步自封。比如,软件工程师不应满足于调试计算机程序,更应该想想怎样将自己的才干用于“调试”世界。“人们害怕宏大的理想,因为那是对现状的挑战。但是你们不该这样,”他写道,“博文强识应该成为你们的座右铭,心怀天下应该成为你们的口头禅。”
他也身体力行地承担起“应用社会学家”的责任,积极致力于为改善社会制定合理的策略。“拯救世界”一直雄踞亚伦?斯沃茨愿望清单的首位,这是他的人生志向。2011年,他甚至起草了一份题为《如何拯救世界(第1部分)》的白皮书。为了积聚公众力量,对政策施加影响,从而促使社会发生改变,他在白皮书中提出了八项策略并一一进行了分析,这些策略涉及从公共关系(“在一个民主社会里,改变世界通常意味着改变公众的观念”)到法律诉讼(“诉讼是一种强大的激进策略”)等多个不同的领域。
不过在多数情况下,斯沃茨还是倾向于通过提高效率的方法来拯救世界。他贪婪地阅读各类商业书籍,比如,投资者沃伦?巴菲特的自传、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的自传,以及所有对组织行为和管理策略有所洞见的书籍。2011年年初,斯沃茨为一本有关丰田汽车的书写了一篇简短的书评,他发自肺腑地写道:“毋庸置疑,精益生产方式(这是丰田公司的管理哲学:追求完美高效的制造技术)是人类最伟大的艺术形式。”(“紧随其后的是‘个性’。”斯沃茨进一步解释道。)
斯沃茨对系统很是痴迷,痴迷于对它们进行优化和提高,令它们在从未涉足的领域发挥作用。“改革是一种非A即B的测试。”斯沃茨常常这样说。他的意思是,高效的系统本身就能辨清成败,并且能从两种结果中吸取经验教训,对战略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是一种非A即B的测试”同样适用于他的生活和工作:先尝试这样,再尝试那样,然后把效果较好的那个坚持下来。斯沃茨就是这样对一个又一个的项目进行探究和调整,直到得出答案,达到理想的结果以及得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那件“糟糕的事”之所以糟糕,部分在于它与逻辑分析背道而驰。亚伦?斯沃茨没有任何犯罪记录。他被指控的“罪行”与暴力无关,主观上也没有恶意。斯沃茨交出了下载的所有文档,而JSTOR出于自身形象的考虑,也向检察官表达了不希望斯沃茨被判入狱的意愿。可是位于波士顿的美国联邦检察官办公室却递交了13项重罪控诉,而且以一种在斯沃茨看来是莫名亢奋的态度紧咬此案不放。这事坏就坏在这里:这是一个靠制造犯人以保证自身永久延续的体制,而且专有一套不透明的司法程序为其保驾护航。
斯沃茨最恐惧的事情之一,就是被一套荒唐僵化的体制所束缚,他害怕体制坚持以其自身的标准来评判他,却不顾及他的个人标准。斯沃茨已经从人生遭遇到的大部分僵化官僚机构中逃离:高中、大学、公司,等等。他一旦发现自己无法接受它们的限制与影响,便会永远地摆脱它们。司法部门同样僵化不堪,抵抗是无效的,迅速逃离才是上策。可是逃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也许JSTOR一案中最糟糕、最折磨人的地方就在这里:斯沃茨既无力改善司法程序,也无法逃脱它的势力范围。
几年后,斯沃茨的朋友塞思?舍恩写下了斯沃茨对于“解释”的无限推崇。在舍恩看来,斯沃茨相信“通过向人们做出详细的解释,就能修补这个世界”。斯沃茨坚持不懈地为消除世界的不公和低效而努力(这二者对他而言是同义词)。他总是精力充沛、耐力惊人地提出各种建议,可是有的人并不想听一个自以为是的年轻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况且这个年轻人似乎还没完没了地想做徒劳的争论。“他是个容易激动的年轻人,”软件工程师戴夫?温纳在2003年写道(他是斯沃茨早期的工作伙伴之一),“多年来,他对我就像对待废物一样,我受够了。我实在无法忍受下去了,不论他是个孩子还是大人。”被一些人视作才华的特质,却被另外一些人解读为不成熟。
