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检监察工作核心法规

纪检监察工作核心法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纪检监察工作核心法规》编写组 编
图书标签:
  • 纪检监察
  • 党风廉政
  • 法规汇编
  • 反腐败
  • 监督
  • 执纪
  • 党内法规
  • 公务员行为
  • 政治建设
  • 法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方正出版社
ISBN:97875174050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127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纪检监察工作核心法规》分为:纪检工作核心法规、监察工作核心法规上下两篇。

目录

上篇纪检工作核心法规
中国共产党章程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17年10月24日通过)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2016年10月27日)
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2015年10月18日)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2016年10月27日)
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
(2017年7月1日)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2015年10月18日)
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
(2016年7月8日)
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
(2017年1月8日)

下篇 监察工作核心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18年3月11日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2018年3月2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2017年9月1日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017年11月4日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2012年3月14日修正)
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
(2007年4月22日)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
(2012年8月22日)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要》 导言:穿越时空的智慧之光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的演进史。在中华文明的漫长岁月中,无数先贤哲人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卓越的智慧,构建起一座座思想的丰碑,这些理论和观念,如同夜空中的星辰,指引着后世的航向。本书《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要》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解析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先秦至魏晋时期的核心思想体系,帮助读者领略中华文明思想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我们不专注于具体的制度、法规或现代治理体系,而是回归到对“道”、“德”、“仁”、“义”、“礼”、“智”、“信”等基本范畴的哲学探讨,以及它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生成与流变。 第一篇:先秦诸子的思想图景 第一章:儒家思想的伦理基石与社会理想 本篇将聚焦于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其核心在于“仁”与“礼”的辩证统一。“仁”作为内在的道德情感与修养,强调人与人之间真挚的爱与尊重;“礼”则为外在的行为规范与社会秩序的维护。我们将详细探讨孔子在政治上主张的“克己复礼为仁”及其对后世政治伦理的深远影响。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了著名的“性善论”。本章将剖析孟子对“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阐发,及其如何论证人性本善,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仁政”的政治哲学,包括“保民而思天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荀子的贡献在于其“性恶论”和对“隆礼重法”的强调。我们将解析荀子如何通过后天学习和教化(“化性起伪”)来实现社会秩序的构建,以及他对礼仪制度的系统化构建,这与仅凭内在自觉的儒学流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互补。 