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义化识解的多维度研究

多义化识解的多维度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许葵花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3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9428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8799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7
字数:281000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对多义现象进行多视角研究,共由三部分组成。首先对多义术语进行界定,并探讨多义涵义的界限问题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之后,从相对静态的角度运用原型范畴、概念隐喻和转喻、概念整合、意象图式、语义框架、构式语法及语法化和主观化等认知理论对多义化识解进行阐释;最后,从相对动态角度以意义使用观、话语选择理论及意义百科观下的有声思维实验来对多义化的实时在线识解和社会认知机制进行进一步阐释。全书运用大量的语料多维度解析了多义化的识解问题。

目录

序一 胡壮麟 III

序二 王逢鑫 V

绪论 XIII

第一章 多义术语的界定

1.1 引言 1

1.2 “多义”术语的提出 2

1.3 polysemy 术语界定的误区 2

1.3.1 普通词典的定义 3

1.3.2 语言学词典的定义 4

1.3.3 语言学家的定义 5

1.4 多义:多层面的语言现象 6

1.4.1 语音语调多义化 6

1.4.2 词缀多义化 6

1.4.3 词汇多义化 8

1.4.4 构式多义化 9

1.4.5 语法多义化 9

1.4.6 话语多义化 12

1.5 小结 13

第二章 多义化概念的涵义界限问题

2.1 引言 15

2.2 多义化概念涵义界限的流派 15

2.2.1 最小化多义观 16

2.2.2 最大化多义观 17

2.2.3 多义化的融合观 18

2.3 意义的实质问题 19

2.3.1 概念处理问题 20

目 录

viii

多义化识解的多维度研究

2.3.2 人的认知力问题 20

2.3.3 经验知识问题 21

2.3.4 语境因素问题 22

2.4 小结 22

第三章 多义化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3.1 引言 25

3.2 多义词与同音形异义词辨析 25

3.3 多义·歧义·模糊 29

3.3.1 多义的判定 30

3.3.2 多义与歧义 31

3.3.3 多义与模糊 35

3.4 多义及相邻概念认知再探 36

3.5 余论 39

3.6 小结 41

第四章 多义化的描写主义研究

4.1 引言 43

4.2 多义化的词源学研究 43

4.2.1 历时使用变化下的多义化 44

4.2.2 社会情境下词的多义化 46

4.2.3 修辞性语言运用的多义化 47

4.2.4 同音形异义词重新阐释下的多义化 49

4.2.5 语言接触下的多义化 49

4.2.6 社会文化发展下的多义化 51

4.3 多义化的分类研究 52

4.4 小结 55

第五章 原型范畴视角下的多义化研究

5.1 引言 57

5.2 范畴·范畴化·多义范畴化 57

5.3 古典范畴理论 58

5.3.1 古典范畴理论的主张与不足 58

5.3.2 古典范畴理论下多义化研究的不足 59

ix

目录

5.4 原型范畴理论形成的历史轨迹 61

5.4.1 哲学研究 61

5.4.2 心理学研究 62

5.4.3 人类学研究 63

5.4.4 语言学研究 64

5.5 原型范畴理论的特点 66

5.6 原型范畴理论对多义化研究的贡献 68

5.7 多义范畴化的原型性例析 69

5.8 多义范畴化的层级辐射性例析 73

5.9 原型范畴理论下多义化的实证研究 76

5.10 小结 77

第六章 概念隐喻和转喻视角下的多义化研究

6.1 引言 81

6.2 概念隐喻 81

6.3 概念隐喻例析 85

6.3.1 隐喻多义的普遍性 85

6.3.2 隐喻语义映射小议 89

6.4 概念转喻 92

6.4.1 转喻的概念性和普遍性 92

6.4.2 转喻的认知机制要点 96

6.5 概念整合中的隐喻和转喻 97

6.6 隐喻·转喻·提喻与隐转喻连续统 99

6.7 小结 103

第七章 意象图式视角下的多义化研究

7.1 引言 105

7.2 意象图式的界定 105

7.3 意象图式变体:多义化的承载 108

7.4 多义化意象图式的特征 112

7.4.1 最简约性 112

7.4.2 原型性 113

7.4.3 涉身体验性 115

7.4.4 正负参数性 116

x

多义化识解的多维度研究

7.4.5 动静兼具性 117

7.4.6 叠印性 118

7.4.7 隐喻精细化特性 119

7.5 小结 120

第八章 框架理论视角下的多义化研究

8.1 引言 121

8.2 框架的界定 121

8.3 Fillmore 的商业行为框架分析 122

8.4 框架的构成和特点 125

8.5 基于框架的多义化 127

8.5.1 框架与多义化识解 127

8.5.2 框架下多义化的人工智能解析 128

8.6 小结 130

第九章 构式语法理论视角下的多义化研究

9.1 引言 131

9.2 理论背景 131

9.2.1 构式语法的源流及界定 131

9.2.2 构式语法与生成语法的主要区别 133

9.2.3 构式的特点及功能 134

9.3 构式语法理论视角下的多义化 135

9.3.1 构式多义化与隐喻 135

9.3.2 构式语义压制与转喻 138

9.4 小结 139

第十章 语法化和主观化视角下的多义化研究

10.1 引言 141

10.2 语法化溯源及界定 141

10.3 语法化多义在语言中的分布 142

10.4 语法化多义的特点及认知机制 146

10.4.1 语法化是一种多义化 146

10.4.2 单向性的趋向 146

10.4.3 语义淡化的特点 148

xi

目录

10.4.4 语义概括化的特点 149

10.4.5 惯常化的认知机制 150

10.4.6 语用驱动的认知机制 151

10.4.7 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 151

