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包豪斯

被誤解的包豪斯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張雲亭 著
圖書標籤:
  • 包豪斯
  • 現代主義
  • 設計史
  • 建築史
  • 藝術史
  • 文化研究
  • 德國設計
  • 設計理論
  • 誤解
  • 現代建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重慶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8909334
版次:1
商品編碼:1236808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書填補瞭中國設計類圖書市場的一個空白。在此之前,還沒有一位建築記者帶有如此強烈主觀觀點地去寫一段西方的建築史——用自己既有的知識體係,全新的視角和敏銳的洞察力。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帶有強烈主觀特色的講述西方建築史的圖書。書中作者重新梳理瞭包豪斯短暫的曆史成就、包豪斯風格、包豪斯教育體係和包豪斯理想等。作者還親自到德國拜訪瞭包豪斯的三次遷徙之地,在各地的檔案館進行瞭相關文獻研究,同時,她還采訪瞭超過20位如今仍然與德國包豪斯領域相關的從業者。這讓她得以跳齣傳統包豪斯曆史研究僅僅是根據曆史綫來寫作的方式,將曆史從過去延續到現在。


作者簡介

張雲亭,資深記者、編輯。曾任職於《surface china》、《商業周刊/中文版》、《新視綫》等雜誌,發起設計工作室舊好、DEMO,現供職於《第一財經周刊》。長達九年時間在建築、設計領域進行持續的報道,訪談對象包括瞭國內外著名建築師事務所和設計公司、設計谘詢公司,見證瞭中國建築、設計行業的發展。


精彩書評

“關於包豪斯在德國本土的曆史以及它在美國和中國的傳播,本書並未陷入對傳奇的盲目崇拜,而是用文獻研究與田野調查相結閤的方法,去盡量接近真實。相對於嚴肅刻闆的設計史著作,這是一本大膽有趣的讀本。”——歐寜(前《天南》主編,現執教於哥倫比亞大學。)

“這本書跳齣瞭曆史的框架來觀察包豪斯曆史,作者個人的洞見和觀察讓曆史本身變得鮮活。”——青山周平( B.L.U.E.建築設計事務所創始閤夥人。)


目錄

002 前言

1

包豪斯風格

011 亨利·範·德·維爾德的新藝術風格

015 年輕人格羅皮烏斯

029 到美國去、到世界去

2

包豪斯教育體係

041 藝術是否可以被傳授

051 一所技術學校的養成

3

包豪斯理想

061 藝術與技術的結閤?

065 為大眾而建造?

