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麦基的《故事》是编剧必读,那么《科学 讲故事》也同样经典,是科普作家和研究生们的必读。奥尔森为读者们提供的叙事技巧,不仅适用于科学传播,也是研究报告的核心,经他在世界各地的研讨会和工作坊检验后被证明具有普适性。科学家们运用ABT模式后,效果惊人:他们不是在讲述科学工作,而是在讲述故事,观众被深深吸引。
科学每天产生无数的新思想——这些思想迷人、优秀、重要。但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当我们听到这些思想的时候,它们听起来……特别枯燥。
《科学需要讲故事》是一本训练科学家们如何讲故事,如何让科学传播带有趣味性、戏剧性、实用性,实现科学传播效应的书。作者兰迪·奥尔森在成为好莱坞电影导演之前曾经是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海洋生物学终身教授,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科学界,他们需要好莱坞的作家、导演、演员、编辑帮助他们讲故事,从而使科学变得更美好。在这本书中,奥尔森从亚里士多德讲到《南方公园》,从如何应对海平面上升说到电影《低俗小说》,提出让科学传播从沉闷无聊到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方法与诀窍。他指出,科学叙事的问题是时间和素材的简单叠加,形成了一个沉闷无聊的叙事程式“And, And, And”(AAA),而简单、强大的叙事结构应该是代表故事发展、冲突和结果的“And, But, Therefore”(ABT)。奥尔森提供的叙事技巧,不仅适用于科学传播,也是研究报告的核心,经他在世界各地的研讨会和工作坊检验后被证明具有普适性。科学家们运用ABT模式后,效果惊人:他们不是在讲述科学工作,而是在讲述故事,观众被深深吸引。
兰迪·奥尔森(Randy Olson)在搬到好莱坞进入电影学院之前,曾经是海洋生物学终生教授。他执导了多部电影,其中包括广受赞誉的《一群渡渡鸟》(Flock of Dodos)。同时,他还创作了许多深受读者喜爱的畅销书,比如《别做那样的科学家》(Don’t Be Such a Scientist)。
一、前言
为什么科学需要讲故事
二、正题
1. 在叙事的世界里科学束手无策
2. 并且人文学科应该提供帮助
3. 但是人文学科对此无能为力
4. 因此好莱坞拯救科学
三、反题
1. 方法:叙事工具——WSP 模型
2. 方法:词汇——杜布赞斯基模版
3. 方法:句子——ABT 模版
4. 方法:段落——英雄之旅
5. 结果:叙事光谱
6. 结果:四个案例
四、合题
1. 科学需要讲故事
2. 并且好莱坞能帮上忙
3. 但是叙事训练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
4. 因此我推荐故事圈
附录1 叙事工具
附录2 叙事词汇
附录3 推特故事
为什么科学需要讲故事
科学充满了故事。科学方法和科学传播都是叙事的过程。然而,讲故事的力量与叙事结构没有被广泛地教授,也没有得到公开的呼吁。出于这些疏漏,从业内的假阳性泛滥,到行业外的反科学的论调的增长,科学现在正面临着严重的问题。科学需要帮助,但是那些应该提供协助的人文学科的专家们无暇自顾,且缺乏实践的角度。我认为,科学应该求助于那些用了一个世纪来学习和把叙事力量应用到真实世界的人们,他们是作家、导演、演员、编辑和其他好莱坞的高手们。我们不必害怕叙事。它遍及人类文化的所有层面。科学家们必须意识到,科学是叙事过程,而叙事就是讲故事,所以科学需要讲故事。
这本书的英文原书名叫“Huston,We Have a Narrative”——这个梗出自美国经典电影《阿波罗13号》中的一句最经典的台词 “休士顿,我们有麻烦了。”(Houston, we have a problem.)”这句话就像“黄河黄河,我是长江”一样,属于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宇航员专用行话,美剧里出现这句话的频率很高,以至于其本身就是一则笑料了。
1. 译后记
新年过后,我的朋友圈被一所大学的宣传片刷了屏。在7分钟的高清视频里,大量精致的飞机航拍和珍贵的历史素材用来讲述这所大学的建立,然后发展了,然后改名字了,然后继续发展,然后取得了成果,然后又一个成果,学生可以这样,也有那样的能力,还能这样……7分钟,无数个 AND,没有一个 BUT 或 THEREFORE。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研究型高等教育机构,院士、大师、科学家数都数不过来。航拍和解说也确实很认真。那篇文章的阅读量达到了10万+。
但是然后呢?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电视真人秀节目,在舞台上面对观众和镜头讲述我从事天文学研究和教学的故事,然后还要现场讲一节课。在彩排之后,导演问我,“听了你的课,然后呢?你讲的银河系跟我有什么关系?”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就不能让观众感兴趣。不能让观众感兴趣,我要讲述的所谓科学真理就不会被记住。
“然后呢?”这个问题我们小时候问过太多太多次。妈妈为了让我们睡觉,伏在我们的身边,借助床前昏黄的灯光给我们讲小猪、小羊或是小红帽的故事。听到紧张的时候,我们问妈妈:“然后呢?然后呢?”带着一个满意的答案,我们睡着了。这是我能想到的最美好的童年,这是我希望让我的孩子、我的学生、我的讲座的听众和论文的审稿人们得到的美好。我希望他们在读了、听了、看了我的“科学真理”之后心中暗暗问一句,“然后呢?”他们问了,就会听下去,看下去,记下去。他们没有问,就会有伪科学、荒诞的综艺、更好的论文把他们的注意力抢走。
《科学需要讲故事》对我而言,简直是在大旱之年发现了清泉。翻译此书的过程,是享受,更是愧疚。有多少作者警告过的错误我每天都在重复?有多少乏味的讲座让我违心地鼓掌致敬?有多少篇堆砌一长串“科学真理”的论文出自我的手?我忏悔,我没有利用科学共同体延续人类的讲故事传统。我感激,这本书给了我力量,让我能像作者说的那样,让我的内容“既简洁又引人入胜”。
