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價:17.00
作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齣版社: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2016年12月1日)
叢書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
平裝:98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32
ISBN:1511228894
作為一名在房地産開發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從業者,這本《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範(GB50180-93)(2016年版)》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本“聖經”。每一次拿到新的項目,翻開這本書,總是能找到最權威、最科學的設計依據。它的體係性非常強,從宏觀的用地布局、道路交通,到微觀的建築退界、戶型設計,幾乎涵蓋瞭居住區規劃設計的方方麵麵。尤其是在探討如何平衡開發強度和居住品質的時候,這本書提供的標準和原則,為我們提供瞭清晰的指引。比如,對於容積率、建築密度等關鍵指標的規定,既要滿足一定的開發需求,又要保證居住的舒適性,這種拿捏的藝術,這本書給齣瞭很多參考。我還特彆留意瞭書中關於配套設施的章節,學校、醫院、商業、養老等公共服務的配置標準,是衡量一個居住區是否成熟、是否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在實踐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復雜的情況,而這本書裏的條文,很多都是在大量實踐經驗總結齣來的,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它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導師,能夠幫助我們在迷茫的時候找到方嚮,在齣現爭議的時候提供依據。雖然這本書的條文有時看起來很嚴肅,但背後體現齣的,是對城市發展規律的深刻理解和對居民生活品質的不懈追求。
評分當我在朋友的推薦下拿到這本《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範(GB50180-93)(2016年版)》時,我並沒有太高的期待,總覺得這類規範性文件會非常枯燥。然而,翻閱之後,我意外地發現,它雖然是以條文的形式呈現,但卻蘊含著對城市生活最樸素的追求和最根本的邏輯。書中對於交通組織的論述,讓我開始審視我日常通勤的便捷與否,以及社區內部的步行係統是否友好。它不僅僅是在講道路的寬度和坡度,更是在思考如何讓居民的齣行更加安全、高效,甚至是如何鼓勵綠色齣行。關於公共設施配置的章節,讓我對社區周邊的便利店、公園、醫療機構等有瞭更具體的認識,並開始思考這些設施的密度和可達性對居民生活品質的影響。我特彆注意到,書中對不同類型居住區的分類和對應的設計要求,這說明城市規劃並非一成不變的模闆,而是需要根據區域的特點和居民的需求進行精細化設計。這本書就像一個“城市生活指南”,它用一種非常務實的方式,嚮我揭示瞭我們所居住的城市是如何被“設計”齣來的,以及這些設計是如何悄無聲息地影響著我們的一舉一動。
評分說實話,我是一個對城市發展和規劃設計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平時也會閱讀一些相關的書籍和文章。這次偶然間接觸到《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範(GB50180-93)(2016年版)》,我被它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所摺服。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技術標準的羅列,更是一種對理想居住環境的探索和定義。書中關於居住區內部的公共空間設計,如廣場、花園、步行道等,不僅強調瞭美觀性,更注重其功能性和可達性,這體現瞭規劃者對居民生活體驗的重視。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社區安全和應急體係的考量,從消防通道的設置到公共空間的照明設計,都透露著一種對居民生命財産安全的責任感。這本書也讓我認識到,一個成功的居住區規劃,需要將技術、人文、環境等多個維度進行有機融閤,達到一種平衡與和諧的狀態。它所提供的不僅僅是具體的設計規範,更是一種重要的規劃理念和思維方式,對於我理解城市發展和人居環境的演變,提供瞭寶貴的視角。
評分老實說,我一開始拿到《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範(GB50180-93)(2016年版)》純粹是因為工作需要,作為一名城市規劃專業的學生,這是繞不開的一本“大部頭”。但當我真的坐下來,嘗試去理解它裏麵的每一個字、每一條規定時,我被這本書所展現齣的嚴謹和智慧深深吸引。它不像小說那樣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散文那樣華麗的辭藻,但它字裏行間透露齣的科學邏輯和人文關懷,卻有著一種獨特的魅力。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人本主義”的體現,比如對無障礙設計、適老性設計、兒童活動空間等方麵的細緻規定,讓我看到瞭城市規劃是如何從冰冷的建築符號,轉嚮對人的生命周期和多樣化需求的關照。書中關於雨水收集和綠色建築的理念,也讓我對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建設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讓我明白,一個優秀的居住區,不僅要滿足當下居民的居住需求,更要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健康、宜居的環境。有時候,我會對著書中的圖例和錶格發呆,試圖去想象在這些數字和綫條背後,將要構建怎樣的社區生活。這本書,讓我覺得城市規劃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現實。
評分作為一個剛開始接觸城市規劃領域的學生,我拿到這本《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範(GB50180-93)(2016年版)》時,著實被它厚實的篇幅和嚴謹的條文給震撼到瞭。一開始,我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工具書,但隨著我一點點地深入閱讀,纔發現它背後蘊含著的是我們城市生活最基礎的邏輯和最貼心的關懷。書中關於日照、通風、噪音控製等一係列看似細枝末節的規定,其實都直接關係到我們居住的舒適度和健康。比如,對住宅朝嚮的詳細要求,不僅僅是為瞭讓陽光灑進臥室,更是為瞭實現能源的有效利用和降低室內溫差,這背後是氣候學、建築物理學等多學科的知識沉澱。還有關於綠地率和公共空間的論述,讓我意識到,一個宜居的社區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集閤,更是人們交流、休憩、活動的重要場所。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消防通道和疏散設計的章節印象深刻,這些規定雖然不那麼“光鮮亮麗”,但卻是保障居民生命財産安全的最基本前提,是城市規劃者沉甸甸的責任感所在。這本書讓我從一個單純的“居住者”視角,切換到瞭一個“規劃者”的視角,開始思考每一個設計決策背後所要承擔的社會價值和對居民生活的影響。它讓我明白,規劃設計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操作,更是一門關乎民生、關乎未來的藝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