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填補瞭中國設計類圖書市場的一個空白。在此之前,還沒有一位建築記者帶有如此強烈主觀觀點地去寫一段西方的建築史——用自己既有的知識體係,全新的視角和敏銳的洞察力。
本書是一本帶有強烈主觀特色的講述西方建築史的圖書。書中作者重新梳理瞭包豪斯短暫的曆史成就、包豪斯風格、包豪斯教育體係和包豪斯理想等。作者還親自到德國拜訪瞭包豪斯的三次遷徙之地,在各地的檔案館進行瞭相關文獻研究,同時,她還采訪瞭超過20位如今仍然與德國包豪斯領域相關的從業者。這讓她得以跳齣傳統包豪斯曆史研究僅僅是根據曆史綫來寫作的方式,將曆史從過去延續到現在。
張雲亭,資深記者、編輯。曾任職於《surface china》、《商業周刊/中文版》、《新視綫》等雜誌,發起設計工作室舊好、DEMO,現供職於《第一財經周刊》。長達九年時間在建築、設計領域進行持續的報道,訪談對象包括瞭國內外著名建築師事務所和設計公司、設計谘詢公司,見證瞭中國建築、設計行業的發展。
“關於包豪斯在德國本土的曆史以及它在美國和中國的傳播,本書並未陷入對傳奇的盲目崇拜,而是用文獻研究與田野調查相結閤的方法,去盡量接近真實。相對於嚴肅刻闆的設計史著作,這是一本大膽有趣的讀本。”——歐寜(前《天南》主編,現執教於哥倫比亞大學。)
“這本書跳齣瞭曆史的框架來觀察包豪斯曆史,作者個人的洞見和觀察讓曆史本身變得鮮活。”——青山周平( B.L.U.E.建築設計事務所創始閤夥人。)
002 前言
1
包豪斯風格
011 亨利·範·德·維爾德的新藝術風格
015 年輕人格羅皮烏斯
029 到美國去、到世界去
2
包豪斯教育體係
041 藝術是否可以被傳授
051 一所技術學校的養成
3
包豪斯理想
061 藝術與技術的結閤?
065 為大眾而建造?
079 摩天樓 — 石匠的兒子密斯
087 包豪斯理想後來怎麼樣瞭
4
包豪斯風格在今天的德國
101 他們為什麼還在推廣包豪斯
123 德國人怎麼看包豪斯風格
135 包豪斯隻是公關做得好
5
把包豪斯帶到中國
145 理查德·鮑立剋在中國
163 布洛翰的博物館夢
172 參考書目
附錄
006 包豪斯時代
170 世紀之交的建築與藝術
亨利·範·德·維爾德的新藝術風格
從德國北部的城市柏林去往中部城市魏瑪,坐兩個半小時火車即可抵達,中間會路過萊比锡、哈雷、德紹、耶拿,然後,就到瞭這個位於埃特斯山山腳下、伊爾姆河河畔的迷人小城。
1902 年,建築師亨利·範·德·維爾德(Henry van de Velde)沿著同樣的路綫從柏林來到魏瑪,沿途鄉村風景美不勝收,他的心情不錯。這個中等個子、一張長臉的比利時人穿著他標準的三件套,頭發嚮後 整齊地梳著,將對襟馬甲上的懷錶鏈整理瞭一番,打算在此大展宏 圖。此時的他,早已把畫傢時期在傢鄉布魯塞爾的鬱鬱不得誌拋諸腦 後。盡管與維剋多·霍塔(Victor Horta)等同為比利時先鋒派運動“20 人小組”(後更名為自由美學社)的成員,但範·德·維爾德卻並不像霍塔那樣為大多數比利時人所知。
從 19 世紀 90 年代開始,範·德·維爾德就以一種改革者的精神,堅定地拒絕維多利亞時代繁復且無意義的裝飾風格,這便是新藝術風格的開端。它反對傳統的過度裝飾,強調自然的裝飾風格,並相信手工藝和工業化生産可以相互結閤。1895 年,他得到一個重要的機會, 為巴黎著名的新藝術商店(Maison de l’Art Nouveau)設計三間屋子的室內和傢具。為瞭錶現齣比誰都更有決心,不嚮陳腐的傳統低頭, 他把所有建築、傢具、瓷器、牆紙都打上瞭新藝術的記號。瓷器上裝 飾著花朵,傢具模擬著樹枝的形狀,這些從自然中取材的麯綫,吸引 瞭浪漫的法國人。
結果他在法國大獲成功,而他那些先鋒的理念也傳到瞭德國人那裏, 並且被他們欣然接受。在德纍斯頓成功舉辦瞭一場關於新藝術的展覽 後,範·德·維爾德於 1900 年搬到柏林,兩年後,魏瑪大公嚮他拋來瞭橄欖枝,邀請他為當地的藝術和應用藝術大學設計兩棟房子。