有一位同行是非常杰出的天文学家。他说科学报告要讲故事(谢谢你),但是不能一直讲故事(开始失望了),因此讲故事只是用来调剂气氛和制造悬念的引入(很遗憾)。很显然,这位同行对讲故事有恐惧。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恐惧。我担心,在科学中讲故事,不够精确,不够严谨,所以不够科学。只有 and and and and,没有角色,没有 but,没有“然后呢”的陈述,才是“安全的”科学。直到我开始在大学教书,并拍摄了我的天文学传播纪录片《聊天》,我才意识到,我们必须讲故事,无论是表达科学还是哄孩子睡觉,故事都是必须,而非调剂。因为,我们的大脑有缺陷。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里讲了一个小故事。埃塞俄比亚和苏丹的边境上有一个难民营。被战乱和干旱驱赶的人们步行几个星期,赶到这里求生,因为传说这里能找到水。可是等待他们的只有泥沼。孩子们用破布条沾满泥浆,再用力把泥水拧到罐子里存放。等待泥沙沉淀一些,就可以喝了。苍蝇在人们的眼角找水喝。每天都有几十个人死去,这里就是地狱。到了夜晚,呻吟和呕吐的声音,喊叫和咒骂的声音,让人们睡不着觉。可是,隐隐的,有歌声!甜美的歌声。那不是幻觉,每天晚上同一时间出现。那是什么呀?那是在讲故事。从各地迁徙到这里的村庄,保留着一个原始的仪式——晚间讲故事。时间一到,老人们招呼孩子们聚集起来,讲故事听,伴随着歌声。千百年来,他们的文化就这样传承下来。
人类早就发明了最好的传播信息的方式,这种方式让入睡的孩子有最美好的童年的记忆,让学生有最完整的知识记忆和学习兴趣,让读者和学术共同体看重你的工作。我们都需要讲故事和听故事。我们唯一记得住的知识,只能是包含在故事里的知识。我们唯一会感动的,只能是和自己有关联的故事中的情感。讲故事,是传播任何信息的最棒的方式。科学不例外,科学从来也离不开讲故事。当然,讲故事不等于编造故事,一个好的故事,精确、充满细节、引人入胜。
听到一个好故事,你会觉得和好东西有了关系,你会笑,会敬畏,会充满感情地行动,会愤怒,会想去改变什么东西。听到一个好的科学故事,你会兴奋,你会和3000年以来的科学世界里的仰望者们站在一起,你会让内心打开一扇窗,呼吸一个新世界的新鲜空气,会满足,会喜欢科学。
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也成了我让自己的科学传播升级换代的过程。我尝试着用这本书的精神和方法,修改我已经做过几百次的科学演讲,重新编排我的大学课堂教学,甚至修订我的学术论文。这么做,让我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很有可能收益不会在短时间出现。但我认可这样的付出。
这本书的引进和立项,得到了重庆大学出版社的鼎力支持。在当下的经济环境里,出版这么一本“不讨好”的书,是要担风险的。科学界的学者们不一定愿意接受讲故事的理念,即便不反对,也不一定照书操作。而其他领域的读者恐怕也不会特别关注一本科学内涵的著作。但我想,一本书的生命里就和书中提到的 IMRAD 的论文结构一样,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积累,才会取得广泛的传播和认可。一本真正的好书,不一定在问世后立即畅销,但一定会在多年之后,在社会需要这样一种思想和工具的时候,人们发现早有这样一本书等在那里。
感谢我所有的学生、同事、科普活动参与者,是你们耐心聆听了我的课,帮助我实践了这本书的内容。感谢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小蒙老师。几年前她和我一起作为新教师参与大学教师入职培训。李老师无私地帮助我翻译了书中引用的一部分生命科学研究文献。
《科学的奇旅:从微观到宏观的震撼》这本书,让我完成了一次令人难忘的跨越时空的思考之旅。它以一种非常巧妙的叙事方式,将我们从微观的原子世界,一步步带到宏观的宇宙星辰。我一直对科学中那些看似微小却能驱动巨大力量的概念感到着迷,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它并没有用过于专业的术语来构建壁垒,而是用一种充满想象力且逻辑严谨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科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比如,在讲述量子力学时,我仿佛看到了那些不安分的粒子在进行着奇妙的舞蹈,它们的行为方式颠覆了我对世界的认知,让我对“存在”有了全新的理解。而当视角切换到宇宙,那些关于星系形成、黑洞演化、以及宇宙膨胀的故事,则让我感受到了宇宙的宏伟与神秘,以及我们人类在这个浩瀚宇宙中的渺小与伟大。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科学的统一性,以及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关联。它让我明白,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宏观现象,其根源往往隐藏在微观世界的精妙规律之中。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对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产生更深层次的敬畏和好奇。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科学的奥秘,以及宇宙的壮丽。
评分当我在书店漫无目的地浏览时,一本封面设计朴素却充满吸引力的书吸引了我的目光,书名是《科学的魅力:探索未知的边界》。我不是一个科学领域的专家,甚至可以说我对许多科学概念都感到陌生,但这本书的副标题“探索未知的边界”却激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拿起书,随手翻了几页,文字流畅而不生涩,仿佛在用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邀请我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它并没有直接给我灌输复杂的公式和理论,而是通过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将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乐趣、科学家们不懈的探索精神展现在我面前。我仿佛看到那些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的身影,那些在野外考察中风雨无阻的足迹。书中的故事,有关于宇宙的浩瀚,有关于生命的奥秘,有关于地球的演变,每一个故事都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那些平日里遥不可及的科学景象。我开始想象,那些看似枯燥的科学知识背后,究竟有多少跌宕起伏的经历,多少智慧的闪光,多少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这本书让我觉得,科学并非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象牙塔,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充满人情味和故事性的探索旅程。即使我无法完全理解书中的每一个科学原理,但我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以及那些科学家们为了解开宇宙的奥秘所付出的努力和热情。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感受科学的脉搏,去聆听那些关于探索的低语。
