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沟遗址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嵩山东麓农业起源研究

李家沟遗址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嵩山东麓农业起源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幼平,夏正楷,汪松枝 著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旧石器时代
  • 新石器时代
  • 农业起源
  • 李家沟遗址
  • 嵩山
  • 河南
  • 考古报告
  • 文化遗址
  • 过渡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72325
版次:01
商品编码:1237818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页数:120
字数:20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河南新密李家掏遗址经2009-2010年两度发掘,发现数以千计的石、陶制品等文化遗物,分别出自旧石器时代末期、新石器时代早期以及裴李岗文化等不同阶段文化层,填补了中原地区旧、新石器时代间空白,为探讨嵩山东麓农业等课题提供了丰富资料。《李家沟遗址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嵩山东麓农业起源研究》以上述发现为基础,从地层、古环境、石器与制陶技术、生计方式与栖居形态演变等多视角,综合探讨嵩山东麓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等问题。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工作简史 (1)
二、发掘简况 (3)
第二章 古环境与年代背景 (5)
一、遗址的地貌部位 (5)
二、遗址地层剖面特征和年代测定 (6)
(一)遗址地层剖面特征 (6)
(二)年代测定 (9)
三、沉积环境分析 (10)
(一)粒度分析 (10)
(二)磁化率分析 (15)
(三)沉积物色度分析 (16)
(四)河流过程的综合指标分析 (18)
四、植被环境分析 (21)
(一)孢粉分析 (21)
(二)常量元素氧化物分析 (29)
(三)常量元素氧化物比值 (34)
五、古地震遗迹分析 (36)
(一)断裂破碎带 (37)
(二)古地震遗迹 (37)
(三)古地震事件的影响 (38)
六、李家沟遗址人类生存环境分析 (38)
(一)李家沟遗址出现之前 (38)
(二)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期(第6层) (39)
(三)新石器早期-李家沟时期(第5层) (39)
(四)李家沟-裴李岗过渡时期(第4层) (39)
(五)裴李岗时期(第2-3层) (41)
第三章 石器工业 (42)
一、石片石器的发现 (42)
二、细石器工业 (43)
三、李家沟文化阶段的石制品 (62)
四、裴李岗文化层的石制品 (70)
五、石片石器的发现 (73)
六、讨论 (73)
七、小结 (75)
第四章 制陶技术的出现与发展 (77)
一、细石器阶段 (77)
二、李家沟阶段 (78)
三、裴李岗文化阶段 (81)
第五章 生计方式变化 (83)
一、细石器文化阶段 (83)
二、李家沟文化阶段 (84)
三、小结 (87)
第六章 栖居形态的演变 (89)
一、细石器阶段 (89)
(一)遗物遗迹的分布 (89)
(二)埋藏状况 (90)
二、李家沟文化阶段 (93)
(一)遗物遗迹的分布 (93)
(二)埋藏特点 (93)
(三)小结 (99)
第七章 讨论 (100)
一、地层、年代与古环境背景 (100)
(一)李家沟遗址的地层与年代 (100)
(二)周边地区的典型剖面 (103)
(三)地层、年代与古环境背景 (106)
(四)小结 (108)
二、技术演进 (109)
三、生计方式的转变 (111)
四、柄居形态的变化 (112)
第八章 结语 (115)
参考文献 (119)
后记 (121)
嵩山腹地的遥远回响:新旧石器时代交汇处的生存智慧 本书系考古学研究的力作,聚焦于华夏文明摇篮之一的嵩山东麓,通过对李家沟遗址的深入发掘与细致分析,揭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转折点——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以及这一时期当地先民在农业起源道路上所展现出的非凡智慧与坚韧。本书并非简单地陈述遗址的发现,而是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从多学科视角出发,力图重建彼时先民的生活图景,探究其社会形态的演变,以及赖以生存的经济模式的萌芽。 遗址的地理人文背景:嵩山,母亲河的低语 嵩山,作为中国五岳之一,地处中原腹地,自古便被视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巍峨的山体、蜿蜒的山脉,不仅塑造了独特的地貌,更孕育了丰饶的自然资源。李家沟遗址,恰是坐落于嵩山东麓,这片土地自古以来便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充足的光照、适中的降水、肥沃的土壤,以及便利的水源。这些自然禀赋为早期人类的繁衍生息提供了温床。本书将首先详细勾勒出李家沟遗址所处的地理环境,分析其地质构造、地貌特征、气候变迁以及动植物资源分布,以此为理解遗址内涵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嵩山地区并非孤立的地理单元,它与黄河、淮河水系紧密相连,在史前时期,这些水系无疑是先民迁徙、交流、发展的生命线。本书将结合区域考古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将李家沟遗址置于更广阔的地理视野中,探讨其与周边地区在文化、技术、人群交流上的潜在联系,从而揭示其在区域史前文化发展格局中的独特性与普遍性。 新旧石器时代的华彩乐章:一个时代的深刻变革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李家沟遗址所涵盖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这一过渡时期的深入剖析。