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从1979年《书法》杂志举办的“全国首届群众书法竞赛”至今,已四十年了,四十年来,书法展赛也经历了长足发展,从“全国展”到“中青展”,再到“兰亭展”、各书体展,以及各类“国际展”、各地书协组织的多地联展、地方展,近年又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的各类“雅集型”联展,可谓“百花齐放”,极见繁荣。
四十年来,展赛的功能也自觉、不自觉地发生着变化。初为繁荣书法事业,调动群众学习书法热情,为书法家提供成绩展现和被检验的平台。展赛为书法艺术的复兴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和广告效应。但后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从文化关注渐趋向于经济衡量,展赛的广告效应不自觉放大,异化成了“造星”“出名”的场所,虽在加速繁荣,但也出现偏差。随着参展者将“出名”作为参展目的的人越来越多,展赛也越趋于“名利化”。“名利化”是展赛诸多弊端的根源所在,加之经济高速发展所伴生的一些负面因素的助推,使展赛的“正能量”日渐消弱。
第六届“兰亭展”在制度上已作了很多可贵的改革,如为避免“新人展”现象,在入展人资格等方面作了限制,有许多成名成家的书家也参与了展赛,这是一种进步。
以前从包括“兰亭展”在内的各种大展脱颖而出、功成名就的书法家,很乡年来都视各种展赛为“禁区”,一方面是由于展赛本身有失公正性,另一方面是参赛有可能使“名家”因落选而人难堪境地。没有相应的措施平衡这种现象,久而久之,一些成名成家者都被迫成了“过河拆桥”者,要么上升为评委等更高一级别的身份,要么逃避给自己曾经带来各种荣誉的展赛。一些书法家对失去“名气”变得极其脆弱,这是经济成为衡量成功与否的必然结果。好多书法从业者少了书法为民族振兴、为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担当,也少了为提高个人素质、识见与智慧的根本功能,沦落为逐利的工具。
如此,各种展赛,甚至各种协会的会员资格、理事、副主席、主席名分都相应发生了异化。如果失去以真实书法水平及真心为书法发展服务之心,一切“名号”及“名分”便易成为逐利者的目标,这是长时间以来,展赛、协会发展中积淀的问题,也是广受质疑的原因所在。
但另一方面,伴随着国家加强反腐、强力提倡传统优秀文化复兴,许多不良现象已显“触底”。特别是本届书协主要领导,已主动走出“当领导为卖字”的误区,勤勉自律,能认真面对出现的困境并努力改善之。如本次第六届“兰亭展”,从走出“新人展”回归代表国家*高水平的展览的努力而言,无疑是进步的。虽然这只是开始,仍存在许多不良习气的“惯性”影响,其间也出现一些争议性事件,但其方向无疑是正确的!让展赛回归展示、交流、提高的平台,走出逐名之偏,这应是健康展赛的方向。随着改革的深入细化,执行力的科学、合理,主办者的“良苦用心”必将会为世人认同,从质疑到认同,这就是改革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
《书法》杂志举办的“百强榜”今年也恰逢第六届。作为一家媒体举办的“民间性”展览,其初始目的就是“发现新人,培养新人”,为书法艺术健康发展储备人才。这是基于一家以普及知识、提高人们书法水平,振兴书法艺术这门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媒体的责任。十二年来,“百强榜”也取得了可贵的进步,也发现了许多不足并力图改进。第六届在评审制度上引入了“网络展览暨复评”,既是很大限度扩大参与者的展现机会,也是汇群众意见以冲和评委之偏。同样,我们将终评评委的职责定位为“纠网络评审之偏”。
第六届“兰亭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时,盛况可谓空前;第六届“百强榜”在《书法》杂志微信平台上展览暨复评,人气亦爆棚。一个国家展,一个民间展,恰逢在第六届,也恰逢在书法艺术这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复兴之季,这或也是书法艺术繁荣的一种体现。
内页插图
目录
经典
先秦书法
石鼓文
近现代书法
沈曾植书法选
视野
书法论坛
当代书法“国展”创作的“价值”何在7.