评分最近有幸读到了一本名为《智识的星辰:科学家的思想肖像》的书,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将那些伟大的科学巨匠们不仅仅当作理论的创造者,更是当作有血有肉、有着复杂情感和独特个性的个体来描绘。我一直对科学家的生活和他们是如何产生那些突破性想法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份好奇。它并没有罗列那些科学家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思维的形成过程,他们面对困难时的挣扎,以及他们如何在这种挣扎中找到灵感。比如,书中对爱因斯坦的描绘,不仅仅停留在相对论的光环下,更展现了他童年时期的叛逆,以及他对音乐的热爱,这些细节让我觉得他不再是教科书上的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充满矛盾和智慧的人。又比如,对居里夫人的刻画,让我看到了她在艰苦条件下坚持研究的毅力,以及她对科学的纯粹热爱,这种精神力量令人动容。这本书让我明白,科学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无数个日夜的沉思,无数次的失败,以及对未知世界永不熄灭的渴望。它也让我思考,作为普通人,我们是否也能从中汲取一些面对生活挑战的勇气和智慧,学习科学家们那种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心灵受到了一种洗礼,对科学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对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科学的回响:生命与宇宙的奇迹》这本书,简直是一次令人振奋的智识冒险。它以一种极其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那些宏大的科学概念,如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演化、量子世界的奥秘等,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一直以来都对宇宙充满敬畏,也对生命是如何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中繁衍壮大感到惊叹,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些终极问题的求知欲。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罗列,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将枯燥的科学理论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关于黑洞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用复杂的数学公式吓唬我,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让我仿佛置身于黑洞的边缘,感受着它的引力,以及它吞噬一切的神秘力量。关于DNA的章节,则让我惊叹于生命密码的精妙,以及科学家们如何一步步解开这个密码,揭示生命运作的本质。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科学探索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同时也感受到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智慧。它让我明白,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充满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而科学,正是我们理解这些奇迹的钥匙。我感觉自己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巨大的知识殿堂,每一次翻页,都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得以窥探宇宙和生命更深层次的美妙。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做《科学的光芒:跨越时代的思想碰撞》。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在向我娓娓道来科学发展史上那些激动人心、充满智慧的瞬间。它没有刻意去追求内容的全面性,而是精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科学思想和科学家的故事,以一种非常聚焦的方式,让我们得以深入地体会科学思想的演变和碰撞。比如,书中对牛顿力学如何颠覆了古希腊的自然观,以及爱因斯坦相对论如何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知,都有非常精彩的解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介绍这些理论本身,而是花了大量的笔墨去描述这些理论出现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它们对当时人类思想产生的巨大冲击。这让我觉得,科学的发展不仅仅是理论的突破,更是思想的革命。书中也探讨了不同科学思想之间的相互借鉴和批判,展现了科学的活力和不断进步的过程。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科学知识,更是在学习一种思考科学的方式,一种批判性地看待事物、勇于质疑、不断探索的精神。它让我明白,伟大的科学思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并且需要不断的挑战和完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