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以投资人及投资机构为读者对象,给出了资本时代全新的私募股权投资解决方案,读者定位精准,内容针对性强。
2.本书作者是实战型私募基金投资人,高级金融风险管控顾问,在私募投资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图书内容专业,海量干货,通俗易懂,文末还附有投资入股协议范本,非常适合资本运营人士阅读使用。
2014年阿里上市,当年软银投资的2000万美元,收益一举超过500亿美元;腾讯继2013年4月以1500万元注资滴滴后,一路跟投,至今滴滴回报率已经超过5000倍……投资界有种说法,过去十年是房地产的黄金十年,未来十年是私募股权的黄金十年。
可以说,私募股权投资是躺着也能赚大钱的全新投资方式。本书全面解读了私募的全新玩法,从私募的投资方式、团队组建、组织结构、项目寻找、尽职调查、科学估值、退出机制、风险控制等多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一套私募股权投资的整体解决方案,并在文末附有投资入股协议范本,全书将复杂的概念简单化,将专业的知识通俗化,将抽象的理论案例化,海量干货一网打尽,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非常适合资本运营人士阅读。
向凌云,知名私募基金投资人,青年经济学者。国发集团有限公司总裁,联合国科技城市开发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华美食股份有限公司(美国)董事长,元素餐饮集团(美国)董事长,POKI CAT多客猫美式健康休闲餐饮品牌联合创始人,贵州贵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联合国科学技术组织特别顾问,国际经济促进会秘书长,世界华人企业家协会青年委员会主席,中英美金融家俱乐部创始成员,东盟资本建设联盟名誉主席,美国国际专业管理机构专业教师审核委员会企业管理学教授,美国普林顿大学法学教授,美国普林顿大学投资管理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国际经贸导报》主任记者。
第1章 私募投资,躺着也能赚大钱的新型投资方式
2014年阿里上市,当年软银投资的2000万美元,收益一举超过500亿美元;腾讯继2013年4月以1500万元注资滴滴后,一路跟投,至今滴滴回报率已经超过5000倍……投资界有种说法,过去十年是房地产的黄金十年,未来十年是私募股权的黄金十年。
1.1 解读PE的前世今生
1.2 PE收益优势显著
1.3 PE投资需要重视经济周期
第2章 团队组建,LP和GP,好合作带来大利润
LP(Limited Partner)是有限合伙人,指出资人。GP(General Partner)是普通合伙人,指投资公司内部管理人士。私募股权投资能否盈利,或者说能否获得超额回报,与LP、GP之间的合作是否顺畅息息相关。
2.1 PE团队中的GP和LP
2.2 GP的三种类型
2.3 LP的六种类型
2.4 LP如何选择适合的GP
2.5 GP募资成功的要点
2.6 LP和GP的和气生财之道
2.7 PE团队合伙过程关键点
第3章 完善结构,搭建赚钱的组织形式
有一位投资专家曾经说过,世界最难的两件事PE都在做:一是GP如何把钱从LP手中拿过来;二是LP要愿意把钱给GP。破解这两大难题,需要LP和GP将彼此的责任和义务、权利和职责都约定清楚,这就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形式。
3.1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资金募集
3.2 PE基金的组织关系
3.3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模式
第4章 项目寻找,复制软银投资神话
所有的PE都希望在众多投资项目中遇到千里马,投资独角兽,复制软银投资阿里巴巴时创下的7年获利71倍的神话。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项目,并且在投后管理中提升项目的增值服务水平,是实现私募基金创富神话的基础。
4.1 投资的项目
4.2 投资项目增值:投后管理
4.3 投资项目成功技巧
4.4 私募股权投资PPP项目的应用
4.5 私募股权投资和特色小镇
第5章 尽职调查、科学估值才能做出更佳决策
在私募股权投资流程中,尽职调查和对目标企业的估值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尽职调查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融资方的情况只有通过详尽且专业的调查才能清楚了解。
5.1 尽职调查
5.2 项目评估
第6章 退出机制,账面数字转化为现金
私募股权投资是循环投资,具有“投资-管理-退出-再投资”的循环过程。私募股权投资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控制投资企业或者取得企业的长期经营权,而是为了在恰当的时机退出,让投资者获得高额收益。因此,合理有效地退出就成为投资流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这也最能体现出资本循环流动和私募股权资本的活力。
6.1 把握最恰当的退出时机
6.2 退出的主流形式
6.3 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机制参考
第7章 风险控制,为财富保驾护航
从项目的选择,到投资、管理以及最后的盈利退出,私募股权投资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存在风险,例如价值评估风险、委托代理风险,或者退出风险等。为尽量避免和降低投资中的风险因素,投资机构需要对风险进行管理和把控。
7.1 私募股权投资中的风险
