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密图
原价:29.80元
作者:汪卫兴,尹江春
出版社:深圳出版发行集团,海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9-30
ISBN:9787807479314
字数:
页码:26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惊心动魄的历史黑幕,波诡云谲的反恐作战
闻之丧胆的细菌病毒,死亡密图的敌我之争
《密图》中的故事发生解放初期的海岑市,此时的海岑市刚刚摆脱了战争的阴影,随即就被停电、暗杀、爆破等一系列恐怖事件推入黑暗的深渊。一时间,各路精英云集海岑,他们为了各自的信仰和使命,行动在这个即将沉沦的城市里。
在新中国刚解放的这段特殊时期里,不知有多少改变国家命运的事件被历史掩埋,无数英雄为了祖国安定默默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密图》描写的就是这一特殊时期,一个被封存的历史故事……
内容提要
1949年初冬,国民党阴谋策划不放一枪一炮退出海岑市。海岑市解放了,但以国民党王牌特工X14为首的特务们,为了引开军管会及公安人员的注意,故意破坏电厂,制造事端,想伺机找到日军侵占海岑时留下的“死亡密图”,然后通过死亡密图,找到埋藏在海岑市的带有细菌病毒的炸药库,引爆炸药让海岑市成为一座死城。
海岑市军管会在上级领导的英明指导下,成立了“0409重案小组”,与国民党王牌特工X14展开了死亡密图争夺战,一个个令人费解、恐怖离奇的事件纷至沓来……
目录
作者介绍
汪卫兴,浙江奉化人,著名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作品有:《夜幕下的紫禁城》《洋行里的首席官》《巨商秘史》等。
尹江春,著名影视评论家,长春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影视文学编辑。策划投入拍摄并任剧本统筹责任编辑的电影、电视剧.有:《香魂女》《天国逆子》《兄弟姐妹》《致命关系》《中国家庭421》等。其中《香魂女》获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天国逆子》获东京国际电影节金奖,《兄弟姐妹》获飞天奖。
文摘
贺部长高大、威武,穿着军装,戴着军帽,目光炯炯,神情严肃,左右跟着警卫员,小郑在前面开路,朝方亮、小王走去。
方亮头上流血,脸被抓破,被几双黑手推来搡去,不及时营救,很危险。
贺部长临危不惧,大声喊叫,挥动双手喊道:“老乡们,朋友们,大家不要拥挤,不要听信谣言。钱庄被烧被抢,储户受到伤害,受到损失,人民政府决不会坐视不管,决不会让杀人放火的土匪逍遥法外。”
人群里有人发问:“当兵的,你是什么官?说话管用吗?”
贺部长推开身边警卫员说道:“快,把方亮救出来。”
一个警卫员挤过去,把方亮从人堆里拉出来。
贺部长无畏无惧踏到一辆翻侧倒地的黄包车上,大声说:“乡亲们,我说话可以代表政府,我叫贺植,是军管会分管工业、财贸、公安的领导……”他“导”字还没说完,一把雪亮马刀从他背后捅过来,刺进他的背部,他站立不住从车上跌下来。另一警卫员抱住了他:“贺部长……”泪水夺眶而出。
小郑急了,拔出手枪,朝天连放三枪“砰砰砰”,枪声震慑住四周,人们如潮水般往后退,若不阻止,互相踩踏,群伤群死的悲剧就会发生。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贺部长推开警卫员,背上带着马刀。鲜血从马刀上流下来,他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站到黄包车上。人们被镇住了,他大声喊:“站住!原地站住!不要动,互相手拉手。”他跳下来,拉起身边人的手,小郑、警卫员携住他胳膊,护住背上马刀。
一双接一双手拉起来,一道无形的人墙延伸起来,潮水般后退的脚步被阻住了,人们像吃了“定风珠”一样不动了。
贺部长支撑不住倒在警卫员身上,方亮见贺部长背上插着雪亮的马刀,一旦拔出,血如井喷,立即毙命!他环视四周,黑压压的人,没有路,出不去。不及时抢救,贺部长血流干了,也会死。他哭了,他喊叫,让开,让开,贺部长受伤了!
