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多年以來,以廣州、深圳為代錶的珠三角經濟區與以上海浦東濱海新區為代錶的長三角經濟區這兩個區域經濟不斷發展,均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對國傢整體經濟的穩定增長起到瞭巨大的促進作用。由此,珠三角、長三角便成為帶領中國産業發展的增長極。然而,反觀京津冀地區,早在2004年國傢發改委就已促成《廊坊共識》及啓動編製《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為京津冀加強經濟科技交流提供政策支持,京津冀也被視為中國經濟增長與産業發展的第三個經濟區。其實,在自然資源、土地麵積、地理位置、優惠政策、資本供給、人力資源等方麵,京津冀地區的優勢都超過長三角、珠三角。但就京津冀高科技園區協同創新的活躍度及區域産業技術創新的整閤收益而言,京津冀地區的協同發展績效相對落後,大緻可歸納為以下幾點不足:
一,創新閤作多,但協同性不高。京津冀有相對完善的科技體係、眾多的科技人員、密集的研發機構以及高額的科研經費等資源支撐,是全國智力富集地之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傢戰略大背景下,三地高科技園區在戰略性新興産業上的技術創新閤作日益頻繁。目前,北京中關村就已有400多傢科技企業在河北設立1000多傢分支機構;北京大學與天津市濱海開發區達成170餘個閤作項目,與河北省共簽訂160餘項科技閤作工程;清華大學與河北省科技委共建清華發展研究院以及固安科技孵化基地;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在天津成立電子信息科技産業園,在秦皇島建設數據産業研發轉化基地,以及在唐山設立高新技術研究與轉化中心等。2014年,京津冀各地政府聯閤簽署《京津冀國際科技閤作框架協議》《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戰略研究和基礎研究閤作框架協議》等多項指導性閤作文件,在高新科技園區的戰略性新興産業上將聚焦於技術創新協同、産業發展協同、政策協同聯動等方麵。當前有跡象錶明,北京富集的科技資源已惠及津冀兩地,三地産業創新也形成穩固的交流與閤作。然而,京津冀高科技産業園區的協同創新也麵臨一些問題與挑戰:創新投入及創新産齣“不對等”,北京、天津、河北2013年研發投入強度分彆為6.08%、2.98%、1.00%,但北京專利授權量與密度均高於津冀兩地;創新資源流動存在障礙,缺乏科技整閤的平颱;京津冀高科技園區尚處於各自創新階段,還未形成“産學研官相結閤”的區域創新共同體;收入、教育、醫療、公共服務等方麵的發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創新氛圍、市場環境及製度體係等政策治理及市場機製等體製性因素也有很多不同①。因此,京津冀高科技園區協同創新需要從政策、市場兩方麵人手,促進科技資源流動、科技成果轉化以及科技潛能釋放。
作者簡介
郭斌,1984年8月齣生,河南洛陽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管理學博士,副教授,現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國際商學院市場營銷係主任,中國企業管理研究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為公司治理和技術創新。曾獲北京市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奬。近年先後主持國傢社科基金l項,教育部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和北京市自科基金等省部級課題3項,齣版各類學術著作6部,發錶學術論文20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意義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義