7.2 投资项目的风险控制
7.3 法律风险
7.4 风险管控原则
7.5 风险管控方法
7.6 控制风险的条款
附录:投资入股协议范本
投资入股协议书(非上市)
自然人投资入股协议书
股东投资入股协议书
股权转让协议范本
幼儿园作为专业的幼教机构,有完全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科学教育理念和游戏课程,可为什么入前不久,听到国内某基金公司的老总开玩笑说,每次参加业界聚会,谈论最多的就是PE、VC的话题。再想想过去几年轮番火热的股市、楼市、邮币市……不能不令人感慨,无论市场怎么变,不变的始终是那颗赚钱的心。
那么,股权投资的魅力究竟有多大?
软银集团创始人、总裁及首席执行官孙正义在日本陷入“失落的20年”期间,选择了对中国进行投资。不过他并没有投资实业,也没有投资二级市场,而是以股权投资的形式,投资于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阿里巴巴,最终创造投资界神话,一跃成为日本首富。
草根投资者、小米创始人雷军在2010年投资和创科技20万元,占股1.3%。到2015年11月13日,和创科技成功挂牌新三板,按照市值计算,雷军获得5452.15万元的回报,20万元将近翻了300倍。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天使投资徐小平用38万美元在4年时间获得800多倍回报;体坛股神姚明所持有的账面价值为37.5万元的股份,在短短28个月内飙升至6176.25万元,升幅高达165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股权投资就是在分享优秀企业家智慧的基础上,通过企业成长,达到快速提升个人财富的目的。
截至2017年6月底,我国私募基金的认缴规模已经高达13.59万亿元,单月增长8000亿元,仅半年时间,私募总规模就连续跨越了11万亿、12万亿、13万亿三大整数关口,“三连跳”跃上一个又一个高峰。在这其中,股权及创投私募贡献了主要力量。
与PE/VC行业规模快速扩张相反,由于股票市场震荡,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增长缓慢。根据基金业协会资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末,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认缴规模为2.97万亿元,非证券(包括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其他,其中大部分是股权创投)的认缴规模则达到8.93万亿元。非证券类私募基金是证券类的将近3倍。毫不夸张地说,证券类私募基金趋冷,而非证券类私募基金开始疯狂扩张,正是这两年我国资本市场的真实写照。
那么问题出来了:所有经历过股灾的人可能会心存疑虑,PE/VC如此强劲发展,是否意味着泡沫化已经出现?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私募股权投资大师进行一对一的深度交流。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术语,一切都围绕着核心的投资逻辑展开。他特别擅长将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变得易于理解。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尽职调查”的详细阐述,他不仅仅列出了需要关注的财务、法律、运营等方面的要点,更重要的是,他解释了为什么这些要点如此重要,以及如何通过提问和分析,去发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情况。书中对“投后管理”的讲解,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总是认为私募股权投资的重点在于“投”,而忽略了“管”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大量案例说明,一个成功的私募股权投资,其价值的实现往往在于投后能否帮助企业实现成长和转型,这其中涉及到战略规划、人才引进、运营优化等方方面面。他对于“激励机制”的讨论,也让我认识到,如何将LP、GP以及被投企业管理层的利益有效绑定,是实现共赢的关键。这本书让我对私募股权投资的理解,从一个点扩散到一个面,再到一个立体空间,让我看到了这个行业背后蕴含的智慧和挑战。
评分坦白说,最初是被“解决方案”这三个字吸引,以为能找到一些现成的、可以直接套用的投资模板。结果发现,这本书提供的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构建私募股权投资“思维体系”的蓝图。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出一系列关键性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去思考。他会深入剖析不同类型私募股权基金的特点,比如成长基金、并购基金、劣后基金等等,并详细解释它们各自的投资逻辑和风险收益特征。我特别喜欢他对“风险定价”的探讨,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计算,而是涉及到对宏观经济、行业趋势、以及企业自身特质的深刻洞察。书中对“价值投资”在私募股权领域的具体实践,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他强调的不是短期的价格波动,而是对企业内在价值的长期挖掘和培育,这与我之前对一些“快进快出”的投资模式有很大不同。而且,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信息不对称”在私募股权投资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这种信息优势来发现被低估的投资机会,这一点让我茅塞顿开。