就在这时,周立涛带着警卫连来了,十人一队手挽手,高声叫喊着:“宁死军人,不伤百姓。保卫海岑,保卫百姓,人民军队为人民。”威武雄壮的喊声响彻云霄。街上的人群,见解放军赤手空拳,手拉手筑起人墙,人们自觉后退,朝屋檐下分流退开去,街上立马出现空地。周立涛赶到贺部长身边,把他背到背上,一边走一边喊:“贺部长,坚持住,坚持住!一营长已从西街带人过来。”
序言
当我拿到 GB/T 8075-2017《混凝土外加剂术语》这本书时,心中涌现出的首先是一种“踏实感”。在工程实践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到对某个术语的理解分歧,尤其是在外加剂领域,其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术语的精准定义尤为重要。新版本的发布,意味着这个领域正在朝着更加规范、更加清晰的方向发展。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的“全面性”。我猜想,它不仅涵盖了混凝土外加剂的种类、功能、性能指标等核心内容,很可能还对一些与外加剂相关的辅助性术语,例如“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方法”、“质量控制”等,也进行了相关的界定和阐述。这种全面性的梳理,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对外加剂在整个混凝土工程中作用的整体认知。 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外加剂掺量”以及“剂量的单位”等方面的表述。在实际的配合比设计中,掺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外加剂的效果和成本。新版标准很可能对这些表述进行了更加细致和规范的定义,例如区分“相对于水泥质量百分比”、“相对于混凝土干重百分比”等,并且明确了各种单位的换算关系。这对于我们进行精确的配合比设计,非常有帮助。 而且,这本书的更新,也可能反映了行业对“绿色建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一些对环境不友好的术语,可能会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环保、更可持续的术语。例如,关于“低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外加剂”或者“可生物降解外加剂”等,很可能在新版标准中得到体现。 我一直认为,标准是技术交流的“通用语言”。GB/T 8075-2017的发布,意味着它将成为行业内统一的术语依据。这对于减少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之间的沟通障碍,促进技术合作和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个人比较关注书中关于“混凝土性能指标”与“外加剂作用”之间的关联性描述。例如,书中如何定义“早期强度”、“后期强度”、“抗冻融性”等性能指标,以及这些指标是如何受到不同类型外加剂影响的。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外加剂的作用机理,从而更有效地选择和使用外加剂。 我一直期待新版标准能够对一些新兴的外加剂技术,例如“智能型外加剂”或者“多功能复合型外加剂”等,给出更清晰的定义和分类。如果新版标准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那将极大地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我曾遇到过因为对某一个外加剂术语理解不一致,而导致合同条款出现争议的情况。有了这样一本权威的标准,就能大大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术语的定义,更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混凝土外加剂知识体系。它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外加剂的作用机理,更准确地评估外加剂的性能,更有效地指导外加剂在工程中的应用。 我一直坚信,标准化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石。GB/T 8075-2017的出现,为混凝土外加剂行业提供了一个更加坚实、更加规范的技术基础,必将有力地推动行业走向更成熟、更健康的发展道路。 总而言之, GB/T 8075-2017《混凝土外加剂术语》是一本集权威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专业书籍。它为混凝土行业从业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准确、更加规范的技术参考,对于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作为一名长期在混凝土行业摸爬滚打的工程师,我深知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 GB/T 8075-2017《混凝土外加剂术语》替代了旧的2005版本,这本身就预示着行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而标准也必须随之更新,以更好地反映和指导当前的实践。 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严谨的编排和清晰的逻辑。它不像一些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以一种条理分明的方式,将混凝土外加剂领域内所有的核心术语进行了梳理和定义。从最基础的“混凝土”到各种细分的“外加剂”,再到与外加剂性能相关的各种“性能指标”和“试验方法”,这本书都给出了规范、统一的解读。这对于我们在撰写技术报告、合同条款,甚至是在日常的技术交流中,都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举个例子,书中对“减水剂”的定义,可能就比我之前理解的更加精炼和全面。它可能不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能够减少拌合用水量的外加剂”,而是会深入到其作用机理,例如“通过吸附分散作用,降低水泥颗粒间的絮凝结构,从而减少自由水,达到减水目的”。这样的定义,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减水剂的工作原理,也能帮助我们在选择和使用不同类型减水剂时,更有针对性。 再比如,书中对于“外加剂掺量”的表述,也可能会比我以往的理解更加细致。