第二章:道家哲学的自然无为与逍遥境界 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为僵化的社会秩序提供了一种超越性的视角。老子的《道德经》是理解道家哲学的关键文本。本章将深入解读“道”的本体论意义——“道可道,非常道”,探讨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以及“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智慧。老子哲学提供了一种顺应自然规律、避免过度干预的生存哲学。 庄子的哲学则更偏向个体精神的解放与自由。我们将细致分析庄子关于“齐物论”的探讨,如何打破主客观的二元对立,实现对万物本性的深刻理解。更重要的是,本章将阐释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即个体如何在精神层面摆脱世俗的桎梏与名利的束缚,达到与“道”合一的绝对自由境界。 第三篇:法家与墨家的社会实践哲学 第三章:法家思想的秩序构建与权力运作 与儒家的德治主张相对,法家思想更加关注现实的政治权力运作和国家治理的效率。本章将聚焦于商鞅、申不害、韩非子等人的核心观点。我们将详细解析韩非子如何集法、术、势三者于一体,构建了一套严密的君主专制理论体系。重点在于对“法治”的理解——即法律的公开性、统一性和无情性,以及“循名责实”的行政管理方法。本章探讨法家思想对实现大一统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并分析其在人性假设上的悲观主义倾向。 第四章:墨家学说的兼爱与尚同 墨家学说以其强烈的社会关怀和实践性在春秋战国时期独树一帜。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墨子的“兼爱”主张,即无差别地爱所有的人,这与儒家的“差等之爱”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将探讨“兼爱”的功利主义基础,以及为了实现社会公平而提出的“非攻”(反对不义的战争)和“尚同”思想(君主应与民众意见一致)。墨家的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体现了他们对社会资源合理分配和对民众疾苦的深切关注。 第三篇:魏晋玄学的思辨与转向 第五章:玄学的兴起与“名教”的危机 汉代以后,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稳固,思想界逐渐出现对僵化教条的反思。魏晋时期,在社会动荡与士人阶层对现实政治失望的背景下,玄学应运而生。本章将阐述玄学以老庄哲学为主要资源,对儒家“名教”进行批判性反思的过程。重点在于探讨“名教与自然”的冲突,即人伦名分(名教)与人的本性(自然)之间的矛盾。 第六章:竹林七贤与“三玄”的哲学实践 本章将具体分析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实践。以王弼对《周易》的阐释为起点,探讨其“贵无”思想的形而上学意义。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嵇康的“非汤武而薄周孔”,以及他追求的个体精神的绝对自由与对世俗的疏离。最后,对“竹林七贤”的精神状态进行描摹,理解“越名教而任自然”如何成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自我救赎的终极途径。 结语:古代思想的当代回响 中国古代哲学并非僵死的教条,而是流淌在民族精神中的活水。本书的总结部分将不再探讨现代治理结构或具体法规的执行细节,而是回归到对这些思想遗产的价值评估。我们将审视儒家伦理如何塑造了东方社会的群体关系,道家思想如何提供了应对压力与变化的内心定力,法家智慧如何塑造了中国政治的强大中枢,以及玄学如何为后世文学艺术提供了不朽的灵感源泉。理解这些哲学思想,是理解中华文明核心价值体系的钥匙。 本书聚焦于对中国古代哲学核心概念、本体论、方法论和历史流变的深入解析,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古代思想导论,而非对具体行政或法律规范的介绍与探讨。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法律和政治体系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纪检监察工作核心法规》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吸引力。我一直对国家机器的运转机制,特别是权力如何被约束和制衡的过程,感到好奇。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关于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比如从秦汉到明清,御史制度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又或者是不同历史时期,监察机构的设置、职能和权限是如何界定的。我甚至希望书中能够涉及一些关于西方国家在权力制衡方面的实践,比如三权分立的理念是如何被引入和应用的,以及不同国家的监察机构又是如何运作的。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更像是在描绘一个理想中的“清官”画像。它不断地强调“道德”、“操守”、“品德”这些概念,并且用一种非常宏大叙事的方式来呈现。我本以为会看到一些关于具体的法律条文,关于“规章制度”的演变,甚至是关于“司法程序”的介绍。但书中更多的是一些关于“为什么要做”,而不是“具体怎么做”的讨论。它仿佛是在向我描绘一个“完美世界”的蓝图,却忽略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尝试去寻找一些关于“监督的制度设计”,关于“权力寻租的防范机制”,甚至是关于“信息披露的法律框架”。但这些内容,在这本书中却显得异常稀少。