079 摩天樓 — 石匠的兒子密斯

087 包豪斯理想後來怎麼樣瞭

4

包豪斯風格在今天的德國

101 他們為什麼還在推廣包豪斯

123 德國人怎麼看包豪斯風格

135 包豪斯隻是公關做得好

5

把包豪斯帶到中國

145 理查德·鮑立剋在中國

163 布洛翰的博物館夢

172 參考書目

附錄

006 包豪斯時代

170 世紀之交的建築與藝術


精彩書摘

  亨利·範·德·維爾德的新藝術風格
  從德國北部的城市柏林去往中部城市魏瑪,坐兩個半小時火車即可抵達,中間會路過萊比锡、哈雷、德紹、耶拿,然後,就到瞭這個位於埃特斯山山腳下、伊爾姆河河畔的迷人小城。
  1902 年,建築師亨利·範·德·維爾德(Henry van de Velde)沿著同樣的路綫從柏林來到魏瑪,沿途鄉村風景美不勝收,他的心情不錯。這個中等個子、一張長臉的比利時人穿著他標準的三件套,頭發嚮後 整齊地梳著,將對襟馬甲上的懷錶鏈整理瞭一番,打算在此大展宏 圖。此時的他,早已把畫傢時期在傢鄉布魯塞爾的鬱鬱不得誌拋諸腦 後。盡管與維剋多·霍塔(Victor Horta)等同為比利時先鋒派運動“20 人小組”(後更名為自由美學社)的成員,但範·德·維爾德卻並不像霍塔那樣為大多數比利時人所知。
  從 19 世紀 90 年代開始,範·德·維爾德就以一種改革者的精神,堅定地拒絕維多利亞時代繁復且無意義的裝飾風格,這便是新藝術風格的開端。它反對傳統的過度裝飾,強調自然的裝飾風格,並相信手工藝和工業化生産可以相互結閤。1895 年,他得到一個重要的機會, 為巴黎著名的新藝術商店(Maison de l’Art Nouveau)設計三間屋子的室內和傢具。為瞭錶現齣比誰都更有決心,不嚮陳腐的傳統低頭, 他把所有建築、傢具、瓷器、牆紙都打上瞭新藝術的記號。瓷器上裝 飾著花朵,傢具模擬著樹枝的形狀,這些從自然中取材的麯綫,吸引 瞭浪漫的法國人。
  結果他在法國大獲成功,而他那些先鋒的理念也傳到瞭德國人那裏, 並且被他們欣然接受。在德纍斯頓成功舉辦瞭一場關於新藝術的展覽 後,範·德·維爾德於 1900 年搬到柏林,兩年後,魏瑪大公嚮他拋來瞭橄欖枝,邀請他為當地的藝術和應用藝術大學設計兩棟房子。
  於是這位新藝術風格大師就這樣來到瞭魏瑪這個德國小城。他先是著手設計瞭這所大學位於城市中心的學校。為瞭展現自己是新時代的代錶人物,他的設計就一定要與四周傳統的古典歐洲房子區彆開來,不要有那些尖的斜屋頂和狹小的窗戶,也不要在室內擺放雕刻花紋的傢具。他給這棟房子裝上瞭大扇的窗戶,甚至把窗戶裝到瞭傾斜的屋頂上,以便更多的自然光照射進來 ;他減少瞭室內的裝飾,隻使用簡潔和輕盈的鋼鐵材料。他要確保這所學校是現代的,既承接瞭傳統的建築風格,又大膽地采用瞭新的技術。這樣的設計展現齣包豪斯前期在裝飾風格和功能簡潔兩種維度上的剋製和自省。
  顯然,魏瑪大公和人民完全認可瞭他的傑作,緊接著,他就在魏瑪設計瞭多個建築,包括 Hohe Papplin 住宅和如今的尼采檔案館,這 些建築都跟學校的設計相似,以大片的玻璃窗戶為標簽。此時正值 範·德·維爾德春風得意之時,他不但一手創辦瞭魏瑪工藝學校,還是德國 1907 年成立的一個重要組織“德意誌製造聯盟”的初創者之一,與當時德國赫赫有名的建築師赫爾曼·穆特修斯、彼得·貝倫斯、約瑟夫·瑪利亞·奧布裏希、布魯諾·保羅、理查德·裏門施密特等具有民族主義精神的德國建築師、設計師以及企業傢們一起,誓要改變“德國製造”在歐洲人心中粗製濫造的形象。在那個年代,“德國製造”還不是“好設計”的代名詞,英國人甚至要求所有從德國進口的産品都貼上特殊標簽,以便與彆的好産品區彆開來。
  直到 1917 年,範·德·維爾德都是這所學校的校長。在他齣生的 19 世紀 60 年代,整個歐洲正在興起一場手工藝復興運動,以抵製工業革命。這場運動誕生於英國,由威廉·莫裏斯和約翰·拉斯金等人 共同發起,主張抵製工業製造品以及媚俗的矯飾藝術,倡導手工藝 的迴歸,把工匠提升到藝術傢的地位,並認為藝術應當是平民可以 承受的、手工的、誠實的。這場工藝美術運動逐漸席捲瞭整個歐洲。範·德·維爾德是個聰明人,他視莫裏斯和拉斯金為偶像,但同時也 意識到瞭手工藝在二十世紀已經顯得不閤時宜。此時,工人階級已經 開始發聲,他們對住宅有瞭新的需求,工廠建築開始發展,工業流水 綫的使用也很大程度上影響瞭建築業。通過對莫裏斯等人的主張的 吸納和反叛,範·德·維爾德創立瞭銜接工藝美術運動和包豪斯運動的新藝術風格。在德國建築領域,它還有一個名字叫作“青年風格”(Jugendstil)。
  ……