它可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值,而是会考虑到“相对于水泥质量的百分比”,并且会区分“质量百分比”和“体积百分比”,以及在特定情况下如何进行换算。这些看似细微的差别,在实际工程中却可能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最终性能,甚至导致质量问题。 此外,这本书对一些新出现的、或者是在过去标准中不够明确的术语,也进行了补充和更新。这对于我们紧跟行业前沿,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至关重要。例如,随着绿色建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一些新型的环保型外加剂正在涌现,它们在术语的定义和分类上,可能就和传统的外加剂有所不同。这本书的更新,恰恰解决了这方面的需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权威的参考。 整体而言, GB/T 8075-2017 是一本为混凝土外加剂行业从业者量身打造的“工具书”。它不仅仅是一本术语大全,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规范思维、统一语言、提升专业素养的指南。对于初入行的新人来说,它可以帮助他们快速建立起对行业术语的正确认知;对于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而言,它则可以作为一本“活的参考”,不断巩固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实际应用中,很多时候我们会被一些看似简单的术语所困扰,或者因为对术语的理解存在偏差而导致工作上的失误。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用最权威、最清晰的方式,为我们消除了这些潜在的障碍。它就像一个“仲裁者”,在遇到关于混凝土外加剂术语的疑问时,总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我尤其欣赏的是,这本书在术语的解释中,往往会结合实际的应用场景进行说明。例如,在解释“引气剂”时,可能不仅仅会定义“能够引入微小气泡的外加剂”,还会进一步阐述“引入的气泡尺寸、数量以及对混凝土的抗冻融性、工作性等方面的影响”。这种结合实际应用的解释,使得抽象的术语变得更加具体和易于理解。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一个统一、规范的术语体系,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它能够促进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也能够为科研机构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GB/T 8075-2017 的发布,无疑为混凝土外加剂行业的标准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而言之,对于所有从事混凝土外加剂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来说, GB/T 8075-2017 《混凝土外加剂术语》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籍。它的更新换代,反映了行业的进步,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准确、更全面的技术指引。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一本简单的术语手册,它更是我们提升专业能力,推动行业发展的有力助手。
评分拿到这本 GB/T 8075-2017《混凝土外加剂术语》,我的第一感受是它真的太实用了。尤其是在我从事的混凝土施工一线,各种术语的准确理解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和进度。旧版的 GB/T 8075-2005 我也用过,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名词的定义和分类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在的需求了。这本书的更新,正是我一直期待的。 翻阅目录,可以看到它涵盖了混凝土外加剂的方方面面。从最基础的“外加剂”本身,到各种“外加剂类别”,再到“外加剂的性能指标”和“试验方法”。这种体系化的梳理,让我在查找和理解术语时,能够事半功倍。不再需要零散地去记忆,而是可以从整体上把握这个领域。 比如说,书中对“高性能混凝土”和“高性能外加剂”的定义,可能会有更清晰的区分和联系。我之前可能模糊地认为,用了好的外加剂就是高性能混凝土,但这本书可能会更深入地阐述,高性能混凝土不仅仅是外加剂的功劳,它还涉及到混凝土配合比、原材料、施工工艺等多个方面。而高性能外加剂,则是在满足特定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其性能指标更加优异的外加剂。 另外,关于“外加剂适应性”这个概念,我猜想新版标准可能会有更详细的解释。我们知道,不同的水泥、骨料、甚至环境条件,对同一种外加剂的反应都可能不同。这本书可能会明确如何界定“适应性”,以及在评估适应性时需要考虑哪些关键因素,甚至可能给出一些初步的判定方法。这对于我们在实际工程中选择合适的外加剂,避免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再比如,关于“外加剂复配”和“复配型外加剂”的定义,我觉得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更新点。现在很多外加剂都是复配产品,将多种功能集成在一个产品中。新版标准可能会对复配的原理、效果评估以及术语表达进行更规范的界定,避免混淆。这对于我们理解和评价复配型产品的性能,非常有帮助。 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语言”。当我和供应商、实验室、设计院沟通时,使用书中定义的术语,能够大大减少误解和沟通成本。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对同一个术语有不同的理解,那么由此产生的技术文件、试验报告,甚至合同条款,都可能存在偏差。 我个人特别看重书中关于“试验方法”的术语解释。很多外加剂的性能,最终都要通过试验来验证。新版标准可能会对试验方法的术语,例如“标准试验方法”、“特定试验方法”等进行更清晰的界定,并可能提及一些最新的、行业内普遍认可的试验技术。这对于我们理解试验结果,评估外加剂的真实性能,至关重要。 