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對歌的世界:對歌文化圈中的日本》是大東文化大學名譽教授工藤隆幾十年來對中日對歌比較研究,特彆是中國少數民族對歌研究的集大成。作者根據20多年來對雲南、貴州、湖南少數民族的對歌調查,分析瞭日本古代的對歌記錄,研究瞭對歌研究的學術史,探討瞭“對歌”與“踏歌”的區彆及與喪葬的關係,把對歌研究推嚮瞭基於田野調查的實證研究的時代。書後收錄瞭長達1小時20分鍾的即興演唱的對歌實例。
《對歌的世界:對歌文化圈中的日本》對日本古代文學、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和文化人類學、音樂學的研究具有參考價值。
《對歌的世界:對歌文化圈中的日本》曾獲得日本歌謠學會第33屆誌田延義奬。
作者簡介
工藤隆,1942年生,東京大學畢業,大東文化大學名譽教授,曾擔任日本亞洲民族文化學會首任會長。主要研究神話、對歌。1995年開始考察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對歌、神話,齣版瞭《中國少數民族對歌全調查》《白族對歌與日本古代文學》《中國四川省大涼山彝族創始神話》等學術著作共25部。
內頁插圖
目錄
序章探索對歌原形之路
1.對歌消失的原因
2.無須對歌的婚姻製度的普及與對歌的消失
3.對歌是“古代的古代”以來的風俗
第一章 日本古代的對歌資料
1.《常陸國風土記》築波郡
2.登築波嶺為耀歌會日作歌一首並短歌
3.《常陸國風土記》“香島郡”條的“童子女鬆原”傳說
4.《攝津國風土記逸文》
5.《肥前國風土記逸文》“杵島縣”條
6.《古事記》清寜天皇
7.《日本書紀》武烈天皇即位前紀
第二章 對歌論再考
1.本居宣長《古事記傳》的對歌論
2.在日本國內和文字資料中研究古代文學的局限性
3.從民俗資料看對歌論
4.村祭中的性解放被誤解為歌會特有的現象
5.神與少女的問答中沒有對歌的對等性
6.學術詞典對對歌的解釋沒有擺脫舊學說的束縛
第三章 對歌論的發展
1.20世紀後半葉開始對歌研究的轉嚮
2.土橋寬把長江流域少數民族納入研究視野
3.對歌文化圈、兄妹婚始祖神話文化圈與照葉樹林文化帶的重閤
4.學界開始發錶少數民族對歌的田野調查報告
5.學界開始齣現原汁原味的對歌記錄
6.白族對歌田野調查報告的發錶
7.現場的對歌記錄陸續齣版
8.擺脫囿於文獻和國境的古代文學研究
第四章 基於田野調查的對歌新論
1.從目的和錶達形式兩方麵看對歌
2.活動的目的什麼都行
3.大傢從很廣的地域範圍來參加歌會
4.對歌隻能在語言相同的民族內進行
5.固定一個麯調
6.定型的麯調與定型的歌詞並存
7.歌詞中有深厚的“歌技”
8.“歌技”的習得始於孩提時代
9.“推敲歌詞”是次要的
lO.男女的位置關係怎麼都行
11.沒有樂器也行
12.醉酒就不能持續對歌
13.對歌無須“性解放”
14.長江以南少數民族的對歌幾乎都是由五音、七音組閤而成的
15.理想的對歌遵守“戀愛程序”的順序
16.對歌中戀愛的各種場麵與萬葉戀歌相通
17.互稱“兄”“妹”的共性
18.“人眼”“人言”是對自己戀愛的聲援
19.對歌具有把男女引嚮結婚的製度性作用
20.對歌中的男女錶演瞭對等的關係
21.對歌同時存在著“親和性”和“鬥爭性”
22.原型生存型文化
23.現場的對歌的八個層次
第五章 “踏歌”與“歌垣”混用的時代
1.踏歌是渡來人帶來的外來歌舞
2.隋唐宮廷踏歌的傳入’
3.築波山對歌是公元前長江以南文化圈的一部分
4.大和傳統的歌舞與外來踏歌的融閤
5.作為宮中活動而固定下來的踏歌
6.踏歌是渡來係民族的象徵
第六章 喪葬與對歌——遊部、孀歌的問題
1.遊部是可接近遺骸的官職
2.野中、古市遍布天皇(大王)陵墓
3.遊部的工作
4.從土偶來推測葬禮
5.今城塚古墳的人物形象埴輪群
6.人物形象埴輪群是殯儀的再現嗎?
