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对歌的世界:对歌文化圈中的日本》是大东文化大学名誉教授工藤隆几十年来对中日对歌比较研究,特别是中国少数民族对歌研究的集大成。作者根据20多年来对云南、贵州、湖南少数民族的对歌调查,分析了日本古代的对歌记录,研究了对歌研究的学术史,探讨了“对歌”与“踏歌”的区别及与丧葬的关系,把对歌研究推向了基于田野调查的实证研究的时代。书后收录了长达1小时20分钟的即兴演唱的对歌实例。
《对歌的世界:对歌文化圈中的日本》对日本古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和文化人类学、音乐学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对歌的世界:对歌文化圈中的日本》曾获得日本歌谣学会第33届志田延义奖。
作者简介
工藤隆,1942年生,东京大学毕业,大东文化大学名誉教授,曾担任日本亚洲民族文化学会首任会长。主要研究神话、对歌。1995年开始考察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对歌、神话,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对歌全调查》《白族对歌与日本古代文学》《中国四川省大凉山彝族创始神话》等学术著作共25部。
内页插图
目录
序章探索对歌原形之路
1.对歌消失的原因
2.无须对歌的婚姻制度的普及与对歌的消失
3.对歌是“古代的古代”以来的风俗
第一章 日本古代的对歌资料
1.《常陆国风土记》筑波郡
2.登筑波岭为耀歌会日作歌一首并短歌
3.《常陆国风土记》“香岛郡”条的“童子女松原”传说
4.《摄津国风土记逸文》
5.《肥前国风土记逸文》“杵岛县”条
6.《古事记》清宁天皇
7.《日本书纪》武烈天皇即位前纪
第二章 对歌论再考
1.本居宣长《古事记传》的对歌论
2.在日本国内和文字资料中研究古代文学的局限性
3.从民俗资料看对歌论
4.村祭中的性解放被误解为歌会特有的现象
5.神与少女的问答中没有对歌的对等性
6.学术词典对对歌的解释没有摆脱旧学说的束缚
第三章 对歌论的发展
1.20世纪后半叶开始对歌研究的转向
2.土桥宽把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纳入研究视野
3.对歌文化圈、兄妹婚始祖神话文化圈与照叶树林文化带的重合
4.学界开始发表少数民族对歌的田野调查报告
5.学界开始出现原汁原味的对歌记录
6.白族对歌田野调查报告的发表
7.现场的对歌记录陆续出版
8.摆脱囿于文献和国境的古代文学研究
第四章 基于田野调查的对歌新论
1.从目的和表达形式两方面看对歌
2.活动的目的什么都行
3.大家从很广的地域范围来参加歌会
4.对歌只能在语言相同的民族内进行
5.固定一个曲调
6.定型的曲调与定型的歌词并存
7.歌词中有深厚的“歌技”
8.“歌技”的习得始于孩提时代
9.“推敲歌词”是次要的
lO.男女的位置关系怎么都行
11.没有乐器也行
12.醉酒就不能持续对歌
13.对歌无须“性解放”
14.长江以南少数民族的对歌几乎都是由五音、七音组合而成的
15.理想的对歌遵守“恋爱程序”的顺序
16.对歌中恋爱的各种场面与万叶恋歌相通
17.互称“兄”“妹”的共性
18.“人眼”“人言”是对自己恋爱的声援
19.对歌具有把男女引向结婚的制度性作用
20.对歌中的男女表演了对等的关系
21.对歌同时存在着“亲和性”和“斗争性”
22.原型生存型文化
23.现场的对歌的八个层次
第五章 “踏歌”与“歌垣”混用的时代
1.踏歌是渡来人带来的外来歌舞
2.隋唐宫廷踏歌的传入’
3.筑波山对歌是公元前长江以南文化圈的一部分
4.大和传统的歌舞与外来踏歌的融合
5.作为宫中活动而固定下来的踏歌
6.踏歌是渡来系民族的象征
第六章 丧葬与对歌——游部、孀歌的问题
1.游部是可接近遗骸的官职
2.野中、古市遍布天皇(大王)陵墓
3.游部的工作
4.从土偶来推测葬礼
5.今城冢古坟的人物形象埴轮群
6.人物形象埴轮群是殡仪的再现吗?
7.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的葬礼与对歌
8.葬仪与耀歌、游部
9.野中、古市的葬礼也有相当于“耀歌”的仪式吗?
10.游部融合了弥生时代以来的传统与道教咒术
11.“古记”对“游部”记载的虚构性与不正确性
12.对歌是长江以南文化圈的产物,踏歌在七世纪直接传入日本
13.恋歌文化传统是值得自豪的世界文化遗产
附录对歌【A】
参考文献
后记
译后记
前言/序言
我开始关注对歌已有约50年的时间,如今回顾这漫长的研究经历,发现在我的对歌研究中决定性的转折点是1995年8月23日。当时我在中国云南省剑川县石宝山考察白族“活形态的对歌”,我采集到了后来命名为“对歌【A】”的对歌,在这组对歌中,年轻男女自发地唱了约1小时20分钟的对歌,共123首。我当时受到了很大的文化冲击。
我懊恼完全不懂歌词的意思,但能看懂大致的氛围,知道毫无造作的自然发生的对歌就在眼前进行着。亲眼看见这一情景的那一瞬间,我仿佛身处梦境。既不知道对歌的歌词大意,也不知道何时结束,这种黄金时间在流逝。①
作为研究者,我撰写的调查报告必须客观事实,我虽知道“仿佛身处梦境”这种表述有欠妥当,但还是不由自主地那么写了,可见当时的文化冲击有多深。
我后来知道西条勉对我文章的引用和评述,西条是日本古代文学研究者,他通过扎实地研读文献资料构建了对歌理论,他引用了“毫无造作的自然发生的对歌就在眼前进行着。亲眼所见这一情景的那一瞬间,我仿佛身处梦境”,指出“工藤撰写了无数关于云南考察的感人肺腑的调查报告,其中上面引用的一句是特别优美的乐章。”①我阅读了西条的文章后受到鼓励,心里觉得在对歌研究中我既可以沉浸于接触到“活形态对歌”时的感动,也可以把这种感动撰写为学术性的、客观的调查报告,两者肯定互不干扰。本书是把调查那种“活形态对歌”时所受到的文化冲击、从中受到启迪的新视角、基于以往文献资料的研究这三者相结合的对歌新论的尝试。
总的来说,迄今为止的对歌研究有两个弱点,一是“对歌”的资料局限于8世纪的文献资料,对在此之前自绳文、弥生时代以来数千年中或许也在流传的对歌原貌缺乏深入探讨;二是即使有人试图追溯8世纪以前的对歌,其参照的模型也是中世、近世、近代日本国内已经变质了的民俗活动,所以,那种对歌不外乎是后世的东西。而且,那些民俗活动几乎都集中于日本国境之内,那种研究视野延误了对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以南地区)对歌的田野调查,那里的少数民族直到20世纪后半叶仍然广泛地保留了比日本中世以后的对歌民俗更原始的对歌。
诚然,我1995年在云南省亲眼见到“活形态的对歌”以前,也局限于前述的两个弱点。但是,当“活形态的对歌”展现于眼前时,我身临其境,一下子挣脱了那两个弱点的羁绊,感到了“黄金时间在流逝”。
对歌的世界:对歌文化圈中的日本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