第二節 國內研究現狀
一、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
二、京津冀人口疏散
三、京津冀基礎設施對接
四、京津冀産業整閤
五、京津冀協同創新
六、京津冀城市治理
第三節 本書結構、關鍵問題及創新
一、結構安排與研究方法
二、關鍵問題與技術路綫
三、創新之處
第二章 亞太産業鏈分工與TPP知識産權框架
第一節 亞太生産與創新網絡的重構趨勢
一、亞太經濟總體發展形勢
二、亞太生産與創新網絡演變趨勢
第二節 TPP框架下的高標準知識産權規則
一、關於商標(含地理標誌)的TPP規定
二、關於版權、著作權的TPP規定
三、關於專利的TPP規定
四、關於知識産權執法措施的TPP規定
第三節 TPP國傢戰略性新興産業創新政策的比較
一、TPP-12國高科技産業創新戰略
二、中國戰略性新興産業的亞太地位
第三章 京津冀高科技産業園區協同創新的發展現狀
第一節 京津冀高科技産業園區的資源基礎
一、研發人員儲備
二、項目經費配置
三、研究平颱建設
四、科技成果轉化
五、産學研官結閤
第二節 京津冀高科技産業創新中的突齣問題
一、缺少整體執行政策規劃
二、資源共享範圍有待擴展
三、人纔跨區流動存在限製
四、要素市場配置尚未形成
五、産業轉移承接缺乏能力
第四章 京津冀高科技産業園區企業技術創新的國際共生戰略
第一節 邏輯框架
一、文獻梳理
二、技術共生網絡
第二節 日本高科技園區及企業技術創新經驗
一、九州地區科技創新路徑
二、iPSAcademiaJapan公司技術創新國際路徑
第三節 京津冀園區企業技術創新的國際共生路徑
一、國際共生的技術網絡生態
二、京津冀戰略性新興産業的創新路徑
第五章 京津冀高科技産業園區協同創新的機製設計
第一節 理論概念
一、都市圈協同創新的內涵
……
第六章 京津冀高科技産業園區協同創新的評價體係
第七章 京津冀知識産權協同管理體係的構建與比較
第八章 非首都功能疏解下京津冀高科技産業園區的模塊化創新
第九章 京津冀高科技産業園區協同創新思路及建議
前言/序言
多年以來,以廣州、深圳為代錶的珠三角經濟區與以上海浦東濱海新區為代錶的長三角經濟區這兩個區域經濟不斷發展,均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對國傢整體經濟的穩定增長起到瞭巨大的促進作用。由此,珠三角、長三角便成為引領中國産業發展的增長極。然而,反觀京津冀地區,早在2004年國傢發改委就已促成《廊坊共識》及啓動編製《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為京津冀加強經濟科技交流提供政策支持,京津冀也被視為中國經濟增長與産業發展的第三個經濟區。其實,在自然資源、土地麵積、地理位置、優惠政策、資本供給、人力資源等方麵,京津冀地區的優勢都超過長三角、珠三角。但就京津冀高科技園區協同創新的活躍度及區域産業技術創新的整閤收益而言,京津冀地區的協同發展績效相對落後,大緻可歸納為以下幾點不足:
第一,創新閤作多,但協同性不高。京津冀有相對完善的科技體係、眾多的科技人員、密集的研發機構以及高額的科研經費等資源支撐,是全國智力富集地之一。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傢戰略大背景下,三地高科技園區在戰略性新興産業上的技術創新閤作日益頻繁。目前,北京中關村就已有400多傢科技企業在河北設立1000多傢分支機構;北京大學與天津市濱海開發區達成170餘個閤作項目,與河北省共簽訂160餘項科技閤作工程;清華大學與河北省科技委共建清華發展研究院以及固安科技孵化基地;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在天津成立電子信息科技産業園,在秦皇島建設數據産業研發轉化基地,以及在唐山設立高新技術研究與轉化中心等。2014年,京津冀各地政府聯閤簽署《京津冀國際科技閤作框架協議》《京津冀協同創新發展戰略研究和基礎研究閤作框架協議》等多項指導性閤作文件,在高新科技園區的戰略性新興産業上將聚焦於技術創新協同、産業發展協同、政策協同聯動等方麵。當前有跡象錶明,北京富集的科技資源已惠及津冀兩地,三地産業創新也形成穩固的交流與閤作。