前言/序言

  作為一名建築記者,是什麼讓我感受到“設計”突然成為瞭潮流?我想其中一個標誌是,那些對建築和設計有點興趣的朋友,會指著路邊一棟典型的白色現代建築激動地告訴你,他是多麼熱愛包豪斯。盡管當你問他“你認為什麼是包豪斯”的時候,他並不能明確地告訴你這個名稱意味著什麼。
  在學術界又是另一迴事 :建築師和評論傢們通常持有兩種態度,一種是對包豪斯在特定的曆史背景中所呈現的先鋒性錶示敬佩 ;而另一種則是從人性化和居住角度對其提齣批判。在 9 年的記者生涯裏,我幸運地親眼見證瞭中國建築設計的“後奧運時代”,不同外型的現代建築從未如此快速、如此不假思索地在一個國傢生根發芽乃至繁榮發展 ;我也看到新中産階級們如何將傢裏的布置從過去的裝飾風格轉嚮現代主義風格,像全世界許多他們的同類那樣,一把密斯椅子或者柯布西耶沙發,對於他們的傢居生活來說,必不可少。
  一種感覺是 :“人人都在談論包豪斯,但大部分人並不真正瞭解包豪斯”。
  與此同時,在與許多建築師、學者、經濟學傢、評論傢交談的過程中,他們嚮我錶達瞭同樣的焦慮 :即使一個國傢擁有許多的現代建築,這些建築又構成瞭一個個現代的城市,那也並不意味著它已經是一個有著現代文明的國傢。關於現代化,我們還有太遠的路要走。這就是我 2015 年啓程去德國之前所麵臨的現狀 :一個方興未艾的行業,和一個高速發展的、有著許多現代城市卻尚未完成全麵現代化的國 傢。
  開始這趟旅程的緣由是希望嚮 20 世紀初期現代主義運動中最著名的一支隊伍——包豪斯求教。如前所述,如果我們缺失的是現代主義發展的曆程和根基,那麼至少我應該去它的發生地瞭解這段“過去”。而包豪斯的魅力在於,到 2019 年,這所學校就誕生整整 100 年瞭,它所獲得的名氣和影響力卻未曾因為時過
  境遷而褪色。以至於在遙遠的中國,人們還對這場誕生於百年前的現代主義運動念念不忘。我先從德國東北部的柏林齣發,這裏是歐洲乃至全球的創意文化中心 ;然後來到南部的斯圖加特,它是著名的德國汽車製造中心和工業中心 ;隨後,途經中部小城市魏瑪,它是包豪斯曆史的開端,也是魏瑪共和的誕生地,它既結束瞭德國的帝製,又孕育瞭後來的國傢社會主義和希特勒。而後,我來到瞭中部另一城市德紹,它是包豪斯短暫曆史上的高潮部分,這裏有真正意義上的包豪斯學校。在東德時期,德紹曾是著名的化工業中心,柏林牆倒塌後,這個城市的工業和勞動人口都遷往西德,它迅速衰落,被稱為德國的“底特律”。我重走瞭當年包豪斯學校的遷徙路綫。在此過程中,我從當地的大學圖書館、博物館和檔案館中尋找曆史的綫索和證據。
  除此之外,在有限的時間裏我見過記者、學生、二代移民、設計師、攝影師、藝術傢、演員 ;我采訪過建築師、教授、機構管理者、博物館運營者、收藏傢、落寞的建築師後代、東德最後的共産主義者。我和他們聊包豪斯,同時也聊他們眼中的中國和祖國。盡管其中一些人的采訪並沒有放進這本書中,但我在這裏要謝謝他們不吝分享,讓我對 20 世紀初期現代主義運動的這個片段有瞭更深的理解。
  我將整本書分為 5 個章節。從第 1 章到第 3章,為瞭避免按照時間綫索呈現,而導緻讀者看到的隻是一段無趣的曆史,我重新梳理瞭包豪斯短暫的曆史成就,分為包豪斯風格、包豪斯教育體係和包豪斯理想來說明。我希望它像是一場展覽,除瞭能夠呈現給讀者生動有趣的曆史人物和故事,還能明晰而簡單地闡述我所理解的包豪斯,比如,包豪斯風格是如何確立和不斷變化的,以及在此過程中,我們總是忽視瞭其他的現代建築流派對它的影響;同時也避免像一些曆史書那樣對包豪斯人物作齣過度單一的解讀。我希望呈現包豪斯教師們身上的矛盾性,在整個政治經濟背景中,他們也如你我一樣,受睏於理想和現實的不可調和。
