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这是余华全新长篇小说《第七天》的开篇,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悬念,一个走向殡仪馆、将被火化的人,在死亡之后还能留给读者什么呢?这次余华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故事,让读者体会到一种寒冬腊月被囚禁于积年冰川里的寒冷,一种剧烈拉锯式切肤的疼痛和虐心,一种茫茫荒野身心俱疲后无着无落的绝望。
《第七天》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讲述了现实的真实与荒诞;讲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比恨更绝望比死更冷酷的存在……
余华,1960年4月出生,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1983年开始写作,著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其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瑞典、挪威、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波兰、巴西、以色列、日本、韩国、越南、泰国和印度等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2005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等。
★余华是蜚声国际的小说家。
——美国《出版商周刊》
★余华是一位颠覆大师。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余华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素描,其尖锐无人可匹。
——美国《时代周刊》
★余华可以说是一个现代中国的巴尔扎克。
——法国《世界报》
★余华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中很为尖锐辛辣的。
——法国《读书》杂志
★余华的想象力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法国《文学双周》
★余华是中国在国际上很出名的小说家,他被誉为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
——德国电台
★余华并不是要揭穿或者控诉什么,他的写作兴趣在于描写人类的行为。
——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
★余华的作品有一种令人折服的魄力。
——德国《纽伦堡日报》
★余华是中国享誉世界的作家。
——意大利《日报》
★余华和他的作品,都是满溢智慧的宝石。
——意大利《左派》杂志
★余华的作品成为了当代中国的典范。
——西班牙《阿贝塞报》
★他的作品被认为是现代中国的经典之作。
——西班牙埃菲社
*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第七天
*一天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昨夜响了一宵倒塌的声音,轰然声连接着轰然声,仿佛一幢一幢房屋疲惫不堪之后躺下了。我在持续的轰然声里似睡非睡,天亮后打开屋门时轰然声突然消失,我开门的动作似乎是关上轰然声的开关。随后看到门上贴着这张通知我去殡仪馆火化的纸条,上面的字在雾中湿润模糊,还有两张纸条是十多天前贴上去的,通知我去缴纳电费和水费。
我出门时浓雾锁住了这个城市的容貌,这个城市失去了白昼和黑夜,失去了早晨和晚上。我走向公交车站,一些人影在我面前倏忽间出现,又倏忽间消失。我小心翼翼走了一段路程,一个像是站牌的东西挡住了我,仿佛是从地里突然生长出来。我想上面应该有一些数字,如果有203,就是我要坐的那一路公交车。我看不清楚上面的数字,举起右手去擦拭,仍然看不清楚。我揉擦起了自己的眼睛,好像看见上面的203,我知道这里就是公交车站。奇怪的感觉出现了,我的右眼还在原来的地方,左眼外移到颧骨的位置。接着我感到鼻子旁边好像挂着什么,下巴下面也好像挂着什么,我伸手去摸,发现鼻子旁边的就是鼻子,下巴下面的就是下巴,它们在我的脸上转移了。
浓雾里影影幢幢,我听到活生生的声音此起彼伏,犹如波动之水。我虚无缥缈地站在这里,等待203路公交车。听到很多汽车碰撞的声响接踵而来,浓雾湿透我的眼睛,我什么也没有看见,只听到连串车祸聚集起来的声响。一辆轿车从雾里冲出来,与我擦肩而去,冲向一堆活生生的声音,那些声音顷刻爆炸了,如同沸腾之水。
我继续站立,继续等待。过了一会儿,我心想这里发生大面积的车祸,203路公交车不会来了,我应该走到下一个车站。
我向前走去,湿漉漉的眼睛看到了雪花,在浓雾里纷纷扬扬出来时恍若光芒出来了,飘落在脸上,脸庞有些温暖了。我站住脚,低头打量它们如何飘落在身上,衣服在雪花里逐渐清晰起来。
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我死去的第一天。可是我没有净身,也没有穿上殓衣,只是穿着平常的衣服,还有外面这件陈旧臃肿的棉大衣,就走向殡仪馆。我为自己的冒失感到羞愧,于是转身往回走去。
飘落的雪花让这个城市有了一些光芒,浓雾似乎慢慢卸妆了,我在行走里隐约看见街上来往的行人和车辆。我走回到刚才的公交车站,一片狼藉的景象出现在眼前,二十多辆汽车横七竖八堵住了街道,还有警车和救护车;一些人躺在地上,另一些人被从变形的车厢里拖出来;有些人在呻吟,有些人在哭泣,有些人无声无息。这是刚才车祸发生的地点,我停留一下,这次确切看清了站牌上的203。我穿越了过去。
我回到出租屋,脱下身上不合时宜的衣服,光溜溜走到水槽旁边,拧开水龙头,用手掌接水给自己净身时看到身上有一些伤口。裂开的伤口涂满尘土,里面有碎石子和木头刺,我小心翼翼把它们剔除出去。
这时候放在床上枕头旁边的手机响了,我感到奇怪,因为欠费已被停机两个月,现在它突然响了。我拿起手机,摁了一下接听键,小声说:
“喂。”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声音:“你是杨飞吗?”