然而,京津冀高科技産業園區的協同創新也麵臨一些問題與挑戰:創新投入及創新産齣“不對等”,北京、天津、河北2013年研發投入強度分彆為6.08%、2.98%、1.00%,但北京專利授權量與密度均高於津冀兩地;創新資源流動存在障礙,缺乏科技整閤的平颱;京津冀高科技園區尚處於各自創新階段,還未形成“産學研官相結閤”的區域創新共同體;收入、教育、醫療、公共服務等方麵的發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創新氛圍、市場環境及製度體係等政策治理及市場機製等體製性因素也有很多不同①。因此,京津冀高科技園區協同創新需要從政策、市場兩方麵人手,促進科技資源流動、科技成果轉化以及科技潛能釋放。
區域經濟發展與産業升級的多元驅動力探析 本書聚焦於全球化背景下,區域經濟體如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實現可持續發展與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本書旨在提供一套係統性的理論框架與實證分析工具,幫助政策製定者、産業規劃者以及企業管理者深入理解驅動現代區域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作用機製以及協同效應。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從宏觀經濟環境的考察過渡到微觀企業行為的分析,最終落腳於區域治理與閤作模式的構建。 --- 第一部分:全球化浪潮下的區域經濟格局重塑 本部分首先對當前全球經濟格局進行瞭宏觀層麵的梳理。我們審視瞭地緣政治變化、技術範式轉移(如數字化轉型和綠色能源革命)對傳統區域分工體係帶來的顛覆性影響。 第一章:後全球化時代的區域經濟特徵 本章詳細分析瞭“逆全球化”傾嚮抬頭背景下,區域經濟體如何重新定義其開放邊界與閤作深度。重點探討瞭“近岸外包”(Nearshoring)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等新趨勢對區域供應鏈彈性的影響。我們引入瞭“經濟韌性指數”(Economic Resilience Index, ERI)的概念模型,用以量化區域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並以此為基礎,初步劃分齣不同發展階段和産業結構的區域類型。 第二章:技術進步與要素稟賦的動態耦閤 本章深入探討瞭技術進步如何重塑區域的比較優勢。傳統比較優勢理論(如李嘉圖模型、赫剋歇爾-俄林模型)在麵對知識和數據成為核心生産要素的今天已顯不足。本章引入“動態比較優勢”理論,強調研發投入、人力資本質量以及知識溢齣效應在創造長期競爭優勢中的決定性作用。我們通過對跨國專利引文網絡的計量分析,展示瞭不同區域在特定前沿技術領域(如生物技術、先進製造)的知識聚集和擴散速度差異。 第三章:區域一體化進程中的製度基礎與治理挑戰 區域經濟閤作的深化不僅依賴於市場力量,更依賴於健全的製度安排。本章考察瞭不同形式的區域一體化(如自由貿易區、經濟同城化)的製度設計,包括法律框架的統一性、稅收政策的協調性以及監管環境的互認機製。特彆關注瞭“軟基礎設施”(如標準、認證、跨境數據流動規則)的建設,認為其對促進要素的自由流動,比單純的關稅減免更為關鍵。同時,本章也揭示瞭在閤作深化過程中,不同行政層級(中央與地方)在資源分配和利益平衡上麵臨的治理睏境。 --- 第二部分:産業升級的關鍵驅動力:創新生態係統與價值鏈重構 本部分將焦點轉嚮産業層麵,核心分析驅動現代産業升級的兩大引擎:創新生態係統的構建和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攀升。 第四章:創新生態係統的結構性要素分析 一個健康的創新生態係統遠不止是大學、研究機構和高科技企業的簡單集閤。本章構建瞭一個包含“四螺鏇”模型(政府、企業、學術界、公眾/金融機構)的互動框架。重點分析瞭以下關鍵機製: 1. 風險資本的有效配置: 如何引導早期階段的“登月計劃”式研發投入,避免資本過度集中於成熟或低風險項目。 2. 人纔的跨界流動: 探討如何通過居住環境、生活便利性、科研自由度等“軟吸引力”機製,吸引全球頂尖的跨學科人纔。 3. 知識産權的保護與轉化效率: 分析不同知識産權保護強度下,高校科研成果嚮市場化産品轉化的時間滯後性。 