而且,这本书的出版,也反映了我国在混凝土外加剂领域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每一次标准的更新,都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它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文件,更是行业集体智慧的结晶。 我印象深刻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在现场会遇到一些“疑难杂症”,比如混凝土出现早期强度不足、泌水、离析等问题,而外加剂的使用往往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能通过书中提供的术语和定义,准确地分析问题出在哪里,是外加剂的类型不对,还是掺量不合适,甚至是与水泥不匹配,那么解决问题就会容易得多。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让人感觉非常专业,条理清晰,易于查阅。不像有些标准,看起来就像一堆堆枯燥的文字。它更像是一本“教科书”,可以让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随时翻阅,并从中受益。 总的来说, GB/T 8075-2017《混凝土外加剂术语》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个行业内的“沟通桥梁”和“知识宝库”。它的更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坚实、更可靠的技术基础,让我们能够更自信、更有效地开展混凝土外加剂的相关工作。
评分每次看到新版标准的发布,我都会由衷地感到高兴,因为这代表着我们所处的行业正在不断进步。GB/T 8075-2017《混凝土外加剂术语》替代了2005年的版本,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数字的更新,更是技术理念和行业认知的升级。 这本书最令我感到兴奋的是它所展现出的“严谨性”。在混凝土外加剂这样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一个精确的术语定义,能够避免无数的潜在问题。我猜想,新版标准在术语的界定上,一定是经过了反复的讨论和推敲,力求做到表述的准确无误,无可辩驳。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混凝土外加剂的性能指标”的阐述。例如,对于“减水率”、“增强率”、“引气量”等关键指标,新版标准很可能给出了更加具体、可量化的定义,并且可能提及了相应的试验方法和评价标准。这有助于我们在选购和评价外加剂时,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衡量尺度。 而且,这本书的更新,也可能反映了行业对“绿色建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一些对环境不友好的术语,可能会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环保、更可持续的术语。例如,关于“低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外加剂”或者“可生物降解外加剂”等,很可能在新版标准中得到体现。 我一直认为,标准是技术交流的“通用语言”。GB/T 8075-2017的发布,意味着它将成为行业内统一的术语依据。这对于减少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之间的沟通障碍,促进技术合作和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个人比较关注书中关于“混凝土性能指标”与“外加剂作用”之间的关联性描述。例如,书中如何定义“早期强度”、“后期强度”、“抗冻融性”等性能指标,以及这些指标是如何受到不同类型外加剂影响的。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外加剂的作用机理,从而更有效地选择和使用外加剂。 我一直期待新版标准能够对一些新兴的外加剂技术,例如“智能型外加剂”或者“多功能复合型外加剂”等,给出更清晰的定义和分类。如果新版标准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那将极大地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我一直相信,一本好的标准,应该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清晰、准确、实用的指导。GB/T 8075-2017的更新,正是我所期待的。它不仅是对现有技术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 我曾遇到过因为对某一个外加剂术语理解不一致,而导致合同条款出现争议的情况。有了这样一本权威的标准,就能大大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术语的定义,更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混凝土外加剂知识体系。它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外加剂的作用机理,更准确地评估外加剂的性能,更有效地指导外加剂在工程中的应用。 总而言之, GB/T 8075-2017《混凝土外加剂术语》是一本集权威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专业书籍。它为混凝土行业从业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准确、更加规范的技术参考,对于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评分对于任何一个在建筑材料领域深耕多年的专业人士来说,标准的更新换代都代表着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GB/T 8075-2017《混凝土外加剂术语》的发布,尤其是在替代了2005年版本之后,立刻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我深知,一个精准、统一的术语体系,是技术交流、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顺利进行的基础。 这本书的出现,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在不断地“与时俱进”。混凝土外加剂技术日新月异,新的产品、新的概念层出不穷。