总的来说,这本书并没有提供“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和理解私募股权投资的“方法论”,让我能够更系统、更深入地认识这个复杂的领域。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于“风险与回报”的平衡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非常深入地探讨了私募股权投资中的“风险控制”问题,他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多层次的尽职调查、严谨的合同条款设计,以及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来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风险。他并不是回避风险,而是积极地去理解和管理风险,并将风险控制贯穿于投资的整个生命周期。我特别欣赏他对于“被投企业筛选”的标准,他不仅仅关注企业的财务数据,更注重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估,比如技术优势、市场地位、管理团队等等。他强调了“长期主义”在私募股权投资中的重要性,他认为真正的价值创造,需要时间和耐心,而不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书中对“LP与GP的关系”的深入剖析,也让我理解了这种合作模式背后复杂的利益协调和信任机制。他阐述了如何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透明的沟通,来确保LP和GP能够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私募股权投资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这个行业背后蕴含的深刻智慧和精细运作,也让我对如何实现稳健的长期投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了新世界大门的钥匙,让我第一次对“私募股权投资”这个概念有了如此清晰、立体的认识。我一直以为这是一个遥不可及、只属于少数精英的游戏,但作者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我从一个门外汉逐步引导进去。书中对私募股权投资的运作模式,从基金的募集、投资标的的筛选、到投后管理、最终退出,每一个环节都讲解得细致入微,仿佛我真的置身于一场场尽职调查、一次次股权谈判之中。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其中的风险和挑战,反而花了大量篇幅去剖析可能遇到的坑,以及如何规避。他引用了大量的真实案例,这些案例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堆砌,更像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我能深刻理解理论知识是如何在实践中落地,又会遇到怎样的曲折。读完之后,我对这个领域不再感到陌生和畏惧,甚至开始思考它在不同经济周期中的角色和价值。它让我看到了“资本的力量”如何能够赋能实体经济,驱动创新,并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投资者创造长期价值。这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严谨,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概念到高级策略,层层递进,即使是对于金融领域的初学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并且获得满满的成就感。
评分我本来对“私募股权投资”这个概念只停留在模糊的认知层面,以为就是一些大机构在幕后进行资本运作。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非常擅长于剖析“人性”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他详细地解释了为什么投资者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容易受到贪婪和恐惧的影响,以及这些情绪如何导致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他通过对“投资者心理学”的探讨,帮助我认识到,在私募股权投资中,保持冷静和独立思考是多么重要。书中对“估值模型”的讲解,也比我之前看过的任何资料都要深入。他不仅仅介绍了传统的DCF模型、可比公司分析等方法,更重要的是,他详细阐述了在私募股权投资中,如何根据被投企业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估值方法,并进行动态的调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退出策略”的分析,他列举了IPO、并购、股权转让等多种退出方式,并详细分析了各种方式的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这让我意识到,一个成功的私募股权投资,从一开始就应该考虑如何退出,而不是等到投资结束时再仓促决定。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投资技巧,更是一种关于如何理性思考、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的“思想训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