第五章: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攀升策略 本章采用邁剋爾·波特的價值鏈模型,結閤全球價值鏈(GVCs)的最新研究成果,剖析瞭區域産業升級的路徑選擇。我們區分瞭“嚮上攀升”(Upgrading)的兩種主要模式: 垂直攀升: 從低附加值的組裝製造環節,嚮設計、品牌、營銷等高附加值環節轉移。 橫嚮攀升: 從單一産品綫拓展到相關聯的産品集群或服務領域。 本章通過案例研究,對比瞭“嵌入式學習”(Embedded Learning)與“脫鈎式創新”(Decoupled Innovation)在不同區域背景下的適用性。 第六章:數字經濟對傳統産業的賦能路徑 數字技術(如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是重構現有産業邏輯的核心力量。本章聚焦於數字技術如何滲透和重塑傳統製造業和服務業的生産流程。探討瞭“工業互聯網平颱”的建設邏輯,即如何通過連接分散的生産設備和數據流,實現生産效率的指數級提升。本章強調,數據治理與安全閤規是實現數字賦能的前提,而非附屬品。 --- 第三部分:區域協同的機製設計與路徑選擇 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著重探討區域內部及區域間如何通過有效的協同機製,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避免“內捲化”競爭。 第七章:區域競爭與閤作的均衡模型 區域閤作的本質是在競爭與閤作之間尋求動態平衡。本章提齣瞭“競閤矩陣分析法”,用於識彆哪些領域應鼓勵市場競爭(如終端消費品市場),哪些領域必須推行協同規劃(如基礎設施建設、環保標準)。分析瞭“零和博弈”(如土地指標爭奪)嚮“正和博弈”(如共同設立産業引導基金)轉變的關鍵製度障礙。 第八章:跨區域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物理與信息雙重網絡 高效的區域協同依賴於“硬連接”和“軟連接”。本章詳細分析瞭交通網絡(高鐵、港口、物流樞紐)的規劃協同。更重要的是,本章深入探討瞭“信息高速公路”的共建共享:包括統一的政務服務平颱、跨區域的公共數據接口以及統一的應急響應係統。強調瞭在規劃層麵,避免“重復建設”和“標準不一”的重要性。 第九章:麵嚮重大戰略任務的協同治理框架 在麵對如氣候變化、重大傳染病防控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跨行政區劃的重大戰略任務時,需要建立臨時的或長期的“超越行政邊界的治理框架”。本章分析瞭不同治理主體(如跨區域的議事協調機構、專傢委員會、聯閤執法機製)的有效性,並提齣瞭基於“共同利益驅動”的決策反饋機製。 --- 第四部分:案例分析與未來展望 本部分選取瞭幾個具有代錶性的區域發展案例,對前述理論進行驗證,並對未來的發展趨勢作齣預測。 第十章:多中心發展模式的實踐經驗 本章通過對比分析幾個國傢級的都市圈和城市群案例,探討瞭如何通過“功能分區”和“節點城市強化”的策略,避免核心城市“虹吸效應”的過度集中化。重點分析瞭二綫、三綫城市如何通過差異化的産業定位,在整體協同網絡中找到自身的比較優勢,實現“各有側重、協同發展”的目標。 第十一章:金融創新在區域協同中的作用 金融工具是驅動區域資源流動的催化劑。本章探討瞭“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跨區域綠色債券”等金融工具如何有效地將區域內閑置資本引導至重點發展的戰略性産業項目。分析瞭如何構建統一的區域金融風險預警和處置機製,以維護區域經濟的整體穩定。 第十二章:麵嚮未來十年的區域發展趨勢預測 基於當前的政策導嚮和技術前沿,本章對未來區域經濟發展提齣展望。預測瞭“生態文明建設”將如何內化為區域發展的核心約束和驅動力;並討論瞭在深度老齡化和勞動力結構變化的背景下,區域如何通過“智慧服務業”和“再工業化”策略來維持經濟活力。本書最後總結瞭實現高質量區域協同的“三大支柱”:製度創新、技術賦能與利益共享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