如果术语体系不随之更新,就很难准确地描述和界定这些新技术、新产品。我猜想,新版标准在对现有术语进行规范的同时,很可能也纳入了一些新的、更具前瞻性的术语,比如与绿色建材、智能化施工、极端环境适应性等相关的外加剂术语。 仔细审视这本书的结构,我注意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术语,而是非常注重术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层级划分。这对于我们理解整个混凝土外加剂的知识体系,非常有帮助。比如,它可能将外加剂按照其主要功能进行大类划分,然后再细分到不同类型,并对每种类型的外加剂给出清晰的定义和应用范围。这种清晰的结构,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定位自己需要的术语,也能帮助我们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对“混凝土外加剂性能评价”相关的术语的表述。我们知道,外加剂的性能是多方面的,包括减水性、早强性、抗冻性、耐久性等等。新版标准很可能在这些性能指标的定义上,给出了更加具体、可量化的描述,甚至可能提及一些新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例如,对于“耐久性”这个相对宽泛的概念,书中可能会细化到抗氯离子渗透、抗碳化、抗冻融循环等具体的指标,并给出相应的术语定义。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关于外加剂“掺量”的问题。不同外加剂的推荐掺量、最大掺量、以及掺量过高或过低可能产生的影响,书中很可能都有详细的阐述。而且,对于一些复配型外加剂,其掺量的计算和评估方式,可能也会有更清晰的说明。这对于我们进行配合比设计,控制外加剂的成本和效果,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我一直认为,标准的力量在于它的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GB/T 8075-2017的出版,意味着它将成为整个行业在术语使用上的一个重要依据。这对于减少行业内的沟通障碍,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试想一下,当全国各地的工程师、科研人员、生产商都能使用同一套“语言”来交流,那么技术推广和创新将会变得更加高效。 而且,这本书的更新,也可能与国家对建筑材料安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政策导向紧密相关。例如,一些对环境有害的成分,或者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外加剂,其相关的术语定义可能会被修改或者删除,取而代之的是更环保、更安全的术语。 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书中关于“外加剂检测”的术语。检测是保证外加剂质量的关键环节。新版标准可能会对检测方法、检测项目、以及检测结果的判定等方面,给出更明确的指引。例如,对于一些新型外加剂,可能需要开发新的检测方法,而这本书的出现,也可能预示着这些新方法已经得到了行业的认可。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术语的定义,更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对混凝土外加剂领域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它就像一个“知识地图”,指引我们在专业领域内不断探索和前进。 阅读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标准化工作对于一个行业的支撑作用。没有一个统一的术语体系,就如同在一片乱麻中前行。而有了GB/T 8075-2017,我们就能在这个领域内,更加有条理、更有效率地进行工作。 总而言之, GB/T 8075-2017《混凝土外加剂术语》是一本集权威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专业书籍。它对于提升混凝土外加剂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以及保障工程质量,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当我第一眼看到 GB/T 8075-2017《混凝土外加剂术语》的封面,就有一种“期待感”。旧版的2005版本我用了很久,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术语的定义和分类都已经显得有些陈旧。新版的更新,意味着行业在术语规范化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系统性”。我猜想,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术语,而是会根据外加剂的种类、功能、作用机理等,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梳理。这种系统化的呈现,有助于我们建立起对外加剂领域更全面、更深入的认知体系,而不是零散地记忆。 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混凝土外加剂的适应性”这一概念的阐述。在实际工程中,同一个外加剂,在不同的水泥、骨料体系下,表现可能大相径庭。新版标准很可能对“适应性”的定义、评价方法以及相关的术语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这有助于我们选择最适合特定工程条件的外加剂,避免出现不匹配的问题。 而且,这本书的更新,也可能反映了行业对“绿色建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一些对环境不友好的术语,可能会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环保、更可持续的术语。例如,关于“低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外加剂”或者“可生物降解外加剂”等,很可能在新版标准中得到体现。 我一直认为,标准是技术交流的“通用语言”。GB/T 8075-2017的发布,意味着它将成为行业内统一的术语依据。这对于减少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之间的沟通障碍,促进技术合作和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个人比较关注书中关于“混凝土性能指标”与“外加剂作用”之间的关联性描述。