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灵峰蕅益大师研究
:58.00元
作者:黄公元 著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802543072
字数:
页码:492
版次: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81kg
编辑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序
1999年纪念蒗益大师400周诞辰暨蒗益文化论坛
略谈蕅益大师之行迹
蕅益大师的“心学”之路略探
佛家干城世可法——读蕅益大师《灵峰宗论》
略论蕅益大师的净土思想
天台宗、净土法门与蕅益大师
蒗益大师行历与精神的现代启示
灵峰寺与蕅益禅师
清秀隽永飘逸远——明僧蕅益大师及其《灵鸟碑》
灵峰山与灵峰寺
净土宗源流
2007年灵峰寺建寺1100周年暨蒗益文化论坛
在蕅益大师佛学论坛上的讲话
凛凛孤怀月影寒——蕅旭戒律思想研究
“即世法而行佛法”:论蕅旭的弥陀净土行
《弥陀要解》明确指出一生成佛之路
蕅益大师与《净土十要》
试述印光大师对蕅益大师净土教义的继承与弘扬
略述念佛法门的两个根本原理——《弥陀要解》学习心得
理事等持解行并进——简释反映智旭蕅益大师主要贡献与特色的一副楹联
蕅益大师与灵峰寺
在蕅益大师佛学论坛暨《北天目山灵峰寺志》发行仪式上的讲话
2009年纪念蕅益大师410周年诞辰暨蒗益文化论坛
末法堪作如来使,损己利生止——蕅益大师生平述论
蕅益大师出家寺院考
蕅旭大师与《梵网经》
蕅益大师制定的三部忏罪仪轨
信仰的异化及回归之途:释智旭论占察行法
蕅益大师的“以台救禅”及其对当代中国佛教的启示
从弘一大师的信仰与修持看蕅旭的佛教影响
浅论蕅益大师对弘一法师律学思想的影响
祖述永明寿,智觉芳踪庶许寻——试谈灵峰蕅益大师对永明延寿大师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蕅旭与四明知礼的天台思想辨析
从俗谛到真谛——读《蕅益大师净土集》
蕅益大师对参究念佛的简别
蕅益大师论“参究念佛”
蕅益大师融诸宗导归净土思想探析
蕅旭与普贤信仰及其净土思想
蕅旭及净宗后期的“去禅化”倾向略析
蕅旭的“禅净关系”论
《弥陀要解》净土思想初探
智旭《大乘止观法门释要》概述
《心经释要》“五玄”述义
读蕅益大师《大佛顶玄义》
略论蕅旭的佛教圆融观
灵山泗水心法同
试析蕅旭的儒佛融通思想
试析蕅益大师与阳明先生对《大学》解读之异同
蕅旭对儒家思想的有意误读——以《大学直指》为例
止观易——作为易经心法的组成部分研究纲要——以蕅益《周易禅解》解构为例
初探蕅益大师的孝慈之道
蕅益大师在福建
蕅益大师与福建佛教
蕅益佛学思想及其启示
智旭的困境和勇猛
天台止观学说的形成
王权与佛法——以历史上几次争夺和尚的事件为例
附录:
年古刹蕅益道场——北天目灵峰寺
后记
内容提要
灵峰蕅益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几年才出一位的集大成的佛门巨匠。浙江北天目灵峰寺作为蕅益大师的根本道场,在灵峰寺重建复兴之后,一直来重视对蕅益大师思想与道风的继承与发扬先后举行了三次以蕅益文化为主题的研讨会。为了反映近十多年来对蕅益大师的关注由少到多、蕅益大师研究由浅入深的进展轨迹,经慎重考虑,由黄公元担任主编,将前后三次研讨会的论文,集于一起形成这本《灵峰蕅益大师研究》,作为历史存照,也许对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蕅益大师会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
|
|
| |||||||||||||||||||||||||||||||||||||||||||||||||||||||||||||||||||||||||||||||||||||||||||
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理解一位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人物。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让我们得以站在当代的高度,去审视一个伟大灵魂的全部面向。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部传记或研究报告,更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安排得很有章法,从早年的求索到中年的弘法,再到晚年的归寂,脉络清晰,逻辑严密,每一次的过渡都显得自然而然,毫无斧凿之痕。读完后,我的脑海中构建出了一个完整的精神图景,这是非常难得的阅读体验,让我对整个宗派的历史脉络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从装帧和印刷质量来看,出版社的处理是相当讲究的。这本厚重的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选用也明显是偏向于保护视力的那种,看得出来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很多宗教文化类的书籍,往往在装帧上显得粗糙,但这部作品显然是投入了相当的成本和心血。每一处引文的标注都清晰可辨,注释部分也做得非常详尽,极大地帮助了非专业读者理解那些晦涩的术语和典故。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让整个阅读体验变得非常愉悦和顺畅。好的内容需要好的载体来承载,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制品,而非仅仅是一本用来快速翻阅的资料。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说实话,初看之下有些许晦涩,但一旦沉下心去细品,那种韵味就出来了。它不像市面上很多通俗读物那样追求华丽的辞藻或戏剧性的叙事,而是用一种近乎学术的、克制的笔调,将复杂的思想内核层层剥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涉及高深佛学义理时的态度——既不轻慢,也不故作高深,而是以一种平实的语言去引介,引导读者自行体会。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要求读者付出相应的努力,去跟上作者的思维节奏。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需要停下来,对照着其他一些相关文献反复咀嚼,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这是一种对阅读者智识的挑战,也是一种丰厚的精神回馈,让人在知识的海洋里,找到了坚实的锚点。
评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对人物精神世界的细致刻画。它不仅仅关注大师的言行和教诲,更深入地探讨了他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内心所经历的挣扎与抉择。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宗教史研究,而更像是一部深刻的个体生命史诗。作者似乎对那个时代的士人阶层普遍抱持的理想与困境有着深刻的同理心,所以笔下的主人公显得异常立体和真实。我能感受到,每一次的辩论、每一次的隐退或出山,背后都蕴含着沉甸甸的责任和取舍。这种细腻的情感描摹,即便是对宗教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从中汲取到关于坚持、关于信念、关于如何在世俗洪流中保持自我纯粹性的力量。
评分那本书的封面设计得挺有意思,透露着一股沉稳的历史气息,那种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就让人感觉像是接触到了真正的古籍。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作者那种严谨的考据精神所折服。他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更像是在进行一场细致入微的考古挖掘,试图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拼凑出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读完后,我才真正理解,一位高僧的修行之路,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曲折。书中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梳理,尤其是在不同时期对佛法理解的演变过程的阐述,非常到位,看得出作者是下了真功夫的,绝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介绍。它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特定历史时期宗教思潮的绝佳窗口,让人不禁感慨,历史的河流中,那些看似微小的个体,是如何汇聚成影响深远的文化力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