“是我。”
“我是殡仪馆的,你到哪里了?”
“我在家里。”
“在家里干什么?”
……
“我在净身。”
“都快九点钟了,还在净身?”
我不安地说:“我马上来。”
“快点来,带上你的预约号。”
“预约号在哪里?”
“贴在你的门上。”
对方挂断电话。我心里有些不快,这种事情还要催促?我放下电话,继续清洗身上的伤口。我找来一只碗,用碗接水后冲刷那些残留在伤口里的碎石子和木头刺,清洗速度加快了。
这本小说读下来,心里头那种五味杂陈的感觉,真是难以言喻。作者的笔力道十足,对人物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你仿佛能看到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生的小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韧与脆弱,都如同烙印一般刻在了心底。尤其是对个体命运与宏大历史背景之间那种微妙关系的把握,更是让人拍案叫绝。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充满英雄主义的叙事,反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普通人在特定环境下的真实生存状态。那种淡淡的哀伤和偶尔闪现的温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张力,让人在合上书页之后,依然久久不能平息内心的波澜。那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时代记录,达到了更具普世价值的层面。
评分坦白讲,阅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中有几处情节的处理,那种近乎残酷的写实,确实让人感到心惊肉跳。但正是这种不加粉饰的真实,赋予了作品强大的生命力和说服力。它没有试图去美化苦难,也没有刻意去渲染绝望,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旁观者视角,记录下生命在极限状态下的反应。这需要作者极高的文学素养和人文关怀才能做到,既不流于煽情,也不陷于冷漠。读完之后,那种感觉就像是进行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朝圣之旅,虽然身体疲惫,但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洗礼和锤炼。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妙,每一章节的切换都像是一次镜头拉远或拉近,让你在宏大的社会背景和亲密的家庭场景之间自由穿梭。这种叙事上的灵活性,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尤其是一些通过细节描绘来暗示巨大变革的方式,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控制力,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什么时候该疾驰而去。它探讨的主题是关于传承、关于记忆的断裂与重构,这些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无法回避的严肃命题。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品味、值得被反复阅读的佳作,每一次重读,或许都会有新的感悟涌现出来。
评分初翻开这本,我本以为会是那种沉闷的历史题材,但很快就被叙事节奏和语言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它的文字干净利落,看似不动声色,实则暗流涌动,字里行间藏着巨大的情感能量。这种克制的美学,反而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和共情。故事的推进,更像是生活本身——没有那么多戏剧性的高潮迭起,更多的是日常的重复、微小的转折和潜移默化的改变。这种“生活流”的叙事,要求读者有更多的耐心去细品,去感受那些被搁置在文字背后的沉默和呐喊。读完后,我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幸福”和“苦难”的简单定义,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更复杂、更具层次感的理解框架。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在于它对“时间”的呈现方式。时间在这里不再是线性的刻度,而更像是一个不断循环、不断重叠的漩涡。过去的阴影如何影响现在,未来的不确定性又如何投射在当下的每一个选择上,作者处理得极其巧妙。很多情节的设置,看似偶然,实则充满了宿命的意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群体记忆和个体记忆冲突时的手法,他没有简单地去评判是非对错,而是将所有的人物都放置在一个巨大的、无法逃脱的命运网格中,让他们各自完成自己的悲喜剧。这使得整部作品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年代的局限性。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质量不错,
评分好
评分嗯
评分好
评分不错
评分挺不错,就是纸张的应该是淡黄色的。纸张的色彩,工艺,厚度。材质总是和实体店的新华书店差点。
评分质量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