例如,书中如何定义“早期强度”、“后期强度”、“抗冻融性”等性能指标,以及这些指标是如何受到不同类型外加剂影响的。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外加剂的作用机理,从而更有效地选择和使用外加剂。 我一直期待新版标准能够对一些新兴的外加剂技术,例如“智能型外加剂”或者“多功能复合型外加剂”等,给出更清晰的定义和分类。如果新版标准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那将极大地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我曾遇到过因为对某一个外加剂术语理解不一致,而导致合同条款出现争议的情况。有了这样一本权威的标准,就能大大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术语的定义,更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混凝土外加剂知识体系。它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外加剂的作用机理,更准确地评估外加剂的性能,更有效地指导外加剂在工程中的应用。 我坚信,标准化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石。GB/T 8075-2017的发布,为混凝土外加剂行业提供了一个更加坚实、更加规范的技术基础,必将有力地推动行业走向更成熟、更健康的发展道路。 总而言之, GB/T 8075-2017《混凝土外加剂术语》是一本集权威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专业书籍。它为混凝土行业从业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准确、更加规范的技术参考,对于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评分拿到 GB/T 8075-2017《混凝土外加剂术语》这本书,我首先感觉到的是一种“专业性”。在混凝土外加剂这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术语的精确定义是进行有效沟通和科学研究的基础。新版的更新,意味着行业在术语的规范化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的“实用性”。我猜想,它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将大量的术语与实际的工程应用相结合。例如,在解释某个术语时,可能会给出具体的工程案例,或者说明该术语在配合比设计、质量控制、性能检测等环节中的应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能够极大地提升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效率。 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混凝土外加剂的适应性”这一概念的阐述。在实际工程中,同一个外加剂,在不同的水泥、骨料体系下,表现可能大相径庭。新版标准很可能对“适应性”的定义、评价方法以及相关的术语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这有助于我们选择最适合特定工程条件的外加剂,避免出现不匹配的问题。 而且,这本书的更新,也可能反映了行业对“绿色建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一些对环境不友好的术语,可能会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环保、更可持续的术语。例如,关于“低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外加剂”或者“可生物降解外加剂”等,很可能在新版标准中得到体现。 我一直认为,标准是技术交流的“通用语言”。GB/T 8075-2017的发布,意味着它将成为行业内统一的术语依据。这对于减少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之间的沟通障碍,促进技术合作和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个人比较关注书中关于“混凝土性能指标”与“外加剂作用”之间的关联性描述。例如,书中如何定义“早期强度”、“后期强度”、“抗冻融性”等性能指标,以及这些指标是如何受到不同类型外加剂影响的。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外加剂的作用机理,从而更有效地选择和使用外加剂。 我一直期待新版标准能够对一些新兴的外加剂技术,例如“智能型外加剂”或者“多功能复合型外加剂”等,给出更清晰的定义和分类。如果新版标准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那将极大地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我曾遇到过因为对某一个外加剂术语理解不一致,而导致合同条款出现争议的情况。有了这样一本权威的标准,就能大大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术语的定义,更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混凝土外加剂知识体系。它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外加剂的作用机理,更准确地评估外加剂的性能,更有效地指导外加剂在工程中的应用。 我坚信,标准化的推进,是行业走向成熟和国际化的必由之路。GB/T 8075-2017的发布,为混凝土外加剂行业提供了一个更加坚实、更加规范的技术基础,必将有力地推动行业走向更成熟、更健康的发展道路。 总而言之, GB/T 8075-2017《混凝土外加剂术语》是一本集权威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专业书籍。它为混凝土行业从业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准确、更加规范的技术参考,对于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在混凝土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我对标准的更新换代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GB/T 8075-2017《混凝土外加剂术语》的出现,替代了旧版本,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次“知识的升级”。