评分

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尤其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特别感兴趣。所以,《纪检监察工作核心法规》这个书名,一开始吸引我的地方在于,我以为它会深入探讨历史上那些负责监督百官的机构,比如御史台、都察院等,以及它们在不同朝代的发展演变。我期待能看到关于这些机构的设置、职能、人员构成,以及它们在实际运作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又面临过怎样的挑战。我甚至希望能从中了解,在古代,有哪些具体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是用于约束官员的行为的,以及这些制度是如何被执行的。我希望书中能够引用一些历史文献,比如奏折、诏书、史书中的记载,来印证和说明那些法规的具体内容和历史背景。然而,这本书的内容,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在进行一种“道德说教”。它不断地强调“廉洁”、“奉公”、“为民”这些概念,并且用一种非常抽象和理想化的方式来阐述。我本以为会看到一些关于“权力监督的机制设计”,关于“法律法规的条文解读”,甚至是关于“案例分析”的内容。但书中更多的是一些关于“应该是什么样”的论述,而缺乏“过去是什么样”的实证。这种“只谈理想,不问现实”的写作方式,让我觉得有些不接地气,也与我对历史研究的期待有所偏差。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是《纪检监察工作核心法规》,但读完后,我感觉更像是在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官僚体系运作的史书里,偶然翻到了一本关于现代治理模式的实验性小册子。书的开头部分,几乎是以一种近乎学术的严谨,勾勒出了某种理想化的“权力监督”模型。我本以为会看到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历史时期,某个官员如何因为某种“违规”行为而受到“审查”,又或是不同朝代对于“清廉”的标准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然而,书里更多的是对某种抽象概念的反复阐述,比如“忠诚”、“勤政”、“廉洁”这些词语,它们被拆解、再重组,试图构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读到中间,我尝试去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制度,能够支撑起这种对权力的约束。我期待能看到关于不同朝代御史台、都察院的职能划分,甚至是明朝的锦衣卫、东厂是如何在权力链条中扮演监督角色的。但很可惜,书里关于这些的描述,更像是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片段式引用,并没有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逻辑和运作机制。就好比,我本想学习一套完整的太极拳,结果只学到了几个孤立的起势动作,而且这些动作之间缺乏连贯性。这种“只说不练”的感觉,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我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真的认为这些抽象的原则本身就足以构成“核心法规”,还是说,这些原则只是为后续更实际的内容做铺垫。但无论如何,以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似乎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那种“核心”二字所蕴含的分量。

评分

我是一名基层的工作者,日常接触的很多工作都与“规矩”和“制度”息息相关。所以,当我看到《纪检监察工作核心法规》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觉得它可能会成为我的“案头书”,一个能够指导我日常工作的“宝典”。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像一本操作指南,清晰地列出各种“红线”和“底线”,并且给出具体的“怎么办”的建议。我希望看到一些关于“权力边界”的划定,关于“利益冲突”的处理,甚至是关于“信息公开”的尺度把握。比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模糊的地带,不知道什么样的行为属于“违规”,什么样的属于“灰色地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清晰的界定,让我能够更安心、更规范地开展工作。我甚至设想,书中可能会包含一些“典型案例”,通过分析这些案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那些抽象的“法规”是如何在现实中发挥作用的。比如,某个领导干部因为什么原因被查处,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了哪些“法规”,又是如何被“适用”的。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仿佛在试图构建一套关于“理想官员”的哲学体系。它更多地是在探讨“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如何具体地做”。它一直在强调“原则性”,却很少触及“操作性”。读到后面,我感觉就像是在听一堂关于“为官之道”的哲学课,而我更需要的是一本关于“如何不犯错”的实用手册。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幕后故事”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关于权力运作的微妙之处。我买《纪检监察工作核心法规》这本书,是抱着一种“窥探”的心态,希望能从中了解,在那些看上去波澜不惊的权力背后,究竟是如何进行制衡和约束的。我曾想象,书中或许会描绘出一些惊心动魄的“拉锯战”,比如某个改革派如何试图挑战既得利益集团,又或者某个权臣如何巧妙地规避监督,最终又被何种力量所揭露。我特别想看到那些关于“证据链”的构建,关于“信息不对称”的博弈,甚至是关于“心理战术”的应用。然而,这本书的内容,似乎更像是在一本官僚体系的“操作手册”里,摘录了几页关于“品德修养”的章节。它不断强调“公平”、“公正”、“法治”这些普适性的价值观,并且用一种非常“正确”但缺乏细节的方式来阐述。我尝试去寻找一些具体的“规章制度”,比如关于财产申报的细则,或者关于利益回避的界限,又或者对某些特定职权进行限制的具体条款。我甚至想知道,在过去,当一个官员被举报时,究竟会经历怎样的调查流程,哪些程序是必须遵守的,哪些是可能被绕过的。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在一个宏大的舞台上,导演不断地对着演员喊“你们要演得公正,要演得真实”,却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剧本和表演指导。这种“隔靴搔痒”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有些失望。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更具体、更接地气的启示,而不是停留在这些泛泛而谈的原则层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