不似之似与不齐之齐一
研究
书法史料
北周《拓跋昇墓志》初探
心学思想对徐渭书法创作的影响
瓦当艺术欣赏(八)
陈淳书法文献史料研究刍议
从政治哲学转向艺术审美:沈曾植上海时期书法思想的理学化特征
“藏”与“鉴”的交汇——翁同貅的书法收藏及鉴藏观念
阁帖札记——王羲之《知欲东帖》
晚明“北邢”与“南董”的历史内蕴(下)
无可:晚唐书僧之冠——《寂照和上碑》欣赏
裴景福及其《壮陶阁书画录》
从“精”“工”为善,到“天然…‘工夫”并举
——论琅琊王氏一门的书史地位
律美:古典书学范畴的再发掘
学术专题
石鼓墨影——明清以来《石鼓文》善拓及名家临作捃存
胜蓝之刻——阮刻石鼓与摹刻阮刻石鼓考
明清间《石鼓文》拓本校勘记
《石鼓文》文字补释脉络考
翰墨
书法课堂
朵云书翰
名家临名帖——赵孟頫临《定武兰亭序》残本(二)
书法门诊室
书法创作中的笔法、墨法与章法
篆刻
朵云印评
名胜印迹
南京城门名胜印
借古开今
借古开今——李刚田评改古印(三)
古印赏析
稽庵古印选(三)
朵云
札记
于省吾赠友联——紫竹斋艺话(续三十八)
何为经典——《学书札记》之十五
明静楼《书法》札记
超越我们想象的大商人安思远
为君先买五湖舟——从郁达夫的尺牍书法谈“郁王之恋”
丛文俊批注《石鼓文》(一)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电”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文摘)
时空
“修羽杯”·《书法》杂志第六届“百强榜”揭晓
东西南北
“送万福进万家”书法公益活动等
读者来信
《书法》(2018年3月刊):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2018年3月,《书法》杂志将再次如约而至,为您呈现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盛宴。本期杂志,我们旨在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壁垒,邀请古今中外的书法艺术经典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我们将深入探究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书法风格,剖析其背后的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引领读者在墨香四溢的世界里,感受汉字书写的独特魅力与无限可能。 封面故事:千年墨韵,复苏的笔尖 本期封面,我们将聚焦一位被时间长河所遗忘,却又在现代艺术界重新焕发生机的古代书法大家。通过详实的考证与精美的图版,我们将这位大师的生平、创作历程以及其作品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娓娓道来。您将看到他如何将情感与哲学融入笔端,如何在方寸之间创造出气势磅礴、意境深远的艺术世界。同时,我们还将采访当代备受瞩目的青年书法家,看他们如何从这位古代大师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并结合当下时代审美,赋予传统书法以新的生命力。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是经典与创新的完美融合,更是书法艺术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 专题报道:行草的自由与律动——解构王铎的狂草世界 王铎,这位明末清初的书法巨匠,以其洒脱不羁、跌宕起伏的狂草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期杂志,我们将以“行草的自由与律动”为主题,深度解构王铎的狂草艺术。从他狂放不羁的笔法、恣意汪洋的结构,到其作品中蕴含的强烈情感张力,我们将为您一一呈现。我们邀请了多位书法理论家与实践者,从技法、章法、墨法等多个维度,对王铎的狂草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解读。您将了解到,王铎的狂草并非一味求“快”或求“乱”,而是在极度的自由奔放中,蕴含着严谨的法度与深刻的思考。通过对王铎狂草的深入剖析,我们希望帮助读者理解狂草艺术的精髓,领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艺术家专访:从日常感知到笔墨表达——对话陈忠康 陈忠康,当代备受推崇的书法家,以其沉静内敛、温润雅致的书风而闻名。本期杂志,我们有幸邀请到陈忠康先生,与他进行一次深入的对话。在访谈中,陈先生将分享他多年的笔墨探索历程,以及他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他将讲述自己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如何将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融入笔墨之中,如何通过“写”来表达对生命、对自然的感悟。我们还将展示陈先生近年来的代表作品,并由他本人亲自进行点评,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其创作理念与艺术追求。本次专访,旨在展现一位当代书法家如何将传统笔墨艺术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相结合,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技法解析:楷书的骨与肉——颜真卿与欧阳询的教学之道 楷书,作为中国书法的基础,其严谨的法度和端庄的体势,始终是无数书法爱好者学习的起点。本期杂志,我们将目光投向两位楷书大家——颜真卿与欧阳修。我们将从“骨”与“肉”两个层面,解析他们各自的楷书教学之道。颜真卿的楷书,以其雄浑厚重、气势恢宏著称,其“骨”在于筋力充盈,结构严谨;其“肉”在于墨色饱满,体势丰腴。欧阳询的楷书,则以其瘦劲险峻、法度森严而闻名,其“骨”在于笔画挺拔,结构峻峭;其“肉”在于笔墨精练,筋骨相连。我们将通过对他们代表作品的细致比对,辅以具体的用笔、结体技巧讲解,帮助读者理解不同风格楷书的形成原因,并学习如何掌握其精髓,为自己的书法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海外视角:日本书法艺术的东方情怀 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早已跨越国界,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本期杂志,我们将目光转向东邻日本,探索日本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我们将介绍日本书道的发展历程,解析其如何在中国书法的基础上,融入日本民族的审美情趣与文化特质,形成独树一帜的书写风格。我们将展示日本当代知名书法家的作品,并探讨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如何进行创新与发展。通过这一专题,希望能够拓宽读者的视野,了解书法艺术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演变与魅力。 书画互动:文人画与书法的情感共鸣 书法与绘画,自古以来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两大支柱。本期杂志,我们将探讨文人画与书法之间的情感共鸣。我们将选取几幅经典的文人画作品,分析其画面意境如何与作者的书法题跋相互呼应,书法作品如何为画面增添人文气息与精神内涵。我们将邀请书画评论家,从构图、笔墨、意境等多个角度,解析书画结合的艺术奥妙。您将看到,当笔墨在宣纸上跳跃,当情感在字里行间流淌,艺术的魅力便由此迸发,形成一种独属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韵味。 文化连线:汉字之美,活在当下 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独特符号。本期杂志,我们将探讨“汉字之美,活在当下”这一主题。我们将关注当代社会中,汉字在设计、传播、应用等各个领域的创新与传承。从现代平面设计中的汉字运用,到数字时代下的汉字演变,再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汉字之美,我们将带领读者重新发现汉字作为一种视觉艺术的独特魅力。我们还将采访一些致力于汉字文化推广的专家与学者,听他们分享如何让古老的汉字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读者互动:笔墨书语,心之所向 在本期杂志的读者互动版块,我们诚邀广大书法爱好者分享您的学习心得、创作体会以及对书法艺术的独到见解。您可以投稿您的书法作品,我们将在杂志上进行展示,并邀请专家进行点评。您也可以就本期杂志的内容,提出您的疑问与思考,我们将邀请相关作者或专家进行解答。我们相信,每一次的交流与碰撞,都能激发新的灵感,推动书法艺术的共同进步。 《书法》(2018年3月刊),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更是一扇通往汉字艺术殿堂的窗口,一次与古今书法巨匠的深度对话,一趟感受中华文化魅力的精彩旅程。我们期待与您一同,在墨香中感悟传统,在笔尖下体验创新,共同传承与弘扬这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