我立刻意识到,这本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参考宝典”。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系统性”。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术语,而是将混凝土外加剂领域内的各种术语,按照科学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梳理和归类。从最基础的“混凝土”本身,到各种“外加剂的分类”,再到“外加剂的功能”和“性能指标”,整个知识体系呈现得非常清晰,这对于我理解和掌握这个领域至关重要。 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外加剂掺量”以及“剂量的单位”等方面的表述。在实际工程中,掺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外加剂的效果和成本。新版标准很可能对这些表述进行了更加细致和规范的定义,例如区分“相对于水泥质量的百分比”、“相对于混凝土干重百分比”等,并且明确了各种单位的换算关系,这对于我们进行精确的配合比设计,非常有帮助。 书中对“外加剂的适应性”这一概念的阐述,也让我非常期待。我们都知道,外加剂的效果会受到水泥、骨料、水质、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新版标准很可能对“适应性”的定义、评价方法以及相关的术语进行了更深入的解释,这有助于我们选择最适合特定工程条件的外加剂,避免出现不匹配的问题。 而且,这本书的更新,也可能反映了行业对“绿色建材”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一些对环境有害的术语,可能会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环保、更可持续的术语。例如,关于“低碱性外加剂”或者“可生物降解外加剂”等,很可能在新版标准中得到体现。 我一直认为,标准是技术交流的“通用语言”。GB/T 8075-2017的发布,意味着它将成为行业内统一的术语依据。这对于减少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之间的沟通障碍,促进技术合作和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个人比较关注书中关于“混凝土性能指标”与“外加剂作用”之间的关联性描述。例如,书中如何定义“早期强度”、“后期强度”、“抗冻融性”等性能指标,以及这些指标是如何受到不同类型外加剂影响的。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外加剂的作用机理,从而更有效地选择和使用外加剂。 再者,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更为科学、更为全面的混凝土外加剂知识体系。它不仅仅是一个术语字典,更是一本能够指导我们进行技术研究、工程实践的“教科书”。 阅读这本书,我感受最深的是标准化工作对于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一个规范、统一的术语体系,能够为行业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避免走弯路。 我一直期待新版标准能够对一些新兴的外加剂技术,例如“智能型外加剂”或者“多功能复合型外加剂”等,给出更清晰的定义和分类。如果新版标准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那将极大地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总而言之, GB/T 8075-2017《混凝土外加剂术语》是一本集权威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专业书籍。它为混凝土行业从业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准确、更加规范的技术参考,对于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评分作为一名在混凝土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技术人员,我对行业标准的更新有着天然的敏感性。GB/T 8075-2017《混凝土外加剂术语》替代了旧版,这本身就意味着行业在进步,技术在革新,而我们必须跟上这个节奏。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我最看重的是这本书的“精确性”。在混凝土工程中,一个词语的细微偏差,可能就会导致整个工程的质量出现问题。而外加剂这个领域,术语众多,概念复杂,如果缺乏一个统一、权威的定义,很容易造成误解和混淆。我猜想,新版标准在对原有术语进行梳理和更新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了对每一个术语的精确定义,力求在概念上做到“零容忍”。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术语汇编,而更像是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梳理。从最基础的“外加剂”概念,到各种“外加剂的功能分类”,再到“外加剂的性能指标”和“应用要求”,它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使得我在查找信息时,能够快速定位,而且能够从中建立起对外加剂领域更完整的认知体系。 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外加剂复配”和“复合型外加剂”等概念的界定。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外加剂不再是单一功能的,而是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复配产品。新版标准很可能对这类产品的定义、性能评价以及使用注意事项,进行了更加细致的阐述,这对于我们选择和使用这类产品,非常有指导意义。 例如,书中对于“混凝土外加剂的掺量”的表述,我猜测会比以往更加细致。它可能会区分“相对于水泥质量百分比”、“相对于混凝土质量百分比”,甚至会涉及到“干粉外加剂”和“液体外加剂”的换算问题。这些看似微小的差别,在实际的配合比设计中,往往是影响混凝土性能的关键因素。 