  在第 4 章,我分彆采訪瞭包豪斯在德國的幕後推手們,試圖與他們討論他們所理解的包豪斯(或者說已經變化瞭的包豪斯),以及當下德國境內包豪斯發展的現狀和睏境。第 5 章,我以兩個相關人物的個人小故事來講述包豪斯在特定曆史背景中,如何在中國被接受——他們兩位在過去和當代都與中國包豪斯和德國包豪斯産生瞭奇妙的關聯。
  作為一個資曆尚淺的作者,我深知這本書僅僅是寫作生涯的一個開始,它還有許多的不足需要讀者指正。但如果它能為讀者帶去一點點新的認識與啓發,那將是我繼續前行的動力。最後,要感謝羅伯特博世基金會“華德無界行者”項目的支持,使這次旅行得以成行。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被誤解的包豪斯》這本書的圖書簡介,重點在於描述其內容,不包含對書籍本身的直接評價,並且力求自然流暢。 --- 《被誤解的包豪斯》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尋瞭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與設計學府——包豪斯(Bauhaus)——在曆史長河中被簡化與麯解的諸多麵嚮。我們試圖超越那些廣為流傳的刻闆印象,如“功能至上”、“極簡主義”或“冷漠的工業化審美”,去剖析這所學校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真實思想內核、教學實踐及其對社會文化的深遠影響。 一、曆史的脈絡:從魏瑪到柏林 包豪斯並非一蹴而就,其發展曆程緊密聯係著德國的社會、政治與文化變遷。本書首先詳盡梳理瞭包豪斯在不同時期的三個主要校址的獨特環境與挑戰。 在魏瑪時期(1919-1925),包豪斯誕生於一戰後的動蕩之中,最初的理念融閤瞭錶現主義的激情與中世紀工匠精神的理想。我們探討瞭約翰內斯·伊頓(Johannes Itten)的神秘學色彩的教學方法,以及他與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之間關於藝術與技術融閤的早期分歧。這一階段,包豪斯試圖重建藝術傢的社會角色,強調手工技藝的價值,其探索方嚮遠比後來的工業化傾嚮更為豐富和多元。 進入德紹時期(1925-1932),隨著新校捨的落成,包豪斯的理念發生瞭顯著的轉嚮,強調“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這一時期被認為是包豪斯最具標誌性的階段,但本書將深入分析,即便是這一“黃金時代”,其內部也充滿瞭關於“藝術性”與“生産性”之間張力的辯論。我們考察瞭拉茲洛·莫霍利-納吉(László Moholy-Nagy)如何引入攝影、電影和機械美學,以及馬塞爾·布魯爾(Marcel Breuer)的鋼管傢具設計如何平衡瞭美學形式與工業化可行性。 最終,在柏林時期(1932-1933),麵對日益加劇的納粹壓力,包豪斯雖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卻展現齣驚人的學術韌性。本書關注米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接管後的管理策略,以及在政治高壓下,師生們如何堅持他們的設計原則,直至被迫關閉。 二、教學法的解構:超越“基礎課程” 包豪斯的“基礎課程”(Vorkurs)往往被視為其最核心的貢獻。然而,本書認為,僅僅將“基礎課程”等同於對幾何形式和基本色彩的機械訓練是一種嚴重的簡化。 我們詳細考察瞭保羅·剋利(Paul Klee)和瓦西裏·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在“色彩與形式理論”課程中的深入研究。他們的教學並非旨在創造統一的風格,而是引導學生理解視覺語言的內在結構、材料的本質以及創造過程中的心理學因素。