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预警

专利预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勇著 著
图书标签:
  • 专利
  • 预警
  • 知识产权
  • 技术情报
  • 竞争情报
  • 专利分析
  • 风险管理
  • 创新管理
  • 商业战略
  • 技术趋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36849
商品编码:10006203630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作  者:张勇 著 著作 定  价:48 出 版 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09月01日 页  数:192 装  帧:平装 ISBN:9787513036849   绪论
1.1  产业崛起与技术创新
1.2  技术创新与专利制度
1.3  专利制度与专利风险
第二章  专利风险的基本概念
2.1  专利风险的涵义
2.2  专利风险的根源
2.2.1  产业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
2.2.2  专利制度设计的不确定性
2.2.3  专利制度运行的不独立性
2.3  专利风险的特征
2.3.1  普遍性
2.3.2  相对性
2.3.3  二重性
2.3.4  可预见性
2.3.5  可防控性
2.4  专利风险的分类
2.4.1  从风险层次划分
2.4.2  从风险原因划分
2.4.3  从技术角度划分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张勇编著的这本《专利预警(从管控风险到决胜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基本立意环境,从技术创新与专利制度的关系谈起,系统分析了专利风险存在的普遍性,提出了贯穿技术创新发展全过程的专利预警概念,明确了专利预警的风险预报、危机管理及竞争情报获取等三大基本功能,并在对专利预警运行体系探索的基础上,从国家、区域、行业和企业四个不同层面研究了专利预警的具体作用、类型,并辅以案例介绍,*后对专利预警的*新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本书将专利预警的理论分析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突出了问题的针对性和方法的可操作性,适合知识产权及产业经济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单位管理人员以及专利信息服务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张勇 著 著作 张勇,1979年生于陕西洛南。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不错工程师,**专利信息领军人才。国家知识产权局骨干人才。曾就职于北电网络、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新闻办公室等单位,现任北京国之专利预警咨询中心副总经理。长期从事专利审查、专利信息利用研究管理工作,参与过多项知识产权政策研究课题,主持过数十项重大专利预警、专利评议、专利导航项目,创造性地提出了专利导航规划类项目的研究方法。 2015 年1 月17 日晚10 时许, 本书第三稿完成, 计十五万余字。
兴奋和轻松的心情随着笔记本电脑的关闭而在刹那间舒展到全身, 我相信, 我的这种心情和导演在面对影片制作的杀青, 建筑师在面对高楼建筑的封顶时那种感受不会有区别。那是一种呕心沥血之后面对成果的兴奋, 那是一种卸下重负之后回望征程的轻松。
这一夜, 我失眠了……
2009 年以来, 我一直在北京国之专利预警咨询中心从事专利预警研究和专利社会服务工作。在这个**的专利预警团队中, 我有机会先后承担过一大批国家、区域、行业和企业的重大专利预警项目的研究和管理工作, 这些项目很多都是前瞻性的探索性项目, 没有成熟经验可循, 更没有理论等
《新世界大航海:17世纪的科技、贸易与文化碰撞》 (一本关于早期现代欧洲与世界交流的深度历史著作) 内容概述 《新世界大航海:17世纪的科技、贸易与文化碰撞》并非一部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或技术监控的论述,而是一部聚焦于十七世纪——这个被誉为“科学革命”与“大发现”交汇时期的全球变局的史诗级著作。本书带领读者穿越风起云涌的百年,深入剖析欧洲列强如何借助前所未有的航海技术、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心,重塑全球贸易格局,并引发了深刻的文化与社会转型。 全书以时间为经,以地理空间为纬,系统梳理了17世纪在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发生的关键性事件及其相互作用。作者摒弃了以往将特定地域或单一事件孤立考察的传统视角,而是着力展现一个相互连接、充满张力的全球体系的雏形是如何在风浪与炮火中建立起来的。 第一部分:技术驱动的扩张——航海术与新工具的革命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推动地理大发现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技术进步。