而且,这本书的更新,也可能反映了行业对“绿色建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一些对环境不友好的术语,可能会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符合环保要求的术语。例如,关于“低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外加剂”或者“可再生材料外加剂”等,很可能会在新版标准中得到体现。 我非常赞赏的是,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统一“语言”。在与供应商、实验室、设计院沟通时,使用书中定义的术语,能够有效地避免因理解偏差而产生的沟通成本和工作失误。它就像一本“通用语手册”,让整个行业能够用同一种方式进行交流。 再者,我一直认为,标准是技术进步的“助推器”。GB/T 8075-2017 的更新,不仅是对现有技术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它鼓励我们去探索新的技术,去使用更先进的材料,去创造更优质的工程。 我个人也一直对“外加剂的适应性”这个概念非常感兴趣。在实际工程中,同一个外加剂,在不同的水泥、骨料体系下,表现可能大相径庭。新版标准很可能对“适应性”的定义、评估方法以及相关的术语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这对于我们在选择外加剂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非常有帮助。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提供一个术语列表,它更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混凝土外加剂知识体系。它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外加剂的作用机理,更准确地评估外加剂的性能,更有效地指导外加剂在工程中的应用。 总之, GB/T 8075-2017《混凝土外加剂术语》是一本值得所有混凝土行业从业者拥有的权威参考书籍。它的更新,不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对行业规范化、科学化发展的重要推动。
评分自从得知 GB/T 8075-2017《混凝土外加剂术语》替代了2005版本,我便迫不及待地想要一睹其风采。作为一名常年与混凝土打交道的工程师,我深知标准的精准性和权威性对于工程质量的重要性。每一本新标准的发布,都意味着行业在进步,技术在更新,而我们也必须紧随其步伐。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最直接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语言”。在混凝土外加剂这个领域,术语繁多,定义模糊很容易导致沟通障碍和技术失误。我猜想,新版标准在对原有术语进行梳理和更新的同时,也力求在每一个术语的定义上做到“字斟句酌”,以消除潜在的歧义。 我特别欣赏的是,这本书很可能在术语的定义中,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会深入到其“作用机理”和“应用场景”。例如,对于“减水剂”的定义,它可能不会仅仅简单地描述为“减少用水量的外加剂”,而是会进一步解释其分散水泥颗粒、降低絮凝结构等作用机理,并给出其在不同强度等级、不同工作性要求下的应用提示。 此外,我非常关注书中对“外加剂的掺量”以及“剂量的单位”等方面的表述。在实际的配合比设计中,掺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外加剂的效果和成本。新版标准很可能对这些表述进行了更加细致和规范的定义,例如区分“相对于水泥质量百分比”、“相对于混凝土干重百分比”等,并且明确了各种单位的换算关系。这对于我们进行精确的配合比设计,非常有帮助。 再者,这本书的更新,也可能反映了行业对“绿色建材”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一些对环境不友好的术语,可能会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环保、更可持续的术语。例如,关于“低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外加剂”或者“可生物降解外加剂”等,很可能在新版标准中得到体现。 我一直认为,标准是技术交流的“通用语言”。GB/T 8075-2017的发布,意味着它将成为行业内统一的术语依据。这对于减少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之间的沟通障碍,促进技术合作和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个人比较关注书中关于“混凝土性能指标”与“外加剂作用”之间的关联性描述。例如,书中如何定义“早期强度”、“后期强度”、“抗冻融性”等性能指标,以及这些指标是如何受到不同类型外加剂影响的。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外加剂的作用机理,从而更有效地选择和使用外加剂。 我一直期待新版标准能够对一些新兴的外加剂技术,例如“智能型外加剂”或者“多功能复合型外加剂”等,给出更清晰的定义和分类。如果新版标准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那将极大地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我一直相信,一本好的标准,应该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清晰、准确、实用的指导。GB/T 8075-2017的更新,正是我所期待的。它不仅是对现有技术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 阅读这本书,我感受最深的是标准化工作对于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一个规范、统一的术语体系,能够为行业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避免走弯路。 总而言之, GB/T 8075-2017《混凝土外加剂术语》是一本集权威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专业书籍。它为混凝土行业从业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准确、更加规范的技术参考,对于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