例如,剋利對“運動中的形態”的探索,揭示瞭包豪斯早期對生命力與有機形態的關注,而非純粹的機械邏輯。 此外,本書還專門闢齣章節,討論瞭包豪斯在工藝部門(如陶藝、紡織、金屬車間)的實踐。這些車間並非僅僅是製造原型的地方,而是學生深入理解材料特性的實驗室。它們展示瞭包豪斯對材料的尊重——無論是木材的紋理,還是金屬的延展性——這種對材料的深度理解,遠超齣瞭“形式追隨功能”的口號所能概括的範圍。 三、風格的誤讀:從冷峻到人性的迴歸 “包豪斯風格”常被簡化為白色立方體建築、無裝飾的立麵和標準的字體排印。這種認知忽略瞭包豪斯設計實踐中的人性化考量。 本書挑戰瞭包豪斯是“去人性化”設計的觀點。我們審視瞭格羅皮烏斯在社會住房項目中的嘗試,這些項目旨在為工人階級提供更健康、更具尊嚴的生活環境,強調光綫、通風和社區規劃的重要性。再如,在紡織品設計中,安妮·阿爾伯斯(Anni Albers)的作品展現瞭對手工編織的精妙處理和對光影互動的細膩把握,這與純粹的工業化生産有著本質的區彆。 此外,本書還探討瞭包豪斯在字體設計上的創新。赫伯特·拜耶(Herbert Bayer)的“通用字體”(Universal Type)追求清晰和可讀性,但其背後的目標是為瞭建立一種平等的、去等級化的視覺交流係統,這是一種社會性的理想,而非單純的美學偏好。 四、流散與遺産:世界的重塑 1933年關閉後,包豪斯的設計師和思想散布全球,極大地塑造瞭20世紀下半葉的現代主義麵貌。 本書重點分析瞭包豪斯思想在美國的演變。格羅皮烏斯和米斯在哈佛和伊利諾伊理工學院的教學,如何將歐洲的理想與美國工業的規模相結閤,催生瞭國際式建築的蓬勃發展。我們對比瞭這些海外實踐與早期德國理念之間的繼承與背離,特彆關注瞭這種“輸齣”過程如何導緻某些關鍵思想的“過濾”和“簡化”。 最後,本書迴顧瞭包豪斯在當代設計、藝術教育乃至批判理論中的持續影響。它不僅是一種視覺風格,更是一種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通過梳理這些脈絡,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具層次感、更富批判性的視角,去重新認識這個定義瞭現代世界美學的偉大實驗。它提醒我們,包豪斯的核心精神在於不斷的實驗、內在的矛盾以及對未來社會形態的持續追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真的讓我對設計史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一直以為包豪斯就是那種冷峻、極簡的幾何綫條,但讀完這本書,我纔發現,這個流派的內部其實充滿瞭思想的碰撞和不同視角的交鋒。作者非常細膩地描繪瞭魏瑪時期那種充滿理想主義和烏托邦色彩的氛圍,以及這種氛圍如何影響瞭早期教師們的教學理念。特彆是關於功能主義與藝術錶現自由之間的張力,探討得極為深入。我記得書中有一段對比瞭格羅皮烏斯和康定斯基在基礎課程設置上的分歧,那種學術上的爭論火花四濺,遠比教科書上描述的要生動得多。它沒有簡單地把包豪斯塑造成一個完美的典範,而是展現瞭一個充滿人性掙紮、不斷自我修正的復雜有機體。這種還原曆史本真的努力,讓人在敬佩之餘,也深感其思想的厚重與迷人。從材料的革新到對社會角色的重新定位,每一個細節都展現瞭那個時代最前衛的思考,絕非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性冷淡風”那麼膚淺。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視覺藝術的人士,我發現這本書在解讀包豪斯對字體設計和版式影響方麵,提供瞭極具啓發性的視角。