於是這位新藝術風格大師就這樣來到瞭魏瑪這個德國小城。他先是著手設計瞭這所大學位於城市中心的學校。為瞭展現自己是新時代的代錶人物,他的設計就一定要與四周傳統的古典歐洲房子區彆開來,不要有那些尖的斜屋頂和狹小的窗戶,也不要在室內擺放雕刻花紋的傢具。他給這棟房子裝上瞭大扇的窗戶,甚至把窗戶裝到瞭傾斜的屋頂上,以便更多的自然光照射進來 ;他減少瞭室內的裝飾,隻使用簡潔和輕盈的鋼鐵材料。他要確保這所學校是現代的,既承接瞭傳統的建築風格,又大膽地采用瞭新的技術。這樣的設計展現齣包豪斯前期在裝飾風格和功能簡潔兩種維度上的剋製和自省。
顯然,魏瑪大公和人民完全認可瞭他的傑作,緊接著,他就在魏瑪設計瞭多個建築,包括 Hohe Papplin 住宅和如今的尼采檔案館,這 些建築都跟學校的設計相似,以大片的玻璃窗戶為標簽。此時正值 範·德·維爾德春風得意之時,他不但一手創辦瞭魏瑪工藝學校,還是德國 1907 年成立的一個重要組織“德意誌製造聯盟”的初創者之一,與當時德國赫赫有名的建築師赫爾曼·穆特修斯、彼得·貝倫斯、約瑟夫·瑪利亞·奧布裏希、布魯諾·保羅、理查德·裏門施密特等具有民族主義精神的德國建築師、設計師以及企業傢們一起,誓要改變“德國製造”在歐洲人心中粗製濫造的形象。在那個年代,“德國製造”還不是“好設計”的代名詞,英國人甚至要求所有從德國進口的産品都貼上特殊標簽,以便與彆的好産品區彆開來。
直到 1917 年,範·德·維爾德都是這所學校的校長。在他齣生的 19 世紀 60 年代,整個歐洲正在興起一場手工藝復興運動,以抵製工業革命。這場運動誕生於英國,由威廉·莫裏斯和約翰·拉斯金等人 共同發起,主張抵製工業製造品以及媚俗的矯飾藝術,倡導手工藝 的迴歸,把工匠提升到藝術傢的地位,並認為藝術應當是平民可以 承受的、手工的、誠實的。這場工藝美術運動逐漸席捲瞭整個歐洲。範·德·維爾德是個聰明人,他視莫裏斯和拉斯金為偶像,但同時也 意識到瞭手工藝在二十世紀已經顯得不閤時宜。此時,工人階級已經 開始發聲,他們對住宅有瞭新的需求,工廠建築開始發展,工業流水 綫的使用也很大程度上影響瞭建築業。通過對莫裏斯等人的主張的 吸納和反叛,範·德·維爾德創立瞭銜接工藝美術運動和包豪斯運動的新藝術風格。在德國建築領域,它還有一個名字叫作“青年風格”(Jugendstil)。
……
這本書真的讓我對設計史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以為包豪斯就是那種冷峻、極簡的幾何綫條,但讀完這本書,我纔發現,這個流派的內部其實充滿瞭思想的碰撞和不同視角的交鋒。作者非常細膩地描繪瞭魏瑪時期那種充滿理想主義和烏托邦色彩的氛圍,以及這種氛圍如何影響瞭早期教師們的教學理念。特彆是關於功能主義與藝術錶現自由之間的張力,探討得極為深入。我記得書中有一段對比瞭格羅皮烏斯和康定斯基在基礎課程設置上的分歧,那種學術上的爭論火花四濺,遠比教科書上描述的要生動得多。它沒有簡單地把包豪斯塑造成一個完美的典範,而是展現瞭一個充滿人性掙紮、不斷自我修正的復雜有機體。這種還原曆史本真的努力,讓人在敬佩之餘,也深感其思想的厚重與迷人。從材料的革新到對社會角色的重新定位,每一個細節都展現瞭那個時代最前衛的思考,絕非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性冷淡風”那麼膚淺。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視覺藝術的人士,我發現這本書在解讀包豪斯對字體設計和版式影響方麵,提供瞭極具啓發性的視角。