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從文被迫放棄文學創作,後半生數十年文化、藝術、考古、鑒賞、收藏·文物研究的心血之作。
★瀋從文常年與文物為伴,結閤豐富的曆史、文化知識而總結齣的經驗,以及很多極有見地的觀點,值得曆史文化、文物愛好者藉鑒。尤其是他從美學角度來品鑒,教會我們欣賞文物之美,這可說是文物鑒賞、收藏的必讀書,更是美學熏陶的必讀書。
★把中華幾韆年文物,藉大傢之眼,看一個遍。
★以珍貴文物圖片和優美文字,繪齣一幅古代民俗的生動畫捲。
★名傢陸智昌設計,裝幀典雅,既便攜帶,也宜珍藏。
著名文學大傢瀋從文1949年以後轉行做瞭曆史文物研究專傢,把滿腔愛與美的熱忱投入到六韆年間中華文物上,專注地和壇子、罐子、綢子、緞子打瞭近四十年交道,對文物的鑒賞和積澱的藝術觀同樣是大師級的。本書是“瀋從文說文物”係列中的一本,收錄瞭瀋從文有關服飾類的考古鑒賞文章,對所談到的每一時代的服飾特徵進行歸納總結,從曆史和文化的角度,尋繹齣中國古代服飾的發展沿革的曆史,對中國的服飾研究有很大貢獻。
從新文學轉到曆史文物
從文物來談談古人的鬍子問題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引言
關於天王府綉花帳子的時代及其産生原因的一點意見
關於賴文光馬褂問題的一點意見
古代人的穿衣打扮
瀋從文(1902—1988),著名作傢、曆史文物研究學者。湖南鳳凰人,苗族。早年投身行伍,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嘗試用各種體式和結構進行創作,為中國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文體作傢”。1949年以後,改行文物考古,在文物研究上,他堅持以實物為依據,綜閤材料、形製、紋樣的發展與聯係,走自己獨特的研究道路,成為新中國文物鑒賞與文物研究的先驅者,取得瞭堪與自身文學成就比肩的卓越成果。
我從這方麵對於這個民族在一段長長的年份中,用一片顔色,一把綫,一塊青銅或一堆泥土,以及一組文字,加上自己生命作成的種種藝術,皆得瞭一個初步普遍的認識。由於這點初步知識,使一個以鑒賞人類生活與自然現象為生的鄉下人,進而對於人類智慧光輝的領會,發生瞭極寬泛而深切的興味。
——瀋從文
從寫小說到改治文物,而且搞齣豐碩的成果,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就瀋先生個人說,無所謂得失。就國傢來說,失去一個作傢,得到一個傑齣的文物研究專傢,也許是劃得來的。但是從一個長遠的文化史角度來看,這是不是損失?如果是損失,那麼,是誰的損失?誰為為之,孰令緻之?這問題還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汪曾祺
從文暫不寫小說而專心文物考古,是迫於分工的需要,絕不是改行……(從文)在曆史文物考古方麵的卓越成就,也隻會提高而不會淹沒或降低他的文學成就。
——硃光潛
瀋老在考古學方麵的成就並不低於他在寫作上的成功。
——金介甫(《瀋從文論》)
瀋先生的學術性論文,多半以文物圖像為主,並選文獻材料加以論證,判斷是非,因博聞約取,筆下多有齣人意料之創見,為專傢和一般讀者所共賞……以大量的齣土文物和傳世文物,如繪畫、陶俑、雕塑、石刻、磚刻等藝術品和史誌記載為依據,詳細論述瞭各個朝代的各階級、各民族的服飾式樣和特點,及其在民族文化交流中的狀況和作用;並且解析瞭各階級、各民族在不同時期對服飾審美的不同觀點和演變。對於服飾文化同其他方麵的相關問題,也作瞭較廣泛深入的探索,提齣瞭許多新問題和新見解,其成就是多方麵的。它可以供研究、教學之用。對工藝美術設計,對於古代文學藝術的注釋和研究都有重要參考價值。這本書的齣版,在物質文化史的研究與古代社會生活的探討上,無疑是個新貢獻,在實事求是的研究方法上也做齣瞭可資藉鑒的榜樣。
——王亞蓉、王序(《瀋從文和他的服裝研究》)
秦代齣土人形,主要為戰車和騎士,數量達八韆餘人。人物麵目既高度寫實,衣甲器物亦一切如真。唯戰士頭髻處理煩瑣到無從設想。當時如何加工,又如何能持久保持原有狀態?髻偏於一側,有無等級區彆,是一個無從索解的問題,實有待更新的發現。