10.5 主观·主观性·主观化 152

10.5.1 主观化多义的共时派 153

10.5.2 主观化多义的历时派 155

10.5.3 共时派与历时派的异同 157

10.6 小结 158

第十一章 意义使用观下多义化的实时动态识解

11.1 引言 159

11.2 多义化产生语义的不确定性 159

11.3 多义化识解的传统语境观 160

11.4 认知语义学的意义使用观 164

11.5 多义化的实时动态识解 165

11.5.1 预意义:语义实时动态识解中的原材料 166

11.5.2 语境调控:语义实时动态识解的外因 168

11.5.3 语义竞争:语义实时动态识解中的涵义处理 170

11.5.4 识解者的认知力:语义实时动态识解的内因 171

11.6 小结 173

第十二章 意义百科观下多义化识解的有声思维研究

12.1 引言 175

12.2 意义百科观 175

12.3 意义百科观下多义化识解的有声思维研究 178

12.3.1 研究方法:有声思维 178

12.3.2 百科知识在多义化识解中作用的有声思维分析 179

12.4 小结 184

第十三章 话语选择理论下多义化的社会认知动因研究

13.1 引言 187

13.2 话语选择理论 188

13.3 话语选择理论下多义化的社会认知动因研究 189

xii

多义化识解的多维度研究

13.3.1 多义化构建的社会动因 189

13.3.2 多义化构建的认知动因 193

13.4 小结 198

结 语 199

参考文献 207

英汉术语对照表 231

后 记 237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多义术语的界定

b. This is the superiority of our planned economy.(定语)

c. Greatly interested, I asked how he played these new musical works.

(状语)

过去分词做状语时,表达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有的说明发生的背景或

情况;有的表示原因,相当于表示原因的状语从句;有的说明动作发生的

时间,相当于一个表示时间的状语从句;有的表示一个假设的情况,相当

于一个条件从句;或表“让步”状语从句。这都呈现了其多义化的特性。

动名词是动词的另一种非限定形式。在句子中起名词的作用,可单独

或引导一个短语共同做主语、表语、宾语,如:

9. a. Making friends with the easy-going boy is an easy job.(主语)

b. My favorite sport is playing badminton.(表语)

c. Have you got used to living in America now?(宾语)

状语从句也有多义化的态势,因为它可以用来表示时间、地点、原

因、目的、结果、条件、行为方式、比较关系、让步等。如下:

10. a. I’ll let you know as soon as I arrive there.(时间)

b. We will miss you wherever you are.(地点)

c. We went by bus because it was cheaper.(原因)

d. Bring more clothes in case the weather is cold.(目的)

e. He was standing in the shadow so that I could not see his face

clearly.(结果)

f. If we miss the last bus, we will have to walk home.(条件)

g. Jack smiled as if he was enjoying a private joke.(行为方式)

h. The project was completed earlier than we had expected.(比较)

i. Even though I have a master’s degree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I

can’t fi ll out my tax form.(让步)

12

多义化识解的多维度研究

1.4.6 话语多义化

从语义学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迄今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传统语用

学,作为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式兴起的新型语言研究学科,其实也有着

悠久的历史渊源。从普罗泰格拉(Protagoras)、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到今天的认知科学,都闪耀着人们从语用学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的智慧成

果,尤其是今天的认知科学领域。Bianchi(2004)称其为句法学和语义学

领域的灰姑娘,长期处于语言学研究的边缘,介于语言哲学、语言学、社

会学、心理学、修辞学和人类交往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之间的灰

色地带,而今却有着令人瞠目的复兴和长足的发展。

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界线历来有纷争,而且两者之间在语言研究中究竟

有无界线也是学者争论的焦点。本章中,为便于分析讨论,采用一些语言

学家把语用学纳入到语义学范畴的分法。

语用学中的多义化多见于会话隐涵(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现象

中。会话隐涵现象是由Grice于1967年提出来的。“会话隐涵是指语言结构

之外,通过一些一般的合作交流原则,交际双方进行的推理,虽是语言结

构之外的,但这些原则对于语言结构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它也详尽

地诠释了人们为什么能够表达意多于言,即表达的意思超出了字面含义”

(Levinson,1983: 97)。如话语:

11.“Did you see Obama’s speech to Congress on TV last night?”