斯沃茨的言论可能的确有些夸大其词,带有明显的倾向,甚至故意挑衅,有时候还会慷慨激昂地说些惊世骇俗的言论。十几岁的时候,他质疑将传播和持有儿童色情物视为违法的法律,认为它们“逻辑荒谬”。2006年,他提出,音乐的品质呈现提升趋势,而且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就音乐性而言要逊于艾美.曼恩发表于2005年的专辑《被遗忘的手臂》。他拒绝穿商务正装,称它们是“权利差距的外化证明,将不平等以特定形式加以巩固”。
“他有些年轻人常有的想法,我觉得很正常,可以说,每次不论他在做什么——或者至少是打算做什么的时候——他总是对其正确性深信不疑,”他的朋友韦斯?费尔特后来说,“但一般人最后往往会摆脱这个状态,但我不知道他是否摆脱了。”
斯沃茨一生中经常因为琐事而引起强烈的反应,小小的冒犯也总是被夸大成道德危机。他对食物的挑剔到了过分的地步。他只吃清淡的白色食物,比如,干麦片、白米饭、必胜客一人份的奶酪比萨,等等。(“在一次参加国际互联网大会时,我对食物的要求简直到了极致:不光所有食物都要白色的,甚至连装食物的盘子都得是白色。”斯沃茨在2005年写道,“后来蒂姆?伯纳斯-李把我妈妈叫到一边,说他为我的饮食习惯感到担心。”)斯沃茨从小就患有溃疡性结肠炎,他对味道的挑剔部分源自于此。不过他也对朋友们说自己“味觉超常”,也就是说对于味道特别敏感,仿佛味蕾随时处于从小黑屋里出来乍见灿烂阳光的状态。他的朋友本?威克勒觉得他还是个“感觉超常者”,因为他总是在极端的情绪中摇摆。
2013年1月11日是个星期五,这天早上斯沃茨的情绪似乎特别低落,与前一周的乐观开朗形成鲜明对比。他慢腾腾地起床,告诉塔伦说自己打算留在家里,不去思特沃克(ThoughtWorks,这是一家全球性IT咨询公司)上班。“我说:‘好吧,干脆我也和你一起留在家里,我们去远足怎么样?今天去远足吧。’”塔伦回忆道,“他说不,说他真的很想休息,而且想一个人待着。”
塔伦去上班之后联系了威克勒,两人打算在那晚组织一次聚餐,希望借此机会让斯沃茨振作起来。塔伦和斯沃茨是经由威克勒介绍认识的。2010年年底,斯沃茨和奎恩?诺顿多年的交往几近结束。“我和他开始约会的前两个月之中,他辞了两份工作,和前女友分了手,从剑桥搬到了纽约,还被告上了法庭,”塔伦回忆道,“真是流年不利!”
尽管身处重重逆境,但两人之间的感情还是越来越深厚。开始恋爱不久后,斯沃茨、塔伦和两人共同的朋友还一起去采摘草莓了。这种事,斯沃茨向来是很厌恶的。其中一位叫内森?伍德哈尔的朋友后来谈起这件事时很含蓄地说:“摘一下午草莓不是他的风格,他觉得那是在浪费时间。这事儿主要是塔伦的主意。后来我还和塔伦开玩笑说,斯沃茨一定真的很喜欢她。”
2012年春天,他们在布鲁克林区的皇冠高地租了一套小公寓,开始同居生活。“我们开玩笑说,搞人口普查的人会被我们搞晕的,”塔伦说,“我们可能被当成两个同居的高中辍学生。”30随着感情的升温,斯沃茨渐渐开始拉近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距离,不再像以前那样,把身边最亲密的人也拒之于千里之外。“开始交往的时候,他不希望感觉自己在任何事情上对我有所依赖,”塔伦说,“后来他改变了很多,他认为我们两个人能够互补。”2012年年底时,他们的关系已经非常稳定了。
2013年1月11日,周五的晚上,塔伦下班了。在回家之前,她到本?威克勒的公寓待了一会儿。她一边逗着威克勒家新降生的小宝宝,一边说斯沃茨考虑等这个案子结束后就和她结婚。斯沃茨对婚姻一直持反对态度,可是现在他渐渐认为自己也许错了。如果连结婚也有可能的话,那么一切皆有可能。
理想主义者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理想主义者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理想主义者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