十七世纪的远洋航行,依赖的不再仅仅是沿岸导航,而是对精度要求极高的天文学和数学应用。 风帆与船体设计的革新: 详述了卡拉克帆船向更高效的盖伦船和飞船(Frigate)的演变。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调整龙骨结构、增加侧舷高度和引入更复杂的索具系统,使得船只不仅能承载巨量的货物,更能有效抵御大西洋的恶劣风暴,并适应不同海域的航行需求。这种工程学上的突破,是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物质基础。 导航仪器的精进与标准化: 本章深入考察了象限仪、十字晷以及早期精密计时器的发展历程。讨论了这些工具如何从军事和天文观测的附属品,逐渐成为标准化的商业航海设备。重点分析了英国和荷兰的航海家、制图师如何通过国家资助和民间社团的协作,推动了全球海图的绘制精度的大幅提升,特别是对经度测量的探索与早期尝试。 火炮技术与海权的确立: 这一部分将技术视为政治权力的延伸。分析了铸铁炮和青铜炮的冶炼技术改进,如何使得欧洲船只在吨位相近的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火炮的标准化生产和装载效率的提升,直接转化为对关键贸易航道和殖民据点的控制力,是“枪炮、病菌与钢铁”理论在海洋舞台上的生动例证。 第二部分:商业模式的重塑——资本主义的早期形态 十七世纪是现代金融与商业组织形态的孵化期。本书详细剖析了这一时期诞生的创新性经济工具,它们如何将遥远的风险转化为可计算的投资回报。 股份制公司的诞生与扩张: 重点分析了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成立背景、法律结构及其对全球资源的垄断策略。讨论了股份制如何有效地分散了远洋贸易的高风险,吸引了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参与到全球经济活动中。详细描绘了这些公司如何在亚洲建立贸易站、签订条约,甚至发行自己的货币和宣战的“准国家”行为。 信贷与汇兑系统的复杂化: 探讨了阿姆斯特丹银行和伦敦金融城在国际清算中的核心地位。分析了汇票(Bill of Exchange)如何取代大宗贵金属流通,成为连接欧洲、美洲和亚洲贸易网络的关键媒介。这一部分解释了信用工具如何使得贸易规模突破了实物黄金和白银的物理限制。 “重商主义”的实践与冲突: 系统梳理了当时欧洲主要国家推行的重商主义政策——无论是法国的积极干预(如柯尔贝尔的改革),还是英国的《航海法案》。这些政策的初衷是积累财富和增强国力,但其结果往往是加剧了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和殖民竞争,为后续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文化的交汇与冲击——新世界的认知与重构 技术的进步和贸易的拓展必然带来观念的碰撞。本部分关注地理大发现如何颠覆了欧洲传统的宇宙观、人类学和社会结构认知。 地理学与博物学的范式转移: 考察了早期探险家和传教士带回的动植物、矿物样本,如何冲击了亚里士多德式的自然哲学体系。重点分析了亚历山大·冯·洪堡等早期自然科学家的工作,他们通过系统性的测量和分类,开始构建一套基于观察而非经典的科学认知框架。 “他者”的建构与人类学的萌芽: 探讨了欧洲人如何面对美洲土著、非洲奴隶和亚洲的古老文明时,产生的震撼、傲慢与理解的复杂心理。分析了旅行文学、传教士报告如何塑造了欧洲社会对“异域”的想象,以及这些想象如何被用于合理化殖民统治和奴隶贸易。书中对不同文化交流中产生的“混血”现象(技术、习俗、艺术)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宗教、帝国与知识的传播: 详述了天主教与新教的传教运动如何与殖民扩张紧密结合。耶稣会士在中国的活动被视为一个关键案例,分析了他们如何在学习和运用中国古典知识的同时,试图将欧洲的科学与神学植入东方精英阶层。 结语:黎明前的张力 本书的收尾部分总结了17世纪在全球范围内留下的持久遗产:一个以海洋为纽带、以资本为驱动力的不平等世界体系的奠基。它不是一个关于和平交流的田园牧歌,而是一个充满竞争、剥削与技术飞跃的动荡时代。作者强调,正是这一百年的剧烈变动,直接设定了随后两百年间全球政治经济的底层逻辑,其回响至今未绝。通过对科技、贸易和文化三重奏的深入剖析,《新世界大航海》提供了一个理解现代世界起源的宏大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老实说,有点像是在参加一场高强度的头脑风暴。它不是轻松的休闲读物,更像是一份需要你全神贯注去消化的专业报告。书中的论述严谨,逻辑性极强,每一章节的展开都建立在前一章的基础上,环环相扣,不容丝毫疏忽。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关于“潜在侵权风险识别”的章节,作者详细地列举了各种可能导致侵权的场景,并提供了详细的分析模型,让我对知识产权的边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书中关于“竞争对手专利布局分析”的技巧也非常实用,教你如何透过杂乱的专利数据,找出对手的核心技术和战略意图。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教会你如何从海量的专利信息中提炼出有用的情报,并将其转化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洞察。它不是告诉你“怎么办”,而是教你“如何思考”,让你自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评分