兩漢時間長,變化大,而史部書又特列輿服部門,冠綬二物且和官爵等第密切相關,記載十分詳盡。但試和大量石刻彩繪校核,都不易符閤。主要原因,文獻記載中冠製,多朝會燕享、郊天祀地、高級統治者的禮儀上服用製度;而石刻反映,卻多平時燕居生活和奴僕勞動情況。且東漢人敘西漢事已隔一層,組綬織作技術即因戰亂而失傳,懸重賞徵求纔告恢復,可知加工技術必相當復雜。近半個世紀以來,齣土石刻彩繪圖像雖多,有的還保存得十分完整,唯綬的製作,仍少具體知識。又如東漢石刻壁畫的梁冠,照記載梁數和爵位密切相關,帝王必九梁。而石刻反映,則一般隻一梁至三梁,也難和記載一一印證。且主要區彆,西漢冠巾約發而不裹額。裹額之巾幘,東漢始齣現。袍服東漢具有一定形製,西漢不甚嚴格統一。
從近年長沙馬王堆齣土大量保存完整實物,更易明確問題。又帝王及其親屬,禮製中zui重要的為東園秘器28種中的金銀縷玉衣。照漢誌記載,這種玉衣全部重疊如魚鱗,足脛用長及尺許玉劄纏裹。從近年較多齣土實物看來,則全身均用長方玉片連綴而成,唯用大玉片做足底。王侯喪葬禮儀,史誌正式記載,尚如此不易符閤事實,其餘難徵信處可想而知。
又漢代叔孫通雖訂下車輿等級製度,由於商業發展,許多禁令製度,早即為商人所破壞,不受法律約束。正如賈誼說的帝王所衣黼綉,商人則用以被牆壁,童奴且穿絲履。
從東漢社會上層看來,袍服轉入製度化,似乎比西漢較統一。武氏石刻全部雖如用圖案化加以錶現,交代製度即相當具體。特彆是象徵官爵等級的綬,製度區彆嚴格,由色彩、長短和緒頭粗細區彆官品地位。
武氏石刻綬的形象及位置,反映得還是比較清楚。直到漢末梁冠去梁之平巾幘,漢末也經過統一,不分貴賤,一律使用。到三國,則因軍事原因,多用巾幍代替。不僅文人使用巾子錶示名士風流,主持軍事將帥,如袁紹崔鈞之徒,亦均以幅巾為雅。諸葛亮亦有綸巾羽扇指揮戰事,故事且流傳韆載。當時有摺角巾、菱角巾、紫綸巾、白綸巾等等名目,張角起義則著黃巾。可知形狀、材料、色彩,也必各有不同。風氣且影響到晉南北朝。至於巾子式樣,如不聯係當時或稍後圖像,則知識並不落實。其實,仿古弁形製如閤掌的,似應為“帢”,如波浪皺褶的,應名為“幍”。時代稍後,或齣於晉人戴逵作《列女仁智圖》,及近年南京西善橋齣土《竹林七賢圖》,齊梁時人作《斫琴圖》,均有較明確反映。
至兩晉衣著特徵,男子在官職的,頭上流行小冠子,實即平巾幘縮小,轉迴到“約發而不裹額”式樣。一般平民侍僕,男的頭上則為後部尖聳略偏一側之“帩頭”,到後轉成尖頂氈帽。南北且有同一趨勢。婦女則如乾寶《晉紀》和《晉書·五行誌》說的衣著上儉而下豐(即上短小,下寬大),髻用假發相襯,見時代特徵。因發髻過大過重,不能常戴,平時必擱置架上。從墓俑反映,西晉作十字式,尚不過大。到東晉,則兩鬢抱麵,直到遮蔽眉額。到東晉末齊梁間改為急束其發上聳成雙環,名“飛天”,鄧縣齣土南朝畫像磚上所見婦女有典型性,顯然受佛教影響。北方石刻作梁鴻孟光舉案齊眉故事,天龍山石刻供養人,頭上均有這種發式齣現,且作種種不同發展。但北朝男子官服定型有異於南朝,則為在晉式小冠子外加一筒子式平頂漆紗籠冠。因此得知,傳世《洛神賦圖》産生時代,決不會早於元魏定都洛陽以前。曆來相傳為顧愷之筆,由服飾看來,時代即晚。
隋統一中國後,文帝一朝社會生活比較簡樸。從敦煌壁畫貴族進香人,到青白釉墓葬女侍俑比較,衣著式樣均相差不多。特徵為小袖長裙,裙上係及胸。
談唐代服飾的,因文獻詳明具體,材料又特彆豐富,論述亦多。因此,本書隻就前人所未及處,略加引申。一為從唐初李壽墓中齣土物,伎樂石刻繪畫,及傳世《步輦圖》中宮女看來,可得如下較新知識:初唐衣著還多沿隋代舊製,變化不大。而伎樂已分坐部和立部。二、由新疆近年齣土墓俑,及長安新齣唐永泰公主、懿德太子諸陵壁畫所見,得知唐代“鬍服”似可分前後兩期,前期來自西域、高昌、龜茲,間接則齣於波斯影響,特徵為頭戴渾脫帽,身穿圓領或翻領小袖衣衫,條紋捲口褲,透空軟底錦靴。齣行騎馬必著帷帽。和文獻所稱,盛行於開天間實早百十年。後期則如白居易新樂府所詠“時世裝”形容,特徵為蠻鬟椎髻,眉作八字低顰,臉敷黃粉,唇注烏膏,影響實齣自吐蕃。
……
瀋從文說文物 服飾篇 中信齣版社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