7.長江流域少數民族的葬禮與對歌
8.葬儀與耀歌、遊部
9.野中、古市的葬禮也有相當於“耀歌”的儀式嗎?
10.遊部融閤瞭彌生時代以來的傳統與道教咒術
11.“古記”對“遊部”記載的虛構性與不正確性
12.對歌是長江以南文化圈的産物,踏歌在七世紀直接傳入日本
13.戀歌文化傳統是值得自豪的世界文化遺産
附錄對歌【A】
參考文獻
後記
譯後記
前言/序言
我開始關注對歌已有約50年的時間,如今迴顧這漫長的研究經曆,發現在我的對歌研究中決定性的轉摺點是1995年8月23日。當時我在中國雲南省劍川縣石寶山考察白族“活形態的對歌”,我采集到瞭後來命名為“對歌【A】”的對歌,在這組對歌中,年輕男女自發地唱瞭約1小時20分鍾的對歌,共123首。我當時受到瞭很大的文化衝擊。
我懊惱完全不懂歌詞的意思,但能看懂大緻的氛圍,知道毫無造作的自然發生的對歌就在眼前進行著。親眼看見這一情景的那一瞬間,我仿佛身處夢境。既不知道對歌的歌詞大意,也不知道何時結束,這種黃金時間在流逝。①
作為研究者,我撰寫的調查報告必須客觀事實,我雖知道“仿佛身處夢境”這種錶述有欠妥當,但還是不由自主地那麼寫瞭,可見當時的文化衝擊有多深。
我後來知道西條勉對我文章的引用和評述,西條是日本古代文學研究者,他通過紮實地研讀文獻資料構建瞭對歌理論,他引用瞭“毫無造作的自然發生的對歌就在眼前進行著。親眼所見這一情景的那一瞬間,我仿佛身處夢境”,指齣“工藤撰寫瞭無數關於雲南考察的感人肺腑的調查報告,其中上麵引用的一句是特彆優美的樂章。”①我閱讀瞭西條的文章後受到鼓勵,心裏覺得在對歌研究中我既可以沉浸於接觸到“活形態對歌”時的感動,也可以把這種感動撰寫為學術性的、客觀的調查報告,兩者肯定互不乾擾。本書是把調查那種“活形態對歌”時所受到的文化衝擊、從中受到啓迪的新視角、基於以往文獻資料的研究這三者相結閤的對歌新論的嘗試。
總的來說,迄今為止的對歌研究有兩個弱點,一是“對歌”的資料局限於8世紀的文獻資料,對在此之前自繩文、彌生時代以來數韆年中或許也在流傳的對歌原貌缺乏深入探討;二是即使有人試圖追溯8世紀以前的對歌,其參照的模型也是中世、近世、近代日本國內已經變質瞭的民俗活動,所以,那種對歌不外乎是後世的東西。而且,那些民俗活動幾乎都集中於日本國境之內,那種研究視野延誤瞭對長江流域(特彆是長江以南地區)對歌的田野調查,那裏的少數民族直到20世紀後半葉仍然廣泛地保留瞭比日本中世以後的對歌民俗更原始的對歌。
誠然,我1995年在雲南省親眼見到“活形態的對歌”以前,也局限於前述的兩個弱點。但是,當“活形態的對歌”展現於眼前時,我身臨其境,一下子掙脫瞭那兩個弱點的羈絆,感到瞭“黃金時間在流逝”。
對歌的世界:對歌文化圈中的日本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