初次接触《专利预警》,我抱着一种探究未知的心态。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前瞻性”的指南,它教会我们如何站在未来看现在。作者在书中对“新兴技术专利池构建”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未来产业合作的新模式。同时,对于“知识产权风险投资”的探讨,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投资思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比较朴实,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专业性和洞察力却不容小觑。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过于学术化的表达,而是用最直接、最清晰的方式,阐述复杂的概念。我感觉,这本书的作者不仅仅是知识渊博,更重要的是,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性,能够提前预判到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机遇。它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种思维的启迪,让我们学会如何用更长远的眼光来审视专利和创新。

评分

我对《专利预警》的评价,更多是从它的“工具性”出发的。这本书就像一把瑞士军刀,为我们在复杂的专利战场上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实用工具。书中关于“专利数据库检索策略”的讲解,细致入微,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掌握高效的检索技巧。而关于“专利侵权判定指南”,更是为我们规避风险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手册。我个人特别推崇书中关于“无效宣告策略”的介绍,它不仅讲解了如何提起无效宣告,还分析了不同情况下的胜算概率,以及如何将其作为一种反制手段。这本书没有空泛的理论,全是实实在在的“干货”。它帮助我们把原本抽象的专利概念,转化为可以落地执行的具体行动。我感觉,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在这个领域摸爬滚打了很多年,才能写出如此贴近实际、解决问题的著作。

评分

这次阅读,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二字。作者在《专利预警》中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惊叹。他不仅仅是罗列一些概念,而是深入剖析了专利预警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法律逻辑以及社会影响。书中对于如何从宏观政策层面理解专利预警,以及如何将其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相结合,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视角。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产业颠覆性技术预警”的部分,作者分析了历史上的几次技术革命,并从中提炼出预警关键指标,这对于我们这种处于快速变化行业中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专利预警不仅仅是技术部门的事情,而是关乎整个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问题。它挑战了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迫使我们去思考那些尚未发生但可能发生的未来。

评分

《专利预警》这套书,我刚翻了翻,感觉内容上还是挺有深度的。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科普读物,而是更侧重于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比如,书中关于如何构建有效的专利预警体系,就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步骤和方法论,从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到风险评估,每一步都衔接得非常紧密。我尤其欣赏它在分析技术趋势和市场动态方面提供的工具和框架,这对于我们企业内部的技术研发和战略规划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书中还穿插了不少真实的案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通过这些案例,我们能更直观地理解专利预警在实际应用中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特别是那些关于如何规避潜在的侵权风险,以及如何利用专利信息抢占市场先机的讨论,都让我受益匪浅。我感觉这本书不只是给专利从业者看的,对于企业管理者、研发人员,甚至是投资决策者,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它教会我们不仅仅是被动地防御,更是主动地出击,利用专利的力量来驱动创新和发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