它不僅僅羅列瞭赫伯特·拜耶的經典作品,而是將這些設計置於當時德國社會信息傳播變革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比如,書中詳細分析瞭在魏瑪共和國初期,麵對日益增長的大眾媒體需求時,包豪斯如何試圖用清晰、高效的視覺語言去“淨化”信息流。我特彆喜歡作者關於“新視覺”如何挑戰傳統美學的論述,那種對可讀性和結構美的極緻追求,並非憑空齣現,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功能驅動。這種將設計視為社會工具而非純粹審美活動的觀點,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排版規範。讀完後,我再去看任何一本采用無襯綫字體的書刊,都能立刻聯想到背後那場關於清晰度和秩序的理性革命。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相當高明,它沒有采用那種平鋪直敘的時間綫索,而是通過聚焦於幾個關鍵的“轉摺點”來進行結構布局,使得閱讀體驗充滿懸念和探索欲。例如,書中對包豪斯三任校長的領導風格差異進行瞭對比分析,從格羅皮烏斯的奠基人姿態,到漢內斯·邁耶強烈的社會政治傾嚮,再到密斯·凡德羅的純粹美學迴歸,每一次權力交替都伴隨著教學理念的劇烈震蕩。這種“危機驅動”的敘事結構,成功地捕捉到瞭包豪斯作為一個動態機構的本質。它迫使讀者去思考:一個理想化的藝術教育體係,在麵對政治乾預和內部意見分歧時,究竟能保持多久的純粹性?這種對“生存哲學”的探討,比單純介紹設計作品要深刻得多,它觸及瞭所有緻力於創造性實踐的團體都難以迴避的核心睏境。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具有學術探討性,但絕不枯燥。作者似乎花瞭大量精力在挖掘那些被主流敘事忽略的邊緣人物和次要事件上,這使得整個敘事維度一下子豐富瞭起來。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包豪斯後期在德紹的商業化嘗試,以及這種嘗試對最初藝術與技術結閤理想的衝擊。很多曆史記載都傾嚮於聚焦於柏林時期的封閉與最終關閉,但這本書卻深入剖析瞭在經濟壓力下,教學方針如何微妙地嚮市場需求傾斜,以及這種妥協在設計界內部引發的爭議。書中引用瞭大量當時的設計師和學生的私人信件與會議記錄,使得這些曆史“灰燼”重新煥發瞭生命力。閱讀過程就像是在參與一場跨越時代的對話,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即便是最堅定的現代主義者,在麵對現實的生存問題時,其理想之光也會産生搖曳和摺射。這種對復雜性的忠實記錄,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地方。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部曆史專著,不如說是一本關於“如何構建一種方法論”的深度指南。作者並沒有沉溺於對既有成就的頌揚,而是著力拆解瞭包豪斯美學背後的思維模型——如何從實踐中提煉原則,如何通過基礎訓練培養設計師的整體觀。我對其中關於“材料與工藝”教學理念的論述尤為著迷。它強調的不是學會使用某種工具,而是通過與不同材料(木材、金屬、紡織品)的深入互動,理解物質的固有屬性和潛力。這種“讓材料說話”的教學法,遠比我們今天常見的軟件操作培訓要來得有生命力。它構建瞭一個完整的認知框架,讓讀者明白,包豪斯的設計思維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的邏輯自洽性,而非僅僅是外部風格的模仿。它教會瞭我如何帶著審視的眼光去看待任何設計學科的底層邏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