(Taylor, 1995: 156)

这段话语除了字面意义“昨晚看到奥巴马的国情咨文电视演说没有”

之外,还有很多的会话隐涵,它有可能是对话双方之一为破除沉默的尴

尬场面,挑起话题;也有可能是说话者出于个人兴趣,想获取这个电视直

播的一些信息,言外之意是“奥巴马说了些什么?”;也有可能是说话

者想就该直播内容与听者进行讨论,言外之意指“你对他的讲话有何看

法?”;也有可能是说话者只想分享自己的看法。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表

面上看是个疑问句,却已失去了它的疑问效力,真正的目的是和解、寻求

信息、评论等交际目的。

我们从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理论(Searle, 1979: 30-35)

中也能看到话语多义化的存在。根据这一理论,一个句子可以同时包含

两个示意言行(illocutionary act),即说者说出一句话,他说的内容既

是字面意思,同时更要表达具有与前者不同的命题内容(propositional

13

第一章 多义术语的界定

content)的另一个示意言行。例如,英语语言民族常在饭桌上说的“Can

you reach the salt?”,这不仅是个询问,更是个“递盐”的请求。也即说

者通过执行一个示意言行,间接地传达了另一个示意言行的间接言语行

为,言此更意彼的交际行为。

1.5 小结

多义化是一种语言现象,但由于长期以来深受词典编撰学的传

统沿革,以及语言学家在词汇多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如Lakoff &

Johnson(1980)对隐喻的革命性研究,以及Lakoff(1987),Taylor

(1989/1995),Brugman(1988)等对英语介词突破性的研究,使语言学

界还沿袭多年的习惯,也给人们以错觉,把polysemy只看成是一种词汇多

义化。其实,该词不仅仅是指多义词或一词多义。随着语言学研究视野的

不断扩大,polysemy已不单单指词汇层面上的多义,它还指存在于语言的

各个层面的多义化现象,如词缀多义、语音语调多义,构式多义等。因

此,我们应还原polysemy以其真貌,再以多义词或一词多义来界定它就显

得滞后于语言学研究在此方面的多元发展。尤为重要的是,这种多义化,

并不像人们的印象中那样,只是一个多义词下有多个涵义那么简单,这一

语言现象蕴含的语言学及认知科学内涵远远不止于此。


15

多义化概念的涵义界限问题

2.1 引言

“意义等于概念化”(Langacker, 1990: 2)。多义化作为概念化现

象,是语言中的常规而非个别的例外(Evans & Green, 2006/2014: 169)。

Langacker(1991/2004: 379)也指出“多义是词汇和语法语素中的一种常

情”。作为一种人们司空见惯的语言现象,多义化的研究由来已久。从

17、18世纪哲学家对隐喻这种特殊语言现象的探究,到传统的真值条件论

词义,以及服务于词典编撰的词源学研究,再到坚持一种形式一种意义匹

配的结构主义意义观,以及之后聚焦于恒定特征来定义意义的转换生成语

法,前后经历了几百年的研究历程。这些研究或形式化语言、或聚焦于词

义的描写研究、或把语言看成是可推导的自主系统,大都忽视了认知主体

的经验认识、涉身体验等在构建(structure)意义时的作用,使多义化研

究举步维艰。然而,进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认知科学的兴起使多义研究

豁然开朗,“在当代语义研究领域,多义已不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而是

语言、语言使用及认知的内在特质”(Nerlich & Clarke, 2003: 5)。但从使

用的角度来看,纵观当今市面上琳琅满目的词典,可以发现词典编撰所依

据的语言学理论对于多义化概念的界定、多义化的程度问题、不同涵义的

组织形式、涵义数目的划分、划分标准等都很难达成共识,多义化的涵义

界限界定依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2.2 多义化概念涵义界限的流派

多义化概念的涵义界限问题历来是语义学及意义研究的纷争所在,不

同的流派依据的语言学及哲学理论各不相同。从处理多义化的方法上分为

最小化多义观、最大化多义观以及多义化的融合观。但每个流派对于涵义


前言/序言

英语的“polysemy”一词,可译为“多义性”“多义化”和

“一词多义”。“多义性”强调多义特征,“多义化”强调不同

意义延伸的演变过程,“一词多义”则强调词语的多义现象。鉴

于上述情况,“polysemy”一词本身就是多义的,被广泛应用于

不同学科和生活领域,如符号中有符号多义性、括弧多义性,文

学中有文学多义性、诗歌多义性,建筑中有建筑多义性、城市多

义性,数学中有函数多义性,生活中有梦幻多义性,商业中有股

票走势的多义性,等等。正因为如此,多义化的研究被学界日益

重视。从新中国成 多义化识解的多维度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多义化识解的多维度研究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多义化识解的多维度研究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多义化识解的多维度研究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多义化识解的多维度研究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