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价:25.00
著 译 者: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出 版 社: 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10-01
版 次: 第一版
标准书号: 1511217913
页 数: 148
开 本: 32开本
装 帧: 平装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结构计算、杆件和节点的设计与构造、制作、安装与交验等,包括了空间网格结构的定义、网格形式、计算模型、稳定与抗震分析、杆件和各类节点的设计与构造要求、制作安装与交验。 本规程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700号公告批准、发布,自2011年3月1日起实施。原行业标准《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7-91和《网壳结构技术规程》JGJ61-2003同时废止。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3 基本规定; 4 结构计算; 5 杆件和节点的设计与构造; 6 制作、安装与交验。附录A 常用网架形式;附录B 常用网壳形式;附录C 网壳等效网度的计算;附录D 组合网架结构的简化计算;附录E 网壳结构稳定承载力计算公式;附录F 多维反应谱法计算公式;附录G 用于屋盖的网架结构竖向地震作用和作用效应的简化计算;附录H 网壳结构水平地震内力系数;附录J 嵌入式毂节点主要尺寸的计算公式;附录K 橡胶垫板的材料性能及计算构造要求。本规程用词说明。引用标准名录。附:条文说明。
我一直对那些在体育场馆、展览中心等大型建筑中常见的、造型优美的空间网格结构充满好奇。当我拿到《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JGJ 7-2010)》时,我抱着“一探究竟”的心态去翻阅。这本书的排版确实非常规整,每一章节都逻辑清晰,从基础概念到具体应用,循序渐进。 在浏览关于杆件和节点设计的章节时,我被那些精密的计算公式和图示深深吸引。书中不仅给出了各种受力模式下的计算方法,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节点的构造形式和选型原则。这让我对工程设计的严谨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过去,我总觉得这些漂亮的屋顶结构是“凭空而生”,现在才明白,背后是无数个数据和公式在支撑。 我对书中关于材料选择和质量控制的部分尤为关注。它详细列举了不同等级的钢材,以及它们在空间网格结构中的适用范围。这让我意识到,看似简单的钢管连接,背后却有着对材料强度、韧性等一系列性能的严格要求。书中提及的各项检测标准,也让我看到了保障结构安全背后的细致工作。 即便我不是专业的设计师,阅读这本书也能感受到它在实践层面的指导意义。例如,关于构件的预制、运输以及现场的安装顺序,都做了非常具体的说明。这让我能够想象出,在建造大型体育场时,这些庞大的结构是如何被一步步地搭建起来的,并且是如何确保精度和安全的。 总的来说,《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JGJ 7-2010)》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书。它不仅仅是专业人士的工具书,对于对建筑结构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也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复杂建筑背后科学原理的科普读物。虽然内容专业,但其清晰的结构和详实的例子,让“外行”也能窥见“门道”。
评分当我拿到《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JGJ 7-2010)》这本书时,我心里最期待的是能够找到关于如何建造出那些宏伟、轻巧又美观的网格屋顶的“秘籍”。这本书厚重而扎实,封面设计朴素,但内容却充满了技术的力量。 我首先翻阅的是关于“材料”的章节。书中详细列举了适用于空间网格结构的各种钢材和连接件的性能指标、检验方法以及选用原则。这让我认识到,要建造出坚固可靠的网格结构,对材料的质量有着极高的要求,绝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接着,我详细阅读了“结构分析”和“构件及节点设计”的部分。这里的条文和公式很多,虽然我并非专业工程师,也能感受到其严谨和科学。它清楚地说明了如何计算荷载、如何分析结构的受力情况,以及如何设计承受各种应力的杆件和节点。这让我了解到,这些漂亮的结构背后,是无数次严谨的计算和精密的配合。 令人惊喜的是,书中还包含了“施工技术”章节。这部分内容详细描述了构件的加工、运输,以及现场的安装过程。例如,关于构件的精度控制、拼装的顺序、高空作业的安全措施等,都做了非常具体的规定。这让我在想象建造过程时,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有了更清晰的画面感。 总而言之,《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JGJ 7-2010)》是一本为空间网格结构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的权威性技术文件。它内容全面,覆盖了设计、计算、制造、安装等各个环节,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依据。这本书就像是为行业内人士量身打造的一份“操作指南”,帮助他们克服技术难题,建造出更多高质量的工程。
评分一本厚重的技术规程,当我翻开《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JGJ 7-2010)》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条文、图表和公式。作为一名初涉空间网格结构领域的工程师,我感到既兴奋又有些畏惧。兴奋的是,终于有了一本权威的参考资料,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这一先进的建筑结构技术。畏惧的是,这些内容看起来如此专业和严谨,我能否真正理解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这是我内心最大的疑问。 细读下去,我开始体会到这本规程的精妙之处。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要求罗列,更像是一套严谨的“操作手册”,指导着从设计、计算、制造到施工安装的全过程。