旧石器时代,人类以狩猎、采集为主,生活方式相对分散,技术水平以打制石器为代表。而新石器时代,则标志着农业的出现、磨制石器的广泛使用、陶器的发明以及定居生活的开始。这两个时代之间的过渡,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革命,是人类从“自然之子”迈向“自然之主”的关键一步。 李家沟遗址的发现,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一深刻变革的生动例证。本书将详细梳理遗址中出土的石器、骨器、角器等工具,通过对其材质、工艺、功能的研究,细致比对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与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差异。例如,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的转变,是否在李家沟遗址中已经显现出早期迹象?不同类型石器的出现,是否反映了生产工具的多样化与专业化?这些问题的解答,将直接指向人类技术革新的脉络。 除了石器,本书还将重点关注陶器的发现。陶器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能力的一次飞跃,它不仅为食物的加工与储存提供了可能,也深刻影响了人类的社会组织与生活方式。李家沟遗址出土的早期陶器,无论是在器型、纹饰、烧制技术等方面,都将是本书分析的重点。这些陶器的出现,是否标志着当地先民已经进入了初步的定居阶段?它们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农业起源的遥远探索:种子与智慧的播种 本书的另一个核心议题,是对嵩山东麓农业起源的深入研究。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极大地提高了食物的生产效率,使得人口的增长成为可能,并最终催生了文明的曙光。然而,农业的起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对野生植物的驯化、对适宜耕作区域的选择、以及一套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建立。 李家沟遗址的发掘,为我们理解这一过程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本书将通过对遗址中发现的植物遗存(如炭化植物种子、植物化石等)的科学鉴定,结合孢粉分析、植物考古学等方法,来探究当地先民在早期农业活动中的踪迹。我们是否能在遗址中找到已经驯化的作物种子?这些作物是否与后来的主要农作物存在渊源?其驯化过程是怎样的? 同时,本书还将考察遗址中可能存在的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遗迹,如可能的水利设施、农具、储存设施等。这些遗迹的发现,将有助于我们重建彼时先民的农业生产模式,理解他们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逐步发展出适应性的耕作技术。 然而,农业起源的研究并非仅仅关注“种”与“收”,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何”与“如何”。本书将深入探讨影响嵩山东麓农业起源的各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气候变化、土壤条件)、技术因素(石器、陶器)、社会因素(人口压力、社会组织)等。我们将尝试勾勒出一条从早期采集、半定居到初步农耕的清晰脉络,描绘出先民们在探索农业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与智慧。 社会形态的演进:从分散到聚落 农业的出现,必然伴随着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从旧石器时代相对分散的狩猎采集群体,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可能出现的相对固定的聚落,这一转变是人类社会组织走向复杂化的重要标志。本书将通过对李家沟遗址聚落形态、房屋遗迹、墓葬等考古证据的分析,来探讨彼时社会结构的演变。 遗址中房屋遗迹的规模、布局、建造方式,能否反映出社会分化与等级的出现?墓葬的规模、随葬品的数量与种类,又是否暗示着社会地位的差异?聚落的规模与密度,是否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本书将尝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来勾勒出李家沟遗址先民社会组织的基本轮廓,理解他们如何从早期的小群体走向更复杂的社会形态。 技术革新与文化交流:文明的火种传递 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时期,技术革新与文化交流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李家沟遗址出土的丰富遗物,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载体,更是技术传播与文化交流的见证。本书将关注遗址中出现的新的技术,例如磨制石器的技术、陶器的制作技术,以及可能出现的早期纺织、建筑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出现,是否与外部的文化传入有关?它们又是如何在此地传播与发展的?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遗址中可能出现的异地文化因素,例如来自不同地区的石料、陶器风格、装饰品等。这些物质证据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理解李家沟遗址在更广阔的史前文化交流网络中所扮演的角色,揭示当时人群的迁徙、贸易或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研究方法与学术贡献:严谨求证,继往开来 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秉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除了传统的考古发掘与田野调查,还将大量运用年代测定(如碳十四测年)、体质人类学、古DNA分析、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环境考古学等多种科学技术手段,力求从更全面、更科学的角度理解遗址的内涵。 