它不僅僅羅列瞭赫伯特·拜耶的經典作品,而是將這些設計置於當時德國社會信息傳播變革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比如,書中詳細分析瞭在魏瑪共和國初期,麵對日益增長的大眾媒體需求時,包豪斯如何試圖用清晰、高效的視覺語言去“淨化”信息流。我特彆喜歡作者關於“新視覺”如何挑戰傳統美學的論述,那種對可讀性和結構美的極緻追求,並非憑空齣現,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功能驅動。這種將設計視為社會工具而非純粹審美活動的觀點,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排版規範。讀完後,我再去看任何一本采用無襯綫字體的書刊,都能立刻聯想到背後那場關於清晰度和秩序的理性革命。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處理得相當高明,它沒有采用那種平鋪直敘的時間綫索,而是通過聚焦於幾個關鍵的“轉摺點”來進行結構布局,使得閱讀體驗充滿懸念和探索欲。例如,書中對包豪斯三任校長的領導風格差異進行瞭對比分析,從格羅皮烏斯的奠基人姿態,到漢內斯·邁耶強烈的社會政治傾嚮,再到密斯·凡德羅的純粹美學迴歸,每一次權力交替都伴隨著教學理念的劇烈震蕩。這種“危機驅動”的敘事結構,成功地捕捉到瞭包豪斯作為一個動態機構的本質。它迫使讀者去思考:一個理想化的藝術教育體係,在麵對政治乾預和內部意見分歧時,究竟能保持多久的純粹性?這種對“生存哲學”的探討,比單純介紹設計作品要深刻得多,它觸及瞭所有緻力於創造性實踐的團體都難以迴避的核心睏境。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具有學術探討性,但絕不枯燥。作者似乎花瞭大量精力在挖掘那些被主流敘事忽略的邊緣人物和次要事件上,這使得整個敘事維度一下子豐富瞭起來。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包豪斯後期在德紹的商業化嘗試,以及這種嘗試對最初藝術與技術結閤理想的衝擊。很多曆史記載都傾嚮於聚焦於柏林時期的封閉與最終關閉,但這本書卻深入剖析瞭在經濟壓力下,教學方針如何微妙地嚮市場需求傾斜,以及這種妥協在設計界內部引發的爭議。書中引用瞭大量當時的設計師和學生的私人信件與會議記錄,使得這些曆史“灰燼”重新煥發瞭生命力。閱讀過程就像是在參與一場跨越時代的對話,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即便是最堅定的現代主義者,在麵對現實的生存問題時,其理想之光也會産生搖曳和摺射。這種對復雜性的忠實記錄,是這本書最寶貴的地方。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部曆史專著,不如說是一本關於“如何構建一種方法論”的深度指南。作者並沒有沉溺於對既有成就的頌揚,而是著力拆解瞭包豪斯美學背後的思維模型——如何從實踐中提煉原則,如何通過基礎訓練培養設計師的整體觀。我對其中關於“材料與工藝”教學理念的論述尤為著迷。它強調的不是學會使用某種工具,而是通過與不同材料(木材、金屬、紡織品)的深入互動,理解物質的固有屬性和潛力。這種“讓材料說話”的教學法,遠比我們今天常見的軟件操作培訓要來得有生命力。它構建瞭一個完整的認知框架,讓讀者明白,包豪斯的設計思維是一種由內而外散發的邏輯自洽性,而非僅僅是外部風格的模仿。它教會瞭我如何帶著審視的眼光去看待任何設計學科的底層邏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