比如,关于网格结构节点的设计,它详细阐述了不同连接方式的受力特点、设计参数以及验算方法,甚至还提供了大量的典型节点详图,这对于避免设计中的“拍脑袋”决策,确保结构的可靠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规程中对材料性能的规定非常具体。不同的钢材牌号、连接件的材质、焊缝的质量等级,都被一一明确,并且附带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和要求。这让我意识到,空间网格结构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个细微环节的把控。正如盖房子要用好的砖石,建造坚固的网格结构,对材料的质量要求自然不容小觑。 在施工安装部分,规程同样详尽。它不仅指导了构件的预制和运输,还对现场拼装的顺序、方法、以及高空作业的安全措施做了详细规定。这对于解决空间网格结构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难题,如精度控制、临时支撑、以及如何安全有效地在高空完成连接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总而言之,《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JGJ 7-2010)》是一本对任何从事空间网格结构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士都不可或缺的宝典。它以其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为行业内的技术交流和工程实践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虽然初读时会感到信息量巨大,但随着理解的深入,你会发现它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是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关键所在。
评分作为一名对建筑设计抱有浓厚兴趣的旁观者,我偶然接触到了《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JGJ 7-2010)》。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专业度”和“严谨性”。翻开目录,我看到诸如“荷载和作用”、“结构分析”、“构件和节点设计”等章节,每一个标题都透露出深厚的技术内涵。 我尝试阅读了其中关于“荷载和作用”的部分。书中不仅区分了各种类型的荷载,如恒荷载、活荷载、风荷载、雪荷载等,还详细说明了它们在空间网格结构设计中应如何取值和组合。这让我了解到,一个看似简单的屋顶,在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需要将各种可能的自然因素都纳入计算范围。 在“结构分析”章节,我看到了各种复杂的计算方法和理论。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数学推导,但我能感受到,对空间网格结构进行准确的力学分析是确保其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关键。书中提供的各种分析手段,无疑为工程师们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以应对各种复杂的结构形式和受力情况。 我对其中关于“构件和节点设计”的部分尤其感兴趣。它详细介绍了各种杆件的规格、连接件的类型以及节点的构造方式。书中提供的图例和技术要求,让我在脑海中勾勒出空间网格结构是如何由一个个独立的构件连接而成的。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搭积木”,而是一门精密的工程艺术。 尽管我并非该领域的专业人士,但《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JGJ 7-2010)》依然能让我感受到其强大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它像是一本“建筑结构百科全书”,将空间网格结构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系统化的阐述。对于渴望了解现代建筑幕后奥秘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扇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充满现代感和科技感的建筑结构印象深刻,特别是那些跨度大、造型独特的空间网格结构。拿到《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JGJ 7-2010)》这本书,我最想了解的,便是它是如何确保这些结构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的。 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非常详实,几乎涵盖了空间网格结构设计的各个环节。比如,在“结构设计”部分,它对不同类型的空间网格结构,如平面网格、球形网格、壳体网格等,都给出了明确的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这让我在看到各种不同形态的网格屋顶时,能够对其背后的设计思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书中关于“节点设计”的章节,对我来说尤其具有启发性。它详细介绍了各种连接节点的构造形式、受力性能以及设计验算要点。这让我明白,看似简单的节点,却是整个结构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结构的整体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我对书中关于“施工安装”的规定也印象深刻。它不仅指导了构件的加工和运输,还对现场的拼装顺序、方法、以及质量控制措施做了详细的说明。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宏伟的空间网格结构的建成,离不开严谨的施工组织和精密的现场作业。 总体而言,《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JGJ 7-2010)》是一本为专业人士量身打造的权威技术指南。它以其科学的理论体系、严谨的计算方法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为空间网格结构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对于每一个希望深入了解此类结构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