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李家沟遗址考古发现的系统总结,更是对中国新旧石器时代过渡时期以及早期农业起源研究的一次重要贡献。它将为学界提供珍贵的实证资料,深化对中国早期文明进程的认识,并为探索人类文明起源的普遍规律提供新的视角。本书的读者群将涵盖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对中国史前文明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通过本书,我们希望能够唤醒人们对那段遥远历史的关注,感受先民们在严酷自然环境中不屈不挠的生存斗争,以及他们为创造更美好生活所付出的不懈努力与非凡智慧。这本书,是嵩山腹地对我们低语的回响,是遥远历史的生动诉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序言部分,作者的切入点非常犀利,一下子就抓住了考古学界关于特定时期文化变迁的核心争议点。我注意到作者在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观点,即对传统的时间轴划分提出了细致的修正,这使得后续的论证拥有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和明确的靶心。他并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介绍方式,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首先展示了已知的线索,然后巧妙地引导读者去思考那些尚未被充分解答的“为什么”。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参与感,迫使我必须全神贯注地跟随作者的逻辑链条。读完序言,我已经对“李家沟”这个地名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宏观认识,并且对其所处的那个关键的文化断裂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觉作者已经为我们搭建好了一张精密的研究框架。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受,那便是“系统性与前瞻性的完美结合”。它并非仅仅是对李家沟遗址的简单复述或整理,而是一次深层次的学术对话,它将特定区域的考古发现,置于整个东亚史前序列中进行参照和定位。结构上,全书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遗址的宏观环境描述,到具体器物的微观分析,再到最终对文化过渡模式的理论建构,形成了一个闭环。读完后,我清晰地感觉到自己对嵩山地区史前聚落形态和生活方式的理解得到了质的飞跃。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填补了某一区域研究的空白,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高标准的、关于如何处理“过渡期”考古学问题的研究范式,对后续研究者无疑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和指导价值,实属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具匠心,那种沉稳的米黄色调,配上略显粗粝的文字排版,瞬间就将人拉回到一种古老而庄重的氛围之中。我尤其欣赏封面上方那几个宋体字的布局,疏密有致,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厚重感。拿在手里,那种恰到好处的重量感,让我对其中蕴含的知识量有了初步的期待。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帧的工艺体现了出版社对学术著作的尊重,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严谨与专业。我敢断言,仅仅从这本实体书的外在表现来看,它就足以在任何书架上占据一个令人瞩目的位置,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载体。翻开扉页,那清晰的字体和合理的行距,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信心,它成功地以一种低调而有力的方式,奠定了整本书的学术基调。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材料的呈现上展现了令人惊叹的细致度。那些关于地层发掘和器物分类的图表和照片,几乎每一张都配有详尽的图注和测量数据,完全没有敷衍了事的感觉。例如,在讨论特定石器技术演变的那几章里,作者对器物断裂面的微观观察,甚至细致到了可以判断是何种打制方式以及施力角度的程度,这无疑是对一手田野资料掌握得炉火纯青的表现。我特别欣赏他对于“过渡期”概念的内涵式拓展,他没有将新旧石器时代的交替简单地视为一次突发的断裂,而是用丰富的出土实物证据,描绘了一幅渐进的、充满适应性调整的社会生活图景。这种对实物证据的忠实和深入挖掘,让整本书的论证充满了坚实的地面支撑,而不是空中楼阁式的理论构建。

评分

这本书的论证风格可谓是稳健中带着锐气,它既保持了传统考古学严谨的实证精神,又巧妙地融入了当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一些前沿思考维度。与一些只关注物质遗存的旧式研究不同,作者似乎更着重于探讨技术更迭背后的人群行为模式和社会结构调整。比如,他对农业起源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种子的鉴定上,而是延伸到了聚落形态的变化以及可能出现的社会分工细化。这种多学科交叉的视角,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考古报告,焕发出了解读早期人类社会动态的活力。我感觉作者是在用考古学的语言,讲述一出关于人类适应环境、塑造文明的宏大史诗,充满了历史的张力和人文关怀,读起来非常过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